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力之愛

2020-05-25 09:11陳春雨
文教資料 2020年8期
關鍵詞:奧康納弗朗西斯暴力

陳春雨

摘? ? 要: 美國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在小說《暴力奪取》中講述了十四歲男孩弗朗西斯·塔沃特歷經一系列精神轉變后,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承襲以往的哥特式寫作風格,奧康納將塔沃特塑造成一個怪誕、異化、充滿暴力的憤怒者形象,在經歷一系列精神和行為的暴力之后,最終選擇回歸上帝,達成與自身的和解。繼承了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基督教生存觀,奧康納用暴力展現了個體內心與自我的對抗,說明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暴力成為尋找真理的一種極端途徑,最終引導個體走向自我救贖,勇于承擔責任與愛。

關鍵詞: 《暴力奪取》? ? 弗朗西斯·塔沃特? ? 弗蘭納里·奧康納? ? 暴力? ? 信仰

引言

美國南方女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的第二部中篇小說《暴力奪取》將敘事主題放在宗教事件上,以施洗為主線,講述了弗朗西斯從信,到否定信仰,最終回歸信仰的思想歷程。整部小說充斥著暴力行為,不管是弗朗西斯兩次放火,還是以暴力施洗的方式殺害畢肖普,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讀者的不適和疑惑。小說以夸張的方式呈現了一個被基督教控制、異化,一心想要掙脫宗教束縛卻不斷陷入絕望的個體形象,在不斷的暴力行為中試圖擺脫被控制的命運,最終,個體選擇了回歸宗教信仰,選擇承擔自身作為先知的命運,向世人傳播愛與責任。經歷了覺醒、反叛、逃離,弗朗西斯最終回歸上帝的歷程有其存在主義的必然性,正如克爾凱郭爾在日記當中所描寫的存在的諸種可能性,尤其是三種主要階段,他稱之為“生存的諸境界”(Existents-Sph?覸rer),即審美的、倫理的和宗教的境界。個體首先從眾人的幻象中覺醒,然后歷經人生的不同階段,自由選擇,在選擇中陷入不安與絕望,最終回歸信仰,完成自我救贖。在《暴力奪取》中,弗朗西斯正是在不斷的暴力行為中覺醒,獲得主體性;進行倫理選擇,在選擇面前猶疑、不安,從而訴諸暴力以探索真理,卻將自己拖入絕望和罪的深淵;最終在絕望中,在罪的意識中趨向上帝,尋求心靈的救贖。在此意義上,“暴力”是弗朗西斯跳躍各個生存階段的觸發器,他以暴力的方式與自身對話,通過暴力感知上帝,最終回歸信仰。小說自出版以來,被各界學者及文學愛好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全方位解讀。其中,對小說中的暴力行為,以及主人公弗朗西斯·塔沃特的宗教救贖的分析最多。本文依然從小說題目中出現的“暴力”一詞入手,通過分析小說中弗朗西斯的暴力行為,結合丹麥克爾凱郭爾的罪論及宗教思想,試圖說明奧康納在暴力人物塑造中傳達的宗教救贖觀念,即陷入精神困境的個人以暴力的方式與自身對話,不斷找尋主體性,才能找回自我,回歸真正的信仰。

