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國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評價研究

2020-09-06 07:02曹鑫阮嫻靜
中國藥房 2020年16期
關鍵詞:研發醫藥企業因子分析

曹鑫 阮嫻靜

摘 要 目的:為提高我國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提供參考。方法: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從企業的成長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創新能力等4個方面選取10個測量指標(包括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營收增長率、銷售凈利率、銷售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研發人員比重、研發強度)構建評價體系,選取我國A股上市時間不短于5年且2018年研發投入不少于1億元的醫藥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借助其公開的企業年報和股票證券交易軟件同花順來收集納入企業2015-2019年的上述指標數據,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建立模型,根據因子特征根和方差貢獻率確定主成分因子,將納入企業2015-2019年的綜合得分平均值進行排序并分析。結果與結論:共確定市場開拓能力、企業成長能力、營運發展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等4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2.385%。共納入44家醫藥企業,其中市場開拓能力、企業成長能力、營運發展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及總創新發展能力有所提升的醫藥企業分別占40.91%、43.18%、38.64%、72.73%、52.27%。44家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5年平均綜合得分最高分為0.612,最低分為-1.132。綜合得分0.3~<0.7的企業有8家,占比為18.18%,該區間內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良好;綜合得分-0.1~<0.3的企業有21家,占比為47.73%,該區間內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較好;綜合得分為-0.5~<-0.1的企業有11家,占比為25.00%,該區間內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較弱;綜合得分<-0.5的企業有4家,占比為9.09%,該區間內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很弱。我國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呈兩極分化,企業發展進入波動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擁有一定數量的醫保品種或獨家核心品種的醫藥企業在其所處細分的藥物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生物制藥進入活躍期;醫藥企業由仿制藥為主轉向創新藥研發為主。建議我國醫藥企業實施智能化管理,科學制定研發戰略,同時重視開拓國際市場,以提高其創新發展能力。

關鍵詞 醫藥企業;研發;創新發展能力;因子分析;實證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a. METHODS: Based literature review, 10 measurement indexes (growth rate of net profit,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assets, the growth rate of revenue, the net interest rate of sales, the gross profit rate of sales, the rate of return on net assets, the current ratio, the asset liability ratio, the proportion of R&D personnel, and R&D intensity) were selected from aspect of growth ability, profitability, solvenc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to establish evaluation system.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with A-share listing time of no less than 5 years and R&D investment of no less than 100 million yuan in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data of above-mentioned indexes of included enterpris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2015-2019 by means of their public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 and stock trading software Tonghuashun; factor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to establish a model;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factor characteristic root and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ranked and analyzed the averag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included enterprises during 2015-2019. RESULTS & CONCLUSIONS: Four principal components including market development capability, enterprise growth ability, operation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capability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was 72.385%. A total of 44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were included. Among them, 40.91%, 43.18%, 38.64%, 72.73% and 52.27% showed an upward trend in the market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nterprises growth capability, operational development capability, product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tot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The highest scor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was 0.612, and the lowest score was -1.132. There were 8 enterprises whose comprehensive score was 0.3-<0.7, accounting for 18.18%;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this range had goo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There were 21 enterprises whose comprehensive score was -0.1-<0.3, accounting for 47.73%;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this range had fair goo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There were 11 enter- prises whose comprehensive score was -0.5-<-0.1, accounting for 25.00%;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this range had po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There were 4 enterprises whose comprehensive score was<-0.5, accounting for 9.09%;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this range had very po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pol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fluctuation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ing.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with a certain number of medical insurance varieties or exclusive core varieties have strong competitiveness in their subdivided pharmaceutical field. Biopharmaceuticals have entered the active perio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have shifted from generic drugs to innovative drugs.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es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should implement intelligent management, develop R&D strategy scientifically, attach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market so as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KEYWORDS?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R&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Factor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自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我國醫藥行業規則不斷被重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既給醫藥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18年是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落地之年,在頂層設計上,國家組建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指導醫藥產業發展方向;政策方面也持續發力,落實藥品優先審評審批制度,持續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并實施進口抗癌藥品零關稅、藥品價格談判和藥品集中采購等多項政策。上述制度、政策覆蓋了藥品研發、生產、流通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持續推動我國醫藥行業走向全新之路。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我國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 908.6億元,同比增長7.4%;營業成本13 505.4億元,同比增長5.7%;利潤總額3 119.5億元,同比增長5.9%;醫藥行業銷售利潤率為13.0%,相比往年醫藥行業銷售利潤率增速放緩[1]。在藥品集中采購等政策規范下,我國藥品價格持續穩步下降,醫藥企業整體發展速度回落并逐步趨于穩定。隨著醫藥行業環境不斷改善,行業活力得到充分釋放,醫藥企業也慢慢改變以往消極應對國家藥品價格調控措施的態度,從最初的“被動規范”到如今的“主動規范”,逐漸改變“重銷售、輕研發”的陳舊理念,開始重視創新研發實力的提升,我國醫藥行業創新驅動的行業生態環境逐漸成形[2]。

