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反復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表現的套細胞淋巴瘤一例

2020-06-28 12:41丁燕飛羅方秀吳云林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2020年2期
關鍵詞:胃竇淋巴瘤免疫組化

丁燕飛,陳 平,羅方秀,吳云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消化內科,上海 201801)

病例:患者為男性,66歲,因“嘔血一次,黑便一次”第一次至我院就診。當時患者自述勞累后突發胸悶,伴暈厥,清醒后嘔血(2 口),不久后再次暈厥,醒來后仍感頭暈乏力,次日再解成形黑便一次?;疾∫詠?,患者精神差、睡眠欠佳,小便正常,近2 年體重下降10 斤?;颊呒韧衅⒛[大病史3 年,未予重視;有吸煙史44 年,每天10 根;無酗酒史?;颊呷朐涸汉篌w檢示,貧血貌;心肺未及異常;腹平軟,無靜脈曲張,無壓痛,無反跳痛,未觸及腹部包塊,肝肋下未及,脾超過臍水平;雙下肢無浮腫。

患者入院后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10.02×109/L,中性粒細胞33.1%,淋巴細胞49.9%,淋巴細胞計數5.00×109/L,紅細胞計數1.78×1012/L(↓),血紅蛋白50 g/L,血小板計數139×109/L。胃鏡檢查示,其胃體-胃角-胃竇有廣泛的潰瘍浸潤性病變,質地較硬,表面呈結節狀,鏡下范圍約為5 cm×8 cm,且幽門偏位,胃鏡無法進入十二指腸球部(見圖1)。遂于胃角取4 塊活檢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結果提示淺表黏膜慢性炎,活動期,伴局灶淋巴組織增生,腸化(+),Hp(-)。免疫組化檢查示,腺上皮細胞AE1/AE3(+),CAM5.2(+),CDX-2(+);淋巴細胞LCA(+),Ki-67(約2%)。上腹部增強CT 檢查示,其胃竇壁不均勻增厚,考慮占位性病變;胰體結節影;左腎上腺結節;腹腔及腹膜后多發淋巴結腫大;膽囊底部壁稍增厚;腹腔少量積液;脾腫大,門脈高壓;雙腎小囊腫(見圖2)。

患者入院后,予禁食、泮托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硫糖鋁混懸液護胃,思他寧止血降低門脈壓,維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颊咦≡褐委? 周后復查胃鏡,結果示胃竇-胃角-胃體前壁黏膜僵硬,見多發潰瘍及潰瘍愈合疤痕攣縮、皺襞不規則的病灶,分別取活檢進行病理學檢查,另在十二指腸發現球部黏膜紅腫(見圖3)。胃竇、胃角活檢病理提示淺表黏膜慢性炎,胃體活檢病理示淺表黏膜慢性炎,活動期,伴局灶淋巴組織增生高度增生。免疫組化檢查示,腺上皮細胞AE1/AE3(+),CAM5.2(弱陽性),CDX-2(+);淋巴細胞LCA(+),CD20(+),CD3(局灶+),Bcl-6(-),Bcl-2(+),CD23(濾泡樹突細胞網+),Ki-67(約5%)。由于2 次胃鏡病理均無陽性結果,但結合胃鏡表現考慮胃惡性腫瘤、胃淋巴瘤診斷待排,建議患者進一步行PET-CT 和激光共聚焦內鏡下定位活檢,患者未遵醫囑,要求出院。

圖1 胃鏡下胃體-胃角-胃竇潰瘍浸潤性病變

圖2 上腹部增強CT 示胃竇璧不均勻增厚、脾大、腹腔多發淋巴結腫大

圖3 治療后復查胃鏡(胃竇-胃體-胃角黏膜彌漫潰瘍性病灶)

1 年后,患者因“解黑便伴乏力2 天”第二次至我院就診。查血常規示,白細胞8.82×109/L,中性粒細胞20.2%,淋巴細胞58.4%,淋巴細胞計數5.16×109/L,紅細胞計數2.71×1012/L,血紅蛋白75 g/L,血小板計數129×109/L。急診胃鏡檢查示,胃竇-胃角-胃體前壁黏膜僵硬,見多發淺凹及潰瘍愈合疤痕攣縮,皺襞不規則病灶,胃竇黏膜腫脹明顯,胃角蠕動差,幽門變形;十二指腸球部前壁劑后壁分別見一大小約3.5 cm×3 cm 的深凹陷性潰瘍(見圖4)。進一步行共聚焦內鏡檢查,結果提示胃角-胃體小彎側上皮腺管排列較紊亂,局部炎性細胞浸潤,腺管未見明顯異型。于胃角取活檢4 塊,病理免疫組化檢查示腫瘤細胞CD20 (+),CD79α (+),CD5(+),CD43(+),Bcl-2(+),CyclinD1(+),Ki-67(約5%),Kappa(-)及Lambda(+)提示輕鏈限制性,AE1/AE3(-),CD3(-),CD10(-),Bcl-6(-),MUM-1(-),CD30(-),CD138(-);濾泡樹突網CD21(弱+);EBV 原位雜交EBER-(淋巴細胞)(見圖5)。病理診斷為淋巴組織增生性病變,結合免疫組化結果,首先考慮為套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進一步行分子檢測,FISH 檢測結果示t (11:14)(q13:q32)CCND1 融合探針檢測陽性 (32.5%的腫瘤細胞可見CCND1紅綠信號融合)。

