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治理:從制度建設到生態治理

2020-09-15 16:11高士淇孫宏亮
博鰲觀察 2020年5期
關鍵詞:大學治理教育生態制度建設

高士淇 孫宏亮

內容摘要 在生態學視角,大學是一個生態系統。世界上一流的高校均有著良好的教育生態。高等教育發展的水平與質量是良好大學生態導致的結果。在大學治理改革中,制度建設是基礎,但最終應該走向生態治理。

關鍵詞 大學治理 教育生態 制度建設 高等教育

1 引言

很多人認為學校的成功得益于其一流的大學制度,但筆者認為更根本的原因是其特定的大學生態。而且,大學的制度是可以借鑒和仿效的,而生態卻只能由各大學自己涵育和培養。當前,高等教育改革是關系到國計民生之要務,也是我國上至頂層設計下至民間談資中均頗為關注的問題。已有的觀點多認為,建立并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是解決高等教育現存問題、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最根本的改革措施[1]。但筆者認為,在當前的高等教育治理與改革中,生態治理比制度建設更重要。

2 大學治理的生態學視角

“生態”是產生于生物學的概念,指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系統。20世紀30年代起,由于既有教育理論的解釋困境和生態理論的強勢擴張,沃勒(Waller)等人開始將生態理論引入教育領域,提出了“課堂生態”的概念。1966年,英國學者阿什比(Ashby)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開始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20世紀70年代以后,生態理論被廣泛引入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并成為重要的研究范式、思維方式和分析工具。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學者克雷明(Lawrence A Cremin)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態”這一概念,從基本觀點來看,教育生態理論主張運用生態學的原理,以整體聯動思維和系統平衡思維,從教育生態環境、教育個體生態、教育群體生態和教育生態系統的相互影響和制約機理入手分析解決教育問題。此外,教育系統內的諸要素不僅在內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一定的結構,而且教育系統內外也進行著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換,具有多維鑲嵌性。此后,國內外學者開始從生態學視角探究教育問題,大學生態、高等教育生態、學術生態等不同層位的概念被相繼提出。

在教育生態學視域中,從高等教育系統到具體高校再到具體的學科與專業,不再被簡單地看作組織與機構,而被視為有生命的“生命體”,即生態主體。這些生態主體與其環境共同構成了生態系統,不同的生態系統又使其中的生命體呈現出特定的生態狀況與生態現象。如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教育生態系統中也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與基本原理。根據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生命體的發展形態是由生態系統決定的,或者說,只有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才會出現特定的生態現象,如“花盆中栽不出萬年松”“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高等教育發展、大學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與邏輯,只有遵循這種規律與邏輯,高等教育領域特定的生態現象才可能發生。根據這一生態學原理,宏觀的高等教育發展、中觀層面的區域高等教育或特定類型高等教育的發展、微觀層面的具體大學治理與專業發展,都不是個別人或者某些群體的主觀意志可以決定的。

3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觀念誤區

當前,公眾與學界對高等教育中的現存問題甚為關注,往往認為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治理理念落后,制度建設不完善,存在制度缺欠。循此邏輯,只要建構現代大學制度就可以使當前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因此以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為核心的系列觀點(如大學章程建設、加強高等教育立法等)成為很多研究者和管理者給出的“藥方”。但筆者認為,宏觀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以及與此相關的中觀與微觀制度建設甚為重要,但制度建設并不能直接達到高校改革與治理的預期目的。把“制度建設”作為靈驗的“藥方”,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對現代大學制度的認知誤區。

如前所述,(由一系列不同層級的措施架構而成的)制度是可以仿效和借鑒的,而且各國在高等教育發展中也一直在相互借鑒與仿效。研究型大學最早產生于19世紀前期的德國,美國在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前期學習德國的方式建成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同時,這一模式也被其他國家廣泛借鑒,20世紀前期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的主要改革措施同樣源于德國研究型大學。19世紀后期,美國形成了高校與社會產業界密切結合的威斯康星模式,隨后也被各國普遍效仿,我國當前頗受重視的高校產學研結合改革就源于這一模式的影響。制度可以相互借鑒,但不等于制度借鑒后就能實現預期目標。

在教育生態學視域中,特定的教育生態現象必然產生于特定的生態之中,而生態只能由各個高校涵育和培養,無法借鑒和效仿。認為建立了現代大學制度就能實現預期目標的觀點,或者是忽視“教育生態”這一中間環節,或者是簡單地認為現代大學制度自然而然就會帶來現代大學應該具有的良好生態,持此觀點者對現代大學制度的認識失于平面化,未能發現現代大學制度復雜的多維“面相”。

制度建設并不是最終目的,甚至也不是最終的途徑。讓一所大學或卓越或淪落的是該大學的生態。正是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越來越多學者認知到“生態化”是高等教育治理一個有價值的策略。

4 從大學制度建設走向教育生態治理

現代大學制度雖然不能直接解決當前高等領域中存在的問題,無法直接實現改革者的改革預期,但制度建設卻是高等教育改革不可繞過、必須做實的重要環節[2]。其原因在于,無論就宏觀、中觀還是微觀的高等教育生態而言,制度建設都是生態培育和治理的基礎。這一點可以通過中國與美國一流高校的教師聘任、晉升制度與其學術生態之間的關系予以解析。

美國一流大學在教師聘用與晉升方面有著較高的學術標準,很多學校采取“非升即走”政策,在最初聘用的7年中,如果教師不能獲得“終身教職”,學校將不再續聘。在美國研究型高校獲得終身教職并未易事,研究者必須在該領域中以突出的學術貢獻而奠定其頂尖學術地位才能獲得終身教職。而且,在此過程中有著嚴格、公正和具有可信度的學術評審制度(其核心是同行匿名評審)。在評審中,很多高校實施“代表作”的匿名評審制度,申請者提交“最能代表自己學術水平”的3~5個學術成果,校方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該領域的高端專家作為評委進行鑒定。這一教師聘任與晉升制度形成了其頗有特色的學術生態,高校教師必須勤于學業、精于專業,追求學術質量和學術創新。而且在這種生態下,高校教師更關注的學術的質量和品質,而非數量。

我國科研領域的成果數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但論文被引用率(學術質量的核心指標之一)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學術產出與學術地位之間嚴重失調,這種學術“泡沫化”現象的出現與當前高??蒲兄贫扰c教師晉升制度之間具有直接關系?;蛘哒f,不同的政策導致了不同的學術生態,進而出現了不同的教育生態。英國高等教育生態學研究者Ashby和Anderson發現“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并指出內外部環境因素是高等教育生態演替的直接動力和影響要素[3]。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完善與建設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從長遠的角度,統籌規劃,最終才能切實改善我國高等教育生態環境,提高高??蒲懈偁幜?。

5 結語

高等教育生態建設的基礎是制度建設,但制度建設卻不能代替教育生態的涵育。相反,教育生態卻會對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產生一定的影響。就當前與長遠的教育發展而言,教育生態涵育是一項比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更重要、更長期也更為艱難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田賢鵬.教育生態理論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7):66-72.

[2]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3.

[3]Ashby E,Anderson M. Universities:British,Indian,African: 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67,73(1)158-159.

猜你喜歡
大學治理教育生態制度建設
基于利益表達視角的師生媒介使用研究
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的三個維度
大學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探究
提升南昌市軟實力研究
葡萄牙大學章程對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啟示
教育生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實踐
應用大數據技術重塑職業教育生態
翻譯教學的“整合·融通·交互”
從“教授治學”到“師生治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