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策略初探

2020-10-14 15:12竇凌妍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關鍵詞:文言文初中創新

竇凌妍

摘要:長期以來,在語文界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學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目前文言文教學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有些教師講課按部就班,枯燥乏味,沒有根據大綱的變化和學生的特點進行改革與創新。學生不感興趣,看不懂,也就不愿意去學。教師幾多無奈,學生幾多厭倦,更談不上智能的開發了。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要走出文言文課堂的沉悶,變枯燥為有趣,古文教學新探勢在必行。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課堂;創新

一、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少文言文知識的積累

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背誦的文言篇目較少,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不夠。古文的字詞、語法與現代漢語有較大不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文言文學習與考試升學掛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極少接觸文言文,僅限于教材中出現的課文。

(二)教師對文言文教學內容把握不當

1.有些教師把文言文的字詞、句式作為文言文教學內容的重點。幾乎將其當成古漢語教材,分析其中的字詞含義及語言現象。要求字字落實、字字對應、不留死角。僅留最后一小部分時間帶領學生學習文章的形式、文學審美和文化內涵。如此學生失去了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習文言字詞也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

2. 有些教師以分析文章、鑒賞文學、探究文化為主,以學習語言文字為輔。導致教學內容的選擇本末倒置?!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七到九年級第四學段的學生在古文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盵1] 對于初中學段的學生,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以學習文言為主,以學習文章文學文化為輔。

(三)文言文教學過程模塊化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把課文先當成古漢語來分析語言文字。然后當成白話文來分析文章形式,鑒賞文學情趣。探究文化內涵,導致教學過程成了兩張皮。這樣一種文言割裂的教學過程,比較僵硬,違背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認知規律。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中高考文言文閱讀的考查中,題目設置順序如此。

(四)文言文教學方法呆板枯燥

有些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摸索出一套板上訂釘、無需動腦的教學模式。先分析題目,再介紹文學文化常識。然后逐段進行翻譯串講。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只有老師在講,學生做筆記。這樣的串講枯燥無味。直接要求學生朗讀背誦脫離實際忽略了現實情況。

二、建構新型文言文教學模型

以上種種問題,筆者期望建構一個以顏為本,以文為輔的新型文言文教學模型。

(一)激趣導入

(二)分析題目,適當補充文學文化常識

(三)初步感知語言文字的含義

同桌互相讀、聽、講、譯。全班齊讀。采取提問和提醒的方式解決一部分字詞。學生沒有提到的由教師補充。

(四)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用法及效果

1.從文體出發,按照小說、詩歌、散文、戲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不同文體的閱讀教學模型來組織教學,落實語言文字的教學。

2.從要素出發,以分析文章形式,鑒賞文學情趣,探究文化內涵或其中的一兩種來帶動語言文字的教學。

3.從資源手段出發,采用原文重現、評點引入、同類比較的方式來完成語言文字的教學。

(五)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六)總結課堂,布置作業

三、可能的解決方案

(一)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1.導入方式有趣新穎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好的開始決定了一半的成功。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絕大部分靠導入。

導入可以與信息技術、多媒體的運用相結合;與當下的時事熱點、熱播的電影電視、人們書籍相關聯。如,在進行《岳陽樓記》的教學設計時,筆者選擇最近熱播的《清平樂》中范仲淹吟唱的那首《漁家傲》作為導入。這首詞學生非常熟悉,而符合詩境的畫面和吟唱的曲調讓學生對范仲淹此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很快就進入課堂,打開思路。導入還可以與成語相結合。成語作為古文化的精粹濃縮,極富文學氣息,幾乎任何一個成語都有它本身的特殊來源,值得一究。如在進行《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設計中,以“一鳴驚人”導入。

2.漢字來源探究[2]

中國的漢字來源有四種方法:象形、會意、形聲、指事,此外,還有假借和轉注這兩種使用法。漢字的字形與字義密切相關。古文字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漢字的特點。學生記不住字詞的意思。往往是因為他們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理解。在文言文教學中適當加入漢字教學,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記住字義。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古文字、古代漢語的興趣,引導他們未來的方向。

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筆者選擇了三個字進行古文字教學。第一個是《戰國策》的“策”。第二個是“八尺有余”的“有”。第三個是“朝服衣冠”的“冠”。

3.轉換問法,激發興趣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筆者設置了這么一個環節:根據課文內容自編自講成語故事《門庭若市》,并說給同桌聽。建議:第一,不要用翻譯的方式,要簡潔凝練;第二,結尾點題,表達有層次。這其實是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煉。但是轉化成了講成語故事的形式,學生便樂于參與。再加上在之前導入中以“一鳴驚人”的成語導入,給這個環節一個很好的借鑒。

