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椒民歌肌理中的吳楚文化耦合①

2020-06-19 03:26張雪麗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關鍵詞:全椒縣號子小調

張雪麗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全椒縣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區東部,界于江淮分水嶺和滁河之間,東部、北部和滁州市南譙區接壤,西南與肥東縣毗鄰,西南、南部、東南部與巢湖市、含山縣、和縣及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隔滁河相望。有“江淮背腹”“吳楚沖衢”之稱,歷史上是古代吳楚兩地交通之要道。截至2019年,全椒縣共轄10個鎮(襄河鎮、古河鎮、大墅鎮、二郎口鎮、武崗鎮、馬廠鎮、石沛鎮、西王鎮、六鎮鎮、十字鎮),縣城駐地襄河鎮。

一、千年古邑全椒的民歌與儒林文化背景

(一)儒林文化與全椒民歌的歷時性特征

全椒原是一個古邑,歷史文化悠久。據考古發現,其境內“華龍遺址”“白衣遺址”“古城遺址”等多處古聚落遺址,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全椒縣境內就已有人類活動?!八那Ф嗄昵?,皇帝之孫古帝顓頊高陽氏在椒陵山(今縣城釜山新村一帶)建立椒國?!?1)全椒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全椒縣志》,黃山書局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堵肥贰洝分斜阌小案哧柺虾笾杏小贰挠涊d”,春秋時椒國演變為楚國的椒邑,“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在椒邑置縣,因椒邑多全姓,‘全椒’縣名由此而得”(2)全椒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全椒縣志》,黃山書局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隸屬九江郡,迄今已有2200余年歷史。六朝時,全椒縣名曾頻繁變更,直至隋大業初復名為全椒?!端鍟さ乩碇尽吩疲骸叭妨涸槐弊S,置北譙郡。后齊改郡為臨滁,后周又曰北譙。開皇初郡廢,改縣為滁水。大業初改名焉?!贝撕蟮?400多年,全椒雖歷屬過不同州郡,然縣名不變至今。

吳楚文明的交替出現,使全椒古城孕育出深邃而厚重的“儒林文化”和“走太平”等民間傳統民俗。儒林文化中涉及對科舉制度、人物性格、語言語法、飲食文化、女性形象、敘事藝術、結構特點等文化的描述與解讀。對徽文化的描寫,體現了徽文化對吳敬梓創作的影響,以及為后人研究徽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吳敬梓《儒林外史》中體現的“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對真與善的贊美和對假惡丑的鞭撻,對獨立人格的肯定和禮贊”(3)朱萬曙、王印東:《〈儒林外史〉中的人文精神》,《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第81—85頁。的儒林文化人文精神,是珍貴的文化資源。

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是全椒獨有的傳統習俗,已有1500余年歷史?!白咛健笔侵袊槲幕拇?,該習俗最早起源于古代楚地的“走百病”,大約在清康熙以前,民間諺語有了“太平日”“走太平”的說法,這一風俗的名稱逐漸由“走百病”演變為“走太平”,全椒已將此“楚地”共有的風俗,融合全椒獨特的文化內涵,集合了吉祥祈福的心理暗示,升華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習俗。每年正月十六,從凌晨到子夜,全椒整縣傾城男女老幼,到縣城東門外的太平橋上走一趟,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為壯觀。以此祈禱風調雨順、消災除病、平安健康。全椒“儒林文化”與“走太平”民俗文化的耦合,充分體現了全椒多元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二)全椒民歌的分布與文化的多元耦合

