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口語語料庫的學習者動詞型式及錯誤搭配現象研究

2020-10-21 10:32程菲
大東方 2020年3期
關鍵詞:錯誤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口語語料庫對學習者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現象進行探究,以動詞GO為例觀察其使用型式特征及錯誤現象,并對錯誤現象進行分類,探究其錯誤原因。研究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口語交際中GO的使用型式主要分為語法結構、動詞短語、句子結構、動賓結構和錯誤使用5大類。在錯誤使用中,又集中出現在搭配錯誤、語法錯誤和表達錯誤3種錯誤類型。這一問題的研究將有助于二語學習者和教師樹立詞匯型式意識,提高學生口語表達準確性、流利性與地道性。

關鍵詞:錯誤分析;GO;型式研究;搭配分析;學習者語料庫

1.引言

近年來,在我國英語教育不斷改革與發展的形勢下,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及語言素養日益提高,英語教學中口語的訓練與培養逐漸得到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重視。但我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仍普遍存在“啞巴英語”的現象,口語產出時存在較多失誤與錯誤現象,相較于筆語水平仍有較大差距。Corder(1967)曾指出:“無論我們多么努力,總是會出現偏誤”,同時,他認為錯誤對于學習者了解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進非常重要。語言錯誤具有實質性,它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習者現有的外語水平與目標語之間的差距;語言錯誤又具有系統性,它屬于語言運用的范疇,相同的語言錯誤往往會重復出現,然而學習者在進行外語輸出時卻會意識不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魏正珠,2009)。

本文基于SECCL語料庫,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提取300條語料,并以動詞go為例,以其型式特征為切入點,觀察并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口語錯誤現象及錯誤原因。

2.文獻綜述

Hunston和Francis(2000)在對本族語者典型詞匯搭配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型式語法(Pattern Grammar),一個詞的型式是指所有經常與之同現并構成其意義的詞和結構。近年來,國內學者對中國學習者的詞匯型式行為研究成果顯著,濮建忠(2003)對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類聯接、搭配及詞塊進行對比研究,發現二者存在較大差異;梁茂成(2008)系統分析了中國大學生英語筆語中的情態動詞的使用特點,指出情態序列的語義類型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密切相關;趙曉臨(2010)基于口語語料庫對GET的V v-ed的型式行為進行對比研究,對英語口語教學與研究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劉國兵(2011)以虛化動詞TAKE為節點詞,觀察并對其詞匯型式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學習者在寫作中使用非詞匯化型式較少,對固定型式依賴程度較高。

二語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為了分析學習者的錯誤,必須分清錯誤和失誤之間的區別。失誤是由競爭性計劃、記憶限制和句法過度概括造成的表現錯誤,而錯誤是反映學習者中介語能力的明顯偏差。Corder(1967)認為,學習者的錯誤是其在向目的語接近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完善之處,對學習者本人來說,犯錯誤是驗證所學第二語言程度的方法。張會平、劉永兵(2013)以詞匯搭配、類聯接和語義韻為切入點,探討了學習者對動詞go、like、make、use、learn和study的使用過程中的概念遷移。研究發現概念遷移對學習者的影響具有階段性特征。王惠霞(2018)以動詞GIVE為例對其詞匯型式和錯誤搭配進行對比,研究表明過分依賴母語、詞匯習得石化和詞匯學習的不全面是導致錯誤發生的原因。通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外語學習者口語的研究和對于第二語言錯誤分析研究較多,而專門針對于外語學習者外語口語錯誤的系統性研究較少,同時基于口語語料庫的研究多關注于動名搭配,從動詞概念表征角度的錯誤分析較為缺乏。

3.研究設計

本文所使用的語料庫為SECCL(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語料庫),其文本容量為100萬詞,標準化形符/類符比為30.69%,語料來源為我國大學英語專業四級(TEM-4)與八級(TEM-8)口試錄音,時間跨度為1996-2007年。

本文采用基于語料庫的方法,以GO為節點詞(包括goes,going,gone,went),在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為0.67%,共檢索出8410條索引行。同時為了便于進一步觀察研究,本文利用WST5.0軟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從SECCL語料庫提取動詞go的300條索引行作為觀察樣本,將其使用情況進行分類,并從觀察樣本中進一步篩選出錯誤索引行,對其進行錯誤類型分類。本文試圖回答以下3個問題:

1)中國學習者使用GO進行口語交際的過程中有何型式特征?

