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荀子“禮法并重”的思想及其歷史影響

2020-10-14 09:07朱鈞豪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關鍵詞:荀子

朱鈞豪

摘要:荀子在社會大變革的關鍵期,主張在重建禮制的基礎上,禮法結合,提出著名的“禮法并重”的政治構想。探析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產生的理論依據,挖掘其中的價值內涵,分析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產生的歷史影響,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對于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荀子;禮;法;歷史影響

前言:

荀子“禮法并重”思想成熟于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瓦解、君主專制制度即將崛起的戰國后期。 [1]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的形成和他生活的時代密切相關,戰國末期諸侯征伐,戰爭不斷,社會混亂,底層民眾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諸子百家紛紛發表救世學說,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向往彼岸世界,規避黑暗的社會現實,過隱世的生活;儒家主張“克己復禮”施仁政,以“禮”治國;墨家力主“兼愛非攻”,認為天下之亂始于交相惡,天下兼相愛才能重新歸于治;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以“法”治國等等。諸子百家都企圖以一家之力,匡扶正義,恢復社會秩序,由亂而治。在這樣的背景下,諸子百家涌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荀子正是其中的一位,荀子師承儒家,是除了孔孟,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儒學思想家,荀子在亂世下也提出了 “禮法并重”的治國救世的思想,希望實現重建禮制以及恢復社會秩序的政治抱負。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的形成有其建立的理論依據,他的治國救世的思想也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的理論依據

(一)“天人相分”

荀子是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的唯物主義思想集中體現在對天人關系的看法上,荀子認為連年的征戰、社會的動亂并非源于天災的懲罰,而是人為導致的后果?!盾髯印ぬ煺摗烽_篇第一句話便指出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皥蚝拖蔫钪问罁碛械淖匀画h境是一樣的,堯的治理措施使得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夏桀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夏朝覆滅,究其原因,社會的太平與治亂,荀子認為與天沒有任何關系,天不會因為堯的治理而使夏朝免于天災,連年豐收,更不會因為夏桀的殘暴降下災禍,故意引發動亂,所謂的天降災于人世間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象,天被人神化的結果。荀子的天道觀表明了社會的動蕩混亂與天之間沒有關系,歸根到底還是人為的治理引發的禍亂。

(二)“性惡論”

關于人本性的善惡問題上,荀子與孟子看法完全不同,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人的本性包含有好利、妒忌仇恨以及縱欲等等惡的因素,人會為了利益的爭奪愈發自私自利,在嫉妒仇恨的心理作用下喪失忠厚信義,在情欲聲色的控制下不再遵守禮義和道德。正是因為人本性的“惡”,人在利益和各種欲望的誘惑下,放縱自己的本性,陷入無止盡的爭奪之中,以至于道德規范和禮義標準的失效,引發社會的動亂。人性理論是荀子全部社會政治思想的基礎。[2]

(三) “化性起偽”

荀子認為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北M管人的先天本性是惡的,但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教化,人為的改造本性,去“惡”向“善”。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有樸實的自然屬性,是一種生而俱有的自然本質,是關于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理需求的一種本能,所以,要改造人性, 就是要化性起偽, 使人的“本始材樸”的本性, 經過“文理隆盛”, 由惡變善。[3]

(四) “明分使群”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為避免人對物質的過分爭奪引發人類族群的生存危機,有必要對人進行社會等級的劃分以及社會分工,使每個人都能夠明確自己的社會角色與定位,這樣才能夠盡量避免人類社會因為無止境的爭奪引發的社會動亂,但是要想做到“明分”,就需要禮義和法的約束,使人們能夠抑制本能欲望,恪守道德規范。

二、“隆禮”與“重法”

