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對等理論在《中國古代寓言選》的應用

2020-07-27 05:46李宗婉
海外文摘·學術 2020年5期
關鍵詞:功能對等意譯

李宗婉

摘要:古代寓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文化不斷走出去,古文翻譯成為了一個難點。本文運用尤金·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在《中國古代寓言選》中的應用,討論古文翻譯的方法,以及其對譯者翻譯活動的指導作用,并為今后的翻譯活動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功能對等;形式對等;意譯;專有名詞

中圖分類號:H315.9;I0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177(2020)05-0050-02

寓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文字生動形象,言語幽默又充滿深刻的道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華文化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追捧,翻譯活動日益收到重視,譯者在國際舞臺上也發揮著溝通與傳播的作用。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向國際介紹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楊憲益,戴乃迭是我國著名翻譯家,本文將從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探討其理論在《中國古代寓言選》之中的應用。

1 尤金·奈達翻譯理論

尤金·奈達是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語言學家,他認為“翻譯要充分考慮到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最大程度地用目標語再現源語的信息尤其是文化信息,不必太過拘泥于源語的語言形式[1]?!彼膶Φ壤碚摲譃閮蓚€部分,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形式對等關注形式和內容,是詩與詩、句與句、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對應。動態對等也稱功能對等,它要求表達方式的自然,譯者可以在自己文化當中尋找詞匯來解釋源語言中的詞匯[2]。根據動態對等理論,譯者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原文的限制,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根據目標語言中的文化流暢地翻譯原文,避免翻譯腔的出現。

2寓言特點分析

寓言篇幅短小精悍,語言凝練,一般以諷刺現實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給人以啟發為目的,有明顯的教育意義。有些寓言作品的主角是人,有些是神,有些則借動物作為載體,指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達到勸誡的作用。寓言故事的語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學體裁,夸張但又獨具幽默諷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來表達其內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語言運用相較于其他文學體裁更具有獨特的魅力[3]。

3《中國古代寓言選》翻譯分析

3.1稱謂的翻譯

翻譯外國人名時通常采用直譯法,有些譯者為了貼合漢語思維方式采取意譯方式,而在寓言當中,人名有可能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有時也可能代表身份地位,如若錯譯、漏譯則會失掉很多信息,造成讀者的疑惑,因此正確翻譯人名會幫助目標語言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源語言的文化。

例如:愚公移山(How the Fool Moved Mountains)與葉公好龍(The Lord Who Loved Dragons)[4],“公”一字在漢語中指上了年紀的老者,但愚公翻譯成了the fool,而葉公卻翻譯成the lord,前者用fool是突出即使愚公用的方法很笨拙,但這種笨拙的方法中卻透露出一種堅韌而持之以恒的精神。而后者葉公雖然居以高位,但其見到真龍而逃走的行為卻與其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頗具諷刺意味。如果愚公與葉公都是直譯,這種反差就難以體現了。

晏子為齊相,相在古代即為丞相,譯者在此意譯成prime minister,在英語中即為首相,雖然在西方文化并沒有丞相這一職位,但prime minister一詞也很好地解釋了晏子的社會地位,實現了文化方面的對等。在《獻鳩》一文中,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于簡子,雖然原文并沒有說明簡子的身份地位,簡子為春秋時期趙國的締造者,為一國之君,譯者在翻譯時并沒有直譯,因為對于外國讀者來說他們并不知道簡子是誰,而是譯成prince,很好地突出了簡子的身份,從而說明統治者不做表面文章的中心思想。

3.2標題的翻譯

中國古代寓言的標題多為四字成語,簡潔凝練,通俗易懂。有的成語就是一個微型句子,如若按照形式對等理論,字對字詞對詞地翻譯標題必然很長。而有的標題又極為簡潔,譯者無法在目的語中找到適當的詞語以替代,需要譯者花費很大精力去尋找恰當的翻譯方法。

例如:東施效顰——Learning the Wrong Thing。這篇寓言講西施非常漂亮,她生病了捂著胸口走在街上,同村丑女東施見到也學著模仿她,鄰里見狀卻都躲開了。原標題說的是東施模仿捂胸口的動作,是一個動詞短語,如果按照形式對等理論直譯標題,那這個標題會很冗長,違背了寓言標題簡短的原則,同時外國讀者也會看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而譯者采取另立標題的譯法簡潔又傳遞了寓言的內涵,符合寓言主旨。

