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

2020-10-20 21:46潘少端
讀與寫·教師版 2020年8期
關鍵詞:深度融合數學教學信息技術

潘少端

[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漸漸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手段。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能力,優化課堂教學,鍛煉學生的思維,降低思維難度,化易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并讓學生在教學中受到美的熏陶,很大程度提升了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 ?數學教學? ? 信息技術? ? ?深度融合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改變了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下面淺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一些體會。

1.利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找到數學規律,懂得數學思想。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充滿趣味和生動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積極動腦,培養他們的學習技能。如在教學《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時,我在視頻中播放了幾處學生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用彩旗、氣球等裝扮教室的場景。要求學生邊看視頻邊思考: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會解決嗎?這樣的教學情境創設,在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的有效融合,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呈現了活生生的場面,演示了特別的感知材料,提升了學習效率。

2.利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觀察、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結合要求掌握知識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自主探索的活動空間。在探索和交流中,利用電腦平臺可以展現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使全班學生能共享學習成果,進行和諧的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增長知識和技能。例如:在學習“認識物體(一)”,我要求學生把收集到的物體進行分類,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為什么這樣分?它們有什么特征?利用課件向學生演示各個小組的探索情況和分類結果,在展示的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認真地傾聽他人的發言,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合作能力。

3.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鍛煉學生的思維。

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優化課堂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學生學習知識以及掌握知識的重要環節。因此,在鞏固練習中要設計各種不同的練習,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已學知識。在練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為學生設計了許多類型不同,但又有一定坡度的習題。計算機還可以實施對學生鞏固練習的綜合評價,既提高了學生檢查自己學習情況的技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使我們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情況,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很好的依據。

4.利用信息技術降低思維難度,化易教學難點。

小學生知識面不寬,生活中獲得感性認識不多,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把抽象的知識直觀的展現出來,為學生創設實際生活中的情境,幫助他們理解知識。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用課件演示連加教學情境圖,學生觀看課件并匯報:小明在給5只小雞喂食,跑來了2只,又跑來了1只。教師課件演示三個部分小雞下面分別出現5,2,1三個數字,提出問題: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該怎樣列式?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5+2+1,學生說說算式中每個數字表示什么意義?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計算過程。我再演示連減情境圖進行教學。憑借課件的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借助直觀感知接受運算順序的規則,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收到了較好效果。這樣在這個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手段化易了教學難點,優化了課堂結構,提高了教學效率。

5.利用信息技術增強密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的接受情況,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好,教學質量就高。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的感覺器官影響,能促進學生的理解進程,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掌握知識的程度,達到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儲存功能,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實際操作進行教學,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在課件上演示小朋友們去游樂園玩的情景,接著將小朋友坐小火車的圖點擊放大,要求學生解決問題:坐小火車的一共有多少人?根據學生回答,教師說明: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可以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教師演示乘法算式:2×7=14或7×2=14。最后教師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分別解決其他兩個問題。這樣增加了教學手段,拓寬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6.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數學不是只由一定的數字和符號構成的,而是有著豐富的美。整潔的美,任何一個知識點、定律都從觀察、猜想、歸納、推理中來,過程清晰,有一種潔凈整齊的美感;圖像對稱的美,從數字、漢字到圖形都能說明對稱的美。數學中的這種美是一種不易發現的美,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研究教材,明白知識體系的呈現,合理地融合信息技術,把這種美顯示出來,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之美。如在教學《圖形的變換》時,我利用信息技術,將自己身邊的一些景象演示在屏幕上,一一讓學生欣賞,這樣把教學的新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更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中的美就在我們身邊中,只要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就能感受到美。

可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融合信息技術手段,改變了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建了富有情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在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 陳紹康.?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6(08)

[2]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概念、熱點、問題[J]. 張際平.? 信息技術教育. 2006(08)

猜你喜歡
深度融合數學教學信息技術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思考
巧學信息技術課程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教改實踐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論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對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
基于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的數學教學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數學學習廣度和深度探討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