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華市“兒童”群體非遺教育現狀調查研究①

2020-06-19 02:33黃薈霖黃婷欣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問卷物質

黃薈霖 黃婷欣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浙江金華,321000)

一、研究背景與基礎

(一)研究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載體,凝聚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財富。保護非遺,有利于延續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非遺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全球化的今天,保護非遺也是國家維護自身文化話語權、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兒童的成長和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是非遺可促進兒童知識的增長。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非遺教育有利于幫助兒童熟悉傳統文化,感知先賢精神氣質,了解傳統技藝。二是非遺可以極大地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通過非遺教育,兒童將進一步了解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三是非遺教育有利于培養兒童正確的審美觀。各項民間藝術和傳統手工藝有著較高的審美價值,有助于觸發兒童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升其文化藝術修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大教育構成了非遺的教育保護體系。其中家庭教育是最為基礎的,指父母對子女自覺或非自覺、經驗的或意識的、有形的或無形的教育行為,是在家庭(家族)中,長輩對晚輩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不斷傳授活態的、未經加工和修飾的、原原本本、真真切切的傳統文化教育。孩子們在家庭中也會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它具有自發性、本真性、啟蒙性和連續性特征。(1)薛潔、韓慧萍:《論非遺保護中的家庭教育傳承》,《民族論壇》2012年第22期,第48—51頁。目前,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A學科學習以及各類課外輔導占據了學生的大量時間,導致時間分配在非遺教育方面的缺失。

兒童群體在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擔負著重要角色。近年來,我國兒童群體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途徑與具體實踐主要表現在:“非遺進課堂”“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進假期”及“非遺上舞臺”等。將非遺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踐行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兒童群體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顯露出了一些問題,存在學校非遺教育空泛化,非遺課堂隨意化、邊緣化等現狀。

(二)研究基礎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流變與消亡的威脅也在逐漸擴大。正如學者阮惠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思考》(2)阮惠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思考》,《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年第11期,第244頁。中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所受沖擊主要體現在認知偏差,存在“重利用、輕保護”以及傳承不力、對傳承人的扶持不夠等現象,非遺“活態傳承”這一概念便是針對此類問題提出的。同時,非遺的傳承還要注重“人”的因素,注重傳承人的培養。

對于活態傳承方面,關宏玉先生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探析》(3)關宏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探析》,《網絡財富》2009年第4期,第112—113頁。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做到活態傳承與靜態傳承相結合,樹立全方位的“教育傳承”理念,要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效傳承機制,在法律層面明確整個社會對于非遺傳承的責任與義務。而段超、孫煒兩位學者則更加關注我國非遺傳承人方面,在《關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思考》(4)段超、孫煒:《關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62—67頁。中,指出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的缺失以及相應措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與建議。進入互聯網時代,眾多新興網絡媒體平臺的誕生與發展,也給了學者相應的思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策略研究》(5)任學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策略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年第22期,第249—250頁。中,任學婧提出,依靠互聯網技術,依托社交媒體公眾賬號、移動終端應用程序等平臺,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

國際社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側重于立法方面。歐美國家在較早時期便有了保護民俗的法律法規。日韓國家不僅關注立法,也注重對于文化財富的研究展示。其中,日本對于“人”這一因素的重視,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有著重大的借鑒、參考價值。在學者陳又林《從日本經驗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6)陳又林:《從日本經驗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神州民俗》(學術版)2012年第3期,第9—12頁。的學術研究中可以看到,日本對于非遺傳承人選擇的嚴格性與重視性。并且,日本尤其關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兒童意識問題,這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兒童層面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思考方向。

聯合國在1989年11月20日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界定,“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中國政府于1992年批準了《兒童權利公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條第一款關于拐騙兒童罪的規定,“兒童”是指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

兒童教育是指家長利用外部環境與歷史文化對6-12歲兒童實施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或教育過程。綜合歐美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教育現狀,現代兒童教育內容主要可以分為生活教育、德商和情商教育、科學與藝術教育、社會商教育。(7)李建輝、張國超:《現代家長教育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33頁。而傳統文化的培養作為一種復雜的兒童教育,近年來越發得到國家、社會、家庭層面的重視。在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有一項重點任務就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目前,我國對于兒童的文化培養主要側重于思想道德領域,重視兒童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如徐麗燕在《充分認識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道德選擇能力培養的意義》(8)徐麗燕:《充分認識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道德選擇能力培養的意義》,《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39—41頁。中提到要加強兒童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劉澤在《踐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小學生優良品德》(9)劉澤:《踐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小學生優良品德》,《新課程導學》2019年第6期,第38頁。也提及要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具有優秀品德的現代文明人。很少有學者針對兒童這個年齡層面,提出要把握非遺知識的普及與傳承,且該類研究的研究內容都表現為“非遺進校園”,將非遺教育局限在了校園空間中,沒有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教育活動。