“自古以來,全椒曾受過吳、楚文化的交替影響,也受到因戰爭等因素帶來的人口頻繁遷徙、融合的影響,產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4)關敬文:《全椒民歌》,全椒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4年版,第6頁。全椒地處江淮之間沿江丘陵平原區的東北部,呈“三山五丘二分圩”地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縣北、西北部為起伏不平的低山區,中部為崗丘洼地相間的波狀平原區,南部為地勢平緩的河谷平原。境內形成了北部低山綿延,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河流環繞的兼具山區、丘陵與圩區水鄉特色的地貌特征?!皡浅幕薄叭辶治幕焙汀疤轿幕钡亩嘣詈?,孕育出體裁多樣、內容豐富的全椒民歌(2014年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全椒民歌》一書收集的109首歌曲,以及《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全椒文化志》《千年古縣全椒》等相關資料的查閱,對全椒民歌的分類以及分布特征進行梳理如下:全椒民歌體裁包括山歌、田歌、號子、小調、舞歌等。山歌又分為一般山歌、慢趕牛、靠山音、犟頸紅、導板腔、風擺柳等類型;田歌包括秧歌、嚇老鷹、打麥歌、采茶歌、薅草歌等類型;號子包括車水號子、犁田號子、打夯號子、舂米號子、板車號子、數號子等;小調類作品非常豐富,內容多涉及愛情、生活等諸多方面;歌舞類作品以《劃龍船》《蘭花燈調》最為代表。從歌曲的題材內容進行劃分,生產生活類民歌有《采茶》《采?!贰盾囁栕印贰妒懊藁ā贰洞螓湼琛贰顿u雜貨》《張家大姐真是好》等;愛情題材的民歌有《十月想郎》《調情》《四季相思》《秀荷花》等;《三勸我郎把兵當》《送郎參軍》等革命題材的民歌小調屬填詞類歌曲;倫理道德教育類民歌有《四封信》《五勸姐妹》《手扶欄桿》《勸干歌》等。

全椒北部山區馬廠、周崗、黃栗樹、三合、隆興一帶,流行山歌、小調、號子,以山歌為主;西部的章輝、古河、復興、管壩、新興、大墅,東部的十字、界首、八坡、南平、譚敦、襄河鎮,以及中部的小集、黃集一帶,流行田歌、號子、小調,以田歌為主;南部的陳淺、官渡、赤鎮、廣平等圩區一帶,流行秧歌、號子、小調、舞歌,以秧歌為主(如表1)。

表1 全椒民歌分布特點

“全椒民歌猶如爛漫山花,絢麗多彩,開遍全縣村鎮山洼。有高亢嘹亮的山歌、秧歌,有鏗鏘有力的田歌和勞動號子,有清新優美的流行小調,有婉轉悠揚的慢趕?!饕云洳煌娘L貌歌唱樸實的愛情,表達生活的情趣,歌頌人民的勤勞勇敢,也展現出在舊的封建黑暗社會里廣大下層人民群眾一幅幅心酸的圖景?!?5)關敬文:《全椒民歌》,全椒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4年版,第1頁。

二、地理空間影響下的全椒民歌音樂風格的方言特征

(一)全椒民歌方言結構中的過渡性語言印記

(二)全椒民歌音樂形態中的文化烙印

全椒地理位置屬吳頭楚尾,吳楚文化的交融,使得全椒民歌的曲調既有淮河流域粗獷、高亢、豪放特色,又兼具長江流域民歌的細膩、婉轉、抒情韻味。各區域民歌音樂形態特點的呈現,是基于當地方言色彩特點基礎之上的。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繼承的形式,是傳承當地民歌文化特色基因的重要載體。入聲的有無是方言分區的一條重要標準,全椒民歌所在的江淮官話色彩區方言特點、“過渡性”的方言色彩特征,以及歷史中遺留的濃郁的吳楚方言音韻,直接影響和決定著該區域民歌的旋律和音樂風格。全椒民歌的音樂形態特點表現為:音階以五聲音階為主,六聲音階在號子類作品中有一定比例。如,采集于黃栗樹村的《車水號子(二)》、廣平大於的《車水號子(三)》和《車水號子(四)》等。宮、商、角、徵、羽五聲皆有,調式以徵、羽調式為主,徵調最多,宮調次之,商調再次之,角調式較少;節拍以四二拍居多,四四拍次之,也有少量混合拍子,如《秧歌(七)》《犟頸紅(二)》《慢趕牛(二)》等;歌曲旋法多變,以大二度、小三度和小三度、大二度環繞的旋律進行為基礎,四度、五度上行或下行跳進旋法特點突出;六度、七度大跳在《秧歌》體裁的作品中出現較為頻繁,如《秧歌(三)》(丫頭調)的上行純五度大跳,《秧歌(五)》中第一小節的下行六度大跳,《秧歌(六)》第一小節的七度下行大跳,以及《嚇老鷹(二)》中第二和第三小節之間的七度上行大跳等。歌曲結構以短小的單樂段、復樂段結構為主,“分節歌”形式較多;襯詞豐富,如常用“啊”“吶”“呀”“哦”“嗬”“嗨”“喲”“哎”“吔”“啰”等襯詞;演唱形式分獨唱、對唱與一領眾和等類型;演唱時真假聲結合,“真聲為主”;語言樸實,通俗易懂。

