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像海洋文化的歷史書寫

2020-05-26 09:26張向冰
大陸橋視野·上 2020年2期
關鍵詞:海洋文化國家戰略

張向冰

摘 要:海洋文化是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之一,把握其本質是實現海洋戰略意圖的重要前提,這對促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眾所周知,早在傳統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中國古代先民就曾有過開發海洋的“魚鹽之利”和利用海洋“舟楫之便”的輝煌。秦統一中國以后,中華民族的海上活動日益頻繁,并經海道與許多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唐宋兩朝,海外經濟文化交往十分繁榮。歷經元朝,延至明代,中國的海洋活動與日俱增,造船技術和航海知識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以鄭和七次下西洋為標志,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成就達到了高峰。但是,由于明末長期實行海禁政策,加之清末鴉片戰爭后西方殖民侵略導致的國家海權喪失,致使中國海洋事業長期處于極為落后的狀態??梢哉f,中國近代史悲愴而緩慢的發展進程,正是由于缺失海權意識和先進的海洋文化引領而影響至今?;诖?,筆者自2001年至今,用圖像全面記錄了中國海洋文化遺存,旨在增強海權觀念以及促進全民海洋意識教育。

關鍵詞: 海洋文化;圖像記錄;海權觀念;國家戰略

海洋,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浩瀚的海洋,記錄了人類漫長的成長史,承載著獨特的藍色文明。人類最初正是在海岸漁獵和采集食物,在海洋的襁褓中度過“哺乳期”,然后走向山岳和江河,刀耕火種,揭開了人類文明光輝的一頁。因此,用圖像學對其進行系統記錄,對增強全民海權觀念和海洋意識教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文獻價值。

一、中國是人類海洋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中國作為一個陸海兼備的世界大國,擁有1.84萬千米的大陸岸線,1.4多千米的島嶼岸線,300萬平方千米可管轄海域和6500多個大小島嶼。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與海洋榮辱與共,海洋深處的歷史,流淌著一個不朽的民族精神,同時也是人類海洋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例如:197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古文化遺址發掘了7000年前完整的陶舟和6支木槳,以及一只中間挖空、橫斷面呈弧形、一端收斂的尖圓形獨木舟殘骸,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簡單的造舟技術,首開原始人的海洋意識。

經過考古專家復原,現在的河姆渡依然表現著一種海洋文明的豁達。這種豁達,讓我們在多元化的中國古代文明長河之中,又看到了與黃河、長江流域文明并駕齊驅的甚至更早的文明曙光,也因此被冠以“揭開了中華古文明史新篇章”。

海陸關系也是古代人類猜測玄想的地方。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中,中國居于世界的中央,四周是茫茫海水,謂之“四?!?。四海之上都有一位“海神”統領。如最早見于《莊子》《列子》《楚辭》和《山海經》等早期經典著述海神禺疆的傳說,再到航海者實錄,海洋神話隨處可見,而記錄海洋神話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是《山海經》。古代學者們通過分析他的神性,體味到了古代中國人最真實、最本質的海洋觀念,也為后來的中國古代海洋神話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母題原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帝王氣概,讓秦始皇始終沒有放棄一統天下之后的又一個帝王之夢——走向海洋。當他聽到方士徐福、盧生等人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藥”時,也幻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遂連續三次東巡至今黃渤海地區,并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建朐縣,立石闕,作為“秦東門”。

有學者認為,秦始皇建立的“秦東門”,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海關”。如果這種說法可以成立,這又會讓人們的心頭掠起多少驚喜與浩嘆?我想,“海關”意識的靈光一現,遠比去求仙煉丹多了一些王者的胸懷。

媽祖信仰又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千百年來,媽祖信仰一直與我國古代許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如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民間傳說她是菩薩的化身,她身披象征著吉祥的紅衣,在茫茫大海上庇護蒼生,給航海者帶來平安和好運。

二、中西方兩種海洋文明的遭遇與碰撞

中國既是文明古國,也是絲綢的天國。西方人最初對中國的了解,從認識中國的絲綢開始,譽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r”希臘文意為“絲國”)。公元前4世紀,中國絲綢傳入印度和西方各國,當中國絲綢甫一傳到西方,就使西方人為之傾倒。

《漢書·地理志》所載中西海上交通路線,實際上就是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昂I辖z綢之路”把世界文明古國,如希臘、羅馬、埃 及、波斯、印度和中國,即把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如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國文明等都連接在了一起,形成了連接亞、非、歐、美的海上大動脈。這些不朽的文明印跡,給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明代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重要事件的出現,是中國對世界不斷認識的必然結果。

鄭和遠航落下帷幕后,西方的大航海時代紛至沓來。彼時,當明朝中期的重臣劉大夏燒毀鄭和航海資料之時,葡萄牙若昂二世的大臣、科學家和船長們,正在瘋狂地四處搜集各種航海資料。

公元1434年,葡萄牙亨利王子率領的船隊繞過博哈多爾角,10年后到達佛得角。公元1488年,巴托羅繆·狄亞斯的艦隊來到了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發現“好望角”。又過10年,達·伽馬的船隊繞過非洲到達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正是當年鄭和訪問的古里。

