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校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2020-05-25 09:11何伊凡徐竹君
文教資料 2020年8期
關鍵詞:多校區校園文化高校

何伊凡 徐竹君

摘? ? 要: 隨著多校區高校的日益增多,文化建設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本文對校園文化進行界定,結合多校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總結常州大學在多校區格局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做法及成果,并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關鍵詞: 高校? ? 多校區? ? 校園文化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和國際化,傳統的高校單一辦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化社會的需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國家教育改革措施的推進,很多高校采用合并整合或開辟新校區的方式提高自身競爭力,優化校內資源。越來越多高校由于學生人數激增而建成了多個校區,形成了多校區辦學的局面。然而,高校的合并和擴建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對高校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校園文化建設造成了困擾。因此,多校區高校校園文化的整合與優化就成為急需面對的重要又迫切的課題。本文將對校園文化進行界定,結合多校區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總結常州大學在多校區格局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做法及成果,并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一、校園文化的界定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亞文化,是客觀存在并不斷發展變化的。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進行了廣泛研究,但仍未形成統一意見。目前,學術界對校園文化定義較為全面的當屬潘懋元提出的界定。他將校園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校園文化是高等學校生活方式的總和,包括校園內學生、老師產出的智能文化、物質文化、規范文化、精神文化。狹義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反映人們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團體意識和精神力量,往往體現為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結合前人的研究,我們將校園文化界定為學校師生員工在教學、管理和實踐過程中共同創造的,為全體成員認同遵循并帶有本校特色的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校園文化和校內師生的行為表現息息相關,并對全校師生的行為方式、文化素養與精神面貌具有重要影響。高校需要更好地完善物質文化,規范制度文化,豐富行為文化,升華精神文化,促進校園文化融合與建設。

二、多校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高校規模日益擴大,多校區辦學已然成為趨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高校辦學呈現出兩種特征:一是多個高校合并重組形成規模更大實力更強的高校;二是由于本身實力強大或空間發展受限而自我擴張。據不完全統計,在2019年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中,前30名高校無一例外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校區(表1),由此可見,高校多校區辦學已成為主流。

在高校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多校區建設模式已不再新鮮。就目前完成多校區建設的高校來看,無論是校園管理還是文化建設仍存在不完善之處。多校區辦學模式對于高校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一方面,多校區辦學促使辦學資源更加豐富,更加凸顯文化輻射作用,提升整體文化內涵。多校區辦學的高校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差異、教學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狀態,使學生可以體會多樣的文化氛圍,展現了校園文化的多樣性,提升了文化建設的廣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區分散,為校園文化的交流、融合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臻g上的阻隔使得各年級、各專業學生之間失去了交流的平臺,減少了相互交流的機會。信息交流的不通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視野的拓寬。除此之外,由于新校區大多位于偏遠市郊,導致教師除了上課時間外幾乎很少待在新校區,不利于學生良好學風的養成。再加上學院和學生的分散很容易造成不同校區之間出現管理上的巨大差異,需要對學校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多校區辦學下的常州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常州大學地處經濟繁榮、人文薈萃的江南歷史名城江蘇常州。學校始建于1978年,由南京化工學院常州分院發展而來。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于1981年更名為江蘇化工學院;1992年,成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管理的部屬院校,并更名為江蘇石油化工學院;2002年,學校更名為江蘇工業學院,最終于2010年更名為常州大學。學校辦學條件優越,教學設施齊備。經過長期的發展,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有武進、白云和西太湖三個校區。學校共占地面積達到2498畝,學生人數接近兩萬人。經過40年的沉淀與發展,2019年,常州大學入圍US News排行榜,并在武書連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中位居第156位。

1.做法及成果

(1)以項目化運作為抓手,夯實較園文化建設基礎。

加強辦學理念創新,不斷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管理制度,凝練出“勇擔責任,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及“責任”的校訓,適時提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領軍型大學的辦學目標,大力推進國際化建設。這些新的發展理念為學校改革發展理清了思路。

完善制度文化建設,推進管理制度創新。在國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常州大學根據自身發展情況不斷完善內部管理體系,尋求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充分調動校內資源,加強各校區間的合作交流,實現了協調統一的管理和發展模式,建設了以《常州大學章程》為中心的制度體系。

加強各校區的物質文化建設,突出校區特點,挖掘人文特質。根據地理位置、學科、學生的分配,充分利用不同校區間的文化資源,依據各校區專屬的文化特質,對校區建筑風格進行定位,對建筑、道路等進行命名,由此彰顯文化底蘊。