一、在暴力中覺醒

克爾凱郭爾認為“每個人首先必須或者說應該——因為并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使自身從被給定的環境當中、從父母和家庭當中、從所出生和成長的社會環境當中分離出來,然后開始經歷生存的各個階段,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獨立的個體將成為自身行動的主體,進而成長為一個獨特的、負有倫理責任的人。直到最終,在罪感的驅使下,倫理的人將步入宗教境界”[1](3)。因此,從眾人的幻象中覺醒,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第一步。弗朗西斯竭力掙脫舅老爺曼森·塔沃特的思想控制,才使自己自由地探索真理成為可能。暴力是他獲得自身的主體性的唯一方式,正是暴力使他重獲自由選擇的權利。在克爾凱郭爾那里,暴力通常表現為一種冒犯,是個體遭遇到自身有限性所做出的下意識消極反應。小說中第一次出現的行為暴力是弗朗西斯火燒舅老爺的房子和尸體,因為年幼力弱的弗朗西斯根本沒法按照舅老爺死前安排的那樣將他的尸體埋在十英尺深的地下。對于弗朗西斯來說,用基督教的方式埋葬舅老爺是他做不到的事情,因此,當他意識到自己無能為力時,他消極地選擇了暴力。弗朗西斯的暴力還體現在其精神上對舅老爺的反叛。實際上,反叛精神從很早的時候就進入了弗朗西斯的意識當中。從小到大,弗朗西斯就生活在舅老爺關于上帝、救贖和先知責任的說教中,每次他選擇聆聽老人講關于“服侍上帝的那些艱難的真相”時,“男孩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的內心充滿了堅定而又熱切的信念,他覺得當那一刻來臨,上帝召喚他時,他將不會犯任何錯誤”[2](5)。當舅老爺談論伴隨著基督復活之路的甘苦備嘗的歷程,以及依靠生命之糧而獲得永生時,男孩就想到他“是否該讓自己的思緒恍惚到其他事情上去”[2](7)。老人委派給弗朗西斯為舅舅雷拜的傻兒子施洗的任務時,弗朗西斯堅信“上帝不會讓我去完成你的遺愿的,他打算讓我做其他事情”[2](8)。此時的弗朗西斯盡管在舅老爺的影響下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自己是被上帝挑中的先知,虔誠地等待著上帝的召喚,但實際上,他并不愿意聽從舅老爺的說教,甚至有某種程度的抵觸。他不相信舅老爺所堅信的生命之糧,害怕自己體內繼承了舅老爺對耶穌生命之糧的渴求。對于弗朗西斯來說,上帝只是一個概念,他的信仰和他對上帝召喚的想象,與舅老爺教給他的內容是不相符的。

盡管生活在舅老爺的思想鉗制下,弗朗西斯極力阻止自己成為被舅老爺控制的木偶,他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覺醒,試圖通過自身探索關于上帝、關于先知的命運。但是,盡管篤信上帝,弗朗西斯一次也沒有收到上帝的召喚,直到舅老爺死后,弗朗西斯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梢哉J為,在舅老爺死之前,弗朗西斯一直受到舅老爺的思想控制,從來不能有獨立的想法和觀點,因此難以選擇自身的命運,成為真正的自己。換句話說,弗朗西斯根本不了解也不愿意相信舅老爺所教給他的宗教信仰。舅老爺死后,他開始覺得自己是自由的,意識到自己之前是被舅老爺控制的:“沒有人來煩我了,他想,再也沒有了。不會再有手伸出來擋住我去干什么了,除了上帝,但上帝什么也沒說。他還沒注意到我?!盵2](21)之后,弗朗西斯起身去往城市,目的是弄清楚“我的舅老爺教給我的東西究竟有多少是對的”[2](67)。他甚至渴望同他的舅舅雷拜一樣,過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在此意義上,弗朗西斯的冒犯得以顯現。實際上,弗朗西斯對上帝的冒犯體現了其自我意識的覺醒,簡單來說,弗朗西斯的冒犯是其主體性回歸的標志。在他放火燒掉和舅老爺老塔沃特一起生活多年的房屋后,弗朗西斯才真正從混沌無知中覺醒,重獲自我選擇的自由,試圖探索自身命運和存在意義。

