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通道侗族民俗信仰考察
——以通道縣坪坦鄉為例

2020-06-19 02:33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關鍵詞:侗鄉侗族村寨

李 霞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7)

通道縣坪坦鄉最初起源于宋代。相傳,宋代以前的坪坦鄉域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其先祖石、楊、吳、胡四公與橫嶺、坪日兩個侗寨的先祖一同聚居在今務坪組。當時因人口繁衍慢,石姓先祖到40歲才誕下一名男嬰,且長年體弱多病,其父為子治病,經常出入深山老林采藥。某天中,他恰巧來到這片原始森林,因長途跋涉勞累,于是倚靠在一棵大樹下昏昏入睡了。睡中得一夢,夢中有個聲音告訴他:“你兒命弱,不是藥能治好的,需拜祭大樹當重生父母……”于是第二天,他依夢所言帶其子來這里拜祭大樹為重生父母,后來其子病痛漸消,健康成長……事后,他將此奇遇與其他三公一說,便一致認為這是一片風水寶地,于是四公帶領各自族系相繼遷入此地并劃分為四個居住區,后經元明清三朝得繁衍生息,聚落門戶擴增至近200戶。他們承繼祖先開辟的風水寶地,聚集而居于今天的坪坦大團寨里,形成鱗次櫛比的吊腳樓群居格局,也就是今天的坪坦鄉團寨。(1)此段歷史故事記于通道縣坪坦鄉寨群坪坦村駐地的侗族文化歷史紀念石碑上。如今,生活在這里的人將石姓祖先尋藥托夢的林子美譽為“風水林”,即坪坦鄉最初發源的地方。

坪坦鄉作為通道侗族自治縣百里侗文化長廊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鄉鎮之一,這里民情淳樸,侗民俗文化深厚,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蘆笙之鄉”。同時,它也是全國有名的民間藝術之鄉,熱鬧的侗族大歌、精巧的織錦工藝、特色的建筑群落、古老的侗俗信仰構成湖湘大地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格。此外,還包括馬田鼓樓、芋頭古侗寨、坪坦風雨橋群、恭城書院、白衣觀、兵書閣及文新橋在內的6處(14個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包括橫嶺鼓樓、陽爛鼓樓、坪溪寨門、陳團寨門等在內的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數據信息來自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官網,http://www.tongdao.gov.cn/tongdao/index.shtml。眾多富有民族風情的民俗造物點亮了坪坦鄉蘊蓄已久的文化魅力。

從信仰觀念來說,通道侗族是一個民俗文化統一且信仰頗為廣泛的少數民族。以坪坦鄉為例,依坪坦河而建的芋頭村、橫嶺村、皇都村、坪坦村、陽爛村、高步和中步村等村寨百姓認同相對一致的信仰對象、習俗觀念和人生禮儀。與此同時,坪坦鄉寨民民俗信仰的一致性又主要表現在對天、地、日、月、花石、樹木,以及魚、鳥、獅、虎等各種自然神靈的崇拜,而眾多自然神靈又各自對應其祖先神、英雄神、守護神等神靈形象。坪坦鄉侗族民眾通過這種間接崇拜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自然界各方神靈的觀照、敬畏與信仰。然而,他們除了在信仰對象上具有同一性之外,在信仰的領域還具有廣泛性的特點。這種廣泛性特點不僅衍生于他們世代賴以生存、生活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浸潤和消融于侗民稀松平常的田野生活中,諸如在衣、食、住、行、習俗、禮儀等生活方方面面細微之處所體現的點滴回應與觀照。然而,他們信仰觀念中所呈現出的一致性與廣泛性特點,卻恰好隱喻出通道百姓的信仰觀在某種程度上含有一定的實用功利性,而這種功利性不僅填補了世代侗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物質匱乏感,而且也調和與補益了他們物質空缺與精神渴求的矛盾感,以此來傳達侗鄉百姓對將至未至富足生活的美好祈愿。

