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骨性Ⅱ類錯畸形治療前后上尖牙牙槽骨形態的CBCT研究

2020-06-04 07:48郝璐劉琳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20年2期
關鍵詞:尖牙上頜牙槽骨

郝璐 劉琳

1 材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取就診于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大連市口腔醫院正畸科成人骨性Ⅱ類的患者3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拔牙組(上頜均拔除2 個第一雙尖牙進行正畸治療)與非常規拔牙組(保留智齒以外的其他恒牙)各15 例,入選的30 名病例均由高級職稱醫師完成,術前術后拍攝完整的CBCT,由同一人對尖牙牙槽骨高度和厚度進行測量,觀察并對比牙槽骨形態的變化。

1.2 病例納入標準

①18 歲及以上,牙列無缺損、無殘根殘冠、無埋伏牙、無乳牙滯留; ②骨性Ⅱ類,ANB>4.7°,Wits>1 mm,正畸掩飾性治療; ③尖牙正常萌出,受試牙唇腭側及近遠中牙槽嵴頂至釉牙骨質界的距離小于4 mm,無明顯唇腭側異位,尖牙根發育完成,尖牙區無頜骨囊腫或腫瘤,無先天性唇腭裂; ④拔牙組:上頜均拔除2個第一前磨牙,采用直絲弓矯治技術,強支抗內收前牙關閉拔牙間隙; ⑤非常規拔牙組:保持上牙弓的連續性,可以拔除2 個上頜智齒,采用使用直絲弓矯治技術,種植支抗整體內收上頜牙列(上頜第二前磨牙與第一磨牙之間、距主弓絲6 mm的高度植入種植支抗)。

1.3 排除指標

① 覆蓋>10 mm,尖牙和鄰牙有異位或明顯重疊者; ② Pg-Nperp(頦前點至鼻根點垂線的距離)>18 mm; ③ GoPg(下頜角點到頦前點的距離,即下頜體長)<70 mm; ④ NMe(鼻根點至頦下點的距離,即前面高)>125 mm[7]。

1.4 研究方法

1.4.2 測量平面的選取 通過 InvivoDental5 軟件將導入的 DICOM 數據進行三維數字化的影像重建,選取受試者上頜雙側尖牙為受試牙位。調整頭部位置和黃色線軸,以獲得穿過尖牙唇側釉牙骨質界最低點的水平截面,調整藍色線軸以獲得均分尖牙水平斷面并經過尖牙根尖點的冠狀截面,調整頭部位置和綠色線軸以獲得均分尖牙冠狀截面的矢狀截面。其中,矢狀截面和冠狀截面即為受試牙的測量截面[8](圖 1)。

1.4.3 測量項目 每組測量項目都由同一人定點,重復三次測量,每次測量間隔兩周,取三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值。

1.4.3.1 唇腭側牙槽骨厚度(圖 2A) 選取距離釉牙骨質界6、 12 mm、及根尖水平(apical,治療后存在牙根吸收者通過L恢復治療前根尖位置)分別 測量縱軸到唇側(labial side,La)、腭側(palatal side,P)骨皮質外緣的水平距離,分別記為:La-6、 La-12、 La-a、 P-6、 P-12、 P-a[9]。

1.4.3.2 牙槽骨高度(圖 2B) 取矢狀截面,測量唇側(La)、腭側(P)釉牙骨質界沿縱軸方向至牙槽嵴頂距離(height,H),分別記為:H-la, H-p; 取冠狀截面,測量近中(medial, m)和遠中(distal, d)釉牙骨質界沿縱軸方向至牙槽嵴頂的距離(H),分別記為:H-m, H-d[9]。

1.4.3.3 尖牙旋轉角度及距離(圖 2C) 尖牙牙根唇向旋轉范圍AO:以阻抗中心(先測量根尖至牙槽嵴頂水平的距離,在牙長軸上至根尖點距離為該距離的3/5的點,即尖牙阻抗中心點,也當作尖牙旋轉中心點)為圓心,阻力中心到根尖距離為半徑畫圓,與唇側骨皮質的交點到根尖點間劣弧對應的圓心角; 尖牙牙根腭向旋轉范圍BO:以阻抗中心為圓心,阻力中心到根尖距離為半徑畫圓,與腭側骨皮質的交點到根尖點間劣弧對應的圓心角; 尖牙牙根旋轉總角度AO+BO:為尖牙牙根唇、腭向旋轉角度之和; 尖牙牙根唇向旋轉距離A1:以阻抗中心為圓心,阻力中心到根尖距離為半徑畫圓,與唇側骨皮質的交點到根尖點間的距離; 尖牙牙根腭向旋轉距離B1:以阻抗中心為圓心,阻力中心到根尖距離為半徑畫圓,與腭側骨皮質的交點到根尖點間的距離; 尖牙牙根旋轉總距離 A1+B1:即唇側旋轉距離、腭側旋轉距離之和[10]。