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政策環境也逐步改善,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鼓勵和引導藥品研發創新,為我國醫藥企業新藥的創新研發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但這也使得醫藥企業之間的研發競爭態勢愈發激烈,且產品的創新能力和企業的運營能力比拼將成為醫藥企業未來競爭的焦點,因此,評價和分析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3]。以往研究多對我國醫藥創新發展能力進行描述性對比分析,本研究基于實證數據,從醫藥企業的能力視角出發,綜合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多方面影響因素,嘗試構建我國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評價模型,并對我國醫藥企業進行評價,旨在為提高我國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提供參考。

1 資料來源

選取我國A股上市時間不短于5年且2018年研發投入不少于1億元的醫藥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剔除部分主營業務非醫藥研發與制造或存在公開數據缺失的企業,最終選定了44家醫藥企業,借助其公開的企業年報和股票證券交易軟件同花順來收集這44家上市醫藥企業2015-2019年的相關數據。

2 模型構建

2.1 指標選擇

醫藥企業具有技術含量高、投入資金多、研發風險高等特點,其創新發展能力受到許多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綜合影響,且不少影響因素的量化難度較大[4]。為了系統、科學地設計上市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按照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的原則[5],結合我國醫藥行業特點,筆者在參考相關文獻[6-9]的基礎上,對評價指標進行篩選,從企業的成長能力[3]、盈利能力[5]、償債能力[10]、創新能力[11]等4個方面選取了10個測量指標[12],具體指標體系詳見表1。

2.2 數據預處理

2.2.1 指標的同向化處理 將所有原始數據錄入Excel 2006軟件,剔除異變值,進行指標的同向化處理,即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等逆指標轉換為正指標,使各指標具有同向可比性。計算公式為:

式中,Xi為正向化處理后的值,xi為原始值,u0為優秀值。對于醫藥企業而言,資產負債率的優秀值約為50%,流動比率則在2左右[13]。因此,對于資產負債率,設u0=50%,其中i=1,2,…p;對于流動比率,設u0=2,其中i=1,2,…p。

2.2.2 指標的標準化處理 為消除相對指標與絕對指標在量綱與數量級上的差別,需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一般采用Z-Score法[14]。本研究將原始數據導入SPSS 22.0軟件中,采用數據描述模塊可直接完成指標的標準化處理。

2.3 指標相關性檢驗

通過因子分析法可以從眾多測量變量中提取共性因子,對多元因子進行降維處理,挖掘變量中最基礎的隱性因子[15]。使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經計算,標準化后數據的KMO檢驗值為0.680,Bartlett檢驗卡方統計值為715.148,顯著性概率Sig值為0.000,P<0.05,屬于“一般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的區間[13],說明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強,本研究的數據可用于因子分析研究。