圖1 正在織錦的婦女

首先,通道百姓的民俗信仰重視個體“身”(3)身,本義為身軀的總稱,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這里的“身”則取其基本字義,指人的生命或一生。之護佑。他們常常將對個體生命的安危與疾樂寄寓在衣、冠等隨身物件的裝飾上,如侗家人精工巧作的工藝制品——侗錦,它憑借其特有的傳統手工技藝、審美創造和情感表達,被稱為民族工藝品中的佼佼者。同時,它作為農耕社會形態下通道侗民自給自足的生活用品,長久以來,也已成為侗鄉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承的方式。時至今日,通道坪坦鄉仍較好地保留著傳統的織錦習俗(如圖1(4)注:文中照片均為作者所攝。)。傳統侗錦可根據其織線顏色的不同,分為“素錦”和“彩錦”兩大類;根據其用途不同,又可分為日用、棺壽、祭祀等類別。在傳統手工織錦技藝中,編織一幅侗錦大約要經過軋棉、紡紗、染紗、絞紗、絞經、排經、織錦等七道主要工序。由于侗錦織造技藝難度較大,侗家姑娘們一般先是從六七歲開始學習刺繡,大約到十三四歲時已具備良好的體力和技術協調性,這時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織錦學習。侗錦歷史悠久,早在侗族《遠祖歌》(也被稱為《起源歌》)中,記載有“魚骨做梭織花錦,骨針用來縫衣裳”(5)劉雪芹:《西南諸民族典籍翻譯研究她們從遠古的歌謠中走來》,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00-201頁。的詩句。侗鄉織錦憑借其少數民族特色的圖案、紋樣、功用和紡織技藝,成為我國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物化結晶,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通道侗鄉,侗錦除了作為繡娘口耳相授的傳習工藝品,也成為檢驗待嫁的侗家姑娘其紡織技藝是否嫻熟的“官方”(6)當地侗民講,早些年幾乎所有侗鄉女孩都會織布做衣,這是判斷待嫁女子是否賢惠的考核標準,業已成為侗族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文化。這里的“官方”即指當地人普遍的觀念認知。認證品。此外,它不僅是侗織品中的結晶,也是最能展現侗民“衣”之信仰、“身”之護佑的象征載體(如圖2、圖3)。

圖2 用于年節儀式的男女服飾

圖3 生活日用的侗帕

在通道縣坪坦鄉皇都村侗錦織造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里,室內木質墻面上多見有裝飾著蜘蛛紋樣或蜘蛛造型的紋飾圖案,或懸掛,或張貼于木質墻板上(如圖4、圖5)。通過向正在織錦的繡娘討教了解到,侗族在流傳的始祖母崇拜系統中,有位名為薩巴隋俄的神,“隋俄”在侗語中的含義即“蜘蛛”,所以“薩巴隋俄”譯為蜘蛛祖母。傳說因其能力巨大而具有護佑后代的功能,因此侗民相信,蜘蛛就是他們心中祖母的化身并一直沿襲至今。于是蜘蛛及其衍生形象便成為通道百姓衣飾里的主要崇拜對象和織造圖案,并將其視為吉祥符號且以抽象的紋樣或是真實的圖案形象多繪織于侗錦、侗帕上,尤其是在孩童的衣飾、頭帕上可多見到類似的蜘蛛紋飾,以此來祈求蜘蛛祖母保佑侗家子孫喜樂安康,幸福成長。

通道侗民信仰觀念中的“身”之護佑,將自然神靈符號化,并以審美的表達方式呈現在衣飾上,以一種可觀、可感、可悟的審美創造表達著他們對神靈的純潔信仰。在這方人杰地靈的侗族土地之上,更以一種不是文字的“文字”傳奇寄托著侗民們虔誠、質樸、純良的生活態度與精神愿望。

圖5 蜘蛛造型

其次,民俗信仰的廣泛性還體現在對“居住”的講究上。坪坦鄉侗寨村落大多依山就勢而建,幾乎每家每戶各自獨立成棟。寨內建筑多為干欄式吊腳樓結構,朝向幾乎為坐北朝南,隨陂度依次錯落排布。村寨房屋的用料大多取自優質杉木和山毛竹,層高少則兩層,多則三至四層,最底層為架空層,一般用來圈養雞、鴨等家禽,二層多作糧食儲物間,人則多居住于三層或四層。由于近年外出就業人員增多,坪坦鄉許多老舊村寨房屋因年久失修已無法住人,在皇都村古侗寨里,仍可見保留有幾處最早修建的原始吊腳樓,其余多數房屋已被現代磚石、屋瓦所改造,形成外部“原始”內部“現代”的樣貌,與最初的寨房面貌截然不同(如圖6)。

