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義輕利與先秦儒家義利觀

2020-10-21 00:03王向民
大東方 2020年3期
關鍵詞:義利觀

摘 ?要:先秦儒家對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義利觀要求,重義輕利只是先秦儒家對君子人格的要求,但后世基本上將重義輕利等同于先秦儒家義利觀。本文探討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

關鍵詞:重義輕利;先秦儒家;義利觀

先秦儒家對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義利觀要求,重義輕利只是先秦儒家對君子人格的要求,但后世基本上將重義輕利等同于先秦儒家義利觀。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先秦儒家的思想根源及其主旨

對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根源,北大教授陳來認為:“孔子與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氣質方面,與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結關系……西周開始定型成比較穩定的精神氣質,這種氣質體現為崇德貴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遠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時代初期以來文化自身發展的產物,體現了三代傳衍的傳統及其養育的精神氣質?!盵1]

先秦儒家吸收三代文化,特別是周公的禮樂倫理思想,對它們因襲損益,因此先秦儒家思想重視道德倫理的傾向,從其思想根源上可見一斑?!痘茨献印ひ浴芬灿型瑯拥挠^點:“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盵2]可以看出,先秦儒者之學是繼承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傳統而產生的,因此,整個周文與周道是先秦儒學的根源。

關于先秦儒家思想的主旨,有影響的看法有:

《史記·太史公自序》載:“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能其學,當年不能通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不能易也?!盵82]可見《史記》是強調從“六藝”和禮了解儒家,這對后世頗有影響。

《漢書·藝文志》云:“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盵3]此說極為影響,現闡述之。所謂助人君順陰陽,指的是主持、參預國家的各種祭祀活動。從孔子開始,儒家就一直對祭祀問題無比重視??鬃印八兀好?,食,喪,祭?!盵4]先秦儒家何以重視祭禮呢?“祭者,志思慕之情也?!盵5]“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夫報本反始也?!盵6]在祭祀之中,則可以提高老百姓的道德修養?!吧鹘K追遠,民德歸厚矣?!盵7]所謂助人君明教化,指的是協助國君治理國家,以儒家倫理教化民眾。先秦儒家的一貫主張是輔佐有道之君治國平天下。然而,政治要實現清明,沒有正確的教化是不行的。所謂教化,就是通過辦學的辦法將自己的為人、為政之道教給學生,再通過治國或教學的學生將道德規范推行于天下。所謂游文于六經,指以儒家以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授人,而六經無一不貫穿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主張。所謂留意于仁義,指的是儒家的基本教義是仁義,先秦儒家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仁義而進行的,離開了仁義就沒有儒家。

從先秦儒家的思想根源和主旨上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學說本身就十分強調道德對治國和個人修養的作用,這是后世把重義輕利等同于先秦儒家義利觀的重要原因。

二、歷史對先秦儒家義利觀走向的影響

先秦儒家所處時代,《墨子》曾論述之:“國之與國相攻.家之與家相篡,人之與人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強必執弱,眾必劫寡”[8],春秋禮壞,戰國紛爭,政治黑暗,倫常顛倒,秩序混亂,道德淪喪,從上到下,從內到無不處于亂衰之中。而社會動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統治者率獸而食人,上下交征利,先秦儒家義利觀特別強調重義輕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一種治國策略針對統治階層提出來的,這是其一。

其二,由于先秦儒家學說本身有重視道德強調道德的一面,這些毫無疑問都非常符合統治者的胃口,于是以德服人、王道、以德化民等思想成為中國歷代君王治理江山社稷的千古名訓。中國的歷代君王采取了借用政權向人民自上而下推廣先秦儒家義利觀中所含的重義輕利的思想。重義輕利的觀念之所以能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一直處于統治性地位,與歷代君王的這種治國之道是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由于獨尊儒術,科舉考試大都以儒家經典為范圍,先秦儒家學說得到廣泛的傳播,大部分知識分子思想受到了規范,逐漸認同并自覺運用先秦儒家所宣揚的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作為道德理想去追求。再者,名儒們在宣傳先秦儒家學說時,總是強調其重視道德的一面,加之其行為高潔,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模仿,故重義輕利逐漸等同于先秦儒家義利觀。

三、先義后利與重義輕利的邏輯關系

先義后利是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但先義后利并不等于重義輕利。先義后利有兩種情況,一是邏輯優先,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在不損害別人的前提下追求個人的正當利益;一是事實優先,即有實際的積極的義的行為,給別人帶來好處后才追求自己的正當利益。重義輕利則指行為處處以實際的義、積極的義為先,對利只求滿足基本物質需要。因此,先義后利與重義輕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論界有的人以為先秦儒家有先義后利的觀點,便以此得出先秦儒家重義輕利,這是不對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簡單地說先秦儒家的義利觀為重義輕利是不確切的,而且重A輕B這種表述,其含義往往就是肯定A否定B,重義輕利就是肯定義而否定義,這明顯地與先秦儒家思想不符。先秦儒家對義利關系的處理,正確的應是:反對唯利是圖的小人,重視重利而不棄義或義利并重的普通人,提倡重義輕利的君子,追求大公無私的圣人。小人唯利是圖,危害社會,當然是要反對的。老百姓中,從事生產,為社會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當然要重視利。普通人的道德修養很難企及圣人,圣人只能作為個人道德修養最為理想的狀態,而君子人格正好處于普通人與圣人之間,不玄遠而切于實際,是重義輕利的道德實踐主體,只要努力提高道德水平,就可以達到,故應提倡。

參考文獻

[1]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聯書店,1996.16.

[2][3][4][5][6][[7]8]國學備覽·墨子.[M/CD].北京: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5.

作者簡介:

王向民(1977.10~),男,陜西乾縣人,單位:邊海防學院政理與政工教研室,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作者單位:邊海防學院政理與政工教研室)

猜你喜歡
義利觀
東漢中晚期儒家義利觀的新發展
真假學術視角下大學生義利觀的研究
論“正確義利觀”的當代價值
談古論今之“義利觀”
淺析先秦儒家義利觀對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影響
現代企業管理的“義利”之道
儒家傳統理念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借鑒意義
儒家經典中的“利”與“命”觀念
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探討
論人際交往方式從傳統到現代網絡模式的嬗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