2.4 主成分選擇

因子分析法中一般提取特征值不低于1的成分作為主成分[16]。特征根和方差解釋率運行結果見表2。從表2結果來看,前3個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3.352,不符合預期累計方差貢獻率≥70%的要求[17];第4個成分的特征值為0.903接近于1,前4個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2.385%,故本研究提取前4個主成分來分析納入的44家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水平。這4個成分旋轉后的方差解釋率分別是21.911%、21.535%、14.528%、14.412%,旋轉后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2.385%,分別記作 F1、F2、F3、F4。

2.5 主成分命名

10個變量指標旋轉后在4個主成分上的因子載荷系數和成分得分系數詳見表3。由表3可見,銷售凈利率、凈利潤增長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在F1上有較高的載荷量,集中反映了企業產品競爭力和自有資本的使用效率,因此將F1命名為市場開拓能力;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和研發人員比重在F2上有較高的載荷量,集中反映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智慧資本的比重,因此將F2命名為企業成長能力;營收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在F3上有較高的載荷量,集中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情況和市場占有情況,因此將F3命名為營運發展能力;銷售毛利率和研發強度在F4上有較高的載荷量,集中反映企業的產品附加值情況和研發支出情況,因此將F4命名為產品創新能力。

2.6 創新發展能力評價模型

將各指標標準化后的數據乘以成分得分系數得到各主成分得分,即:

式中,X1、X2、X3…X10為各項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M1、M2、M3、M4分別為F1、F2、F3、F4對應的成分得分。

主成分綜合得分(M)的計算公式為:M=0.303M1+0.297M2+0.201M3+0.199M4,式中的系數是由各主成分旋轉后的方差解釋率與旋轉后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的比值計算而得。

3 實證研究結果

將44家醫藥企業2015-2019年的各項指標經標準化處理后代入“2.6”項下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評價模型,計算其創新發展能力得分,結果見表4。

3.1 市場開拓能力

44家醫藥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得分2019年均值為-0.150(-6.402~1.233),2018年為-0.031(-5.059~2.986),2017年為0.102(-6.341~2.759),2016年為0.054(-1.682~1.114),2015年為0.025(-5.012~1.093)。5年間,市場開拓能力呈現上升趨勢的企業占比為40.91%(18/44),呈下降趨勢的企業占比為59.09%(26/44)。

3.2 企業成長能力

44家醫藥企業的企業成長能力得分2019年均值為0.016(-2.765~1.109),2018年為0.099(-2.452~1.080),2017年為0.020(-3.543~1.082),2016年為? ? -0.096(-5.562~1.677),2015年為-0.039(-5.371~1.102)。5年間,企業成長能力呈現上升趨勢的企業占比為43.18%(19/44),呈下降趨勢的企業占比為56.82%(25/44)。

3.3 營運發展能力

44家醫藥企業的營運發展能力得分2019年均值為-0.309(-2.481~2.832),2018年為0.192(-1.434~6.816),2017年為0.110(-1.434~4.314),2016年為 -0.038(-1.693~3.479),2015年為0.045(-1.410~3.934)。5年間,營運發展能力呈現上升趨勢的企業占比為38.64%(17/44),呈下降趨勢的企業占比為61.36%(27/44)。

3.4 產品創新能力

44家醫藥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得分均值2019年為0.160(-1.356~2.628),2018年為0.177(-1.486~5.233),2017年為0.043(-1.471~5.185),2016年為? ? ? -0.123(-1.845~5.281),2015年為-0.257(-1.507~1.922)。5年間,產品創新能力呈現上升趨勢的企業占比為72.73%(32/44),呈下降趨勢的企業占比為27.27%(12/44)。

3.5 綜合得分

44家醫藥企業的綜合得分均值2019年為-0.071(-2.289~0.916),2018年為0.094(-1.859~2.105),2017年為0.067(-0.882~1.586),2016年為-0.044(-1.906~1.045),2015年為-0.046(-1.728~0.857)。5年間,總的創新發展能力呈現上升趨勢的企業占比為52.27%(23/44),呈下降趨勢的企業占比為47.73%(21/44)。