二、在選擇中絕望

克爾凱郭爾認為,個體在倫理階段的主要特征是選擇,在此過程中,個體可以選擇停留在倫理階段,抑或超越倫理,很顯然,弗朗西斯正是在這兩種選擇中痛苦掙扎。小說從一開始就呈現了弗朗西斯內心的掙扎,主要體現其在選擇中猶疑,在遵從與反叛中徘徊,進而在行為上呈現出消極的暴力反應。首先,從某種程度來說,個體精神上的掙扎可以認為是一種暴力,屬于個人的內在暴力因素,使個體更清楚自己所在的境況,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在小說題詞中,奧康納節選了圣經《馬太福音》的一句話:“從施洗約翰到如今,天國是努力(violence)進入的,努力的人(the violent)就得著了?!痹趭W康納看來,暴力實質上是一種內心的對抗,一種體現在精神上的轉化。同時,奧康納認為,“暴力是一種可以用于善惡的力量,通過暴力,我們最終才可以進入天國,因為暴力中的人會發現自我人格中不可缺少的品質,而正是這些品質陪伴他走進永恒”[3](113)。弗朗西斯內心的掙扎在小說中首先體現在和陌生人的辯論爭執上。實際上,陌生人就是弗朗西斯的另一個自己,一方面,他開始否認舅老爺教給他的關于耶穌、先知,關于救贖和審判日的內容,另一方面他又在內心深處強迫自己遵從老人的遺愿,以基督教的儀式埋葬死者。在兩種選擇中不斷掙扎將弗朗西斯置于不安和畏懼之中??藸杽P郭爾認為,“畏懼體現了人在選擇面前的兩難”[4](25)。個體之所以產生畏懼,是因為人有自由的可能性。舅老爺的死為弗朗西斯創造了自由選擇的條件,覺醒后的弗朗西斯開始意識到宗教于他而言,是一種對自由意志的禁錮,并不是內心真正的信仰。他沒有收到上帝的召喚,無法理解所謂的“生命之糧”,更無法得知施洗的意義。他不能真正理解舅老爺教給他的關于上帝的信仰,同時又難以放棄自己從小到大都一直秉持的信念??梢哉J為,弗朗西斯內心的掙扎是一種內在精神上的暴力因素,可以促使其主體意識覺醒,將弗朗西斯置于倫理選擇之中。

在選擇面前,弗朗西斯的不安和畏懼一步步升級,直到最后,當倫理階段的個體難以通過選擇實現倫理目標時,“孤立的個體深切地感受到畏懼,一種更加強化的狀態在等待他,這就是絕望”[4](25)。由此,弗朗西斯自我精神上的沖突開始轉變為行為上的暴力,在克爾凱郭爾那里被稱為冒犯??藸杽P郭爾認為冒犯是個人遭遇到自身理性界限的一種下意識反應,正如其在《哲學片段》中所表達的“冒犯的發生意味著理性試圖理解絕對悖謬(上帝)的失敗”[5](152)。在此意義上,弗朗西斯在自我難以理解和控制周圍的一切時,不可避免地陷入絕望,從而訴諸暴力。從舅老爺那里繼承的宗教信仰很顯然難以滿足弗朗西斯的倫理需求。之后在離開鮑德黑德跟舅舅雷拜一起后,弗朗西斯受到舅舅雷拜的影響試圖通過理性理解上帝,進行第二次選擇嘗試。在跟舅舅雷拜相處的幾天時間里,弗朗西斯似乎差一點就被雷拜勸誡成功,完全擺脫老塔沃特的思想“毒害”,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為畢肖普施洗的任務。他甚至一個人偷偷溜進五旬節的禮拜堂去聽一個基督教家庭的布道,被發現后卻告訴雷拜:“我只是去唾棄他?!盵2](116)由此可以看出弗朗西斯內心處于激烈的矛盾斗爭中,他仍然嘗試通過自己尋找上帝的真理而不是一味地相信舅舅雷拜,但他自身的矛盾性和不確定性使他從一開始就以一種不幸的方式與上帝相遇。因此,他試圖探索上帝真理的嘗試必然會以失敗告終??藸杽P郭爾認為,人“存在”的完整意義是不能靠理性分析把握的。面對生活中的諸多選擇,弗朗西斯在不斷的掙扎中陷入不安和畏懼,通過暴力選擇將自己引入絕望。最后,弗朗西斯在為傻孩子畢肖普施洗的過程中淹死了他,此時,其暴力行為達到高潮,同時將他帶到“罪責”面前。施洗跟謀殺并沒有直接聯系,弗朗西斯在施洗中殺害畢肖普這一行為實際上既是對舅老爺的反叛又是對雷拜的否定。通過殺害畢肖普,弗朗西斯完全獲得了主體性,逐步走向命運。弗朗西斯以自身體驗式的生存方式選擇了暴力,目的在于通過自身尋求真理,但在無意識中使自己不斷超越自身而趨向上帝。弗朗西斯的一系列暴力行為實際上是他在倫理選擇中必然遭遇的困境,屬于個體生存實踐,他試圖通過自身探索真理,但因為種種外部因素使自己從一開始就陷入暴力的泥潭無法自拔。在此意義上,暴力是個體生存的一種極端形式,意味著弗朗西斯在不斷的生存實踐中一步步前進,在不斷的自我選擇中找尋真理,尋求生命意義。