(一) 荀子的《禮論》

“隆禮”是荀子道德教化理論的核心,荀子在師承儒家禮治思想的同時,博采諸子百家之長,進一步發展了儒家關于“禮”的思想,荀子的“禮”的思想體現在(荀子·《禮論》)一文中,(荀子·《禮論》)開篇指出,“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笔紫取岸Y”源于人的欲望,古代先王為避免動亂制定禮義,節制人們的欲望,這是禮得以產生的原因。其次“禮”規定了社會等級秩序以及社會財富的劃分,“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荀子·《禮論》)。再者“禮”是為天地、先祖以及君王服務的,“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荀子·《禮論》)?!岸Y”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準則,對下能使臣民順從,對上能使君主賢明善治,世間萬物怎樣變化也不會陷入混亂,建立完備的禮制,順從“禮“的國家就會安定,不順從“禮”的國家就會陷入混亂。最后在“禮”的教化作用下,后天改造人的先天本性,“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荀子·《禮論》),荀子非常重視道德教化對人性改造的重要作用。

(二)“引法入禮”

荀子把“禮”作為道德教化的本質, 并強調突出了法在教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從而建立起了具有完整而強化的邏輯力量的教化理論。[4]與孔子主張恢復周禮,施行仁政略有不同,荀子主張以“禮”為本,以“法”為輔,禮法并舉治理國家,一方面“禮義”作為大家共同遵守的社會道德規范,在道德教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提高法在禮治中的地位,增強禮治在現實治理中的實用性,其實“禮”具有的道德約束性在一定程度上蘊含了法的強制性,禮義與法的結合運用是荀子救世思想的創新之處,為后世的治理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

三、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的歷史影響

(一)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的歷史貢獻

荀子“禮法并重”的思想是儒法兩家學說結合的產物,既繼承了儒家崇禮的傳統,又在此基礎之上引法入禮,吸納法家思想的精髓,增強了儒家禮治思想的適用性。荀子“禮法并重”的思想對于君主鞏固王權,維護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盡管朝代不斷更迭,但是荀子“禮法并重”的思想奠定了歷代君主治國理政的基調,對于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外,荀子“禮法并重”的思想也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為封建社會時期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思想文化資源,對于當代中國民主法治的建設以及社會治理體系的完善也有一定程度的借鑒意義。

(二)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荀子“禮法并重”的思想在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有著很大的歷史局限性。荀子生活的時代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救世治亂以及恢復社會禮制成為荀子追求的目標,這是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但是荀子重建禮制,引法入禮歸根溯源是為即將誕生的君主專制統治的王權服務的,荀子“天人相分”、“治亂非天”的天人觀以及人性本惡的人性觀,無疑大大增強了君王的權威與權力,使君王的統治不再忌憚上天的制約與懲罰,成為人治社會的最高統治者,過分的權力集中以及失去上天對君王行為的約束,君主專制制度下暴君與暴政產生的風險大大增加。

荀子的“法”并非是對天下眾生一視同仁的法,法的適用對象也跟社會等級的劃分有關,對于社會上層的貴族,他們的行為規范主要依靠禮義的約束以及道德的自覺性,荀子的“法”適用對象主要是社會下層的民眾,他認為對于社會下層民眾的治理,一要靠道德教化,二要依托刑罰,兩者結合才能實現治理效果,所以荀子的“法”是皇權貴族可以置身事外的“法”,抹殺了人權,與現代法治社會倡導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相違背。

四、結語

荀子“禮法并重”的思想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的產物,作為寶貴的思想文化資源,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既要肯定其對于封建社會時期教化民眾以及穩定社會發揮的重要作用,也要審視荀子“禮法并重”思想的不足與缺陷,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更好的為當代社會服務,發揮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延軍.荀子“隆禮重法”思想的辯證認識及揚棄[J].理論與現代化,2017(06):64-72.

[2]張俊文.荀子的禮法思想及其社會意義[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64-67.

[3]高衛星.論荀子的“人性惡”及“隆禮”、“重法”思想[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30-34.

[4]左威.荀子禮法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2(S3):313-316.

猜你喜歡
荀子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機場與修理匠(微篇小說)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荀子思想之“隆禮重法”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荀子:周游列國,不如虛擬雙簧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淺析荀子“禮”論思想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識小詞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