3.6 5年平均綜合得分

魯小東等[18]在構建企業成長性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采用各項指標近3年原始數據的平均值作為研究變量數值,以避免所構建的模型以及成長性評價結果受到異常因素的干擾;王佳麗等[19]也認為醫藥企業發展能力涵蓋了許多影響因素,單純地采用某一年度的營運財務指標并不能很好地構建科學的評價模型,因此采用的是各項指標的3年平均值。依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20],如何維持旺盛的生命力始終是企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而對于研發型醫藥企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創新發展能力?;诖?,本研究對醫藥企業各指標5年的數據展開分析,并對5年綜合得分的平均值進行比較,以保證企業的各項指標差異相對較小、組間可比性強,研究結果更具時效性和穩定性。對44家醫藥企業2015-2019年的平均綜合得分進行排序,結果見表5。

對表4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其最大值為0.612,最小值為-1.132;均值為0.000,標準差為0.353,中位數為0.022。從均數和標準差來看,得分分布整體較為均勻。為了便于比較和分析,本研究將上述綜合得分劃分為4個區間進行分析:第1個區間是綜合得分0.3~<0.7的企業,共8家,占比為18.18%,該區間內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良好;第2個區間是綜合得分-0.1~<0.3的企業,共21家,占比為47.73%,該區間內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較好;第3個區間是綜合得分-0.5~<-0.1的企業,共11家,占比為25.00%,該區間的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較弱;第4個區間是綜合得分<-0.5的企業,共4家,占比為9.09%,該區間的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很弱。

4 討論

4.1 我國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呈兩極分化

由表5中的數據可見,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得分最高為0.612分,最低為-1.132分,兩者相差較大,表明我國研發投入較高的醫藥企業之間創新發展能力也呈現不均衡的發展態勢,可見明顯的兩極分化。梳理納入的44家醫藥企業的公開信息可知,創新發展能力綜合得分較高主要是因為醫藥企業在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能夠將研發成果及時變現,積極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既提高了新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同時也穩固了原始的利潤增長點。而綜合得分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企業雖然加大了研發資源的投入,研發管線豐富卻效率偏低,使得研發成果遲遲無法變現,難以生成新的利潤增長點,而原有的利潤點競爭力不斷下降,微薄的收益難以維系醫藥研發的龐大支出[21]。

4.2 我國醫藥企業發展進入波動期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改革的持續推進,規范醫藥行業相關政策頻出,醫藥行業持續震蕩,由表4中的數據可見,本研究納入的44家醫藥企業5年間相關指標得分波動較大且極不規律,其中59.09%的企業市場開拓能力有所降低,61.36%的企業營運發展能力減弱。自2015年以來,我國在醫藥領域相繼出臺了“兩票制”“談判機制”“4+7集中采購”“診斷相關分類(DRGs)”等多項政策,迫使醫藥企業改變傳統的運營思路。截至目前,我國大多數醫藥企業仍處于政策適應期,經營形勢頗為嚴峻;企業發展進入波動時期,行業發展態勢整體呈現收縮狀態;醫藥企業收益大幅下降,發展勢頭受挫,企業市場開拓能力和營運發展能力普遍下滑。實力雄厚的醫藥企業進入穩定而保守的營運狀態,追求“穩中求勝”;實力較弱的醫藥企業則在不斷積極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短期內營運壓力仍較大[22]。

