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下學校人文精神的回歸與培育

2020-07-09 09:04管麗莉
新紀實 2020年1期
關鍵詞:回歸人文精神新時代

管麗莉

【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革與發展,社會的精神層次也隨之提升,學校教育同樣需要不斷契合時代要求,拓展教育視野和教學目標,加強對學校人文精神的科學審視,使人文精神培育成為現代教育的又一創新內容。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要主動承擔起喚醒人文精神的重任,完成由“學知識”向“學做人”的轉變。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教育是國家自強不息的根本,而學校教育又是民族屹立不倒的希望所在。為此,新時代下學校人文精神的回歸,將為社會精神文明的躍升提供強大助力。本文以新時代發展為基礎,開啟了對學校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并通過對人文精神的詮釋,為學校人文精神回歸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新時代;人文精神;學校培育;回歸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這也充分顯示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校既應該成為學生科技理性精神的推動者,更應該從精神層面成為完美人格的塑造者,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稟賦,為新時代社會精神文化發展提供保證。如今,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人文精神培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讓人文精神成為和諧社會的承載,已然成為學校教育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因此,學校在人文精神回歸與培育之路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一詞,古已有之。在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文明中,在豐富的倫理道德理念下,孕育出了深刻而廣泛的人文精神。在現代漢語語境中,人文精神更多的是指哲學、歷史等人文學科所表現出的以人為中心的內在品質,簡言之,就是指為人處世的“德性”與價值觀等。人文精神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無形中吸引了大批的學者加以研究,也使人們對人文精神的理解有了更多的緯度,包括文學、史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及教育學等。那么,經過長期的研究與討論,學者們也對人文精神的實質進行了總結,即“人文精神的實質與核心是強調人之為人的精神?!倍趯W校的人文精神培育視角下,又提出人文素養的詮釋,而兩者之間的緊密契合也使得學校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將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德信仰以及生命價值。

二、學校人文精神回歸的價值考量

(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需要

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特別是自先秦文化開始,便蘊含了深厚的人文思想,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仁者,愛人”,“民為貴,君為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無一不展現出傳統文化的精髓。再如,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還包含著對各種精神價值的傳承,如代表奮斗精神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代表責任意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代表革新意識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代表道德精神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而學校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更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不斷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實踐價值,將人文精神的光輝向學生傳遞,并且在新時代背景下,持續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全面彰顯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弘揚科學理性精神的必然選擇

隨著時代的變革與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融入正持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包括價值觀念與精神生活。與此同時,在科學推動社會發展的背景下,也應該造就更為理性的科學精神,避免過度的科技應用給社會帶來危害。比如,要認清現代科技的應用脈絡,切實用好科技這把“雙刃劍”,如合理使用轉基因技術、熱核技術及克隆技術等。除此之外,學校推動人文精神的回歸,還將有效彌補精神迷惘、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精神缺陷,糾正“片面重視知識技能,忽視人文教育”的理念偏差,協調人文精神與現代科技之間的沖突,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撐。

(三)提升人文精神境界的必然選擇

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人的幸福是“身體的無痛苦與靈魂的無紛擾的完美結合”?!洞髮W》中也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旦在學校培育中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將為現代教育帶來極大的沖擊,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將嚴重影響社會本質價值的發展,甚至使學生成為“跛腳”的現代人。因此,人文精神的培育作為學生認識生命價值與生活意義的關鍵方式,在學校教育中更應當體現出系統的教育職能,將人文精神的培育納入基本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元化的教育及滲透方式,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操,培養青少年的道德信仰,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三、新時代下學校人文精神培育思路