公元1500年,葡萄牙建立了從西非海岸到印度洋的貿易、殖民體系,將海上帝國的邊際伸展到中國海岸。迪奧戈·狄亞斯于該年發現了馬達加斯加島。西班牙征服了中南美洲與菲律賓,其地跨歐、美、亞三大洲的殖民帝國的勢力同樣影響到中國。

進退之間,中西方兩種海洋文明不可避免地在中國海岸遭遇。當歷史的車輪駛入近代以后,世界權利爭奪的態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世紀以后,世界各國、尤其是沿海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領域,都毫無例外地與海洋聯系在一起,國家的興衰榮辱也毫無選擇地與海軍聯系在一起,海洋和海軍實際上已成為西方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國家戰略問題。

對此,恩格斯在《海軍》一文指出:“展現在一切海洋國家面前的殖民事業的時代,也就是建立龐大海軍來保護剛剛開辟的殖民地以及與殖民地的貿易的時代,從此開辟了海戰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頻繁、海軍武器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效的時期?!?/p>

三、圖像海洋文化的歷史書寫及其意義

中國海洋文明發展史證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就像兩部巨大的發動機,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進程中無時不在提供著巨大的動力,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行。因此,對中國海洋文化的研究,已成為一種時代的需要,并成為人文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國防、文化建設具有很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海洋文化是人類認識、理解、把握、開發海洋,調整人和海洋的關系,在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成果。著眼學科規范,就廣義海洋文化學而言,包括海洋觀念、海洋意識;包括海洋發展觀、海洋經濟觀、海洋科技觀、海防觀、海洋生態觀;包括人類與海洋關系衍生的海洋行政學、海洋管理學、海洋法律學、海洋軍事學、海洋旅游學、海洋社會學、海洋國際關系學、海洋考古學等。就狹義海洋文化學而言,則包括海洋文學、海洋歷史學,海洋民俗學、海洋藝術學、航海運動學等等。

早在2001年,筆者開始用鏡頭記錄中國海洋文化遺存。18年來,尋訪了祖國萬里海疆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印跡,不停地拍攝,不停地取舍,最終選取其中最為重要的歷史遺存,分為四個專題,探究了這些海洋符號所負載的人文內涵,展示了中華海洋文明的淵源與演變,記錄了中國海洋文化遺存興與衰、榮與辱背后的故事。

筆者以為,鏡頭里的中國海疆之于命運多舛的中華民族,更希望能夠觸動更多從陸地走向海洋、從海洋仰望星空的人,讓“海洋精神”插上翅膀,躍出“龍門”,游進中華民族的性格與國魂。當然也經常會遇到許多困惑,這種困惑既來自海洋文化理論研究領域,也來自“海洋國土觀”與“海權觀”內涵的現實思考。

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海權觀念。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還不能說是一個海洋強國。千百年來的農耕思想讓我們始終迷戀于陸地,迷失于海洋。西方人喜歡用“睡獅”形容中國,如今“睡獅”已醒,而它的崛起,必然經略海洋,成于海洋。

歷史上,鄭和七下西洋曾使用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圖集,鄭和船隊采用的“羅盤定向”和“牽星過洋”等航海技術,也居世界領先地位。不幸的是,此后厲行400多年的鎖國禁海政策,使中國一次又一次的錯失了由海洋文明引發的機遇與挑戰。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列強卻逐漸走上了海洋強國之路。直到1840年,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大門,一次又一次來自海上的侵略,給中華民族的歷史留下深重災難和奇恥大辱。

二是要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教育。在長期農業文明的強勢下,中華民族的海洋文明被淡化,國民的海洋意識亟須提高。共青團曾對某大城市的大學生做過一次抽樣調查,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的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對于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全然不知。我們的周邊鄰國,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在海洋意識的宣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日本從1941年起,就將每年的7月20日定為“海洋紀念日”;韓國對本國國民的海洋意識培養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一直到大學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海洋觀培養體系。近來,關于我國南海、東海的海權紛爭風云不斷。按照國際法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原則,我國無可爭辯地擁有南海諸島和釣魚島列嶼的主權。在國際環境的大背景下,我國政府抓住契機,于2008年將每年的7月18日定為“全國海洋宣傳日”,加大海洋宣傳力度,全面普及海洋知識,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樹立正確海權觀念。

三是要加強全民海洋知識普及教育。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中華民族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改變其對海洋文明的淡化現狀,使海洋文明與陸地文明相得益彰、和諧發展。普及海洋知識,既要“從娃娃抓起”,也要面向全體公民;既要有海洋基礎課本,也要有綜合性的海洋科學研究讀物。使之賦予“國家海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總之,事物發展的過程性決定了歷史、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邏輯聯系。中華海洋文化建設離不開中華海洋文化史的系統檢視與記錄。這種檢視與記錄,又是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及其未來海洋文化建設現實的基礎,也是筆者不遺余力投入圖像海洋文化的歷史書寫動力所在。

猜你喜歡
海洋文化國家戰略
海洋文化語言景觀研究:視角與方法
文化產業發展:國家戰略新境界
上??萍紕撔轮行膽鹇耘c“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協同研究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探析
沿海高校學生海洋觀培養與塑造淺析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跨文化城市建設研究
網絡強國戰略下的媒體融合問題研究
近十五年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述評
中西文化對比之貝殼情緣
日本頒布“國家戰略”幫助“老年癡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