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魯迅文學創作中如何傳承民俗文化

2020-09-06 13:24胡燦明
北方文學 2020年12期
關鍵詞:文學創作民俗文化魯迅

胡燦明

摘 要:魯迅是現代的革命家、思想家與文學家。同時,也能夠影響中國的文化斷裂。魯迅先生自身有一種獨特的悟性與體驗,能夠進一步繼承傳統民俗文化,并經過自己的處理和調整,進行科學創新,進而受到群眾的喜愛。魯迅作品包含了其自身的文學思想,同時蘊含了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知識。因此,本文將重點探索魯迅文學的民俗文化傳承。

關鍵詞:民俗文化;文學創作;魯迅

民俗文化,是指在人民的信仰、情感、習慣、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它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也能夠塑造民族品格,強化民族精神。因此,在傳統文化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魯迅文學作品,很好地進行了民俗文化的繼承,其作品中的民間是文化改造的主體,同時也是民間情感的主觀體現,是鄉土情感的承載場所。

一、民俗文化傳承對文學作品創作的意義

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民眾智慧,能夠成為作家創作的素材。作家在進行創作時,通過靈活的寫作方法,將鄉土文化與多元化的人物性格,融入自己作品中,能夠進一步深化文學創作,使文學作品蘊含鄉土情結,增強閱讀者的情感體驗。例如,魯迅在創作《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這一作品時指出,無論是生活還是小說,都離不開神話,從神話角度進行文學創作,選擇適用的素材形象,是作者進行創作的核心點。這些文學作品中,會蘊含著浪漫主義的色彩,深受讀者喜愛,由此可以看出,勞動人民與民俗文化對創作的意義[1]。

二、魯迅文學創作中民俗文化的傳承

(一)民俗禮儀促成魯迅的自我意識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由儒家思想形成的大傳統,其中包括儒釋道,它們是官方意識形態的代表。第二個方面是小傳統,這部分思想受儒家文化的指導,存在于農村的民俗與文化中。大傳統是以私人辦學和官方辦學進行教化和傳播的。小傳統主要存在于民間的勞動與日常生活中,存在人民群眾中,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是傳統文化在結構體系中的下層,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基石。魯迅的文學作品,重點是對廣大下層的人民群眾、文化心理和國民性的關注與揭示。魯迅的家族是書香世家,更加注重禮儀傳家。民俗文化中禮儀習俗是重要的一種傳播。民俗與文化也是人民群眾通過生活積累得到的生活經驗,并衍生出一種固定的習慣模式。魯迅在受傳統文化影響和對傳統禮教抨擊中,也沒有放棄士大夫的身份,始終嚴格規范自己,無論是行為規范還是人格修養上,都能夠做到克己復禮,保持著對禮儀文化的認同[2]。

(二)紹興戲蘊含魯迅文學情感

魯迅在少年時代時,對于紹興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中紹興戲中包含的鬼怪形象以及蘊含的滑稽與幽默,是魯迅喜愛紹興戲的原因。同時,紹興戲也是魯迅在創作文學作品時,描寫故鄉滑稽與幽默的思路源泉。紹興戲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神廟中諸神的生日,為慶祝與謝神創作出的廟會戲。第二種是超度亡魂與亡靈的木連戲。第三種是鎮撫給村民帶來疫情和災難的大戲。從魯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魯迅喜愛紹興系統的鬼戲,能夠寄托自身的文學情感,他曾經在作品中描寫到,自己自告奮勇地充當小鬼,并在鬼王的帶領下,到野外去招魂。魯迅在少年時代,喜歡看有趣怪誕的紹興戲,寄托了自身的文學情感,使得民俗文化在魯迅的創作中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魯迅在文學創作中,創作出了無常和女吊兩個形象,使得他在自身文學情感的宣泄上,喜歡通過借助鬼來發泄。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如果是他不喜歡的事或者是人物形象,會用搗鬼與山間厲鬼來進行描寫,由此可見魯迅在紹興戲中寄托了自己的文學情感,進一步傳承民俗文化。魯迅對于民眾智慧中的滑稽戲非常感興趣,使得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間幽默故事,進行文學情感的寄托,進行民間文俗傳承。例如在《阿Q正傳》和《孔乙己》這些小說中,對民間風俗進行原生態的展現,通過滑稽的人物言行舉止,創作出故事。魯迅通過抓住社會要素與民間民俗,進行國民性的改造和批判,發揮政治教化的作用,繼承民俗文化[3]。

