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淺析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2020-07-06 11:27張宇帆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要矛盾馬克思主義

張宇帆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出現實質性的新變化。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人民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決定性的制約因素。本文從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視角來探討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分析兩者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發展理論來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從而更好地指導中國社會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體現了當代中國基本國情的新特征。新時代的美好生活需要則蘊含更多的涵義,也體現出人們追求的全面發展。但現階段我國社會的現狀對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仍然有較大制約,揭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與人的全面發展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在解決發展問題中的方向問題,才能更好的促進發展。本文試圖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角度來探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概述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立場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和進步性并初步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目標?!豆伯a黨宣言》勾勒了共產主義社會作為理想社會的基本圖景,它是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又說,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2]———人的發展狀態是社會發展階段的反映,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道路的指引。

(一)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的全面發展實質上則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因為“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3]。人的能力不能孤立于社會環境之外,應當把其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得到展現。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只有在豐富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得到體現,沒有孤立于社會而存在的個人,同時孤立于個人的社會也不存在,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從人的發展來看,個人的社會關系決定著其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與狀況,個人社會關系的豐富性體現出其社會地位、狀況的充分改善,個人只有在各不同領域得到逐步的完善,個人基本的發展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突出個人在社會中的主體性地位。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對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關系的豐富發展作了這樣的闡述:“生產力或一般財富從趨勢和可能性來看的普遍發展成了基礎,同樣,交往的普遍性,從而世界市場成了基礎。這種基礎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可能性?!痹谒磥?,交往作為人的本質活動,實現著人們相互之間物質、能量、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換,形成了個體同其他社會成員或社會整體的聯系和關系,正是在交往中,人自身才得到發展。進而在交往中形成豐富而全面的社會關系。

(二)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把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視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他曾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維能力”同時,“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4],即全面發展人的一切能力,是現實的個人的自由發展。馬克思強調人的能力的發展和所處環境息息相關。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合理導致人的片面發展,產生了人的畸形、異化、壓抑等消極后果,在此背景下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便被提出。作為個體的人和現實的人,為了能創造歷史,必須先要滿足作為現實的人的需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去從事其他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維的能力”,同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這就是強調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發展人的多方面的才能,反對人的能力的片面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人的需要也會發生變化,在基本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人民的需要會多樣化,層次會提高。能力的全面發展是由人的各方面能力所共同構建的能力體系,可以有不同種類的劃分,但是無論如何劃分,其能力要實現發展,就要充分挖掘、開發、解放人的能力,使潛在的能力轉換為現實能力,而體力和智力則是現實的人行使勞動能力的客觀條件,兩者相互協調且平衡發展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終極目標和根本落腳點。社會要以其相應的能力,在一定的秩序下讓每個成員的能力也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

人的個性自由全面地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擺脫內外部束縛,不再受到壓抑,能夠自覺自愿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展示自己的本質力量,最終使人的自主性、獨特性、能動性性、創造性充分地展示出來。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人的獨特性的全面發展。第二,個人的自主性的全面發展。最后,個人的創造性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了人作為主體的作用,因此,“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5]作為個體的人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本質屬性,人們只有充分尊重差異,不斷完善自我缺陷,自覺發揮個性優越,才能不斷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從而使自己成為自己社會結構的主人。從而在社會中展示自己,實現自己的個性自由全面地發展。

二、在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研究中運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就已經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6]美好生活指的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符合人類本質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可以滿足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

(一)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需要體系,從人的主體性出發,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差異性,其差異性又可分為群體差異性和個體差異性。不同群體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各不相同,不僅不同群體間的需要存在差異性,相同群體中的個體也存在差異性,每個獨立個體在宏觀、中觀、微觀的不同層面上需要也是存在差異的。因此要關注人的個性需求。而“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廣泛、更深刻的概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盡管具有全面性和豐富性,但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基本內容或基本維度。根據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三個階段”思想,人的全面發展是指超越了“人的依賴關系”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的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7]?!白杂蓚€性”盡管仍以需要的相對豐富為前提,但它遠遠超越了“生活需要”而具有更深刻的意蘊和更宏觀的意境,是指人們通過自主活動完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條件,人的個性的各個方面包括人的體力、智力、才能、興趣、品質等都得到全面發展的理想狀態。在馬克思看來,具有“自由個性”的人,是從自然、社會和人自身中獲得解放而實現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豐富和完善的“現實的個人”,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自由的人”??梢哉f,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當代形態,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終歸宿,兩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同時,人的全面發展是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些人的發展。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從單面的人到全面的人,是人的需要在不斷促使人的發展。而人的需要的集合形成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新時代緊密結合,在當前社會發展階段想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的全面發展是最終的理想目標,目標的達成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實踐過程,只有完成小目標,才具有完成后期目標的條件和準備。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個長遠的目標,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應著眼于細節之處、基礎之處,滿足最低本位的生活需要,而在新時代到來之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以期實現人民生活美好需要,也恰恰印證了我們奮斗目標的前瞻性及正確性。