總之,我國對于非遺傳承人的研究主要關注制度的待完善性,對于兒童這一潛在的非遺傳承人并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在培養兒童非遺知識方面缺少一定的理論研究。結合上述理論可發現,目前針對兒童采取的非遺教育措施主要是“非遺進校園”,在缺乏相關兒童理論、對兒童心理了解欠缺的基礎上,活動往往缺乏趣味性與互動性,成為一種被動性的體驗式了解,并不利于非遺教育的開展,促使非遺知識的有效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年輕一代的傳承。讓兒童接觸非遺,認識非遺,熱愛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葆有活力的必要條件。因此,本研究將調查對象定為兒童,通過探究非遺教育過程中涉及的教育主體、教育宣傳、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四個層面,深入分析金華市兒童非遺教育的現狀。

二、問卷調查與訪談分析

浙江省金華市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在婺州人民的智慧創造下,這座古城沉淀了豐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留下了先輩們的文化財富,孕育了眾多非遺項目。本次調研地選擇浙江省金華市,旨在通過一系列調查,深入分析金華市兒童非遺教育的現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貢獻力量,同時也為兒童文化培養的路徑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次調研采取了多種研究方法,其中包括文獻研究法、實地考察法、訪談法與問卷法。調研前期準備階段,筆者對國內外有關非遺保護與文化培養方面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梳理,總結了目前兒童的非遺文化培養現狀,并確定了調研的目的及預期成效。調研前期,針對家長與兒童的具體情況共設置兩類問卷,并擬定了訪談提綱,用于調查金華市兒童目前對非遺的了解程度,以及非遺教育在家庭中的開展情況。調研中期,為更好地了解金華市兒童非遺教育的現狀,筆者帶領團隊深入金華市區,在社區及相關教育機構共設置5場非遺知識宣講活動,并在金華市古子城開展非遺主題活動,邀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在活動中,團隊隨機選取家長和兒童展開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后期,針對本次研究過程中的調查研究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與總結。

(一)問卷調查

1.問卷詳情

(1)問卷主要內容

問卷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來獲取調研對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重視程度、認同程度,獲取其對于非遺“對外傳播”“對內傳承”過程中的觀點和態度。根據研究的具體情況,筆者針對市民中的家長與兒童群體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考慮到兩類群體中信息傳播的有效性,筆者在特定的網絡平臺發布普通版調查問卷,并在線下活動中進行擴散傳播。結合兩類問卷的有效填寫狀況,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兒童、家長層面的影響力。

(2)調查時間與對象

本次調查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基本單位是個人。線上問卷的對象為普通市民,且整體問卷側重于市民中的家長群體。線下問卷的對象主要為兒童。

(3)調查問卷回收

本次問卷調查,總回收278份問卷,有效問卷244份。

線上問卷共回收178份,有效問卷152份,無效問卷2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5.39%。其中男性占比22.47%,女性占比77.53%。

針對兒童設計的線下問卷共100份,有效問卷92份,無效問卷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2%。其中男性占比43.48%,女性占比56.52%。問卷填寫對象年齡段為7-14歲,且8歲、10歲、11歲兒童占大多數。

2.調查問卷分析

(1)受訪者非遺認知程度的調查分析

根據線下問卷顯示,兒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存在一定的認知度。分析兒童版問卷可得,約57.57%的兒童知道或聽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表明調查涉及兒童中超過半數對于非遺概念或是非遺具體項目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如圖1)。而在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項目的選擇中,完全沒聽說的兒童占18.48%,聽說過1-4個項目的兒童占比68.48%,聽說過5-11個項目的兒童占13.04%(如圖2)??傮w而言,目前兒童對于具體的非遺項目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不深,基本限于僅聽說過此類項目的名字,或是有過一兩次看過或體驗過該類項目的經歷。

