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講讀課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2020-07-23 16:35巴瓊華
商情 2020年32期
關鍵詞:祥林嫂德育課文

巴瓊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德育在這個時代已經被賦予新的使命。德育不再是班主任班會課上的內容,也不該局限于政治課,而是應該融入到各學科中,成為各學科的一部分。其中,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科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來滲透德育。語文教師應自覺加強德育教學意識,充分利用語文學科在德育方面的優勢,巧妙地將德育滲透到語文講讀課文教學當中,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一、目前中學生的德育現狀

(一)隱性的唯分數論,忽視德育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語文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唯分數論這一觀念依然潛藏在師生的意識中,師生受著沉重的考試壓力。對于教師而言,衡量其能力最基本標準通常是學生的分數。對于學生而言,分數幾乎決定了其人生發展方向。隱性的唯分數論是師生共同忽視德育的潛在原因。相比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德育,大部分教師更注重訓練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和對考試習題的講解。學生也一樣,學生更重視突破學習的重難點,立足于大量的習題演練之中,自身缺乏接受德育的意識。

(二)德育模式單一,過于依賴班主任和政治老師

中學生的德育通常由班主任全盤把關在班會課上專門開展,或者依賴于政治老師,這就造成了德育模式較為單一的局面。模式單一,也就意味著以班會課和思想政治課為主陣地的德育,說教成分占主體地位。說教成分為主的德育,模式單一、方式陳舊,執行過程機械化,容易引起學生的視聽疲勞甚至抵觸心理。

(三)德育內容與當下熱點脫節,學生興趣不大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每個人每天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層出不窮、千變萬化。中學生身處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之下,比起閱讀凝聚著人類智慧精華的文學名著,更熱衷于關注流量明星的花邊新聞、八卦段子,癡迷于某熱門視頻軟件上爆出的惡趣味視頻等。這些為中學生所津津樂道的生活調味劑,對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毫無益處,對其人格的養成及道德修養的發展更缺乏正面影響。而德育的內容與當下熱點脫節,德育觀念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這樣的狀態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普遍引起學生的冷漠甚至輕視心理,德育效果收效甚微。

(四)德育過于偏重理論灌輸,形而上學

德育是為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升道德修養,形成其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為了終身發展而做準備。當前階段的德育仍然偏重于理論灌輸,形而上學。就語文課而言,有的擔任班主任工作的語文教師雖然在開展德育工作,但是依然傾向于在班會課上進行理論灌輸。這種偏重于理論知識灌輸的德育,沒有很好地利用語文學科的資源,將語文課堂也作為德育的陣地,將德育內容剝離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成為停留在書本和課件上的理論知識。長期下去,德育工作形而上學,難以有效落實。

二、中學語文講讀課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從導入新課著手,開好德育的頭

一堂課的導入方式決定了這堂課的整體基調。導入新課時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師的情緒表情,導入的內容與用語,都對德育的開展有著直接影響。以《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為例,在導入新課時,教師的面部表情應該是凝重的,語氣應該是深沉的,緩慢的;板書課題后,教師應抓住“記”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用了這個“記”,而不是通常使用的“紀”,你由課文標題聯想到了什么。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為德育開個好頭。

(二)品味語言,于無聲處進行德育滲透

中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很多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對于學生們而言,有些文學作品蘊含的深層次的價值觀以及體現的意義并非會被理解。以《祝?!窞槔?,這篇小說講述了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表現了魯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魯迅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深刻,對中學生而言很難揣摩。其作品的諷刺性鞭辟入里,其所蘊含的中心思想性鮮明透徹,在鑒賞小說時,教師要明白于無聲處進行德育滲透,不可簡單地給出一段總結作品思想主題的話來結束授課,而是要善于耐心引導學生品味小說的語言,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思想和主題,讓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分析人物語言時,要把握住祥林嫂與不同的人對話時的心理狀態以及產生這種心理狀態的深層因素:通過與“我”對話展現的是祥林嫂在封建迷信思想影響下的矛盾心理;在對四嬸講阿毛時的語言,表現的是祥林嫂內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責;在對大家講阿毛時的語言則體現了祥林嫂的麻木和空虛;與柳媽的對話表達的是祥林嫂可怕的精神重壓和恐懼。與不同的人進行對話表達的是不同的精神狀態和心理,但從總體上表達的都是她的一種悲慘生活狀態,一種痛苦的境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充分挖掘作品的德育價值。通過在德育價值的應用,就能夠讓文學作品的功能有效發揮。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們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更能夠進一步去了解其思想主題,教師也于無聲處滲透了德育。

(三)推敲與揣摩雙管齊下進行德育滲透

生動的字詞、含義深刻的句段、精妙的篇章以及作者傾注在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價值組成了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忽略字詞、句段,只重視篇章與主題思想的教學并不保證一定能夠讓德育目標順利達成,而應緊抓字詞、句段,對其進行推敲與揣摩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從中體味與分析作品主題思想,滲透德育。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子情深,全文卻從始至終都沒有用一個“關心”、“愛護”、“感激”等詞,更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而文中用詞造句都值得細細推敲與揣摩。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薄罢f定”不送,后來終于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巧妙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和對兒子的不舍?!霸偃龂诟馈?,表明父親囑咐茶房次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父愛;“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這些詞句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但是如果沒有教師引導學生仔細推敲其中的詞語,揣摩人物的形象,領會言外之意,學生是很難感悟到作者與父親那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的,學生自然很難聯系到自己與父親相處細節中,德育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中字詞、句段進行反復推敲,才能使學生感知到父親對兒子的愛體現在點點滴滴中,體現在不起眼的細枝末節中,從而領悟到父愛的偉大,聯想到自己與父母親的感情。

猜你喜歡
祥林嫂德育課文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無痕 滲透有方——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探析
端午節的來歷
論祥林嫂悲劇人生中的笑與哭
背課文
柳媽的善良是把刀
德育測評:質性與量化的平衡
《祝?!返呐砸暯墙庾x
高?!暗掠秊橄取钡睦碚?、實施及評價研究
文學教育(2009年12期)2009-04-1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