2)中國學習者使用GO進行口語交際的過程中有何錯誤現象?

3)影響學習者在口語交際中出現錯誤的因素有哪些?

4.數據分析

4.1 口語語料庫中GO詞匯型式特征

學習者口語語料庫收錄的語言產出,讓我們有可能探究了解學習者在口語環境中的實際產出,更好地解釋學習者真正的表達方式與表述內容,讓我們能發現和提出新的假設。通過觀察并根據GO在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語料庫(SECCL)中的使用特征對其進行分類,提取出每一類中的使用型式,并統計其在語料庫中的出現頻數以及使用頻率,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出,GO在SECCL語料庫中的使用情況除錯誤使用外大致分為5大類:

(1)“語法結構”類,主要指“be going to”型式構成將來時態的句子結構,表示將要發生的動作、安排、計劃、決定或者打算的事情。通過對索引行觀察分析,中國學習者在口語使用中對該型式的習得和掌握程度較好。

(2)“動詞短語”類,主要包括“go+prep.”和“go+adv.”,此類搭配“移動、旅行或行走(指方向或距離)”含義。動介搭配短語(go+prep.)的使用頻率為10%,其中,學習者更傾向于選擇使用“go away,go out,go into”三個短語。動副搭配短語(go+adv.)的使用頻率為25.33%(包括“go abroad”),學習者對于此類型的使用頻率要遠遠高于其他。其中,“go abroad”的使用頻率為15.33%,其搭配力遠遠高于其他動副搭配短語,表示“出國、到國外”含義,故在表中將其單列。通過對其他搭配詞分析發現,學習者更傾向于選擇“go home”和“go overseas”兩種搭配表示“回家”和“出國、去海外”含義,其使用頻率分別為4.67%和2.6%。

(3)“句子結構”類,在此類型中,“go to sp./sb.”表示“去某地、去找某人”含義,在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較高,中國學習者習得掌握程度較好,口語使用較為熟練?!癵o doing”表示“去做某事”含義,在語料庫中常與“dancing”和“swimming”搭配構成短語,表示“去跳舞”和“去游泳”含義。

(4)“動賓結構”類,主要指go在句中作賓語單獨使用時,常出現在“與情態動詞和let連用,后接動詞原形”的兩種型式中,表示“會去、應該去”和“一起去”的含義。學習者在選用這兩種型式時,所使用的句子結構及所表達的句子內容大多較為簡單且口語化。

(5)“其他”類,此類型中的表達并無明顯型式特征,主要指學習者在口語表達時出現的自我修正及思維不清晰所產生的口語斷句現象,其句子結構并不完整,有些甚至出現語義不全的情況。

4.2 錯誤類型

本文以go為節點詞對SECCL語料庫中抽樣出的300條索引行采用對逐一觀察、逐一標注的方法,提取出相關型式特征,并進行錯誤型式標注,一共標識了80處錯誤,錯誤使用頻率為26.67%。根據其不同錯誤分為四種錯誤類型,又根據具體使用錯誤的不同分為了12小類,如表2所示。

從錯誤頻率上看,中國學習者在對go的口語使用中,搭配錯誤占錯誤使用的50%,其中結構搭配的使用錯誤最為明顯,其次是在搭配中選詞不當的問題;在出現頻率35%的語法錯誤中,時態錯誤最為顯著,其次是非謂語使用及短語使用錯誤;在表達錯誤中,學習者存在口語表達混亂、語言反復及意義表述不清等問題,同時也存在句子結構紊亂等問題。從高頻錯誤使用上看,中國學習者在口語使用go時,更容易出現結構搭配錯誤及時態使用錯誤。

5.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搭配錯誤

由于漢英語言特征的差異,漢語多用動詞,具有明顯的動態特征;英語多用名詞、介詞,具有明顯的靜態特征。而英語的靜態優勢主要表現在名詞、介詞的大量使用。中國學習者在詞匯習得過程中,受母語語言思維及語言習慣的影響,有時在二語表達過程中難以找到相對應的詞匯或表達,為了滿足口語實際交際需求,學習者就會使用英語表達中與漢語相近的表達形式進行直譯,產生搭配錯誤現象。