(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曾指出,生活方式是由“人的需要和生產方式”構成的社會聯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生活方式,無論是物質文化需要還是美好生活需要,都是以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論為基礎的,因此人的需要理論是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無論哪一種社會需求都展示了人對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追求。因此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引著我們,在目前的社會階段首先要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馬克思關注人的發展,要想實現馬克思提倡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滿足人的自我實現需求,重視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重構心靈世界,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精神境界的提高也是人實現自我實現需要的基本條件。

(三)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的衡量標準是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迫切要求我們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在解決發展問題時要全面,從“共同”著手,例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要從供給側發力優化結構;“富?!币笪覀兘鉀Q不充分的問題新發展理念要求我們針對發展不充分的問題要增加供給,無論是優化結構還是增加供給,都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為了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平衡充分的發展,我們才能實現中國夢。隨著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任何人都不能獨立于社會之外。人是否實現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可以作為衡量社會是否實現平衡充分發展的標準和依據。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為目標,這也就決定了人的全面發展是衡量發展問題是否解決的標準。當前我國所面臨的發展不充分的現狀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變了,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要求具有更高質量的商品,所以要求我們的發展改革從供給側發力,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面的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手段,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同時解決了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人的全面發展在新時代體現為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面提升,但是要完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要付出巨大努力,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問題、公平正義的問題,都是事關人民美好生活、事關發展改革的關鍵大事。不管是已經解決的還是將要解決的,首要考量的要素一定為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利于個人發展是制定各種方針、戰略的根本衡量標準。解決發展問題,標準就在于是否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的發展問題目標都在于促進人的發展,因此是否有利于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衡量標準。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的全面發展思想,就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核心,一切的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的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有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在經濟生活方面;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的全民發展和經濟可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改變長期以來的不注重人的、不惜犧牲長遠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和衡量指標,要將人作為一切的中心。具體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8]。要切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9]二是在政治生活方面;順應人作為一切中心的時代訴求,要貫徹以人為本;轉變政府治理理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實現政黨執政、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良性互動的過程。這個互動的過程表明,權力主體由過去統治的單一主體到治理的多元主體的轉變,社會和個人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三是在文化生活方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曾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0]。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向,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四是在社會生活方面;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生活需要,主要是指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平、正義、安全、教育、就業、健康、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將其概括為解決“五難”、實現“七有”、提升“三感”。解決“五難”,就是要解決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的難題;實現“七有”,就是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升“三感”,就是使人民擁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1]。因此,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生活方面需要,我們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工作,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政策托底、保護弱勢群體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五是在生態環境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2]。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首先解決發展不平衡,就是要解決好發展中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在新時代,發展的不平衡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必須從根本上重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遵循客觀規律,堅持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遵循經濟規律,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因此,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放在突出位置上。當務之急是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將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提供有力支撐,解決好經濟發展與創新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由此,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遵循自然規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世界,人類生存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必須依賴自然環境、必須服從自然規律。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粗放型經濟增長使我們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的窘境,嚴重沖擊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也凸顯了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即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不平衡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不充分。其次更加注重有質量的發展,著重解決發展不充分。解決發展不充分,要推動法治建設,以法律制度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改善民生為首要目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贏脫貧攻堅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探索新的體制機制,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建設生態文明,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建立健全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重點推進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使綠色消費成為每一個公民的責任。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科學把握,二者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要探索一條生態脫貧的新路子,使資源變成資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還要下大力氣解決環境問題。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要加快水污染防治,確保人民群眾生活飲用水安全;要強化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200,55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版社,1979:104.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習近平在重慶考察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強調統一思想一鼓作氣頑強作戰越戰越勇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N].人民日報,2019-04-18(01)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11]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2).

[11]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N].人民日報,2018-05-21(01).

猜你喜歡
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要矛盾馬克思主義
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何處
正確認識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
“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三重價值
認識新時代 創造新輝煌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的共享發展理念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