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臨床療效分析

2020-08-31 13:19趙麗丹歷茂剛張會利黃成彬楊家富
介入醫學雜志(英文) 2020年4期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臨床療效

趙麗丹 歷茂剛 張會利 黃成彬 楊家富

【摘 ?要】目的:探究鼻內鏡下手術對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以2008年3月-2009年8月的時間范圍之內,某院收治的126例慢性鼻竇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部采用鼻內鏡下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結果:126例慢性鼻竇炎患者手術全部成功,手術成功率高達100%,術后的2年時間的隨訪觀察中,126例患者中有64例慢性鼻竇炎治愈,有42例病情得到好轉,而有20例治療沒有效果,最終總體成功率為84.1%,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8%。并發癥的主要癥狀為鼻腔粘連。結論:鼻內鏡下手術對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較好,但是要注意術后的并發癥治療以及護理等問題。

【關鍵詞】鼻內鏡;慢性鼻竇炎;臨床療效

慢性鼻竇炎是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一般表現為鼻阻塞、頭痛、嗅覺失靈、流鼻涕等癥狀。雖然問題并不危急,但是卻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和影響,而且鼻竇炎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可能是身體內部因素,也可能是外部的環境因素,很難判斷出是由哪一種原因引起的鼻竇炎。因此,在治療的時候也很難針對性的用藥治療,即使有效果也不能徹底根除,容易反復發作。隨著鼻內鏡手術的廣泛應用,利用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有很好的效果,治愈率比較高,而且基本不會復發,成為了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方法之一,相比于其它治療手段優勢更大。本文以某院的126例鼻竇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具體觀察過程如下。

1 資料

本次研究以某院126例慢性鼻竇炎患者為研究案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43例,年齡在18-65歲范圍之內,平均年齡35.6歲;病情發生時間在3個月至23年之內,平均時長12.8年;根據慢性鼻竇炎臨床分類標準來分,126例患者中有78例屬于I型慢性鼻竇炎,其中還分為I期41例,II期22例,III期15例,39例屬于II型慢性鼻竇炎,分為I期21例,II期14例,III期4例,最后9例屬于III型鼻竇炎。

2 手術方法

根據患者全身和局部狀況選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在中鼻甲前端的鼻腔外側壁從前上向后下呈弧形切開黏骨膜,中鼻道伴發有息肉時,需將上述切口沿中鼻甲前緣內側延長可達中鼻甲前下緣。鐮狀刀自中鼻甲前端根部鉤突附著處插入,沿鉤突與鼻腔外側壁的附著緣,自前上向后下弧形劃開黏骨膜,直至鉤突的后下附著緣處。持剝離子沿切口將鉤突向內側剝離,使其僅上、下兩端與鼻腔外側壁相接。中鼻甲剪刀剪斷鉤突頭尾附著處,篩鉗取出切下的鉤突,顯露上頜竇口,咬切鉗適度去除上頜竇前后囟,開放上頜竇口。用鼻中隔剝離子、沿切口分離中鼻道黏膜暴露篩泡。篩泡暴露后,用剝離子輕壓便可進入,亦可用銳利直鉗直接咬開篩泡,用力要適當,否則可將其外后側紙樣板損傷。清理范圍包括上達額竇底與中篩房頂相連續,通常使用70°鼻內鏡配合75°大開口息肉鉗,清理前上篩房時注意勿誤傷淚囊和鼻淚管。用不同角度的篩竇咬切鉗沿中鼻甲根部外側向后,開放后組篩竇直至蝶竇前璧,然后按照順序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開放眶紙板和中鼻甲根部及蝶竇前壁的殘余氣房。經蝶竇自然孔開放蝶竇,在上鼻甲肥厚或蝶篩隱窩狹窄的情況下,可將上鼻甲的后下部分切除,有助于暴露蝶竇自然口。在手術過程中,出血比較少,手術部位相對潔凈的患者,可以聚乙烯膨脹海綿或者止血紗布等止血用品填入術腔中,能夠有效止血。而對于出血量大,術后術腔仍有滲血情況的患者,就要用凡士林油紗條進行處理,并且根據出血的實際情況把握油紗條的填塞松緊程度,記錄好使用的填塞物的數量,以免術后清理不到位,產生嚴重后果。手術之后要在48-72小時之內取出鼻腔的填塞物,每天要用1%的麻黃素棉片處理鼻腔,進行鼻腔偽膜的收縮護理。手術后要靜脈輸液抗炎止血的藥物,在鼻腔的局部可以用專用的鼻噴劑進行噴涂,每日2次,每次噴涂一次即可。出院之后為了保證病情恢復良好,要定期復診,觀察鼻腔的恢復情況,并定期清理鼻腔,一般在術后的一個月之內,每周都要清理一次鼻腔,一個月之后就要根據術腔的狀態每2-3周清理1次,三個月之后,每月清理1次。