4.3 我國醫藥企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規范醫藥行業生產、銷售行為,醫藥行業標準和壁壘不斷提高,在政策引導和生存壓力的驅動下,醫藥企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23]。例如,醫??刭M政策使得仿制藥不再享受政策性利好紅利,產品利潤大幅下降,使得醫藥企業營運發展能力指標得分普遍降低;但帶量采購減少了銷售的中間環節,使得企業回款效率提高[24]。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使得醫藥企業審評支出迅速攀升,許多醫藥企業甚至放棄了部分非核心醫藥品種的再注冊,但這也使得仿制藥產能集中度提高,行業資源得以優化再分配,有競爭力的仿制藥醫藥企業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25]??梢?,我國醫藥企業發展對政策的依賴程度極高,密集醫藥政策的相繼出臺給醫藥企業帶來了巨大沖擊,但隨著醫藥企業對政策的適應性增強,政策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將會逐漸減弱。在政策引導下,醫藥企業發展將順應國際發展勢頭,注重創新戰略和國際化發展戰略[26],更快實現打造創新型醫藥企業的目標。

4.4 品種核心化更能適應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需求

結合本文上述44家醫藥企業平均綜合得分排名和企業年報披露的信息可知,擁有一定數量的醫保品種或獨家核心品種的醫藥企業,在其所處細分的藥物領域中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如企業C17(濟川藥業)圍繞兒科、呼吸、消化道疾病領域研發出的獨家核心產品蒲地藍口服液等。其他擁有核心品種體系的醫藥企業如C2(復星醫藥)、C10(沃森生物)的各項指標得分均相對穩定,說明其品種核心化戰略更能適應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需求。而廣泛研發新品種藥物的全覆蓋發展模式可能并不適應我國醫藥行業未來的發展要求,如C33(雙鷺藥業)、C5(海正藥業)有必要圍繞企業核心品種進行優化升級,尋求持續盈利的產品并構建更加完備和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生態體系。

4.5 生物制藥進入活躍期

本研究納入的44家醫藥企業中,生物醫藥研發企業C10(沃森生物)、C19(智飛生物)、C30(華蘭生物)的5年平均綜合得分出現兩極化。雖然我國生物藥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同時受到長春長生疫苗造假事件的巨大影響,導致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一度低迷,但我國近年來已建立起“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比笊镝t藥產業集群板塊,深耕生物藥核心技術的生物醫藥企業具備強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27]。隨著重磅國產生物藥逐步開啟上市之路,尚未穩定的生物藥市場將進入激烈的角逐態勢;而隨著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高新技術在藥品研發過程中將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故有必要推動建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平臺以實現更通暢地交流與合作,從而加快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加速我國生物醫藥企業的成長,為將來參與國際生物醫藥市場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28]。

4.6 醫藥企業由仿制向創新轉變

從指標研發強度來看,44家醫藥企業在2015-2019年期間普遍加大了研發投入,研發強度均值由2015年的4.88%增長到2019年的6.43%,其中有6家醫藥企業5年平均研發強度超過10%(本文限于版面未列出原始數據);本研究納入的44家醫藥企業的5年各項能力指標得分結果也表明,我國大型醫藥企業創新能力和產品盈利能力普遍得到增強,但營運發展能力獲得提升的企業占比僅為38.64%。這說明該時期我國醫藥企業的營運發展能力并沒有獲得顯著提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醫藥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率偏低且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另外,2015-2019年,我國以醫藥流通銷售為主的醫藥企業如C9(上海醫藥)、C29(譽衡藥業)、C43(中國醫藥)等,其研發投入占比普遍低于5%,且其市場開拓能力持續走低,未來其所占的市場份額將普遍縮減,而以研發為驅動的醫藥企業如C7(華海藥業)、C3(人福醫藥)等的產品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普遍得到增強,未來醫藥市場份額很大可能會提高,且隨著研發成果的不斷轉化,研發型醫藥企業將進入創新收獲期。當前我國引導醫藥創新的利好政策也不斷出臺,吸引了更多海外研發人才的回歸和研發投資的流入[29],我國醫藥企業將在市場和政策的引導下走上創新軌道,而輕研發的醫藥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結構將逐漸老化,在轉型過程中可能會快速消失或被整合。