圖4 患者第二次住院時的胃鏡圖片

予行PET-CT 檢查以評估患者的全身病變情況,結果顯示,①胃竇壁增厚,代謝未見明顯異常,結合病史考慮淋巴瘤浸潤;②左側頸部,鎖骨上、雙側腋窩、縱隔、腹腔內、腹膜后、盆腔內、雙側腹股溝多發淋巴結異常顯示,部分形態腫大、代謝稍高,考慮淋巴瘤浸潤;③脾臟腫大,代謝增高,淋巴瘤浸潤增高;④雙側腮腺小結節,代謝不高;⑤咽喉(甲狀軟骨水平)代謝增高,首先考慮炎性病變;⑥雙肺多發小結節;⑦左側腎上腺內側肢結節,代謝不高,首先考慮良性病變(腺瘤? )可能;⑧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代謝增高,考慮炎性病變可能。結合PET-CT 結果,進一步行腸鏡檢查,結果提示降結腸及直腸黏膜紅腫(見圖6)。直腸活檢標本病理檢查可見黏膜慢性炎伴大量淋巴組織增生,免疫組化檢查結果示腫瘤細胞LCA(+),CD20(+),CD79α(+),CD5(+),Cyclin D1(+),Bcl-2(+),κ(部分+),λ(+),Ki-67(約20%)。免疫組化標記結果符合MCL。

圖5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400)

圖6 腸鏡:直腸黏膜紅腫,局部取活檢

骨髓穿刺細胞學檢查結果符合淋巴瘤白血病的骨髓象,骨髓涂片及外周血涂片中淋巴細胞比例分別為32%和55%,骨髓涂片上形態異常的淋巴細胞占20%,該類淋巴細胞形態中等偏小,可見核凹陷或裂隙及核仁殘跡。免疫組化提示小淋巴細胞為B 淋巴細胞,CD5、CD20 陽性,符合MCL累及骨髓表現。結合增強CT、B 超、病理等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估,患者MCL 診斷明確,分期為Ⅳ期A 組,累及骨髓、脾臟等考慮偏惰性。

經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予伊布替尼(Ibrutinib)單藥治療。治療2個月后,患者未再發出血,至我院復查上腹部增強CT 示胃竇壁不均勻增厚,較前片大致相仿;腹腔及腹膜后多發淋巴結腫大,較前片有所縮??;脾臟形態較前縮??;左腎上腺結節,較前大致相仿;膽囊底部壁稍增厚,較前片相仿;雙腎小囊腫(見圖7)。復查胃鏡示,胃底部件胃內大量食物殘留,影響觀察,所見胃底黏液充血糜爛;胃體-胃角-胃竇-幽門黏膜充血水腫,黏膜呈粗顆粒樣改變,可見多發陳舊性出血灶,胃竇-胃角-胃體前壁黏膜蠕動欠佳,可見既往潰瘍愈合疤痕,質地觸之較硬;幽門略變形;十二指腸球部黏膜充血水腫明顯(見圖8)。胃鏡下胃黏膜情況較前好轉,經治療至今,患者堅持服藥,未再發出血,恢復日常生活。

圖7 伊布替尼治療2個月后復查上腹部增強CT

圖8 伊布替尼治療2個月后復查胃鏡

討論:MCL 是一種B 細胞來源的具有侵襲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1];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2 倍,且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加,發病高峰年齡為60~70歲[2]。多數MCL 患者均呈現進展型,60%~7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達Ⅳ期,50%有骨髓累及,結外病變以骨髓、咽淋巴環及胃腸道受累常見,尤以胃腸道多發性淋巴瘤樣息肉病具有特征性[3]。本例患者發病時66歲,確診時已達Ⅳ期,有骨髓累及,結外病變以胃腸道為主,符合MCL 的發病特點。