3療效評價標準

手術的具體治療評價標準可以分為治愈、好轉以及無效三個等級。治愈指的是頭痛、鼻塞以及流鼻涕等癥狀徹底消失,鼻竇口良好,鼻腔粘膜無流膿狀態的分泌物;好轉則是指伴隨的癥狀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鼻腔內部的粘膜區域有水腫以及肉芽組織產生,伴有少量的流膿分泌物質;而癥狀沒有任何變化,術腔中的黏膜粘連,鼻竇口仍處于封閉狀態,息肉及膿性分泌物存在則視為治療無效。

4結果

本次研究的126例鼻竇炎患者經過鼻內鏡下手術治療之后,經過2年的隨訪觀察,其中有64例患者成功治愈,42例患者有所好轉,治療無效的有20例患者,整體的治療有效率為84.1%。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有6例產生了鼻腔粘連的情況,但是在二次手術治療后全部痊愈。

5討論

鼻內鏡下手術是鼻竇炎治療的一種新型鼻外科手術方式,手術的根本目的在于徹底的清除鼻竇炎病變,重新建立起鼻腔和鼻竇之間的通道,改善鼻腔環境,恢復鼻竇的基本功能,從而治愈鼻竇炎,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一種抵抗能力,抵御病菌的再次侵襲,防止鼻竇炎的復發。鼻內鏡下手術是一種小范圍的局部手術方式,但是卻可以有效的解決普遍性的鼻竇炎問題,功能性更強。本文針對鼻內鏡下手術進行深入探討分析,以126例鼻竇炎患者的手術治療為研究案例,經過2年時間的術后隨診,觀察治療效果。

鼻內鏡下手術的手術區域比較小,需要注意很多細節問題。當空氣中的氣流進入鼻腔的時候,首先受到氣流作用的就是鼻甲和鼻道這一區域,被稱為前組篩區,也是最容易受到外部病菌侵入的部位。正因為這個區域受到的病菌沖擊最大,是鼻竇炎癥發病的一個起點。過去認為不能治愈的額竇炎以及上頜竇炎,現在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根除治愈。鼻內鏡下手術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篩竇。在進行鼻內鏡下手術之前要詢問病人的病史,做好相關的常規檢查,避免觸碰禁忌病癥。開始手術之前,要準備好止血的手術用品,以免在手術中出現大出血或者止血困難的問題,從而影響手術進程,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颊咴诮邮鼙莾如R下手術之前要先做術前的醫學影像診斷,讓醫生對病變的部位以及危險區域有一個詳細的分析和了解,避免術中出現緊急情況。本次研究的所有病例患者全部都依據以上手術要求進行術前準備,手術之后進行半臥位以及冷敷處理,最后的結果只有6名患者出現鼻腔粘連的問題,并發癥情況較少。而粘連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可能與術前沒有做好抗感染的治療準備,手術中對鼻腔異常的結構處理不恰當,手術之后沒有按照要求及時更換藥物等等。

綜上所述,針對鼻竇炎問題選擇鼻內鏡下手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術前的準備以及術后護理都非常重要,能夠有效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手術醫生也應該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升手術操作技能,做好術中解剖觀察以及術前和術后藥物正規使用,提高治愈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劉領兵, 徐世才, 亢明薇,等. 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息肉與慢性鼻竇炎的臨床分析[J]. 養生保健指南, 2019, 000(015):40.

[2]紀廷玨. 探析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效果[J].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029(008):70,72.

[3]楊仲剛, 張秀君. 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臨床觀察[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猜你喜歡
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臨床療效
短期布地奈德混懸液經鼻霧化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療效觀察
枸櫞酸咖啡因治療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臨床分析
微創手術治療胃潰瘍42例臨床分析
鼻內鏡鼻前庭囊腫手術療效分析
研究腹腔鏡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術中的臨床應用
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射頻治療會厭囊腫療效觀察
早期應用前列地爾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觀察
慢性鼻竇炎患者手術前后黏膜的結構及功能變化
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療效觀察
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下鼻竇手術的臨床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