(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雙邊教學

1.課文翻譯和字詞落實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首先是同桌互相讀、聽、講、譯。在這個環節中,同桌二人互相學習、促進思考,可以解決一部分的難題,基本上讀懂課文。然后筆者采取“提問”和“提醒”兩種方式進行全班的交流?!疤釂枴本褪菍W生有字詞或者句式不太理解,他可以指定一個學生來回答。如果這個學生無法作答,那么全班探討。如果還是不行,教師進行指導?!疤嵝选本褪菍W生覺得某個點特別的重要,大家容易理解錯。但是我知道了,我想分享給大家,讓大家注意。這兩種方法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團結互助在學生互相提問,提醒結束之后,如果還有一些重點字詞,沒有涉及的話,教師就進行補充總結。如此一來改變了教師一人串講,枯燥乏味的局面,讓學生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師生其樂融融。

2.化“靜”為“動”,加深理解。

在進行一些可以通過表演來表現的教學內容時,我們應盡量讓學生打破文字的安靜。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可讓學生分別扮演鄒忌、妻、妾、客和齊威王。體會妻、妾、客對鄒忌相同回答下的不同情感。而鄒忌覲見齊威王的場景讓學生對鄒忌和齊威王兩個人物形象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鄒忌是一個智者的形象。齊威王是一個賢者的形象。

(三)文言合一,整合過程,使之符合認知規律

剛才提到的文言文教學中的問題。其中有一個是:文言文教學過程模塊化。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把課文先當成古漢語來分析語言文字。然后當成白話文來分析文章形式,鑒賞文學情趣。探究文化內涵,導致教學過程成了“兩張皮”,違背了人的認知和閱讀規律。對此,筆者重新設計了《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部分的教學過程:

整體思路是從三問答到三類比再到三賞賜,最后三變化。首先提問:你認為這篇課文哪幾個點引領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表現著人物的特點呢?學生回答后教師略微點評,緊接著帶領大家分析課文。第一小節注意講解 “形貌”、“昳麗”“孰”的意思。引導學生體會鄒忌是一個外部與內部并重的人。隨后提問:妻、妾、客的回答有何不同?為何會產生不同?通過分析句式、朗讀體會解決問題。

第二小節由三問答轉到三類比。同樣梳理字詞。緊接著提問學生:兩者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是什么?是“思”。進而分析鄒忌思的內容以及他智慧、勇敢、有責任感、善于反思的品質。下面讓學生討論解決:鄒忌是如何進行三類比的?

下面是第三小節。教師提問:從三類比到三賞賜有很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就是 “王曰:善”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勇氣、有魄力、知錯就改的賢君。正是因為有了這么一名賢君,齊國才會蒸蒸日上。所以帶來了三變化。

此時回到最初的問題:哪幾個關鍵點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塑造的人物形象?明確是“思”和“善”。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諷”,這是行文的一大轉折——由閨中小事轉向了國家大事,從而突出了鄒忌的智者形象?!吧啤币隽巳牡母叱?,同時表現了齊王的賢者形象。

(四)字詞的學習與積累

對于古文的理解有相通之點,一些基本、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還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這就需要學生去識記,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還可以使用比較辨析的方法進行教學。初中的學生在學習文言字詞時,往往容易分散單個地記,缺乏規劃性、系統性和條理性,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以《鄒忌諷齊王納諫》“有”的教學為例:

“八尺有余”的“有”。學生不知這個讀音是讀第三聲還是第四聲,筆者根據之前學過的《核舟記》中同時出現的兩個讀音引導學生理解。

為字共三十有四(yòu):有,同“又”,連接整數與零數。

八分有奇(yǒu):有奇,即“有余”。

很顯然“八尺有余”,應該讀第三聲,和“八分有奇”一樣。

字詞的整理在課上也許來不及完成。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后自主完成,另找時間校對。也不一定要強制。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己整理歸納、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五)學以致用,真正進入古文

學習古文的目的就在于運用。適當的練習既有必要,又能讓我們真正窺見古文更深的底蘊。當然這種練習并不是機械的,而是有趣的、靈活的、有意義的。

1.小古文仿寫與寫作

在教學劉禹錫《陋室銘》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仿寫《教室銘》《家庭銘》等,雖然有佳句無佳篇,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畢竟是學生的一次嘗試,同時也深化了對“銘”這一文體的認識。也可視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用古文創作。比如用古文進行自我介紹,用古文寫一份通知,一張請假條等等。

2.現學現用技巧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們不僅佩服鄒忌的充滿智慧、善于反思、忠君愛國,也被他充滿智慧的進諫方式大大折服。教師可以進行情境教學,把學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下,讓學生嘗試模仿鄒忌。筆者出示了《后漢書·李云傳》中李云陷諫桓帝的一段,讓學生用鄒忌的方法對桓帝進行勸諫。

(六)氛圍營造,注重平時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盵3]因此,可以開展古文藝術周,語文課上十分鐘講古文故事,張貼文言宣傳語等。教師在平時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的古文作品。我們教師應該真正讓學生在這種“古”的氛圍中去樂,去“玩”,去感受,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潘大放、錢金蘭.初中文言文教學新探[J]語文教學之友,2013(04).

[3]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8.

猜你喜歡
文言文初中創新
文言文閱讀專練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會背與會默寫
文言文閱讀練習
初中物理“問題—發現”式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學管理目標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