盡管古寨建筑在外觀上被現代的裝飾用材所改變,但侗民對追求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生活祈愿仍體現在居住中的禮儀上。如寨里尚有人居住的房屋中,其中堂正壁上都會常年供奉神龕,豎立“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和宗祠族譜,借此來表達一個家庭對天、地的崇拜,提醒家族子嗣時時將先祖系掛心頭,以示其尊睦和諧,敬師尊長的敬畏之心,希望家先的靈魂保佑其子孫后代,人丁興旺,無病無災,平安順利(7)石佳能、林良斌、吳文志:《獨坡八寨志》,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244頁。(如圖7)。此外,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房屋內外的正門上方都會懸掛艾蒲,門上除了貼春聯之外還會額外貼有三張矩形的紅色紙符。按當地習俗來講,每到端午時節這里家家戶戶的屋門上都會掛“菖蒲”(8)這里的菖蒲不單指草本植物,而是特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端午時節將菖蒲葉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或房門上,起到防疫驅邪作用的靈草。,它在當地也叫作“侗?!?,并會為孩子制作“侗福符”掛在脖子上,以祈求驅邪避災、祛毒除疫。這樣的習俗說法其實早在清道光年間《神木縣志》中有載:“士民角黍相贈,戴艾葉,懸艾虎,門插菖蒲,飲雄黃酒,小兒項臂纏五色線絲以避邪?!?9)〔清〕王致云、朱塤、張?。骸渡衲究h志》(卷二·歲時),清道光刻本。這已成為通道侗鄉約定俗成的習俗(如圖8)。另外,在橫嶺侗寨還建有“兩圣宮”,室內設有伏羲、黃帝的牌位,兩側對聯上還寫有嫘祖、太昊、祝融等始祖的神名,可見侗家人對人文始祖的崇拜真真切切地實踐于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圖6 外觀被改造的房屋

圖7 “天地君親師”牌位

圖8 飾有紙符、菖蒲的外門

通道侗族是一個崇尚信仰的民族,他們的信仰崇拜不只表現在對個體的住宅布置中,而更多的體現在那些承載村寨集體活動和儀式性公共建筑的裝飾上。其中,坪坦村和橫嶺村作為坪坦河流域重要的碼頭村寨,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這兩處村寨中至今仍保存并沿用著祖先遺留的城隍廟且香火一直旺盛。該地侗民們認為城隍廟維護著整個村寨的安全,并掌管著全寨人的生死禍福以及命運財富。所以,他們通過將崇拜、信仰的神靈形象擬人化,賦予它們同人一樣生活所需的住宅建筑,以起到對百姓們自身“求生、趨利、避害”(10)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頁。的生命護佑與精神慰藉。此外,通道侗族各村寨的寨門樣式也各不相同。據當地侗民講,每個寨的寨門要與一個寨子的整體建筑相協調,修什么樣的寨門是要由全體寨民討論決定的。因此,在侗族有著“百里不同樣,千寨不同門”的說法。(11)《通道侗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通道侗族自治縣概況》修訂本編寫組:《通道侗族自治縣概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頁。關于各村寨里的其他公共建筑,包括風雨橋、鼓樓、城隍廟、孔廟、薩壇、戲臺等,這些集體建筑一般用于村寨集會活動、祭祀娛樂、禮儀節慶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公共建筑的翹檐和結頂處大多裝飾有龍、鳳、獅、牛角、葫蘆、鳥等圖騰造型,而豐富多樣的動物圖案裝飾在不同的建筑物上都有其特殊的造型和意義(如圖9至圖11)。

圖9 土地廟

圖10 兩圣宮

圖11 兩圣宮內牌位

在風雨橋頭和鼓樓上,其翹檐上都分布有龍、鳳等圖騰的造型圖案,它們在分布的位置上大多為鳳圖騰在上、龍圖騰次之。據考察通道侗族歷史和習俗文化得知,早先,這里的侗民延續著其母系氏族社會秩序的遺風,崇尚以“女”為大。因此,以物喻人即以鳳代表女性,龍代表男性,而呈現在建筑裝飾上自然也就形成鳳在上、龍在下的位置布局(如圖12、圖13)。時至今日,坪坦鄉諸村寨里七八月份的風雨橋廊上仍能時常見到帶孩童、玩紙牌、下象棋的男性侗民聚會的場景,而女性侗民們則更多見其忙碌、奔波、勞作于田間地頭,漁獵采種,或許這也得益于通道侗族世代因襲的傳統風俗影響下所帶來的當代文化景觀(如圖14、圖15)。

圖12 鼓樓檐飾

圖13 風雨橋頭

圖14 鼓樓集會處

圖15 風雨橋廊內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12)〔清〕顧祿:《清嘉錄》,“序”,引自耿文輝:《中華諺語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0頁。坪坦鄉之所以成為通道侗族百里侗文化長廊的重要鄉鎮代表,自然是擁有眾多豐富多彩的風俗活動與習俗文化。如平日村村寨侗民們每年正月初一都會在寨里鼓樓的廣場前集會祭祀,舉行侗族一年一度的“架水節”、巡游、吃百家宴、打糍粑等鬧春民俗活動。在通道侗鄉,人們依循母系氏族遺留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崇拜著他們共同的原始祖母——薩漢(13)通道侗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通道侗族自治縣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頁。。薩漢作為通道侗族最高的護佑神,在侗鄉百姓們的心中,她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是一位掌管農業、財富、紡織、安全、婚育、宗法等各方面的萬能神。凡是村寨要舉行重大的活動之前,人們都要先到其壇前祭祀。此外,在每年的年三十夜,寨里的父老鄉親需聚會守薩壇,新建村寨時也需首建薩壇,而且寨民入寨居住前各家各戶需到此取回火種方能回屋生火。在坪坦侗鄉,祭薩是一個村寨非常重要的祭祀儀式,所以寨里也有“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的說法。祭壇時,全寨的男女需身著侗族盛裝,在壇前舉行盛大莊重的祭拜禮儀,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們安康喜樂、五谷豐登。

