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安全視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研究

2020-07-06 01:20翁圓圓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關鍵詞:校園安全家庭

翁圓圓

摘要:做好心理育人工作,是構建高?!鞍捕▓F結的模范之地”的需要。在校園安全視域下,分析了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瓶頸問題,提出了有待突破的若干路徑,從而保障高校校園安全穩定工作的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

關鍵詞:校園安全;心理育人;家庭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心理育人”納入高?!笆蟆庇梭w系。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黨組織印發了《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對構建“平安校園”具有重要意義。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梢?,心理育人與平安校園建設相互作用、互相影響。

一、校園安全視域下心理育人工作的困境

(一)全員育人理念尚未真正內化,心理育人的主體缺乏多元化

近年來,高校一直倡導“三全育人”理念,要求“人人為教育之人,處處為教育之地”。但現實是一談到“心理問題”或“心理育人”,不少教師依然會認為這是心理教師或者輔導員的工作,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對這類學生,更沒有責任上報。一旦涉及“安全問題”、“平安校園”,很多老師也會不假思索的認為是學校保衛處或學生工作部的職責。由此可見,高校仍需加大力度內化“三全育人”的理念,著重提升“心理育人”人人有責的意識,提出建設“平安校園”人人盡力的要求,充分調動“心理教師、輔導員、黨務政工、共青團干部、專業課教師、后勤人員、安保人員等”主動參與心理育人和平安校園建設工作。

(二)重“問題解決”輕“積極預防”,在營造“理性平和、健康向上”氛圍上發力不足

查閱相關的校園安全管理、危機管理、風險控制的文獻研究,發現高校往往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事后應對”、“危機干預”方面,通常采用4R危機管理理論來處理已發生的危機。在看待心理問題對校園安全的影響上,高校也是主要聚焦于解決和預防心理問題,認為確保學生的生命不受威脅就是校園心理安全教育的主要工作。由此可見,高校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還未真正從積極的、發展的視角內化“心理育人”的理念,高校仍需下苦功夫探索出一條著眼于學生成長成才、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心理育人模式。

(三)危機干預力量分散,心理育人的系統構建上家庭作用重視不夠

預防干預始終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難點。近年來,高校通過優化心理測評方式、實施校內預警防控體系等建構心理預防干預制度。盡管上述措施已經產生一定的效用,但是危機干預力量依然分散,尤其是家庭資源助力不足。

有統計表明,心理出現問題的大學生基本都是受到不正常的成長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父母角色一方或雙方的缺失?,F實中存在①對于確診精神障礙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曾遭受過父母的虐待、忽視或遺棄;②對于存在傷害自我或傷害他人風險的學生,往往大部分家長排斥與學校溝通孩子的心理情況,甚至隱瞞病史,拒絕帶孩子送醫就診,這類學生成為校園安全的嚴重隱患。③大多數家長心理健康意識薄弱,較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谏鲜霈F象,我們需要認識到學生的核心問題往往指向家庭的關系,危機預防的保障借助父母的重視,事后干預的成效基于家庭的力量。

(四)網絡安全問題突出,心理育人“場域”欠缺多樣化

布迪厄曾這樣定義“場域”,它不等同于一般的領域,它是內含力量的、有生氣的、有潛力的存在。由此可以引申出,高校不僅僅要思考開展什么內容、什么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著眼于在哪些“場域”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從而促使校園內真正形成“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根據當前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到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對滯后的陣地。新媒體社交平臺、網站的論壇等出現的過激的言論,網絡上充斥的色情、暴力、詐騙等信息往往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導致極端行為,這給學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和安全穩定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

二、校園安全視域下心理育人工作的突破

(一)強調資源整合,構建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系統

在實踐中強調發揮家庭的作用,致力于形成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發展的心理育人模式,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一是充分整合學生身邊的校內資源 ,比如心理咨詢師、輔導員、任課教師、宿管、保衛、室友、同學、朋友、學生干部等,營造全員參與心理健康工作的良好氛圍。二是重點借助家長力量,打造家校合力育人共同體;三是有效借助社會平臺,如合作醫院專業資源、社區精神衛生工作隊伍等??傊?,高校要應堅持協同發展的心理育人模式,加強各個部門、各類力量之間的聯動機制,將心理育人作為一個整體的工作來抓,做到上行下效。

(二)實施精準化心理育人,為“平安校園”建設保駕護航

學生心理問題影響著高校的安全穩定已經眾所周知。然而要從根本上破除心理問題給校園安全穩定帶來的威脅,需要高校長期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機制和工作態勢。

根據新出臺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發展性與預防性相結合”的要求,要開展分層分類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例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學歷和資質以外,還要接受長程的心理培訓或個人分析,借助督導不斷提高咨詢效果和咨詢滿意度低。除了關注心理高危的學生,還要大力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選課、心理講座、團體輔導等。通過這些途徑和方式,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調試能力,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從而減少校園中的隱性安全事件。

(三)優化網絡環境,為“心理育人”創設良好氛圍

面對日益復雜化的網絡環境,高校要進一步重視校園網絡建設,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網絡環境。一方面,高校要加強網絡監督和管理,充分發揮校園網絡在大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推進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信息化。在互聯網+浪潮下,嘗試把各種系統連接起來,實現跨終端數據采集、信息挖掘和分析,打造高效、便捷、安全、智能的智慧校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建設網絡陣地,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借助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件開展互聯網+心理咨詢,切實滿足學生發展性和支持性的心理需求,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心理問題和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快速恢復平衡、健康的心理狀態。

(四)重塑育人視角,從著眼學生成長成才打造心理育人格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及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心理育人應堅持積極心理教育理念。積極心理教育是對傳統心理教育的繼承、發展和整合。它在教育方向上重心是人和社會的積極因素方面,在教育目標和對象上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育任務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和潛能開發上,在教育核心內容上在于增進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提高生活滿意度、完善積極人格,在教育途徑上提倡全方位、全過程、全參與,在評價方式上以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為核心。因此,在校園安全視域下打造心理育人格局,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即堅持以學生為本。

參考文獻:

[1] 邢澤軒. “互聯網+”教育理念下中學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D].碩士學位論文,廣東師范大學,2016.

[2]賈烜. 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家庭因素的測查[J].教育心理,2015(19).

[3]王銳.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與校園安全問題研究[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5(2).

[4]胡春紅. 公安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其對安全的影響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3).

[5]張米佳. 大學生心理問題對校園安全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4(2).

[6]毛藝瑾. 探索大學生心理安全教育建設和校園安全穩定的內在聯系性[J].教育師資育人,2018.

[7]劉秀菊.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08.

猜你喜歡
校園安全家庭
家庭“煮”夫
戀練有詞
淺析農村校園安全與安全意識的思考
高等院校校園安全穩定創新工作機制研究
制訂應急預案 完善高校安全保障體系探究
高校校園安全管理的幾點思考
開學季,打好校園安全堡壘戰
新形勢下預防校園暴力的策略研究
反腐敗——從家庭開始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