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

2020-09-14 14:58陳斯山
讀與寫·教師版 2020年10期
關鍵詞:教學藝術學科素養

陳斯山

【內容摘要】當下歷史的教與學均與歷史學科課程目標的內核相距甚遠,或曰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相距甚遠,與中央關于歷史教育的相關要求相距甚遠,所以,廣大教師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歷史老師必須鎖定、抵達的目標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要在三個方面著力:一是教師的學科理念,二是教師的學科素養,三是教師的教學藝術。

【關鍵詞】學科理念 學科素養 教學藝術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定來自對當代文化的尊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中華歷史的深刻理解,沒有這些,就沒有了文化之源,文化之流也一定匱乏干涸。具體到學校教育,歷史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必須有讓廣大學子了解歷史,感悟歷史,尊重歷史,擁有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而不是數典忘祖。令人遺憾的是,現在初中歷史學科教育受重視的程度不盡人意。新課程改革之后的多年,安徽省中考歷史與政治合卷,開卷考試,政治80分,歷史70,分值不高,所以基本上處于“副科”的位置,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無法引起學生與家長對歷史學習的關注。相當一部分家長包括老師也都認為歷史無需下功夫學,反正開卷考試,到初三多買些資料,突擊熟悉一下,就可以對付。

可以說,當下歷史的教與學均與歷史學科課程目標的內核相距甚遠,或曰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相距甚遠,與中央關于歷史教育的相關要求相距甚遠,所以,廣大教師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行遠必自邇,我們首先要瞄準方向,鎖定目標,選準路徑,即日登程。

方向是關鍵。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無疑便是這一學科教學的方向和目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主要包括歷史知識、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歷史價值觀等。

——這就是歷史老師必須鎖定、必須著力抵達的。

目標明確就有了遙望的航燈和遠方,但這僅是一個可期可盼的愿景,抵達尚需要找準路徑,備好行囊,穩健前行。筆者以為必須要在三個方面著力:一是教師的學科理念,二是教師的學科素養,三是教師的教學藝術。

有這樣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日本的教師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一道題:日中國每一百年就會交戰,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抗日戰爭),21世紀中日是否還會交戰?如果交戰,你認為是什么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是什么?該如何應對?

據說學生給出了有理有據的答案。

故事的真假我們且不去考證,無論真假,它給我們的啟迪都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反觀我們的歷史教師,若教學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會如何上?估計多數的讓學生死記住幾個知識點,戰爭是在哪一年,什么原因,戰爭結果如何,簽訂了什么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哪些……如此之類。學生會背了,似乎就功德圓滿了, 這就是教學理念問題??梢钥闯?,日本的歷史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我們則更多的是囿于對過往的死記。歷史固然需要記憶,恥辱固然不該遺忘,可我們更需要面向未來。學以致用,以史為鑒,鑒古知今才是要義,所以,理念的轉變是基礎。

其次,教師自身必須有富贍的歷史知識、宏闊的歷史視野和細膩的歷史情懷,歷史從來不是僵死的、蒼白的,歷史有呼吸,有脈搏,有色彩。歷史不僅是教科書中粗糙的輪廓,更有鮮活的細節,身為教師,若只能照搬教材里那幾個枯燥的知識點,只會教條的復述歷史的輪廓,那么他教學手段之窮絀、課堂氛圍之沉悶、教學效果之差劣就不難想見。所以教學不只是“技”的層面的種種教學法,更需要“道”的支撐,這是硬幣的兩面,或者可以將“技”喻之為“毛”,將“道”喻之為“皮”,二者的依存關系則更為顯豁。我這里所說的“道”主要指教師的學科素養。

最后再說“技”。

前幾年有一部書風靡天下,《明朝那些事兒》,很多人愛讀。我認為,對從事歷史教學的老師而言,尤其要精讀深悟。這本書啟迪我們,歷史可以這樣寫,歷史也可以這樣教;歷史書籍原來就應該是這個模樣,歷史課堂原來也應該是這個模樣。

所以,激活歷史,讓歷史蘇醒過來,立起來,便是教師必備的才具與能力,也是歷史教學的題中之義。激活了沉睡的歷史也就激活了課堂。

如何激活?看下面例子。

我們從一份檔案開始

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性別:男民族:漢血型:

學歷:無文憑,秀才舉人進士統統的不是,職業:皇帝

家庭出身: (至少三代)貧農生卒: 1328-1398

最喜歡的顏色:黃色(這個好像沒得選)社會關系:父親:朱五四農民

母親:陳氏農民(不好意思,史書中好像沒有她的名子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主要經歷:

1328年一1344年放牛

1344年一-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討飯(這個....)

1347年一-1352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鐘1352年一-1368年 造反(這

個猛)

1368年一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男嬰,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男嬰就是后來的朱元璋。

大凡皇帝出世,后來的史書上都會有一些類似的怪象記載,比如刮風啊,暴雨啊,冒香氣啊,天上星星閃啊,到處放紅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訴你,這個和別人不一樣。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時,紅光滿地,夜間房屋中出現光,以至于鄰居以為失火了,跑來相救(《明實錄》)。

上述是《明朝那些事兒》的開篇(有刪減),剖析一下,可以得出:一、落筆新奇,不是紀傳體史書慣常的開篇“朱元璋者,安徽鳳陽人也。少家貧……”;二、語言詼諧,清新時尚,靈動幽默,而不是板著面孔的學究口吻。這份簡歷是個人成長史、奮斗史,也是一個王朝締造的輪廓;三、細節生動,以調侃的語氣,概述了歷代帝王為了渲染君權神授的玄妙與神圣而如出一轍的編造出種種玄幻的故事,鄰居“跑來相救”,多傳神!枯燥的歷史在作者的筆下被喚醒了,有了情趣。

試問,我們的歷史課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就應該如此充滿情趣、富有情味。遷移一下,筆者從教學的角度謂之曰:一、找準切入點,二、擺脫學究氣,三、輔以煙火味。

當然,任何一門學科,我們追求教學情趣化的同時,絕不可忽略知識本身的嚴謹性,這是常識,茲不贅。

猜你喜歡
教學藝術學科素養
基于新課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歷史學科素養培養
從歷史文物古跡到架構學科活動的探討
教師學科素養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探究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科素養的滲透初探
簡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的藝術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教師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影響
提升教學智慧 落實核心素養
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堂教學藝術的“變”與“通”
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藝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