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經典“悅”讀蘊文學素養

2020-10-12 14:22張丹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8期
關鍵詞:經典閱讀語文素養新課標

張丹

【摘 要】多元化思潮下,學生通過讀書自我陶冶的意識似乎在淡化,經典文學漸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然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了高中語文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指出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搭建閱讀的平臺,要成為學生自主汲取有益精神食糧過程中的指路人,使之重拾經典閱讀的價值。本文就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經典閱讀進行解讀。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素養;經典閱讀

世紀老人巴金先生曾說,“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弊x書活動也好,語文課也好,目的應是用前輩人所創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下一代,以使他們成為巴老所期待的“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而多元化思潮下,學生通過讀書自我陶冶的意識似乎在淡化,這是因為聲色刺激的其他娛樂方式比靜心的自悟和淡雅的書香來得更直觀、有味,快餐文化的被動塞給遠比上下求索來得享受。因此,教師要成為學生自主汲取有益精神食糧過程中的指路人,使之重拾經典閱讀的價值。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語文核心素養、富含文化底蘊的人呢?“腹有詩書氣自華”,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生,必然是具有文化底蘊的人。語文教師要發揮語文教學的學科優勢,立足并優化課堂,將課堂內的閱讀教學與課堂外的讀書活動結合起來,使之互為補益。語文教師要用課堂內的閱讀教學的所得知識點來牽引課堂外讀書活動的方法與方向,提升課外閱讀的有效性;利用課外閱讀的大容量深化課堂閱讀教學探究內容,讓課堂生成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讀詩使人靈秀,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閱讀,給予人的是真善美的啟迪,讓人的心充盈智慧的光?;诖?,語文教師要吸引學生主動向經典靠攏,讓他們于看似枯燥的閱讀過程中獲得滿足、愉悅,忘卻疲憊與喧囂,讓學生由“要我讀”變成“我要讀”,使校園閱讀蔚然成風。

近期,筆者重點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經典名著的指導閱讀與教學。經典著作蘊含著中華古文明的精華,可以讓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從中吸取力量,提升自己的素質,但經典在當今也有它自身的困境。圍繞愿景,筆者的嘗試有喜悅,也有反思。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內容的梯度化初步消除學生對傳統經典的排斥感,在耐心的教讀中滲透習慣的養成

讀書,讀經典是必須的。但是,對于熱衷網絡玄幻小說與微閱讀的學生,經典文學就是冷僻、枯燥的代名詞。那么,要想消除學生對經典的排斥感,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就很重要。例如,在《國學經典》這個模塊,諸子學說內容豐富,但學生害怕文言文,更害怕春秋戰國時期的“之乎者也”之輩。學生誦讀都困難,更不用說理解消化了。為了消除學生對諸子學說的排斥感,筆者對文本進行篩選,選擇篇幅較短、內容有趣的文段,或者與初中課本內容對接的文段,主動降低標高,讓學生弄懂一處是一處。如《論語》的對話短文段、弟子規的三言對句,《道德經》中耳熟能詳的名句、《閱微草堂筆記》《笑林廣記》中的幽默小故事等,都是很好的“開胃菜”,學生愿意接受就是成功了一大半。此外,筆者還在內容上對一些經典文章加以整理歸納,按主題分類,不求整體通透,略窺輪廓就可。如《論語》的選讀,筆者選定的是“君子與小人”,而《莊子》的選讀,筆者選定的是“莊子成語故事”等。切口小了,學生閱讀的重心就明確了。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讀到了《論語》中儒家君子人格對后世的影響,讀到了莊子精神的清亮和語言的亦莊亦諧。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雖未能閱讀全書,但也在閱讀中感知了先哲的智慧,明白了些許做人的道理。

在此階段,淺顯、趣味是主線,但耐心的教讀是一定要堅持的。教師不能把課堂簡單地變成另類的“百家講壇”,從而使學生成了被動的聽眾。教師要根據學情細化教學內容:整體介紹時只及大略;學生會的不講,設置回顧檢測;學生卡殼的地方,要剝繭抽絲——眼熟的要回憶、可以猜的大膽猜(只要有據可依)、解釋不通的查字典;學生意猶未盡的地方可以觸類旁通。句讀與朗誦之美,也可以穿插展現。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吊住學生胃口,要讓其付出努力才可以得到收獲。既有內容上的書香古韻吸引,也有解讀過程中的習慣養成,細水長流才不會讓學生“負情薄幸”,而且也有助于課外自主閱讀。