(三)民間美術融入魯迅創作中

魯迅接觸的民俗文化中較早的一部分是民間美術。年畫,是民俗文化的一種體現,展現了人民群眾對實際生活的美好幻想,通過喜慶氛圍和色彩鮮亮的夸張手法,激發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和無限向往,從而帶來興奮與愉快的想象和審美感覺。魯迅在感受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深受這種濃郁審美情感的吸引,進而對現實世界產生了探索欲和好奇心。魯迅在幼年時代就非常喜歡民間美術,他的床頭就曾貼著兩張年畫,分別是“老鼠成親”和“八戒招親”,這是人民群眾對理想生活的夸張和抽象的表象。老鼠成親和八戒招親,體現出動物世界對人民生活婚姻喜事的喜愛。從視覺上看,這些年畫比其他年畫更具有幾分滑稽和幾分童趣,因此深受魯迅的喜愛。由于魯迅對年畫的喜愛,導致其對民間美術也產生了極大興趣。魯迅在幼年時期就非常喜歡畫畫,他會四處尋找和收集繪圖書進行閱讀,但在這一時期,他不僅僅喜歡各種畫圖,還會更多地通過民間美術,進行視覺沖擊,直觀感受民間美術,并進行文學創作。由于魯迅在少年時代喜歡民間美術,導致他對版面設計和民間木刻有著獨到見解,更使民間美術對其文學創作產生深遠影響,使得民間美術能夠進一步融入魯迅文學創作中。魯迅在創作小說的過程中,大多數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借助白描進一步刻畫人物形象,通過簡單的幾筆,體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魯迅在刻畫人物上總是能夠做到入木三分,帶著明顯的自身特點[4]。

(四)拿來和擇取主義,構建新文學

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大多都繼承了民俗文化,并深受民俗文化的影響。同時,魯迅在民俗文化的基礎上,也表明了自身的態度,通過拿來與擇取主義,建立新文學。魯迅在早年時期,曾強調拿來主義這一思想。拿來主義主要并不是什么都要拿,而是不卑不亢和選擇性地拿,通過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勢,和借鑒外國文學,并結合本土文化,進行新文化的創立。拿來主義思想,從另一方面,表明魯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傳承了中國的民俗文化。魯迅在建立新文學時,曾經信心滿滿,并長期開展新文化的改造和構建工作,他強調以往的文化中的優勢,不斷滲透到新文學中,并通過借鑒國外文學中意義比較高的思想,融入新文學中,進行推廣和提倡。在這一過程中,魯迅也清楚地認識到文學創作的現實處境,因此,他將民族文化進行有效滲透,選擇適宜的部分,融入自身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將其作品作為現代文學與傳統民俗文化之間的橋梁,從而深層次繼承民俗文化,進行有效的文學創作。魯迅在進行文化創作時,主張拿來主義,借鑒民俗文化與外國文學中的優勢,進行有效創作,能夠在建立新文學的同時,滲透中國民俗文化,了解中國民俗文化,進而繼承中國民俗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魯迅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魯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注重闡述底層人民群眾的精神狀態與命運,揭示了民俗文化在宗法制度的統治下,呈現出的愚昧和奴性。民俗文化中淳樸民風、堅韌生命力與樸素的風格,使得魯迅對民俗作品的創作激起熱情。魯迅作品進一步傳承民俗文化,推動自身獨特文學藝術與文學思想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張能耿.魯迅的青年時代[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26.

[2]周遐壽.魯迅的故家[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6.

[3]周啟明.魯迅的青年時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12.

[4]樂黛云.國外魯迅研究論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375.

猜你喜歡
文學創作民俗文化魯迅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梅卓文學創作論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魯迅《自嘲》句
論文學創作中的虛構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詩經》宴飲詩中的民俗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