千里馬——Buying a Good Horse 這篇寓言講述一國君想用千金買一匹良馬,但始終買不到,一位近侍用五百金買了一匹死馬,最終終于有許多人爭相領著馬來見國君的故事。雖然原標題是名詞,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圍繞“買馬”這一行為敘述的,所以譯者在譯文中使用動詞短語,應用了動態對等的原則,即簡短又符合文章主旨,同時,也能讓目的語國家的讀者一目了然文章大意。

3.3專有名詞的翻譯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都不盡相同,造成了文化空缺現象,但在翻譯中有些譯者不會一味地追求直譯,因為那也增加外國讀者的理解難度,所以有時翻譯也會在目標語言的文化中找尋相應的詞語替代。

例如:在葉公好龍中,葉公見到真龍后,“棄而還走,失其魂魄”?;昶且辉~在漢語文化中指人體內的精神靈氣,在文中指葉公當時非常害怕連魂嚇得都沒了。雖然英文中soul也有指靈魂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化中卻沒有對應的嚇得魂都沒了的說法,所以譯者翻譯成“When the Lord saw this he fled,frightened nearly out of his wits”Wit 指頭腦,智力。譯者運用動態對等原則,而是根據英語的語言習慣,翻譯出了葉公當時的精神狀態與精髓。

涸轍之魚中小魚稱自己為“波臣”,古人認為江海的水族里也有君臣,其被統治的臣隸為“波臣”作者意譯為“native”意思為本地人,雖然沒有體現“臣民”的意思,但是身份在這篇語言中不重要,所以譯為“本地人”也十分得當。

3.4句子的翻譯

因為古文句式簡潔,句子常有省略,有時省略主語或補充說明的信息。有些寓言的主人公為我們熟知,所以在文中并沒有相關介紹,但是目的語讀者卻不一定全部了解,為了句子表達流暢以讓讀者充分了解故事梗概,譯者通常要補充信息方便讀者理解。

例如:東施效顰一文中,西施病心而顰其里,譯者翻譯成Because Xi Shi, the famouse beauty.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大家都知道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所以文中也不必交代西施的身份,可是外國讀者卻未必知道,故而也不會理解為什么東施做錯了事遭到了別人的譏笑,作者添加the famous beauty這一信息有助于幫助國外讀者更好地理解“Learning the Wrong Thing”這一主題思想。

奕秋這一作品中最后一句,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边@句話的意思是難道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學棋的人嗎,孟子回答道:“不是這樣的”。譯者翻譯成It was not because he was less intelligent,由原先的設問句改成了陳述句。中文的設問句能引人注意,引發思考,同時也有強調的作用,譯者翻譯時改為陳述句,這樣句式更加簡潔,直截了當地指出了主人公存在的問題。同時翻譯也省略了說這句話的主語——孟子,故而也就省去了解釋孟子身份這一步驟,孟子的身份在這一寓言中也不是主要信息,整個句子變得清晰明了。

4 結論

本文結合對等理論從稱謂、標題、專有名詞、句子翻譯四個角度分析了《中國古代寓言選》所用的翻譯方法,研究對等理論對譯員翻譯活動的指導作用。譯員在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選用正確的翻譯方法為譯文的質量做出了一定保障[5]。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文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理論。唐人說:“一篇成功的譯品應該是原作的藝術的復制,應該有與原作一樣的感人的能力[6]?!痹诮窈蟮难芯窟^程中,譯員可以廣泛選材,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方法,用多種翻譯理論作為指導,以求翻譯出更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Nashville:Nelson,1986.

[2]Eugene A.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輝.寓言故事的語言表達及其特點初探[J].藝海,2012(7):167-169.

[4]楊憲益,戴乃迭.中國古代寓言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鄭海霞.跨文化視域中的外宣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7.

[6]羅新璋,陳應年.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責編:趙露)

猜你喜歡
功能對等意譯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
直譯與意譯在英劇Townton Abbey字幕翻譯中的相關思考
淺談直譯與意譯的合理結合
從文學的社會功用“興觀群怨”看《詩經》翻譯之功能對等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漢英動物詞“龍”與“鳳”的文化內涵及英漢互譯
大陸與港臺譯制片對英文電影片名的直譯與意譯取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