(1)搭配結構錯誤

中國學習者在使用go的口語表達時的搭配結構錯誤主要分為三種:型式結構使用錯誤、介詞選擇不當和習語使用錯誤。

型式結構使用錯誤在學習者使用時出錯頻率最高,占總出錯的23.75%,主要指的是學習者在使用go進行口語表達的過程中出現的結構錯誤。此類錯誤在語料庫中共出現以下6種錯誤型式,如表3所示。相較而言“go to ADV”與“go N”兩種型式的錯誤頻率較高,錯誤頻率分別為12.5%和6.25%。

通過錯誤型式提取統計及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學習者在口語中使用go時,存在過度使用“go to…”的型式,錯誤集中在go與副詞的搭配型式上,如:go to abroad,go to home等,其中“go to abroad”的出錯頻率最高,占此型式錯誤的60%。此外,中國學生在使用“go to+N”型式時,存在缺少介詞to的情況,如:go(to)library等。通過觀察以上高頻出錯搭配發現,中國學生在對go的固定搭配及型式用法掌握還不夠熟練。

介詞選擇不當的錯誤主要源于學習者對與go相關的動介搭配短語掌握不牢固,此類錯誤主要集中在介詞搭配“go to the society(×)– go into the society(√)”中。介詞搭配錯誤在學習者口語表達時的錯誤率較低,出錯較為集中在“go to”與“go into”的混用上。結果表明,學習者在使用go的動介搭配短語時存在相近短語搭配詞義用法辨析不清,缺乏相關詞匯及語境共現知識。

習語使用錯誤主要源自于學習者使用英語口語中一些較為口語化表達時所出現的錯誤。通過對錯誤索引行的觀察發現,學習者在習語使用的錯誤主要出現在2處:

通過觀察錯誤索引行,學習者的習語使用錯誤相似度較高,主要源自于日常問候語的混用與誤用情況。反映出中國學生口語交際表達及問候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時也存在缺乏二語交流所必備的社會語境。

(2)搭配選詞不當

學習者在此類錯誤的出錯頻率為8.75%,主要出現在go或go組成的動詞短語后的搭配選詞不當,現將錯誤索引行舉例如下:

[1] I can go to...go into the air every day...um...I think as a pilot...

[2] This party went on until night.Everybody think it is a successful party.

學習者在[1]中想表達“到天空上”,卻錯誤使用了“air”一詞,而“go into the air”并不能傳達其欲言之意?!癵o on”短語常作為指示類用語,以祈使句形式出現,起指示、命令作用,句[2]中將其與“until”共同使用不符合英文用于習慣。通過觀察分析如上索引行發現,學習者的使用錯誤并不在動詞go及其所構成的短語本身,而是與句子的其他成分的搭配不當,這表明學習者在使用動詞短語時只注意到了動詞短語在句中的意義,并未注意其在句中的搭配及用法規則,忽視了句子的整體性。

5.2 語法錯誤

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語法學習的過程中,對于詞匯習得掌握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同時知識點掌握較為零碎,習慣于孤立的對單詞進行記憶,過分依賴詞匯的意義,而忽略了句子和語境的作用,在實際交流中無法熟練運用并掌握,故而造成語法和搭配使用錯誤。

中國學習者在口語中使用go的語法錯誤主要出現在時態或第三人稱單數、非謂語和句子語法或結構的使用錯誤上,其中時態或第三人稱單數使用錯誤最為明顯,其中時態使用錯誤更為明顯。由于漢語作為一種非曲折語言,差別于英語可以通過動詞詞匯的形態曲折顯式地表達時態信息,不具有時態語法范疇,動詞本身形態不會變化。所以,語系的差異給中國學習者在時態及第三人稱單數的習得上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在非謂語形式的使用上,學習者不能正確掌握動詞非謂語形式的使用時機,往往會忽略非謂語形式的變化,直接使用動詞原形,如:go abroad is,want to went to等。中國學習者在英語表達的過程中,容易受母語遷移的影響,未養成使用非謂語結構的意識,出現數個動詞按照中文順序排列,造成句子結構不清,主謂層次不明的問題。