(一)在人格教育與科學精神塑造中彰顯人文精神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立德樹人”已經成為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推動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在新時代的“生本理念”下,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上升到關鍵位置,其中人文精神作為德育教育下的重要內容,被賦予了豐富的時代特色。當然,也只有在不斷的教育更新下,學校人文精神教育才能夠更具生命力。一是弘揚主旋律,關注人格教育。人文精神是新時代的精神需求,在學校人文精神培育中應當與社會主旋律相契合,拓寬人文精神的培育渠道,改變華而不實的傳統教育模式,真正提升培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比如,在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大背景下,社會人文精神正經受著嚴苛的考驗,學校在人文精神培育上應審時度勢,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關注疫情變化,讓他們親眼見證七天建一座醫院的“中國速度”,見證全國醫護馳援武漢的“最美逆行者”,見證舍經濟保民安的“國家治理魅力”等等,從一個個鮮活而感人的事例中,挖掘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幫助學生人文精神的成長邁出關鍵一步。二是結合科學精神,關注和諧發展。從人文精神的培育深層次看,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之間相輔相成,通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培育,既幫助學生得到理性教育,又讓學生獲取感性認知,以使人文精神的培育更具實踐價值。例如,在如火如荼的“全國戰疫”下,人文精神的彰顯不能僅僅依靠感性的“一腔熱血”,還要深入了解理性的抗疫需求,給予理性的人文關懷與物質支持,真正在大災面前貢獻微薄之力。

(二)在習慣養成及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學校在人文精神培育中要注重資源整合,通過學生行為習慣及課堂教學形成優勢互補,以更全面、綜合的視角達到培育的目的。一是在習慣養成中滲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強調“知、情、意、行”的統一,其中的“行”也是最關鍵的落腳點,在學校所實施的人文精神培育中,通常更容易側重于基于文明與基礎道德的培育,而這也恰恰為學生未來的人生走向提供了核心支撐,決定了學生未來將以何種面貌立身處世。由此可見,人文精神的培育應當實現由思想到行為的轉化,并將培育內容融入到日常的行為習慣之中,建立全新的人文精神培育模式,讓人文精神培育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在培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引導,讓學生明白基于人文精神下的做人、做事及學習的道理,由此演變為一種自覺的行動,真正完成人文精神的塑造。比如,通過興趣培養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以形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通過關心長輩、體貼家人等家庭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通過團隊合作活動及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等。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課堂是實現培育的主陣地,也是人文精神傳遞的重要載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只教書不育人、只傳授知識不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教育模式,而是為學生打造新穎的新時代課堂,不斷挖掘和發現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元素,讓課堂教學貫穿于人文精神培育的始終,幫助學生從所學知識中了解先賢的品格及人文情懷。

(三)在校園文化及教師教育中深化人文精神

從實踐角度看,校園與教師屬于一個整體,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同樣具備重要的協同性。因此,要實現人文精神培育目標的深化,就應當基于學校的文化資源優勢,并結合教師在教學領域的變革,使人文精神得到深化。一是積極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校園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一個擁有優秀校園文化的學校,勢必將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再者,豐富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推動教學的質量,同時也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樣,人文精神的培育也需要這樣的外在驅動。例如,通過優質校園文化的渲染,讓學校成為人文精神傳遞的“百寶箱”,哪怕是一堵普通的墻,也要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其塑造成一堵“會說話的人文墻”,讓無處不在的人文精神為學生帶來別樣的精神感受。二是創新教師教育行為。在學校人文精神培育的視域下,教師是極為關鍵的組織者與實施者,換言之,在教師科學的教育行為下,能夠與學生產生心靈上的碰撞,讓人文精神得到更快、更深、更有效的傳遞。因此,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既要求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在保證專業素養全面發揮的同時,也要不斷展現出人格魅力及個人修養,從精神層面讓學生得到啟發與感染,進而為人文精神的培育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同時,對于教師自身而言,仍然需要堅持強化人文修養,以淵博的知識及深厚的人文底蘊進入課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直觀的理解人文精神內涵并實現升華。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承擔著素質教育的主體責任,尤其是在人文精神培育領域,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學校在人文精神培育中要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從教育理念及培育宗旨上加以完善,喚醒社會對人文精神的認知和理解,運用多元化的方式實現人文精神的滲透,促進人文精神在學校教育中的回歸,為現代教育營造出更優質的培育氛圍,為我國人文精神的延續與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參考文獻:

[1]王華斌.學校視域下的人文精神教育[J].基礎教育參考,2019(21):21-22.

[2]蔡玉霞.新時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徑[J].林區教學,2019(06):7-8.

[3]原子茜,李志誠.簡論青少年體育人文精神的重塑[J].青少年體育,2019(05):26-28.

[4]殷建國.高職院??茖W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4):66-67.

[5]趙煒霖.人文教育:學生人文底蘊的養成[J].唯實(現代管理),2018(12):90-92.

猜你喜歡
回歸人文精神新時代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背負十字架的勇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