二、用古今的“若合一契”拉近學生與經典的距離,用評價的多元化拓寬經典的審視容積

所謂經典,是經過歲月的淘洗、時間的考驗,最終被人們選擇并流傳下來的典籍。雖說經典的魅力是跨越時代的,但在學生眼中,這些作品與他們的生活距離甚遠。那么,如何拉近學生與經典的距離?在備課過程中,筆者時時留意經典文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折射,讓學生感覺到經典的文化、思想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相關聯。例如,影視劇《甄嬛傳》多處用到了《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時下網絡評論的熱點詞語“貴族精神”與儒家君子人格相通……當這些內容出現在課堂上的時候,學生既會感到好奇,又能感受到經典的跨時代感,討論也就會格外熱烈。

用古今的相通來切入課堂也容易走入誤區,那就是華而不實,要么太淺,要么脫離文本。經典閱讀教學的方向在哪里呢?那就是評價的多元化,一是多層次,二是多方向。多元化的核心不在對錯,而在于思維的參與。它既源于文本,所以要細讀,審讀,不能夸夸其談;它又高于文本,所以要跳出經典,關照當今,不至于讓學生反感而淪為應聲筒。多元是與當下提倡的探究性學習一致的,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并形成習慣,學生有了思考的新領地,那么課外讀書活動就有了新市場。

三、以多樣的活動激發“對話”的興致,用“學以致用”的情境激勵閱讀的熱情

閱讀教學無非就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間的“對話”,搖頭吟哦、應者如云或是仰視圣壇、虔誠填鴨的傳統“對話”方式已為陳跡。為了讓學生更樂于“對話”,教師要在學生課堂活動的設計上更用心。筆者進行過如下嘗試:《論語》選讀,筆者請學生用網絡新語體對《論語》進行改寫;《道德經》選讀,筆者設計了“老子的穿越之旅”,請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老子的精神,又引入林語堂先生《道德經》英譯版本,請學生自己動手設計《道德經》海外宣傳海報……當今時代日新月異,個體的訴求表達形式越來越多樣,其實從“大語文教學”來看,個體對語言的每一次觸碰都是一次語文的學習。所以,教師要摒棄傳統語文教學的條條框框,去創造更多的“對話”契機與平臺,讓學生保持學習語文的新鮮感,把握每個聽、說、讀、寫的訓練機會,從而有所得。

相比于形式的多樣,內容上的“學以致用”原則也有益于經典閱讀活動的開展,也許更有深層次價值。教師要苦心設計貼近現實的情境訓練,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能夠用所學所知來改變自己、認識世界?!皣L到甜頭”比任何說教都有力。多展示、多交流、多創造是很好的法寶。例如,在選讀《孫子兵法》時,筆者請學生合作探究“孫子兵法在班級管理和班級競爭的應用”;在選讀《阿Q正傳》和《活著》小說時,筆者將電子書稿提前傳至學習群,請學生下載閱讀后,再播放電影經典片段,最后進行影視劇與小說原文的對比研究;在選讀《魏晉名士風流》時,筆者請學生自己選擇一位名士進行探討,制作PPT,并在全班進行交流。

總之,近期的努力還存在很多缺憾,嘗試也還不夠理想,但從學生寫的讀后感、研究成果看來,他們認真讀過,思考過、那么,語文課上的閱讀也算有所收獲了。

以上這些內容只是側重于中國經典名著的閱讀教學思考。接下來,筆者將與學生繼續在語文課堂內外去讀書,去讀莎翁,讀托爾斯泰,讀更多的世界經典名著。筆者也會在教學設計上做更多的嘗試,進行更有效的“對話”,讓學生在閱讀中變得更加充實,更加自信。

參考文獻:

[1]曹文軒.新人文讀本 珍藏本 中學卷.C.北大基礎教育文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經典閱讀語文素養新課標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實新課標 凸顯地理實踐力——以騎行青藏為例
經典閱讀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展
初中生作文素養的培養途徑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時事資源讓高中語文課堂錦上添花
開放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開展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對一道新課標高考題的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