中國學習者在使用go時的句子語法或結構使用錯誤較為多樣,有語法結構不清晰、句中出現多個動詞等多種混合錯誤。學習者的句子結構錯誤也源于其在英語表達時按照漢語習慣將漢英詞語一一對應翻譯,而忽視中英語言結構、表達方式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忽視了中英句子結構與語法結構的不同,從而引起了多種混合錯誤。

5.3 表達錯誤

失誤與表現有關,錯誤與能力有關。中國學習者在口語表達過程中,由于二語的思維及語言能力尚有欠缺,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出現口語表達混亂、重復或意義表述不清的問題。二語口語產出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口語交際中一種常見的、不可避免的語言現象。自我重復是指說話人在言語產出的過程中對詞語、短語乃至句子進行的重復(Fox et al.1996:185-237),是二語學習者為了解決言語交際問題而普遍采用的一種交際策略,是言語自我監控機制的表現。

學習者在使用二語進行口語交流時,受所處環境及目的語掌握熟練程度的影響,會產生緊張、壓力大、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反應,在進行口語產出時,發生不符合目標語規則的句法或語法現象,出現表達混亂、意義表述不清等錯誤。根據權立宏(2012)的相關研究發現,學習者更多的將功能詞作為重復起始詞。由于功能詞往往出現在實意詞的前面,重復功能詞可為實義詞的產出贏得更多提取時間。GO作為在口語表達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動詞,學習者的口語表達錯誤不可避免。

6.結束語

本文基于口語語料庫,以動詞GO為例,觀察并探究學習者在口語交際過程中的使用型式及錯誤現象,并對錯誤現象進行分類,探究其錯誤原因。研究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口語交際中GO的使用型式特征主要分為語法結構、動詞短語、句子結構、動賓結構和錯誤使用5大類。在錯誤使用中,又分為搭配錯誤、語法錯誤和表達錯誤3種錯誤類型。其中,搭配錯誤出現頻率較高,根據錯誤搭配推測中國學習者在詞匯習得過程中,有時在難以找到相對應的詞匯或表達,為了滿足口語實際交際需求,使用英語表達中與漢語相近的表達形式進行一對一翻譯,忽略介詞、be動詞等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從而產生搭配錯誤現象。本文仍存在些許不足與局限性,由于本文沒有設計對比語料庫,無法觀察與本族語者的差異。同時,研究結果受語料材料影響,語料庫中所涉及語言及表達受考試題目、考試范圍和考試環境的影響。

項目編號:本文系2019年河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自選項目“基于口語語料庫探析學習者語誤現象及解決對策”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YW201913

參考文獻

[1]Corder,S.P.1967.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5):161-169.

[2]Hunston,S.2000.Phrascology and the modal verb [A].In C.Heffer& H.Sauntson(eds.).Words in Context,A Tribute to John Sinclair on his Retirement [C].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3]Richards,J.C.(ed).1974.Error Analysis[M].London:Longman.

[4]梁茂成.2008.中國大學生英語筆語中的情態動詞序列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51-58.

[5]劉國兵.2011.英語學習者虛化動詞TAKE 詞匯型式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10):14-19.

[6]羅曉杰、孫琳.2003.偏誤理論與二語習得[J].外語學刊,113,103-105.

[7]濮建中.2003.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類鏈接、搭配及詞塊[J].外語教學與研究.(6):438-445.

[8]權立宏.2012.中國英語學習者會話修補中的重復策略研究[J].現代外語(3):295-303.

[9]魏正珠.2009.錯誤分析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9):187-189.

[10]張會平、劉永兵.2013.英語詞匯學習與概念遷移-以常用動詞搭配、類聯接與語義韻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6):38-43.

[11]趙曉臨.2010.基于語料庫的詞匯型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4):27-31.

[12]王惠霞.2018.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語料庫中GIVE詞匯型式及錯誤搭配研究 [J].哈爾濱學院學報(39):91-95.

作者簡介:

程菲,女,河南新鄉人,碩士,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語料庫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短語學。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錯誤分析
旅游景點英文標志語錯誤分析及改進措施
高中英語寫作中的語法錯誤分析
大學英語學生作文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錯誤分析理論對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高一學生英語作文中詞匯錯誤分析
英語錯誤分析對教學的啟示
英語錯誤分析對教學的啟示
有效提升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策略研究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寫作中常見錯誤分析
錯誤分析理論與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