A: 牙槽骨厚度; B: 牙槽骨高度; C: 旋轉范圍及角度

A: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B: Alveolar bone height maxillary canine; C: The rotation range of canine root and the rotation distance of canine root

Fig 2 Measurments of the alveolaro bone of maxillary canine and the rotation of canine

1.5 統計分析

利用SPSS 23.0統計軟件,對治療前后的CBCT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兩組治療前后變化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時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3 討 論

3.1 正畸治療前后上尖牙牙槽骨厚度變化

經典的生物力學理論認為:牙齒唇舌側的牙槽骨厚度不會改變,牙槽骨會隨著牙齒的移動而移動[5]。根據這一理論,正畸醫生能夠將牙齒移動到口腔內任何所需位置,然而許多正畸文獻報導了因正畸移動牙齒造成牙槽骨吸收、骨開窗及骨開裂的情況。許天民等[11]研究發現牙槽骨的生物學改建是以骨吸收為主,骨增生十分有限。Ahn等[12]得出的結論是,內收前牙時牙槽骨的吸收量大于增生的量。本實驗中拔牙矯治后在牙根中段和根尖處,唇側牙槽骨變薄,非常規拔牙矯治后唇側牙頸部和牙根中段牙槽骨變薄。Edwards[5]認為根尖移動范圍是牙齒移動的界限,牙根部牙槽基骨不能隨著牙根的移動而改建。本實驗研究中拔牙病例根尖區唇側旋轉范圍變小,腭側旋轉范圍增大;非常規拔牙病例牙根旋轉范圍沒有明顯變化。提示我們治療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尖牙區牙根的移動范圍,盡量避免骨皮質支抗造成牙齒停止移動、牙根吸收或骨開窗等嚴重后果,特別是拔牙矯治過程中,尖牙的轉矩控制尤為重要,使牙根在骨皮質內進行移動,避免超出牙根的移動界限。

表 1 拔牙組上頜尖牙區牙根及牙槽骨術前術后變化

注:①P<0.05, ②P<0.01

表 2 非常規拔牙組上頜尖牙區牙根及牙槽骨術前術后變化

注:①P<0.05, ②P<0.01

表 3 拔牙組與非常規拔牙組上頜尖牙區牙根及牙槽骨術前術后變化

Tab 3 Changes of root and alveolar bone in canine area of maxilla in extraction group and unconventional extrac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測量項目T1-T1'T2-T2’t值P值L(mm)1.17±0.900.75±0.651.300.207La-6(mm)0.47±0.420.53±0.38-0.370.714La-12(mm)0.56±0.470.22±0.302.120.045①P-6(mm)0.21±0.610.18±0.490.140.885P-12(mm)-0.95±0.950.50±1.66-2.630.015①P-a(mm)-2.41±2.320.66±2.44-3.150.005②La-a+P-a(mm)-0.34±3.370.95±2.45-1.080.290H-La(mm)-1.87±1.50-0.71±0.66-2.430.023①H-P(mm)-1.40±1.10-1.84±1.360.860.395H-M(mm)-0.10±0.59-0.05±0.61-0.210.833H-D(mm)0.40±0.46-0.01±0.182.880.012①AO(°)6.12±5.652.17±5.82-3.440.002②BO(°)-12.50±10.680.15±6.941.680.106AO+BO(°)-10.7±317.144.85±14.66-2.390.026①A1(mm)0.95±0.960.32±0.87-2.580.017①B1(mm)-0.66±0.780.27±0.981.660.109A1+B1(mm)0.55±1.500.60±1.08-0.080.934

注:①P<0.05, ②P<0.01

3.2 正畸治療前后上尖牙牙槽骨高度變化

3.3 2 種矯治方法結果對比分析

猜你喜歡
尖牙上頜牙槽骨
CBCT分析上頜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頂與上頜竇底壁的位置關系
微種植釘在上頜唇側易位阻生尖牙導萌中的應用
阻斷性拔除乳尖牙引導異位下頜恒尖牙向正常方向萌出1 例
上頜第一磨牙牛牙癥伴牙源性上頜竇炎一例
口腔正畸中牙槽骨高度的研究進展
上頜竇口大小與上頜竇副口對上頜竇氣化影響的CBCT分析
牙周膜干細胞BMP-2-PSH復合膜修復新西蘭兔牙槽骨缺損
不同垂直面型骨性Ⅲ類患者切牙牙槽骨骨量的研究
錐形束CT診斷上頜竇內病變的發生率
上頜恒尖牙萌出障礙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