圖1 兒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情況

圖2 兒童對于金華非遺項目的了解數量

家長對于非遺項目的關注更多地聚焦于本土知名的非遺項目,如婺劇,或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至今仍常見的非遺項目,如東陽竹編(如圖3)。對于家長群體而言,非遺這一概念已被替換為一種具體的非遺項目,且對于這一具體項目的了解大都浮于表面,并不會深入探索它的制作工藝、生存狀況、附加價值等深層內容。

圖3 市民對于金華非遺項目的了解情況

(2)兒童及其家長了解非遺途徑的調查分析

與兒童教育相關的主體是目前兒童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主要途徑。兒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途徑中,“父母講述”占比最大,為32%,“學校學習”其次,占比23.2%,合計占比55.2%。在兒童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休閑類平臺中的傳播效力總占比為32.8%。而能最直接讓兒童接觸非遺項目的“實地參觀”在總類中占比12%(如圖4)。兒童對于最感興趣的宣傳方式的選擇恰恰反映了這一現狀:兒童接受信息與本身意愿不對等?!皡⒂^博物館等實地體驗”占總比41.82%,“網絡平臺”與“電視節目”總占比38.18%(如圖5)。

圖4 兒童了解非遺知識的途徑

圖5 兒童感興趣的宣傳方式

針對目前的兒童生活及學習現狀而言,存在學習壓力大、休閑時間少等情況。且兒童智力、認知能力方面皆未成熟,家長一般會有意識地控制孩子接觸網絡的時間與方式。因此數據顯示,最容易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途徑為“父母講述”及“學校學習”。然而對于兒童而言,這兩種途徑并非是最具吸引力的途徑。在非遺普及宣傳中,做到宣傳不失趣味性,向兒童真正感興趣的宣傳方式靠攏,給正處于塑型期的兒童以非遺相關教育的培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意義重大。

而對于家長而言,電視、網絡等休閑平臺是非遺的主要了解途徑(如圖6)。目前社會,社交網絡平臺的門檻越來越低,各類信息在各個平臺的傳播越發便捷有效,信息化已是一種必然趨勢。而對兒童成長、教育起重要作用的家長,其了解信息的層面、掌握信息的深度,對家庭非遺教育的質量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非遺教育應當向家庭方向滲透,這需要非遺保護傳承單位了解家長心理,設計適合家庭的非遺保護教育內容。

圖6 家長了解非遺的途徑

(3)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家庭教育中所處地位的調查分析

線下問卷數據顯示,兒童對于非遺項目感興趣的占比為83%,愿意學習非遺知識占比為91%。在問及對非遺保護的相關想法時,兒童大都表明自己對于非遺的保護有責任。而家長也表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承認兒童群體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有著巨大作用(如圖7)。

圖7 家長對于非遺保護與傳承中兒童作用的看法

但是更多的家長對于非遺秉持著這一態度:承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但更注重孩子其他方面的文化學習。家長認為兒童學習非遺的最大益處是拓展孩子的知識邊界,幫助未來的學習發展。同時,家長認為,非遺的學習在孩子未來的發展中處于輔助性的地位,因此在文化知識與非遺知識的學習發生沖突時,家長會毫不猶豫地將非遺學習置于身后(如圖8)。家長對于兒童學習非遺知識,首要擔心的是活動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在校學習,這也是目前非遺傳承中后繼無人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人認為“學習非遺,并不能為未來謀求好出路”(如圖9)。因此,在非遺學習缺乏必要競爭性的現狀下,如何提高兒童興趣,為兒童將來系統學習非遺知識的可能提供基礎,便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圖8 家長對于兒童學習非遺的看法

圖9 家長對于兒童學習非遺的顧慮

從家長反饋來看,在不影響孩子學習的情況下,他們支持孩子參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活動(如圖10、圖11)。且家長更傾向于學校、博物館等具有較高權威性的組織、機構舉辦的非遺活動。目前“非遺進校園”越發為各類學校所重視,雖然效果并不理想,但作為非遺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非遺進校園”給予兒童一個重要的興趣起點。把握好現有基礎,逐漸將非遺通過課堂學習、課外作業等方式滲透到孩子生活中,是目前學校方面對于非遺保護與傳承所提供的較好方案。