“儒林文化”的人文精神內核廣泛滲透于全椒民歌。題材豐富的全椒民歌,呈現了人們對生產勞動及所在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這些內容在生產勞動類的民歌中有所體現;對于真善美的贊譽、假惡丑的鞭撻,以及對獨立人格的禮贊展現在生活、愛情、填詞類的小調民歌當中。民間歌舞《劃龍船》對“風調雨順好年成”唱贊,及期盼風調雨順的民俗儀式的信仰,體現了“太平文化”在當地民眾心中的深刻烙印。

(三)全椒民歌中留存的地理空間特征

由于全椒各區域地形、地貌的差異造成生產方式的極大不同,加之其內部方言的差異,形成了低山區、崗丘洼地相間的波狀平原區、地勢平緩的河谷平原等區域民歌音樂風格具有多樣性特征。

第一,北部山區以山歌最為盛行。

北部山區民歌內容最為豐富,山歌、號子、小調均有,山歌是該地區最大的特色。山歌以采茶、采桑、插秧內容為主。據《全椒民歌》一書中收錄民歌的情況看,在北部周崗、復興、三合、隆興、馬廠等地流行的一般山歌共11首,調式特點鮮明,均是羽調式,歌曲旋律以級進與三度跳進的交替進行的旋法特點突出,也多出現四度跳進,偶爾出現七度大跳,如,三合姚村的《山歌(五)》;節拍以四二、四三的單一節拍為主,偶有混合拍子,如流行于三合蠻陳的《山歌(六)》;采集于章輝的《放牛山歌》是五聲宮調式,音樂節奏歡快,歌詞是隨口即興創作而來。速度由慢至快,重復多遍,對歌時采用同一曲調;周崗、三合、黃栗樹等地的《慢趕?!芬魳诽攸c鮮明,徵調式為主,多混合拍子,旋律起伏不大,以級進進行與三度小跳,及四度、五度跳進的交替進行為主。采集于東部界首的《靠山音》是一首男女對唱形式的山歌。周崗和廣平大於的《犟頸紅》、界首大馬的《導板腔》、十字馮廟的《風擺柳》都是當地有代表性的山歌。流行于該區域的《秧歌》(丫頭調)也是該地區秧歌的特色之一,其音樂旋法特點非常突出。

號子也比較豐富,如,流行于黃栗樹村的號子就有《車水號子》《犁田號子》《打夯號子》《舂米號子》等類型。作品以五聲音階為主,六聲音階有一定比例。如,《車水號子(二)》就是加入了清角音(角音上方小二度)的六聲宮調式,增加了下屬音,功能較為完整,大調性加強。

小調類作品也比較多,革命題材的填詞歌曲占一定比例,如《打倒強盜才能吃飽》《三勸我郎把兵當》《送郎參軍》等。流行于周崗等地的《姐在河灣洗白衣》《鼓打五更》《郎在山上唱一聲》《妹子可是的》等都是當地傳統的曲調。

第二,中部、東部、西部丘陵地帶流行田歌。

丘陵地帶是崗丘洼地相間的波狀平原區,與勞動民俗對應,反映打麥、剝麻秸等農事內容的田歌廣泛流行于此地;號子類作品以《板車號子》最為典型;小調類民歌內容豐富,如,流行于十字的《摘黃瓜》《十恨》、小集的《倒貼》、界首的《四句猜》等;歌舞唱曲《劃龍船》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風俗禮儀類民歌。

該區域民歌的六聲音階特點突出。如,采集于復興博士王的《四封信》是加入了清角音的六聲商調式,因增加了主音上方的三度音,音樂的小調性增強;十字的《摘黃瓜》是加入變宮音的六聲羽調式,因增加了上主音,對于調式的完整性有所加強。

