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詩歌課堂,提高教學實效

2020-09-10 15:54林采蓉
小作家報·教研博覽 2020年47期
關鍵詞:古典詩歌感受創造

林采蓉

摘要:古典詩歌,語言精煉、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璀璨明珠,在文學作品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是歷年來語文教學中一直爭談的話題。本文從詩歌的特點和現代課堂特色出發,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總結了幾點方法,引導學生在詩歌中發現美、感受美、積累美,進而達到創造美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古典詩歌;品味;感受;積累;創造

北師大中文系李道英教授認為:”詩歌,是一種高雅藝術,是一種文化素養?!痹姼?,尤其是古典詩歌,語言精煉、博大精深、意境深遠、感情深刻,是中華民族的華麗明珠。

因為考試只考古詩詞的默寫,某些老師在古詩詞教學上只要求學生簡單理解并且背誦,鮮少花心思在古典詩歌的深入探討上。學生往往覺得,學習古詩詞是一種枯燥!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學好古典詩歌?這是本人工作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結合本人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從詩歌課堂出發,談談如何提高詩歌教學實效:

一、變法誦讀,熟能生巧

新課標指出:初中生要“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笨梢姟罢b讀”對初中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教科書中的詩歌,大多數是一些簡單的律詩、絕句,語言精煉又押韻,節奏感較強,非常適合學生朗誦和記憶。但是,再簡單的詩歌,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讀硬背,容易有審美疲勞的感覺。所以,老師最好采取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讓學生熟悉文本,加深印象。

(一)找“動詞”誦讀

詩中的動詞往往平中見奇,拙中生巧,有獨特的表達功能,是詩歌審美特征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李白的《行路難》,老師只要提示學生找到關鍵動詞“停杯、投箸、拔劍、四顧、欲渡、將登、垂釣、乘舟”來重讀,把握詩歌內容,聯系背景邊讀邊想李白當時的心情,就很容易掌握和識記詩歌。

(二)找“名詞”誦讀

關鍵名詞,可以讓學生融入詩歌,再現畫面。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自然天成,不著痕跡,寫出了晴朗秀美的景色。朗誦這首詩歌的時候,最好叫學生劃出五個關于地點的名詞“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邊讀邊想:年輕的李白意氣風發,想離開蜀地,到中原去轟轟烈烈干一番大事業……再把句子串讀起來,詩歌就這樣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三)找“意境”誦讀

實施教學時,通過不斷的吟讀背誦,體會古典詩詞的音韻美。我們的學生在誦讀中自學完成聯想和想像這一思維過程,體味到韻味的美、意境的美。①

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很好的題山賦水詩,充滿意境美。學生誦讀之前,應該從整體來感受:全詩從遠到近,仿佛在一個透明的水晶球中:這里有秋夜的霜天,天邊的殘月,樹上的烏鴉,江畔的楓樹,漁船的火光,橋下的客船……明物暗影交織,冷暖色相映,給詩歌平添了一種鮮明的立體感。詩人是一位旅客,在異鄉異地的夜晚,棲鴉的夜啼讓他倍感孤獨,遠處寒山寺的鐘聲一下一下地敲在滿懷愁緒的詩人心上,也好像敲打在讀者的心中……

二、品味語言,抓住“詩眼”

品味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理解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好的詩歌總有一些文字會成為全篇的亮點,抓住這些字,便可激活全詩的意趣,更好地理解主旨。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謂是邊塞詩歌的瑰寶?!笆甑倪吶?,冰天雪地、風沙大石的親身經歷,使詩人開拓了詩國的新境界,登上了前人還沒獵過的奇峰?!雹?/p>

全詩寫了兩大部分:詠雪和送別。如詠雪部分,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喜歡的句子找出來,然后抓“詩眼”來品味?!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可引導學生點出“春風來”、“梨花開”等詞。從內容、修辭來看:一場大雪鋪天蓋地而來,千樹萬樹布滿雪花,抬眼望去,好像春風吹拂后,長滿梨花似的。詩人用生動的語言和夸張的手法成功地把大雪嚴寒表現了出來。

三、表演課堂劇,讓學生“動起來”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啟發、提問,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寬原有的教學內容,對課文中的人物、情節產生再造想象,或插敘情節,或改寫人物,或增刪詞句等等,啟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達到活躍課堂的效果。

詩歌語言的一大特色就是精煉簡潔,往往一個字、一個詞,就包含一個鏡頭、一個故事。課堂上指導學生發揮想像力,把“短詩長讀”,遇到可表演的詩歌時,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團隊精神,同時也可以增加學生對詩歌的印象。

本人帶領學生學習李白的《行路難》,講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一句時,要求學生抓住關鍵動詞,反復朗誦,請學生當堂表演。學生自作道具:用書作“玉盤珍饈”、筆當筷子、水杯當酒杯、雨傘當劍……學生完全入戲,面對滿桌好酒好菜,沒有心情吃飯,毫不猶豫地皺眉、扔箸,拔劍揮舞,大叫……博得了全班陣陣的掌聲!

四、注重積累,新舊聯合

積累,是一種好習慣。作為初中生,一定程度的古詩文積累必不可少。本人對學生的要求是摘抄:每講一首詩歌,要求學生把好詞好句摘抄下來,并寫賞析。這樣不僅可以積累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鑒賞能力。

如陶淵明的《飲酒(其五)》,讓學生回憶曾經學習過陶淵明的哪些詩文,然后思考:陶淵明的詩歌一貫表達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淡泊名利,熱愛田園生活等),把它們歸類摘抄,整理出來一個“陶淵明詩文集”,并寫上鑒賞心得。

又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其中寫春景的句子非常漂亮,要求學生把它摘抄下來。再去回憶、尋找資料,把其它的寫春天的詩句摘抄到一起,整理成專輯。把新舊知識聯合起來,溫故而知新。

五、結論

古典詩歌,具有獨具的藝術魅力,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中的寶貴遺產,我們應該好好地去傳承。

古詩詞的教學應引導學生采取多種形式誦讀,找關鍵“詩眼”來品味,適當融入詩歌的意境,注重新舊知識的聯合和積累,通過課堂劇來體驗詩歌帶給我們的快樂。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好好立足于課堂,正確引導學生在詩歌中發現美、感受美、積累美,進而達到創造美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①崔容.《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模式微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P28

②劉逸生.《唐詩小札》[M],廣東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P86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實驗中學

猜你喜歡
古典詩歌感受創造
《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與評析
初中作文教學的方法和感受
將“旋律——感受”反饋機制融入中學生物課堂的嘗試
關于小學數學單元感受小研究設計的思考
從近代英漢文言譯詩的發展看古典詩歌革新的困境
小學古典詩歌選材示例
巧解古典詩歌“景語”中的情感元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