?

基于政策選擇緩解我國內外均衡矛盾

2020-05-08 08:43王澤同
大經貿 2020年2期
關鍵詞:國際收支順差財政政策

【摘 要】 國際金融是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的學科,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是開放經濟社會始終面臨的難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以及經濟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更加突出。本文主要闡述了開放經濟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含義和相互聯系,分析了在人民幣國際化的不同階段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并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內外均衡沖突 政策搭配理論 支出增減政策支出轉換政策

一、前言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每個經濟體都有可能出現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1994年以來,中國對外經濟出現了國際收支順差擴大的局面。特別是2003年以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出現了大規模的“雙順差”。自2004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出現過熱跡象。特別是自2007年初以來,物價水平持續上漲。截至2008年2月,CPI同比上漲8.7%,達到11年來的最高水平。這導致復發的“中間沖突”:一方面,在當前匯率制度和強制結匯制度安排和銷售,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帶來的增加國內流動性過剩,物價水平的上升。本文研究了我國當前內外部均衡沖突的特點,并基于開放經濟政策匹配理論提出了合理的監管建議。

二、內外均衡矛盾下政策調節的現有研究

米德(1951)最先提出了開放經濟條件下內外均衡沖突的思想,并把調節內外均衡沖突的政策分為支出增減政策和支出轉換政策。他認為在固定匯率制度之下,由于政府不能運用支出轉換政策,因此依靠單一支出增減政策會出現內部均衡目標和外部均衡目標的沖突,而難以兼顧。也就是說,在米德看來,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將無法調控內外均衡沖突。在三元悖論的基礎之上,克魯格曼和奧伯茨菲爾德認為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小國經濟中,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的貨幣政策并不是一個有效的政策工具。當經濟中出現了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順差,則應該同時實行匯率升值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反之,當經濟中出現了通貨緊縮和國際收支逆差,則應該實行匯率貶值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三、我國當前經濟內外均衡沖突的特征

內外經濟均衡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薩爾瓦托雷(2007)認為內部均衡就是充分就業或每年的失業率不高于2%或者3%,并且每年的通貨膨脹率不高于2%或者3%。作為正處于轉型階段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自1997年到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任何變動,因此這一時期實際上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2005年7月的匯率體制改革確立了以一籃子貨幣為基礎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金永軍和陳柳欽(2006)利用實證檢驗的方法驗證了在現有的貨幣籃子中,美元的權重占到95%以上,而歐元和日元的權重較小,因此得出結論認為,在短期內,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參考美元為主的軟釘住匯率制度。而胡磊(2007)基于修正的LYS分類法對2006年IMF160個成員國的匯率進行了分類,對人民匯率制度分類的結果表明,人民幣當前實行的實際匯率制度為爬行盯住的匯率制度,而不是名義上的管理浮動制。

對中國當前內部經濟運行和國際收支的分析表明,中國正處于內外均衡沖突狀態,其典型特征是國際收支順差和國內通貨膨脹并存。蒙代爾法認為,這兩個政策工具應該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斯旺模型則認為應該實行的是支出增減政策以及支出轉換政策,而依據克魯格曼模型,應該實行匯率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搭配。

四、蒙代爾法則的失效和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困境

按照蒙代爾法則,對于中國當前內部通貨膨脹和外部國際收支雙順差為特征的內外均衡沖突,應該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治理通貨膨脹,同時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治理國際收支順差。從2006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通過多次提高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實行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但是對于內外經濟失衡的調控效應并不顯著,而且內外均衡沖突有進一步加劇之勢。具體到我國當前內外均衡沖突的特征,應該實行人民幣升值和緊縮性的支出增減政策。

五、政策建議

由于我國已經實行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因此當前政策調控的重點在于匯率政策、財政政策和其他制度安排的配合。

第一,匯率政策。按照斯旺模型的政策搭配原則,應該采用減少國內支出和實行本幣升值的政策搭配,即緊縮性國內支出政策和匯率升值相配合。按照克魯格曼的搭配理論,此時應該采用匯率升值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由于匯率升值會超過企業的承受力,進而導致出口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下降,給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帶來沉重的打擊,但也是一次進行產業升級的契機。

第二,緊縮的結構化財政政策。不管是蒙代爾有效市場法則、斯旺模型還是克魯格曼的政策搭配理論,都認為財政政策該用于解決內部失衡,針對當前的通貨膨脹,要實行總量緊縮的財政政策。從當前來說,總量上應該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但是在支出的結構上應該對某些行業和產業實行擴大財政支出的政策,本文稱之為緊縮的結構化財政政策。

第三,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實現從強制結售匯制。向意愿結售匯制的轉變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結售匯,國際收支順差增加導致外匯儲備的增長,就會不斷產生貨幣供給擴張和通貨膨脹的效應。在目前官方儲備大幅增長,以及強制結售匯制向意愿結售制轉變的時機已經成熟。

第四,完善匯率制度。從長期來看,只要發生嚴重的內外均衡沖突,匯率政策就要進行調整。對于一個開放經濟體而言,比匯率水平高低更重要的是一個完善的匯率制度和匯率形成機制,這有助于匯率的自行調整從而實現內外經濟均衡。從中期來看,比較可行的措施是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增強匯率彈性,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供求,使匯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調整,減弱匯率穩定要求對貨幣政策效應的約束,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和有效性,發揮匯率作為價格杠桿對國際收支的調節。

【參考文獻】

[1] 姜波克等著.開放經濟下的政策搭配[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 趙國棟,高勁.開放條件下我國經濟內外均衡關系研究[J].商業時代,2010,(09).

[3] 胥良.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J].浙江金融,2005,(12).

[4] 盧滇磊.淺析人民幣國際化程度[J].商場現代化,2010,(12).

[5] 陳小五.人民幣國際化條件下的內外均衡目標[J].財政研究,2013,(02).

[6] 胡磊.人民現行匯率制度的實際歸類法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7(8).

作者簡介:姓名:王澤同,性別:男,出生年月:1994年,籍貫:江蘇揚州,職務:學生,學歷:碩士在讀,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證券投資方向.

猜你喜歡
國際收支順差財政政策
預算執行緊縮下的積極財政政策
國際收支分析
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間接申報問答
國際收支分析
下半年促經濟穩增長積極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財政政策轉型
形成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的原因分析
淺析建國初期穩定物價的財政政策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continues“double surp lus” in first quarte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