《打麥歌》是田秧山歌的一種,流行于管壩一帶。打麥歌音樂特點鮮明,收錄于《全椒民歌》一書中的兩首《打麥歌》,調式均為少見的五聲“角調式”(關于“角調式”在民族調式中的稀有和獨特的問題,在發表于2013年《人民音樂》的《繁昌“角調式”耘田歌特有現象的文化透視》一文中,已有具體論述)。獨唱作品《打麥歌(一)》旋律節奏歡快,節拍是四二與四三交替出現的混合拍子。旋法多變,以“6、5、3”“2、1、6”為核心三音組構成的大二度與小三度環繞的旋律進行為主,四度上行后六度大跳下行的旋法特點突出。一領眾和演唱形式的《打麥歌(二)》中的八度大跳,以及連續上行、下行的六度大跳旋法特點也非常突出;結構短小,歌詞均為七字句。

第三,南部圩區秧歌和號子盛行。

陳淺、官渡、赤鎮、廣平等地屬于圩區,是主要的產稻區,因此田秧山歌豐富,如,廣平和赤鎮的《嚇老鷹》,陳淺的《姐在田里插秧棵》。

號子類作品內容豐富,如廣平的《車水號子》《犁田號子》《數蛋歌》《數鴨歌》,陳淺的《車水號子》《數蛋歌》等。該類作品多為六聲音階,如,廣平大於的《車水號子(三)》是加入了清角的六聲羽調式,下中音的增加,起到加強調式的完整的作用;廣平大於的《車水號子(四)》則是加入變宮音(宮音下方小二度)而成的六聲角調式,增加了屬音,使調式的完整性上有很大的提高;陳淺的《數蛋歌(二)》是加入清角的六聲缺“角”的宮調式。小調類作品多為周邊地區流入,由于全椒自古水陸交通便利,周邊地區民歌大量融入,并在當地得以傳播與傳承,如,《孟姜女》《虞美人》《跌斷橋》等民歌小調多由揚州一帶傳入??偟膩碚f,該區域民歌,小三度、大二度和大二度、小三度環繞的旋律進行特點突出,以級進和小跳進行為主,偶爾會出現七度大跳,如赤鎮街的《嚇老鷹(二)》中出現于第二與第三小節之間的七度大跳。該地民歌多徵、羽調式,宮調次之,有少量角調式,無商調式;襯詞、襯腔豐富;單一拍子為主。

(四)全椒民歌演唱中的獨特發聲與古語發音

全椒民歌的演唱真假聲結合,以“真聲為主”。演唱不同體裁民歌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如采集于章輝地區的牧童放牛之余對唱的《放牛山歌》,是放牛伢子挑逗甚至辱罵對方時所唱,每方由一人領唱,眾人和“吆喝聲”(實際上是幫腔起哄),此起彼伏,通常聲音近似“吼叫”。演唱方法就比較獨特,唱時歌者以右手食指第二節快速撥動喉結,發出顫抖之聲。雙方演唱曲調用同一曲調演唱。小調體裁的生活、愛情類民歌“唱腔”則較為平緩,尤其演唱情歌時要求運用各種聲音音色表達歌曲內容反映的喜、怒、哀、樂之情。全椒民歌中保留了一些古語發音的特點,如,流行于界首大馬地區的《靠山音》,其中一句“手巾送郎來擦汗”中的“擦”,本地方言讀成“楷”。受當地戲曲影響,演唱唱腔有濃郁的廬劇唱腔韻味。

三、結 語

全椒民歌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文化,作品反映了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生存狀態,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與文化意識,是廣大勞動人民對其世代依戀的鄉土的敘事與詩意表達?!叭辶治幕焙汀疤轿幕钡娜宋木裨谌访窀鑳热葜械捏w現,是歷史變遷下多元文化的耦合印證。全椒民歌作為存在于吳楚文化交替出現的江淮官話色彩區以及過渡性方言色彩區影響下產生的民間藝術,其音樂風格呈現出鮮明的區域化特點。

猜你喜歡
全椒縣號子小調
吶喊中的精神力量——東臺弶港漁民號子
我家的“號子”
茶山號子的藝術特征與傳承
唱起號子走漢江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調
安徽省家庭農場發展問題研究
全椒縣“浙油50”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
全椒縣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效果分析及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