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的心理干預

2020-10-14 09:07張家彬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關鍵詞:大學生

張家彬

摘要:當前,大學生面臨復雜多樣的社交焦慮障礙,因經驗不足、思維發育有限、心理發展和身體發育不協調、對外部社會適應能力不足、自身的抗逆力欠缺等原因導致其在人際交往中受到阻礙,從而產生社交焦慮癥狀。社交焦慮障礙主要存在普通型和特定型兩種,產生社交焦慮障礙的原因受到主觀、客觀等各類復雜多樣因素的影響,因我們要全面、綜合地看待,進行多因素分析,從而更好地采取解決對策。筆者通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的表現進行分析,研究影響因素特征,并探討針對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的各種心理干預方法,對比分析各類方法有效性及局限性,為幫助大學生克服社交焦慮障礙提供有效的支持。

關鍵詞: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心理干預方法

一、社交焦慮障礙的定義

19世紀中后期,國外學者弗洛伊德對焦慮進行研究,他指出焦慮神經質與神經衰弱密切相關,并于1894年以文獻形式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由此揭開了諸多專家學者關于焦慮問題探索的序幕。社交焦慮障礙是指當個體處在被他人關注的社交場合中,當事人由于非常害怕被別人負面評價,從而產生過度的擔心和恐懼,并常伴隨著一些植物神經性癥狀,比如心跳加速、臉紅等。社交焦慮障礙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普通型的,也就是患者對所有的社交場合都產生恐懼;第二種是特定型的,也就是他們只在一些與他們職業相關的場合中表現出過度的恐懼。

二、社交焦慮障礙的成因

(一)主觀方面。個體之間從出生開始就存在差異性,遺傳、生理、性別、思維、社交技能的缺乏等都對個體以后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有關研究表明,社交焦慮障礙與個體的主觀發展有緊密關系。有學者指出青年社交焦慮障礙的出現與社交技能的缺乏有關,強調大學生因經驗不足、思維發育受限等原因,在人際交往中受到阻礙,從而產生社交焦慮癥狀。也有觀點認為社交焦慮障礙是否定性的自我評價以及錯誤認知的結果,早期的生活經歷使個體形成對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的看法。研究表明,青年產生社交障礙與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經歷的巨大轉變有關,部分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和身體發育不協調、對外部社會適應能力不足、自身的抗逆力欠缺等原因,導致在社交方面產生恐懼感,不敢獨自面對來自社會的正常交往。

(二)客觀方面。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人在情境中”,每個人的成長都與自身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是家庭、學校及社會提供的生活環境。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成員行為模式以及家庭的物質條件等要素,對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都產生重要影響。學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形成自己交際圈的地方,但是不正常的社會交往會影響他們的社交欲望。國外學者研究了負性生活事件對青年心理障礙的影響,負性的社交經驗往往給青年帶來創傷,影響他們社交的自信心。另外,社會環境也應該為大學生正常社交能力的培養、健康社交心理的形成、積極社交行為的鍛煉創造機會和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因此,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的成因不能僅從主觀或客觀方面進行單因素分析,對于其形成原因、嚴重程度等,我們要全面、綜合地看待,進行多因素分析,從而更好地采取解決對策。

三、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的表現

(一)自我評定方面。社交焦慮障礙青年大都表現為外顯自尊,存在不恰當的心理防衛機制以及低自尊傾向,他們常常表現為自我貶值。國內學者通過將40例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和40例正常對照者進行測查,提出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間型防御機制和消極應對方式。在大學生成長初期--青少年階段時,個體從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對自我的認知,進而發展出自己的自尊水平。自尊是指個體自我中可進行評估的部分,意指個體將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從而產生的對自己的評價。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與社交焦慮障礙有不同程度的相關,且外顯自尊更傾向于對自我消極評價。也有部分學者的觀點是社交焦慮障礙個體常常以假想他人的視角來感知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從而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其認為,消極的自我表征、低自尊傾向、高自我監控感都屬于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表現形式。

(二)人格特征方面。社交焦慮障礙的大學生在人格特質方面也有不同之處。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在與外界主動交流、思維活躍度、善良、自信方面得分顯著低于正常人群。社交焦慮障礙患者較為拘謹和不擅溝通交流,較少表現出創造性思維,在社交場合中常常表現出高羞怯,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