三、在逃離中回歸

克爾凱郭爾在“孤獨個體”的概念中強調人的主體性和宗教性。認為個體需從無知中覺醒,獲得主體性,之后進行倫理選擇,最終進入宗教階段,回歸真正的信仰。生存中的個體在倫理選擇中因無法滿足自身生存需求而陷入“罪”中,繼而“跳躍”進入宗教階段,在上帝面前達成與自身的和解,實現人生存的意義。人最終跳躍到宗教階段的必然性在于倫理階段的個人無法完整地把握個人的生存意義,在無法實現倫理目標時會陷入絕望,因此,克爾凱郭爾認為,走向信仰是人唯一的選擇。在此意義上,當弗朗西斯難以通過暴力行為探索真理,實現自身命運,達成與自身的和解時,上帝就是他最后的歸宿。絕望中弗朗西斯一直在逃避上帝,否認自己作為先知的命運,拒絕履行舅老爺交給他的任務?!妒ソ洝放f約中,先知約拿違抗上帝的意旨,拒絕向尼尼微人傳警告。為了逃避上帝賦予的使命,約拿乘船逃走,上帝非常氣憤,令海上狂風大作,波濤翻滾,船上的水手們都被嚇得失魂落魄,于是將約那拋入大海,約拿被上帝派來的鯨魚吞入腹中。在魚腹中祈禱了三天三夜之后,最終得以生還,重新接受上帝的使命,去尼尼微城布道,使全城的人都悔改,避免了災難的降臨,完成了使命。

很顯然,從小生活在舅老爺訓導中的弗朗西斯對先知約拿的故事熟記于心,約拿的逃離是出于對上帝的愛,他不愿意看到上帝的憐憫被殘暴的民眾濫用,因此他拒絕上帝的使命。弗朗西斯在舅老爺死后也一直逃避作為先知的命運,拒絕履行舅老爺賦予他的使命,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逃避,實際上是弗朗西斯試圖通過自我接近上帝的一種嘗試。對于弗朗西斯來說,年幼的他僅僅從舅老爺那里獲悉關于上帝的知識,并未真正感受到上帝,他只知道,如果他是上帝選中的先知,逃避使命會讓他受到懲罰,而這懲罰便是上帝存在的證據,是上帝賦予他的神跡。因此,在弗朗西斯那里,逃離似乎是“被上帝選中的最有效的方式”[2](15)。在此意義上,弗朗西斯的逃離實際上體現了他內心深處的信仰。淹死畢肖普之后,弗朗西斯再次回到鮑德黑德,“朝著他命運里必然的暴力而去”[2](166),他等待痛苦的來臨,但什么都沒有發生。弗朗西斯此時處于絕望的邊緣,上帝距離他是如此遙遠,無論他怎樣做,上帝都沒有任何反應。于是,他開始否定上帝,拒絕自己作為先知的命運。在搭便車回鮑德黑德的路上,弗朗西斯神經質地告訴司機他淹死了一個男孩,證明了舅老爺是錯的,而且他并不是先知。弗朗西斯對上帝的否定使他一步步陷入絕望,空虛填滿了他的整個身心,以至于在他饑餓的時候吃不下任何東西。同時,他感到前方一片黑暗。在克爾凱郭爾看來,當覺醒后的個體陷入絕望,無法通過理性選擇滿足自我的精神需求時就依賴于一種更高的存在。罪從根本上說就是對這種更高存在的拒絕[5](120)。很顯然,此時的弗朗西斯跌入了克爾凱郭爾所謂的“罪”中。他痛苦地掙扎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斷提醒自己已經拒絕了舅舅,逃離了所謂的命運,歷經了火的考驗,他自由了。此時的弗朗西斯已經處于迷亂和瘋狂的狀態,他深深地意識到了自身的罪,而這種罪的意識被激發的根源則是暴力。