5 建議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我國醫藥改革依托藥品帶量集中采購為突破口,將會繼續加大藥品領域改革力度。我國醫藥企業需要結合醫藥行業未來發展態勢、企業自身發展狀況和市場實際需求,重點強化企業的研發競爭力,提高對市場的敏感度,注重研發創新效率的提升和更全面的市場領域開拓。

5.1 實施企業智能管理

我國大多數上市醫藥企業的營業收入很高,但企業凈利潤普遍很低,主要是因為我國醫藥企業規模臃腫、結構復雜、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傳統的“費用營銷”和“關系營銷”模式導致銷售費用占比過高,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故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水平[30]。建議醫藥企業可考慮引入人工智能管理,建立自動化標準流程,實現生產經營管理精細化,全面賦能醫藥企業智能管理,積極尋求“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持續動力和機遇;同時,摒棄傳統的帶金營銷模式,注重醫藥研發效率和企業管理效率的提升,將發展的重心落到提升產品競爭力上來。

5.2 科學制定研發戰略

雖然我國大多醫藥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支出,但相比跨國醫藥企業,我國醫藥研發投入資金相對偏少,再加上極度缺乏經驗豐富的高端研發人才,研發體系尚不完備,我國的醫藥研發實力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我國醫藥企業研發活動要杜絕盲目跟隨行為,重視藥物的療效和質量,開發有競爭力的特有品種,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積極開展聯合研發活動,遵循適度開放原則,加強人才與技術的交流合作。在研發過程中,企業應結合市場和技術進步要求,科學制定研發戰略,強化研發全過程管理;創新研發模式,促進研發成果的轉化和有效利用[31-32]。企業既要保證研發活動各項資源的合理配置,又要找出研發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提高研發投入效果,降低研發不確定性,把研發風險控制在一個可掌控、可承受的范圍內[33-34];同時,企業還需完善投融資體系,加強醫藥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應,建立健全醫藥創新體系[25]。

5.3 重視開拓國際市場

我國醫藥企業應重視開拓國際市場,整合自身優勢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實質上來,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參與醫藥市場的全球化競爭。企業可以通過并購手段獲得外延式增長,強化自身競爭力;同時注重并購后的整合,充分發揮并購策略的協同效應[35]。在國際化發展中,企業應選擇合乎自身的國際化路徑,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采用開放式創新模式,多渠道增加新藥研發投入[36],布局全球,兼收并蓄;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銷售渠道和服務體系,建成醫藥國際標準體系,加速融入到國際研發市場中。

6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醫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呈兩極分化,企業發展進入波動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擁有一定數量的醫保品種或獨家核心品種的醫藥企業在其所處細分的藥物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生物制藥進入活躍期;醫藥企業由仿制藥為主轉向創新藥研發為主。建議我國醫藥企業實施智能化管理,科學制定研發戰略,同時重視開拓國際市場,以提高我國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 1 ]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1.

[ 2 ] 李海濤.“4+7”藥品集采:中國醫療行業生態體系面臨重構[N].第一財經日報,2019-02-12(A11).

[ 3 ] 李佳燁.醫藥制造企業發展能力評價模型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7.

[ 4 ] 張曉飛,史芳,陸寧.對上市公司發展能力的主成份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3,19(12):36-37.

[ 5 ] 陳艷紅,柴永來,金旗.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研究[J].北方經貿,2014,34(3):98-99.

[ 6 ] 李金洲,周敏倩.基于因子和判別分析的醫藥行業上市公司成長性綜合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8,27(1):70-71、82.

[ 7 ] 陳韞偉,李野,許晶.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水平的因子分析法實證研究[J].中國藥房,2011,22(41):3844-3846.

[ 8 ] 宋獻中,吳一能,寧吉安.貨幣政策、企業成長性與資本結構動態調整[J].國際金融研究,2014,30(11):46-55.