圖10 家長對于參與非遺類活動的反饋

圖11 家長對于非遺類活動舉辦形式的看法

(二)訪談分析

1.訪談概括

本次研究根據調研目的采取了相應的訪談,共計23人次,其中共16名家長,7名兒童。此次訪談的目的是通過半結構化的對話方式,切實了解家長、兒童對于非遺的認知現狀,探究非遺知識傳播的有效方式,為兒童非遺教育積累經驗。

2.訪談分析

(1)家長與兒童對非遺有一定了解,但存在認知局限

通過訪談,發現家長對于金華非遺有所了解,能列舉出一些零散的非遺項目,但對非遺的認知局限性較大,主要表現有三:一,對金華非遺的了解層面較為狹窄,從回收到的信息來看,家長群體對金華非遺的理解大多集中于表演藝術。二,對非遺的認知存在誤區,比如錯誤地把火腿、酥餅等實物等同于非遺。三,對非遺的了解程度較淺,僅有極少部分的人參與過非遺項目的實踐,大部分家長都只是簡單接觸。兒童對非遺的了解較少且層面較淺,擁有的非遺知識大多來自家庭和學校教育。因此,如果家長或學校不重視非遺傳承教育,開展相關活動,那么兒童對非遺的了解就幾乎為零。學校只是提供一個集中的場合讓孩子們認識非遺,淺層次地學習剪紙之類的非遺技藝,非遺教育還需從家庭入手,通過增加父母親戚對家鄉傳統文化的教育、父母與兒童親身體驗的經歷,進一步增強非遺教育的意識。

(2)家長和兒童對非遺活動的參與意愿比較強烈

在訪談中,不少家長和兒童都對非遺宣傳活動表示支持,并表態:以后有時間還會再積極參與相關活動。主要原因如下:一、體驗式活動促進兒童素質全面發展。在非遺體驗式活動中,兒童不僅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同時也吸收了非遺知識,獲取團隊合作的經驗。二、參加趣味活動的成本較低。非遺趣味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公益活動,收費項目少,金錢成本低;趣味活動的時長通常為3小時,且一般安排在周末,時間成本低;活動多是集體活動,因而對家長而言花費的精力成本低。三、非遺的社會科普取得一定成效。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不斷受到國家重視的大背景下,家長對非遺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受程度顯著提高。

(3)非遺教育類體驗活動對兒童、家長非遺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

通過整理訪談內容發現,兒童對于游戲化的非遺教育類體驗活動接受良好、參與度高,表現為兒童對于活動過程的享受,以及對非遺知識存在記憶點。通過訪談,多數兒童對于該類活動表示了明確的喜愛,且對于活動過程中涉及的相關非遺知識,能做到一定的概述與演示。

同時,家長也充分肯定了非遺教育類體驗活動的效果。相較于走馬觀花式的非遺瀏覽與科普,趣味式非遺體驗雖然會耗費一定的時間精力,但活動的受益方相較于傳統的非遺教育而言有所擴大,不僅是兒童,參與家長也會留下深刻印象。

三、主要啟示與結論

(一)兒童非遺教育需面向家庭,實現兒童與父母間的雙向帶動

兒童群體對非遺的了解基本來源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有限的情況下,家庭學習氛圍的培養以家庭教育的重視為主,對于面向兒童展開的非遺教育具有重大作用。

調查發現,有接觸過非遺項目或與非遺傳承有關的家庭,在家庭教育當中會涉及非遺知識的普及。而對普通家庭而言,極少會自發地去重視非遺層面的教育,即使是在校園層面的硬性要求下,家長也很少與兒童一起去了解某一非遺,或參與到兒童學習的過程中。家庭對非遺的輕視會降低非遺在兒童心目中的地位,從而減弱非遺知識對兒童的傳播效果。

因此,即使受教育的主體是兒童,但非遺知識在家庭層面的普及至關重要。在非遺教育宣傳越發得到重視的當代,家長對于非遺知識的了解與學習,有利于在家庭中營造非遺學習的氛圍,在兒童對于非遺的學習意愿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氛圍的營造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之下起到基礎的科普作用。同時,兒童參加非遺相關活動、學習非遺知識的意愿,也會帶動家長參與到非遺學習的環境當中,促進家長對于非遺的了解。綜上,兒童的非遺教育并不單是指向兒童,而是意在實現家庭層面的非遺知識科普。