當弗朗西斯在樹林里被一個丑陋的年輕人做出不軌之事時,他的罪感進一步被加強,預示著他對上帝和信仰的回歸。最終弗朗西斯一把火燒掉了樹林,燒掉了骯臟和污穢。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逃避并沒有帶來光明,世界仍是一片黑暗??藸杽P郭爾認為,罪的意識是信仰的起點,弗朗西斯通過暴力意識到自身的罪,從而使自己走向信仰之路。正如摩西在燃燒的荊棘中看到上帝一樣,弗朗西斯感受到自身作為上帝選中的先知的使命,他將在“全世界各個國度漫游”“喊出真理”來打破暴力之國的沉默”[2](196)。弗朗西斯的潛意識里對上帝的信仰是從一而終的,暫時的逃離意味著對上帝深沉的愛。約拿因為深諳上帝的仁慈,拒絕向殘暴的尼尼微人傳達警告。他認為上帝應該直接懲罰他們而不是給予警告后赦免他們,這樣只會讓那些壞人一味地濫用上帝的憐憫。他為上帝感到不公,認為憐憫并不能幫助惡人悔改。弗朗西斯·塔沃特作為先知也一味逃避使命,否定上帝,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奧康納對當時社會人們的麻木和狂妄所持的否定態度,他似乎就是先知本人,一方面希望這些人受到懲罰,另一方面希望他們能意識到自身的惡,重歸信仰。正如約拿一樣,最終弗朗西斯接受使命,帶著上帝的指令傳達上帝的仁慈,警告上帝的孩子,此時的弗朗西斯才真正理解上帝的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先知。承載著奧康納的希望去警醒世人,使其得以救贖。

結語

弗朗西斯在歷經覺醒、掙扎、逃離之后,最終選擇回歸上帝和信仰,勇于承擔作為先知的責任,向世人傳播上帝的愛?!妒ソ洝分忻鑼?,罪人遭受暴力打擊后承認自身的罪惡,從而成為新造之人,篤信原罪的奧康納強調人只有意識到自身的罪,達成與自身的和解,完成自我救贖才能在現實社會中勇敢地承擔社會責任,才能傳播責任與愛。救贖的前提是對罪惡的自我意識和正視,由此,暴力的意義得以顯現。正是個體內心與自我的對抗,使弗朗西斯更清楚地認識自我,在不斷的倫理選擇中得以把握自身的完整性,找尋生命意義,最終走向責任與愛。對于這部小說,我們應當辯證地加以解讀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尼爾斯·楊·凱普侖.天才釋放出尖利的閃電——克爾凱郭爾簡介[A].王齊,譯.汝信.非此即彼,一個生命的殘片,下卷[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弗蘭納里·奧康納.暴力奪取[M].仲召明,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Ed. Sally and Robert Fitzgerald. OConnor, Flannery: Mystery and Manners[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Inc, 1979.

[4]李娉.“現實的個人”與“孤獨的個體”——馬克思與克爾凱郭爾對人的不同思考[J].理論月刊,2015(02):23-27.

[5]孫毅.個體的人,祁克果的基督教生存思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弗蘭納里·奧康納‘孤獨個體宗教思想研究”【項目批號:2018-ZZJH-461】。

猜你喜歡
奧康納弗朗西斯暴力
反性別暴力
原始的拼貼——弗朗西斯·戴維森
“暴力”女
“感覺再也不會跟以前一樣了”:奧康納《異鄉客》中的“危機瞬間”
大法官奧康納:做出決定,就絕不回頭
大哲學家買魚
暴力云與送子鸛
向暴力宣戰
弗蘭納里·奧康納文學作品的多重審美空間解讀
淺析奧康納《好人難尋》的創作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