打造具有高校特點的專屬文化品牌活動,通過文化品牌建設提升學校形象。建立起網絡、廣播、新媒體(微信、微博)整體聯動、相互補充的全媒體宣傳渠道,加深高校文化品牌在人們心中的印象。積極打造“常州大學年度人物評選”“一院一品”為代表的文化活動品牌,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增強不同校區學生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2)以校慶校友為突破,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校慶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之一。豐富多彩的校慶活動對于在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影響。目前,高校的校慶活動以學術講座、文娛活動、校友聯誼為主。2018年,常州大學舉辦了建校40周年慶?;顒?。全校上下高度重視校慶活動,將此次校慶作為常州大學對外宣傳的“名片”,更是學??焖侔l展的“新起點”。通過舉辦院士論壇、建校四十周年發展大會、文藝晚會等活動,豐富學校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借校慶的契機,加強各地校友聯誼,推進校友會的建設。校友是學校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體現,校友參與校慶可以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促進學校更好更快的發展。

校慶是學校向全社會展現發展成果的平臺,也是供師生交流感情、供校友追憶往昔的節日。校慶可以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在校慶文化中,有無形的氛圍促使學生主動了解校史校情,了解學校歷經的風雨和取得的成果,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了解優秀校友的杰出事跡,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對于高校而言,教育的目標是百年樹人,通過校慶讓師生傳承先進的知識和思想,從而實現美好的中國夢,所以說校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3)利用學校在地方的優勢,不斷發揮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

常州大學圍繞“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領軍型大學”的辦學目標,立足常州,服務常州,充分發揮文化的傳承、創新、引領作用。

常州大學加大與地方政府、企業、院校的合作力度,依托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的法學學科優勢和雄厚師資力量,成立常州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常州大學商學院與中國人民銀行常州市中心支行簽署黨建聯盟結對共建協議書及征信宣傳教育合作備忘錄;全國首家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在常州大學成立,將致力于館校合作、館院合作、院企合作,協同創新,強強聯合。

發揮文化輻射作用,促進社會文化繁榮和對外文化傳播。常州大學成功舉辦“2019年海外華裔暨港澳臺大學生——經緯江蘇營”“第五屆江蘇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第五屆泰國文化日活動”等文化交流合作項目。常大師生根據自身專業服務于社會,走進中小學課堂和工廠企業,開展“今創集團-常州大學產教融合(今創班)”項目,與常州格力博公司共建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走進湖塘實小花園分校進行誠信教育宣傳活動,舉辦“小學生走進大化學”活動,帶領孩子們參觀大學實驗室,體驗化學的魅力。

2.問題及對策

(1)存在的問題。

①統一管理的困境無法徹底解決。

首先,多校區高校往往具有校區分散且占地面積大的特點,與傳統的單一校區相比,管理難度明顯增大。其次,多校區高校的不同校區之間一般空間距離較遠,為學校統一管理增加了難度。由于每個校區的文化特性不同,管理方式應當因校區而異,然而管理差異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因此,如何協調多校區間的統一管理成為影響高校管理質量的重要因素。

②活動組織的難度有增無減。

多校區高??臻g上的距離感,給組織全校性校園文化活動帶來了較大難度:一方面增加了活動組織的成本,另一方面使活動組織在內容和形式上受到限制。另外,不同校區地域上的隔離,影響了信息的溝通速度和質量,組織活動時經常出現信息溝通不暢而造成人員不能按時到位或缺位的現象,影響活動的進程和效果。

③各校區之間缺乏對校園文化的認同與融合。

多校區高校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校區歷史、校區人員組成等因素影響,不同校區之間容易產生思想、文化、交流上的隔閡,加之校區間學生性別分布、學習專業等存在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校園文化的形成。不同校區間的校園文化雖然呈現了各自的校區特色,但是也影響了校園整體文化的融合。

(2)解決對策。

①強化學校標志系統,統一價值追求。

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對校園文化的統一具有重要意義。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可以通過?;?、校訓、校園內建筑風格等建立一定聯系,因此通過物質文化的統一性能夠加強各校區之間的文化聯系,增強學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

②完善統一管理模式,嚴格制度和紀律。

統一的制度文化是促進多校區管理統一的重要方式。校區文化融合需要制度的支持,多校區一體化管理能夠加速各校區之間的文化交流,降低不同校區之間的文化融合難度。校區文化建設并非獨立完成,通過制度建設能夠達到“1+1>2”的效果,形成校園文化的整體性,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③建設數字化校園,加強多校區信息互聯。

多校區高校往往因為空間分布導致信息溝通不暢,因此,加強網絡平臺建設能夠有效減少地理位置導致的隔閡。例如,利用VR技術模擬現實校園環境,使師生深刻“觸摸”學校各個角落;利用微信、網站等實現學校日常和活動運作的現代化和自動化,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建設數字化校園不僅能突破時空的限制,還能提高各校區之間的文化交流程度,促進校園文化融合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海榕,陳偉斌.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認同性的思考[J].莆田學院學報,2011(06):44-47.

[2]張育廣,黃桂標,張倩怡.多校區辦學:校園文化的整合與優化[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57-59.

[3]趙璽,茍世祥,陸婧.論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的融合與創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127-132.

本文為常州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課題(18SZGZ29)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多校區校園文化高校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淺談多校區高校圖書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多校區辦學格局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