(二)非遺教育宣傳應注重便捷性、趣味性,力求多手段展現非遺的實際體驗感

根據對非遺教育宣傳手段的調查統計,非遺項目的親身體驗是最為有效的非遺宣傳手段,微信公眾號平臺、非遺進校、電視媒介等也獲得了家長兒童的普遍認可。從宣傳效果而言,電視、網絡等提供的間接平臺,影響效力遠遠不及親身體驗。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雖然兒童、家長雙方信息接收渠道以及信息處理方式存在差異,但顯然非遺信息的網絡傳播優勢甚微,這也是兒童與家長更偏愛以親身體驗的方式接受非遺宣傳的原因。

非遺宣傳的親身體驗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家長兒童要樹立非遺保護的意識,愿意承擔時間、精力成本去進行非遺項目的體驗;另一方面,非遺本身要做好保護工作,保持非遺魅力,同時也應與時俱進,利用現代技術,把握當代需求,提供新語境下的非遺體驗機會。除此之外,也要根據接受對象的不同實行差異化宣傳,創新宣傳手段,豐富非遺宣傳渠道。針對家長生活節奏緊張,時間碎片化的狀況,采取線上宣傳為主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和各大新聞媒體平臺,改進以往“文字+圖片”為主的宣傳內容,嘗試融入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深化非遺宣傳。針對兒童,要加強“非遺進校園”工作,開設相關課程,加強宣講;組織兒童進入社會教育空間,如博物館、文化館等地,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同時,也應在視頻平臺上播放兒童聽得懂、會喜歡的非遺宣傳節目。

(三)在非遺教育的方式中,注重體驗式教育的開展

體驗式教育是一種互動的教學模式,關注兒童的實踐與活動體驗。體驗式教育運用到非遺實踐中,考慮到安全性與項目吸引力,更多以游戲的方式對兒童呈現。這種“在游戲中學習”的方式,相較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而言,更能給兒童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考慮到兒童強烈的好奇心理、突出的群聚心理、無意識的模仿心理以及嚴重的情緒支配心理,體驗式教育活動的設計也要注意內容的趣味性與深刻性。體驗式教育將非遺教育從課堂延續到校園之外,通過聚集兒童參與集體游戲的方式,帶他們深入非遺學習,潛移默化中培養兒童對非遺的興趣,加深兒童對非遺學習的印象。在兒童反饋中,部分兒童表示對活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某一項非遺感興趣,并愿意以后繼續學習該項非遺。

體驗式教育在非遺教育的多種方式中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各地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地方特色和非遺主題,進行相應的本土化設計,應用浸入式教育,從而達到活動效果的最優化。

(四)對于非遺項目興趣的延續是判斷兒童非遺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當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突破點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一個現象:在兒童訪談中,當被問及對哪個非遺項目感興趣時,他們選擇的大都是游戲過程中比較有參與感的項目,或是自己表現得較為突出的項目。在與家長的訪談中,大部分家長都提到:如果孩子以后對非遺感興趣,他們會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說,趣味性是激發孩子對非遺興趣的重要條件,而當孩子對非遺感興趣后,家長也愿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能極大程度地促進非遺的傳承。換言之,對非遺項目興趣的延續是目前非遺教育旨在達到的目標。

要讓兒童關注非遺,肩負起新時代下非遺保護傳承的使命,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激發兒童對非遺的興趣。這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非遺項目本身具有趣味性。通過改變非遺的學習方式來激發兒童在非遺學習中的興趣。在調查中,不少家長都對“邊玩邊學”的教學模式表示肯定。二是有意培養兒童對非遺的興趣,這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的多方努力。在學校層面,作為傳播知識的主要陣地,學校需發揮對兒童非遺教育的先鋒作用?!胺沁z進校園”“非遺進課堂”“非遺進舞臺”此類活動的舉辦,讓兒童能夠接觸到非遺,增加了培養兒童非遺興趣的可能性。學校教師也要做好信息的傳遞者,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穿插非遺項目的相關信息,做好有關問題的解答。其次是家長的努力,要加強家長對非遺重要性的認知,明確非遺具有培養兒童審美、情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進而加強非遺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傳承的自覺性。三是社會的努力,只有社會重視非遺,共同營造非遺保護傳承的氛圍,才能在無形中增加兒童對非遺的關注程度,提高兒童對于非遺項目的興趣。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問卷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活態文化
問卷網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問卷大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