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市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現狀研究

2020-09-10 20:25杭飛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淮安

杭飛

摘要:為了結合實際,更好地提出有利于淮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建議及對策。我作為淮安市文化戰線的一員,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有效地開展各種針對性的調研。通過調查,并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以下一些情況。

關鍵詞:淮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現狀

一、淮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現狀

淮安市地處江蘇省北部中心地域,截至2016年底,總人口為564.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99.08萬人,鄉村人口265.37萬人。實現GDP總量3048億元,財政收入315.5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0336元和14319元。全市有85個鎮,22個鄉,17個街道(辦事處),1381個行政村,309個居委會?;窗彩腥f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553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率92.8%。

(一)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近幾年來,江蘇省淮安市已經基本形成了覆蓋市、縣、鄉、村的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現擁有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大劇院、文化藝術學校、電視發射塔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有市、縣(區)文化館9個(其中國家一級館8個、國家二級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5個,館舍總建筑面積87280平方米。建成119個城市社區文化中心,1497個農家書屋,891個文化廣場,社區文化中心基本達到“六個一”的要求。組建各類群眾業余文化藝術團隊71支,成員達到2599人。初步形成“市有四館、縣有三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四級文化設施網絡,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率達92.1%。初步建成國家級公共數字文化綜合服務平臺,實施推進圖書借閱系統等一批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二)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改善

為打造先進文化建設高地,淮安市已實現新三館正式開館運營,為淮安市民提供更優質、更高端、更親民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按照省定標準,結合淮安實際,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穩步推進全市331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以堅持文化公益性為原則,順應現代文化消費的新需求新規律,改造提升一批老城區文化場館,為全市群眾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三)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

針對城鄉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淮安市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創新節目形式,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免費開放,制定了“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實施方案,全市所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和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文化活動室實現了全部免費開放。廣播覆蓋率、電視覆蓋率全部100%。

(四)文化服務體制建設不斷創新

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在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單位積極探索建立理事會制度,激發了文化單位發展活力,提高公益服務能力和水平。推廣利用公共數字文化綜合服務平臺,整合社會力量參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實現公共文化資源與群眾文化需求的精準對接。

二、淮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難點與問題

(一)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

從經濟水平來看,淮安城鄉差別較大,導致了區域之間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從總體上看,在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供給以及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方面,市區要優于各縣區,縣區要優于鄉鎮,南部三縣(區)優于北部縣區,需要文化引領的廣大農村仍是公共文化服務中最薄弱的環節,有少數鄉鎮村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舊單調,在空閑的時候農民業余生活的主要內容是打麻將,參加宗教活動等,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價值取向、精神面貌,從而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妨礙了當地居民的增收。區域發展不均衡,部分縣(區)之間、鄉鎮之間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差距較大,如金湖縣和洪澤縣的圖書館已經達到一級館的標準,而漣水縣的圖書館、文化館卻還在規劃之中,淮陰區的文化館長期處于有館無房的境地,工作人員都是暫借其他單位的場館。另一方面,非政府組織、文化企業等社會力量沒有足夠的動力參與到文化設施建設中來,存在等待觀望現象。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能力有限

由于經費投入、設備更新、隊伍素質等方面的因素,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只是以吹、拉、彈、唱為主的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服務方式,不僅內容、形式老化,而且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單一,層次較低,數量較少,缺乏吸引力,群眾參與率低。就群眾文化活動這一服務方式而言,縣城區主要依賴于夕陽紅樂隊、老年大學學員等老年業余文藝團隊,而偏遠的少數鄉鎮文化活動,則由民間樂隊把持,停留在自發、無序的狀態,村級文化活動就更加少之又少,有些村民只在紅白喜喪事中接觸到文化服務。

(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人才隊伍參差不齊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淮安市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在不斷增加,而全市文化人才總量偏少,2016年淮安市常住人口約500萬人,按規定,市、區兩級公共文化服務人員應達到500人。而目前,淮安市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共有固定職工296人(其中文化館109人,文化站187人),較標準配置少204人。從業人員中,高級職稱正高(研究館員)1人,副高(副研究館員)8人,中級職稱(館員)51人,這些人才多數為市縣(區)文化館職工,鄉鎮文化站微乎其微。受單位編制以及經濟待遇的限制,許多縣區的文化機構已經多年沒有招聘新人,人才青黃不接現象比較普遍,而鄉鎮文化人才尤其短缺,很多是在編不在崗,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經常被借調到其他部門,隊伍不穩定。

(四)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

一些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遠離居民點,群眾不能便利地享受文化服務,鄉鎮文化站發展存在很大不足,少數文化站是有名無實,公共文化設施不齊備,村文化室雖然依托村委會辦公用房掛了文化室牌子,但是沒有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最多就是鐵皮書柜配上各種雜志、書籍,而且長期不予更新,缺少針對性、缺乏吸引力,看似村村都有文化設施,其實村村文化設施都很簡陋??h級美術館、文化宮、少年宮多數還未納入建設規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還是連體建筑,業務用房、科室建設、配套設施有待完善提高。如果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到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這一高度的話,村級只算是解決了生存問題,鄉鎮才算剛解決溫飽問題,縣區算基本達到小康,市區才能算得上全面小康水平。

(五)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利用率不高

全市不少的文化站、村居文化室、活動室、棋牌室、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等不具備全天候開放能力,雖然有書、有電腦、有棋牌室、乒乓球室等,主要應付上級檢查驗收。上級來人檢查了,找些親戚朋友裝模做樣,充充數,翻翻書,開開電腦,平時卻是大門緊閉,無人問津,冷冷清清,這種情況在縣區更是十分普遍。電影院、劇場文化活動頻次不高,利用率低,外來文化團體的演出票務全靠行政推銷,否則難以維持生計,原本有限的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非遺項目和優秀的傳統劇目沒有得到傳承與發揚,一些開放的文化館(站)由于文化活動不多,服務內容和項目單一,缺少組織,導致群眾參與不積極。部分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設施陳舊不堪,開放時間難以得到保證,配備的書籍與群眾所需求的不相符,缺少文娛活動,大大削弱了這些文化服務場所對群眾的吸引力,據調查,全市所有的農家書屋只有三分之一能做到正常開放,文化下鄉不入鄉的問題逐漸凸顯。

猜你喜歡
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淮安
朱俊
基于泰爾指數法的京津冀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爾指數法的京津冀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
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法理分析與法律構建
地級市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務,推動藝術普及
完善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打造內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游淮安府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