侗鄉民眾將虔誠的信仰觀念寄寓民俗,又通過民俗活動開啟當代社會塵封已久的習俗儀式,并以此來激活傳統民族文化。民與俗、傳統與現代、世俗與精神的多維交互,這種信仰民俗中的禮俗互動不僅僅滿足侗民的精神需求,也是在物欲橫流的當下社會亟須傳承與傳播民族民俗文化的有力途徑。坪坦鄉作為百里侗文化長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并承傳著豐富多元的特色民俗文化與地域文化,無論是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還是少數民族特色民間工藝、習俗及信仰觀念,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不可遺缺的歷史珍寶。在西方工業文明日漸滲透的當前文化環境下,我國傳統民族民俗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也漸趨淹沒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化文明浪潮之中,洋房大樓、快時尚服裝與餐飲、印刷春聯、流水線作業等,這些我們眼中的現代文明無一不在充斥并改變著涉及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或許人們許久沒有再見到外婆親手納的百衲衣、手工縫制的虎頭鞋,以及節慶時日熱鬧的舞龍隊與打春儀式。隨時間流逝,民間藝人逐漸謝世,民俗活動漸被漠視,民間文化遭冷眼和排擠的現實境況不容樂觀,正如有學者曾說:我們拯救的步伐永遠趕不上民間藝人消逝的步伐,但好在我們一直都在追逐、傳承與發揚的路上。

人有生命時限,傳統民俗文化也一樣。通道侗族自治縣民俗文化歷史深厚悠長,為助力其傳承與發展,坪坦鄉政府在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號召下,提出了“文化立鄉,旅游興鄉”的發展戰略,并按照“強基、活文、興旅”的工作思路,來重點推進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揚工作,積極推進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14)《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文化政策》,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官網,http://www.tongdao.gov.cn/tongdao/c101137/singleList.shtml,2019年12月25日。據了解,坪坦鄉在響應政策的基礎上,不僅致力于發掘、傳承古老的民俗文化,更通過踐行“文旅結合”的方針,以文化休閑與體驗的方式來帶動傳統民俗活動,傳播當地特色民族文化,實現文化興鄉。例如,坪坦鄉皇都古侗寨已成為通道侗族文化旅游與研學體驗基地的試驗田,現在每年都會吸引眾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寫生團隊以及民俗文化愛好者,前來進行文化交流和民俗體驗。這樣學游結合的方式,不僅促使當地侗民們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利益創收的雙贏愿望,更能緊隨時代趨勢,結合當代大眾審美與時下流行的生活方式向人們介紹侗族侗鄉侗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侗鄉、熱愛侗俗、傳播侗文化。

以坪坦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憑借其鮮活的民俗文化空間與獨特的生活方式,如侗族民間工藝、習俗禮儀、信仰禁忌等民族文化來推動侗鄉文化體驗、交流和傳播,為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民俗信仰文化的完整性、真實性及延續性提供了活態參考的價值載體。侗族百姓們將世俗愿望和精神訴求訴諸神靈世界的虔誠信仰時,信仰觀念也以其某種精神力量觀照與佑護著生活在這方水土間的侗鄉民眾。

基于旅游興鄉發展的大好時機,通道侗鄉適時抓住機遇,可以說這是他們對追求富足生活、對自身民俗文化深感自豪與自信的表現。甚至從鄉村文化振興的角度來看,坪坦鄉作為通道縣百里侗文化長廊的重點代表村落之一,其呈現出的傳統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也是構成現代社會文化生態景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以此為圓心,成為眾多少數民族中振興與發揚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帶動者,頗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與實踐價值。因此,我們要重視自己的本土文化,尤其是擁有自身民族特色與價值體系的民俗信仰文化。掌握本土民族文化話語權,不為外來文化所囿,成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時代強國。這不僅是新時代國家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們每個國人的時代任務。

猜你喜歡
侗鄉侗族村寨
侗鄉情
情滿侗鄉呀啰耶
如今我到侗鄉走
無蚊村寨丁屋嶺
快樂童年——榕江侗族兒童
侗族建筑博物館——大利村
村寨——海坪彝寨
論侗族自然觀中的生態倫理及其價值
侗族養生防病抗衰老經驗薈萃
感悟侗鄉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