MC 可累及胃腸道,內鏡下表現形式多樣,胃內主要表現為糜爛、皺襞增厚或潰瘍,從十二指腸到直腸主要以多發性淋巴瘤性息肉形式。與其他類型的淋巴瘤相比,其具有低度惡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及侵襲性的特點,因此預后較其他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差。以往的文獻顯示,15%~40%的MCL 患者存在胃腸道侵犯[4-7]。累及胃腸道的MCL患者,其起病時的臨床表現主要與受累部位有關,相較于胃部,MCL 以結腸直腸受累更多見[7-11]。由于多發性黏膜息肉樣病變不是MCL 的特征性表現,因此,大多數胃腸道MCL 病例無法僅通過內鏡檢查來鑒別,而需取活檢標本行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來明確診斷。MCL 發生在胃部的患者,其胃黏膜可伴有糜爛和潰瘍,黏膜皺襞呈隆起改變,CT 檢查往往提示胃壁彌漫性增厚[12],而當潰瘍明顯時還需注意與胃潰瘍、胃惡性腫瘤相鑒別。本例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表現,胃黏膜表現為糜爛、皺襞增厚及潰瘍,胃鏡表現與胃潰瘍、胃癌難以鑒別,需進一步依賴病理活檢及免疫組化、FISH檢測確診??梢?,胃腸道MCL 依賴于組織學、免疫組化、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細胞學等技術的綜合應用。MCL 的免疫組織化學結果常表現為CD20、CD5、SOX113 表達陽性,細胞周期蛋白Cyclin D1 陽性,而CD10、CD23 表達陰性,抗凋亡蛋白BCL-2強陽性。MCL 患者在細胞遺傳學上存在t(11;14)(q13;q32)染色體易位。CD5 和Cyclin D1 均陽性時,容易診斷為MCL,但當其中一個為陰性時,如無基因檢測,則診斷困難。

本例患者多次胃鏡檢查均發現胃黏膜皺襞增厚、潰瘍,2 次活檢病理均不能確診,常規抗潰瘍治療效果差,結合其存在脾大和全身淋巴結腫大,需進一步考慮淋巴瘤的可能性。當內鏡下胃淋巴瘤表現為較深較大的潰瘍時,很難與胃癌鑒別,而內鏡初次正確診斷胃淋巴瘤的陽性率低,可能與胃淋巴瘤病變主要起源于黏膜下層有關[13]。因此,結合患者的病史資料進行多部位深挖活檢,再結合病理診斷陽性率來提高胃淋巴瘤的診斷效率尤為重要。本例患者在激光共聚焦內鏡檢查中發現,胃角-胃體小彎側上皮腺管排列較紊亂,局部炎性細胞浸潤,進行定位活檢進一步增加了診斷的可靠性。病理活檢免疫組化提示CD5、CD20、CyclinD1 陽性,FISH 檢測結果提示t(11:14)(q13:q32)染色體異位,為本例患者確診為MCL 提供了確鑿的依據。本例患者的腸鏡檢查未見明顯多發的黏膜息肉樣病變,僅在直腸黏膜紅腫處取活檢證實為MCL。因此,本例患者是1例少見的以上消化道潰瘍并反復出血,而非胃腸道多發黏膜息肉樣病變為首發癥狀的MCL,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應注意鑒別。

目前對于MCL 的標準治療方案仍有爭議,過去最常用的是以蒽環類為基礎的治療方案,如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和潑尼松 (cyclophosphamide,hydroxydaunomycin,oncovin,prednisolone,CHOP)?;煂CL 患者的有效率較高,但復發仍不可避免。利妥昔單抗與CHOP 方案聯合(R-CHOP)治療可提高MCL 的療效。MCL 標準治療方案化療后緩解時間短,多數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現復發,關于MCL新靶點的研發、耐藥機制及治療方案優化的新藥臨床試驗層出不窮[14-15]。近年來,在復發或難治性的MCL 中,伊布替尼毒性低且療效顯著,可考慮為復發或難治性MCL 患者的首選藥物[16-17]。本例患者綜合考慮其病情及本人意愿,選用伊布替尼為治療藥物,經2個月的治療后復查胃部表現及脾大均較前好轉。但MCL 兼具侵襲性淋巴瘤的侵襲性及惰性淋巴瘤的難治愈性特征,其化療效果差加之頻繁復發,故生存期較短,中位生存期只有3~4 年,預后較差[3]。

由于胃腸道MCL 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患者多以腹部不適起病,胃鏡表現無特征性,往往得不到及時的診斷,臨床醫師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尤其當臨床進展與病理診斷不一致時,應密切隨訪,復查內鏡及病理、免疫組化檢測,避免漏診、誤診的發生。

猜你喜歡
胃竇淋巴瘤免疫組化
床旁胃超聲評估剖宮產者圍術期胃容量的臨床價值
HIV相關淋巴瘤診治進展
以皮膚結節為首診表現的濾泡性淋巴瘤轉化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一例
SOX6是鑒別上皮樣間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種新型免疫組化標志物
先天性胃竇隔膜超聲圖像特征分析
3例淋巴瘤樣丘疹病臨床病理分析
免疫組化病理技術及質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關系的研究進展
經腹胃充盈超聲造影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動力障礙的價值探討
腫瘤專家眼中的癌癥治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