[ 9 ] 徐露萍.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流動比率趨勢變化原因分析[J].財會月刊,2011,32(14):24-25.

[10] 劉健,李家森.基于投影尋蹤的企業發展能力評價模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31(3):50-52.

[11] 戴勝利.企業營銷系統抗風險能力測度方法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8,23(7):147-151.

[12] 陳蕊.國家研發投入、企業研發能力與創新績效相關性研究[J].財會通訊,2017,38(6):47-50.

[13] 范坤,馮長煥.因子分析中指標數據如何正確預處理[J].財會月刊,2013,34(6):85-88.

[14] 張文彤,鄺春偉. SPSS統計分析基礎教程[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1-261.

[15] 王松,付芬芬.企業成長性研究綜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24(1):12-13.

[16] 張翠娟,馮學軍,盛敏.因子分析開發步驟及R語言程序代碼實現[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2(2):28-31.

[17] 林海明.因子分析模型的改進與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9,28(6):998-1012.

[18] 魯小東,焦捷,朱世武.普通員工薪酬、公司規模與成長性:來自中國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1(12):1908-1916.

[19] 王佳麗,孫長江.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企業成長性評價研究[J].商業會計,2014,35(7):60-62.

[20] 黃宏斌,翟淑萍,陳靜楠.企業生命周期、融資方式與融資約束:基于投資者情緒調節效應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6,59(7):96-112.

[21] 段雯珺.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對公司績效的影響[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9.

[22] 談在祥,范舜.藥品“4+7”帶量集中采購背景下醫藥企業的挑戰與應對[J].衛生經濟研究,2019,36(8):13-15、19.

[23] 李超.宏觀環境對我國醫藥行業的影響分析[J].特區經濟,2016,34(8):120-122.

[24] 尤曉敏,呂旭峰,楊悅.我國公立醫院藥品帶量采購制度實施狀況研究[J].中國藥房,2017,28(31):4345-4349.

[25] 稚子歸.在變革中重生:全球化格局下中國藥業發展新方向[J].中國處方藥,2007,6(12):18-20、22、24.

[26] 寧瑩,彭桂花,張文杰.企業史視角下制藥公司的發展:以恒瑞醫藥為例[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3):8-14.

[27] 李潔,蔣凱杰,王永輝.基于產業價值鏈視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升級模式探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7,34(12):884-887、894.

[28] 石光,劉芳瑜.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6,9(3):16-19.

[29] 趙娜娜,孫利華.中國醫藥產業新藥研發能力研究[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8,49(9):1321-1326.

[30] 張佳睿.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經驗及啟示[J].商業研究,2015,58(12):24-28.

[31] 陸偉,吳曉明.中國醫藥企業供給側技術創新與企業成長的實證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17,26(22):2631-2639.

[32] 郭葆春,劉艷.高管團隊垂直對異質性與R&D投資行為研究:基于生物醫藥行業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1):35-40.

[33] 賴流濱,謝期中.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醫藥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15,34(25):48-50.

[34] 張丹,周戈耀,田海玉,等.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西南地區上市藥企研發貢獻度研究[J].中國藥房,2019,30(12):1585-1590.

[35] 章玉.復星醫藥連續并購價值創造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7.

[36] 袁轉梅,方宇.陜西省藥品生產企業和研究機構新藥研發能力現狀及發展策略[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7,48(1):120-124.

(收稿日期:2020-01-07 修回日期:2020-07-21)

(編輯:孫 冰)

猜你喜歡
研發醫藥企業因子分析
醫藥企業營銷策略優化與創新研究
小水電高周高壓保護裝置研發
醫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關系研究
直流系統絕緣監測裝置試驗儀探討與實踐
探究如何完善醫藥企業內部控制管理
淺談供電企業工簽證審計系統研發的必要性
基于主導產業視角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識別以及實證研究
基于省會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的實證分析
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研究
實證分析會計信息對股價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