(三)生理方面。大學生產生社交焦慮障礙后,往往自我聚焦過度,從而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感,嚴重時還有身體僵硬、頭昏眼花、惡心、呼吸困難等癥狀。當社交焦慮障礙患者進入到引發其不安的公共場合的時候,其主觀體驗的不良焦慮情緒會將注意轉向自我,從而產生對自己情緒和行動的過度聚焦,自我夸大他人對自己的審視,進而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感。個體自身也會敏銳的感知軀體發生的變化,像雙手顫動、身體僵硬、呼吸不暢等。

四、心理干預方法

(一)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干預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技術,其核心是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改變歪曲的信念或思維,從而改變不良情緒和行為。經典的認知行為干預技術包括暴露技術、放松技術、社交技能訓練、認知重建4 個組成部分。關于社交焦慮的認知行為治療主要以“團體、個體和網絡傳遞”三種形式進行。

其中團體認知行為干預適用于社交焦慮障礙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提供安全、同質的環境,患者可通過團體人際互助方式建立成員間的情感信任,進而促進個體在社會交往中重新認識、接納自我,學習并鍛煉新的社交技能。而通過研究比較團體和個體兩種干預形式對于社交焦慮癥狀的改善效果發現,個體認知行為療法比團體認知行為療法效果更顯著,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兩者的作用機制不同,個體認知療法主要用于調節回避以及自我聚焦,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于自我聚焦、負性期待以及事后加工方面更有效。與個體形式相比,團體形式雖然益處頗多,但也伴隨著用時較長、高丟失率、無法深入緩解復雜癥狀等問題。

網絡認知行為干預是將認知行為干預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利用網絡來傳遞認知行為干預要素,大部分是以網頁文本的方式進行,同時結合治療師在線指導的一種治療方法。

(二)注意偏向訓練。注意偏向訓練也叫注意偏向矯正、注意訓練,是對個體的注意偏向進行改變或矯正的系統化訓練程序 。目前運用比較多且成熟的注意訓練程序有 2種,改版的點視覺探測任務和改版的視覺搜索任務,其主要作用是易化個體對中性刺激或積極刺激的加工,間接地使個體遠離威脅刺激??傮w而言,注意偏向訓練基于計算機操作,相對簡單,被試在家或學校即完成,以圖片形式呈現刺激可增加實驗趣味性。

(三)音樂放松療法。音樂放松療法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心身健康的目的。與其他心理治療相比,音樂放松療法可通過營造輕松自然的娛樂氛圍,引導患者深入體驗內心世界、表達情緒感受,使患者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自我成長,為社交焦慮患者的治療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關于音樂材料的選擇,引進音樂本土化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分析,從而確定社交焦慮患者最佳的音樂模式。

(四)聯合干預法。為了提高干預效果,往往綜合多種干預方法,基于不同形式或環境進行對比,探索最佳干預方案。通過對認知行為干預和音樂放松療法結合矯治社交焦慮的療效進行分析,發現音樂療法能較快緩解焦慮癥狀,雖然后期療效不如認知行為干預,但兩者聯合效果更好,可能與音樂療法能夠較快地緩解早期緊張情緒以及軀體癥狀;認知行為療法著眼于認知重建和行為改善,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有關。另外還有研究嘗試將生物反饋療法與認知行為干預聯合治療社交焦慮患者,發現干預方法的互補效果,聯合效果優勢顯著。

綜上所述,針對當代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的各種心理干預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當前,鑒于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面臨各種各樣復雜、新穎、多變的社會狀況,調節情緒的腦區仍在不斷成熟、調整。因此,今后研究應更多的從神經生理角度去解釋心理現象??紤]到社交焦慮障礙的特點,聯合干預在未來將更為普遍,兩種及以上干預聯合將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李辭,曹建琴,周郁秋,孫昊,蘇紅,宇虹.社交焦慮障礙大學生對面部刺激視覺加工的早期高度警覺:一項ERP研究[C].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2019:457-459.

[2]申紫薇.行為激活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的適用性——基于一例社交焦慮障礙的個案概念化研究[C].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北京醫衛健康公益基金會.第十二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北京醫衛健康公益基金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2019:69.

[3]李家菊.聽障大學生社交焦慮的情緒調節策略及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干預效果[D].陜西師范大學,2019.

[4]盧小葉.針刺結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大學生廣泛性社交焦慮障礙臨床觀察[D].湖南中醫藥大學,2018.

[5]劉春梅.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影響因素的質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6]李敬陽.社交焦慮障礙的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0.

[7]許書萍.高社交焦慮大學生的解釋偏向[D].華東師范大學,2010.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微信使用對大學生親子關系的影響
淺議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培養路徑
淺析大學生校園兼職
暑期近萬名大學生兼職送外賣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個村級大學生創業園
第十二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揭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