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

2020-09-22 10:41武玉婷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4期
關鍵詞:人與自然時代價值生態文明

【摘? 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環境的需要,立足追逐“中國夢”的偉大實踐,直面全球史無前例的生態挑戰,不斷探索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途徑。其思想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內到國外,都具有巨大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生態文明;人與自然;時代價值

1.重構人與自然關系,厘清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關系,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人類的實踐活動把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體”。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界關系的失衡是由于人類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而引發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尋求人類與自然和解是解決失衡關系的有效手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十分重視人類要合理、科學、可持續地開發和利用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協調、有序發展。習近平同志多次表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態保護理念,多次重申“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指導方針,多次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生態價值旨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更新的角度、更高地歷史站位,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重塑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新的突破和歷史性發展。

人類文明的發育、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和重要途徑。但生態文明的定義思路和思維角度,不同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分段方式和劃分角度。生態文明,更多的是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調發展的關系,而其他三者更多的是從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產工具的改進等角度來劃分和分段的。因此來說,生態文明既不是反工業文明的對立物,又不是后工業文明的發展階段,而是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在一定意義上,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它完美地解決了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問題,恰當地處理了生態文明與社會制度的對立和沖突,巧妙地化解了生態文明與生產力方式的矛盾和困境。

2.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指南

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和不斷取得成效,有力地推動了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從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到完善配套制度、強化制度執行和設置生態高壓線,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生態文明全面升級、建成美麗中國的科學規劃,無一不彰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價值和指導作用。首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使生態環境本身就能創造生產力、發揮經濟效益。這也極大地調動了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要素,改革舊的產業格局,創新資源利用方式和能源消費結構。其次,促進生態治理實踐與科技創新發展協同推進,堅持多元化主體共同治理??茖W技術與生態治理的結合,提升了經濟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增強了生態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還要提高公民生態環保意識,引導企業參與到生態環保事業中來,提倡社會組織對生態治理過程進行監督、對治理績效進行評價。最后,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通過構建完整的、科學的、合理的法律制度體系,認真執行,加強監督,切實提升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建設美麗中國確立了目標方向、規劃了行動綱領、指明了實現路徑。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這一概念到黨的十九大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目標;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到“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從基本國情出發的實事求是到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與時俱進,都在確立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方向和戰略定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道路,貫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環保理念,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等辯證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堅定不移地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要素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驅動綠色技術革命創新,推進發展轉型升級;繁榮綠色金融市場,引導實體經濟向綠色清潔方向改進和轉型;倡導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提升生活品味和質量;最終構建起生產、生活、生態相統一的綠色發展方式。

3.倡導建設清潔美麗生態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生態問題沒有國界,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獨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自身努力而完成的。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形勢,習近平同志一直在呼吁要打破功利主義的思維格局,多次在重申要突破區域地方保護的歷史慣性,不斷在倡導要兌現各國做出的環保承諾,長期在鼓勵要支持發展綠色經濟、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奮力承擔其自身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職責和擔當,并且在生態發展理念、生態發展質量、生態發展效益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這也為我國發出環保倡議、提出環保目標等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倡議者、踐行者和推動者,我國一直在生態領域與國際社會加強交流、增進合作、共同進步。一是,搭建交流合作平臺,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借助領導人互訪、高峰環保論壇、圓桌會議、國際專題研討等多渠道、多方式,依托聯合國、世衛組織、氣候大會等會議組織,圍繞“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題,用中國話語傳遞中國經驗,分享中國智慧,展示中國立場和態度,對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理論和實踐貢獻。二是,健全國際環保合作機制,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生態體系。我國積極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多種平臺下,展開雙邊、多邊、區域性務實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簽署了多項生態環境合作文件,還簽署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巴黎協定》。我國在構建全球生態治理體系中,一貫強調要尊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正當權益,發達國家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和責任,提升全球生態治理能力,改善全球生態環境。三是,彰顯大國使命擔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做出節能減排的莊嚴承諾,體現了中國政府的生態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步現代化,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普惠眾生、造福人類的真摯情懷,展示了作為負責任大國執政黨的使命擔當。囊括生態共同體思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有利于推動清潔、美麗、和諧的世界家園建設,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綠色發展、和平發展和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

作者簡介:武玉婷(1994—),女,河南許昌人,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思想史。

猜你喜歡
人與自然時代價值生態文明
切實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羅伯特?弗羅斯特田園詩中人與自然的對話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時代價值、核心思想與哲學意蘊
論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正義觀及其時代價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探析
法治中國視域下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