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以來鞏義市村民日常生活研究

2020-11-06 13:15劉倩倩
科學與財富 2020年23期
關鍵詞:社會變遷日常生活國家治理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竹林由村發展到鎮,獲得了中央、省市很多集體榮譽。本文從微觀視角入手,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本理論導向,充分運用社會學、民俗學、統計學等研究方法,以期在搜集整理盡可能多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全面深入地描述、分析建國以來竹林村民日常生活的變遷,從歷史邏輯、現實邏輯、理論邏輯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變化的生成邏輯,闡述日常生活變化的具體表現,以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關鍵詞:日常生活;社會變遷;國家治理;

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帶來了“需求層次的集體升級”。但是鄉村的發展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我們要更好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彌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短板,使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逐一實現。

一、建國以來竹林鎮日常生活變化的表現

改革開放之前,竹林村一直以來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社會結構相對穩定,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村里共有500多戶人家,散居在六嶺六溝,山高石厚,溝深土薄,水源奇缺,1000多畝耕地,分布不均,基本上都在山腰和溝底。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村民的物質生活逐漸改善,經濟構成有了新的調整,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一)物質生活:生計方式與消費水平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離不開交往,交往也離不開生產,生產和交往構成人類歷史發展的經緯線。為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在衣食住行等生計方面的交往構成最基本的交往。

在吃的方面,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竹林人的物質水平不斷提高,在吃的方面,完成了從吃飽到吃好到如今吃得健康的轉變,連進口食品在村里也能買的到,現在人們不僅講究飲食結構,營養搭配,而且更加追求綠色、健康、科學、合理的飲食。

“在竹林吃水很難,要到4 公里外的山下肩挑驢馱,因為水很珍貴,所以只有出門串親戚、趕集、過年過節才洗臉?!?/p>

“1980年的時候,還在吃紅薯面、柿蒂兒、槐角粉摻和在一起烙成的餅子,吃水果也是比較奢侈的?!?/p>

——個案訪談

在住的方面,過去竹林人住石窯、草棚,如今家家戶戶都搬進新居,人均住房面積80—100平方米。在行的方面:過去有個“鐵驢”挺稀罕,如今自行車已經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車,2000人的村子擁有私人摩托車400多輛,大小汽車80臺……交通工具的更新和普及,擴大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活動半徑,村民們不再僅囿于狹窄的村里,生活范圍擴大,外出頻率增加使村民更多地接受外界新鮮事物,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

在消費水平方面,村民家中液晶電視、電冰箱、空調等家電產品樣樣俱全。手機從無到有,幾乎達到人手一部。

“俺們村原來叫竹園村,過去有句話,竹園竹園,四面是山,閑著沒事,出門亂轉?,F在,水也有了,環境也好了,大家都搞起農家樂。上規模的有幾十家,都是鎮里統一發放的餐具和被褥,收入好的一年能達一百多萬,收入差點的,也得一二十萬?!?/p>

——個案訪談:長壽山農家樂主任趙冬彩

(二)行政區劃:居處選擇與人際關系

住所與生活緊密相關,是人的物資消費生活的內容之一,是社會政治生活方式的表面化實物,其中還含有勞動生活方式的意義。①

竹林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走上了一條新型城鎮化之路,成為“河南農村的一個奇跡”。1994年建鎮后,隨著小城鎮建設的時代浪潮,先后建立了居民小區,商業一條街,貨貿集散市場等,編制了《竹林鎮建鎮建設體系規劃》《竹林鎮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要求,改革管理機制。另外取消農村戶口,實行居民制,完善道路交通、教育醫療等服務設施,投資1 億建設居民住房小區,居民公寓1300多套,家屬樓20多棟,新建住宅36萬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56平方米,水電入戶率100%,兒童入學率100%。另外竹林人和睦相處,治理良好,民風淳樸,自古就有除暴安良,崇尚武德的傳統,竹林拳流傳至今。自80年代至今,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沒有出現賭博、邪教等非法活動。

(三)精神文化:交往意愿與社會參與

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日常生活當中的一部分,80年代的竹林,經濟得到了初步發展,但是精神文化卻成了短板,村里出現了酗酒賭博、打架斗毆、封建迷信、超生早孕的現象,當年有3 明年輕人因不良行為被公安部門刑事拘留,還有分家、家庭不睦等現象也時有發生。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竹林鎮在1983年制定了“村規民約”“十要十不要”,隨后還編寫“社會公德四字歌”“基層干部千字文”“勸人孝順父母歌”,堅持黨建引領,后來民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為了進一步帶動社風、民風和家風的轉變,竹林鎮上下廣泛開展“十好評選”趙寨小區的張桂芬和嫂子連芬蘭在“好媳婦”的影響下,競相孝順公婆,被評為“好妯娌”。1989年竹林人總結了“竹林精神”,實現了文以化人的良好風氣。

二、建國以來村民日常生活變化的生成邏輯

日常生活變化是由多種因素,多重作用促成的,對于日常生活變化的生成邏輯,歸納為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

(一)歷史邏輯

歷史邏輯闡述了日常生活的時代變遷。1994年,《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從竹林看中國》“:河南省的竹林村,只是中國近10年來無數個由貧困走向小康的村莊中的一個。透過它的發展史,我們或許能尋覓到建國45年、特別是改革開放15年來,中國廣大農村從貧困走向富裕的軌跡?!?019年,竹林的發展依然具有很強的生機和活力。利用歷時和共時描述相結合的方法,展現村勃勃生機的生活畫卷,力求從該村的歷史脈絡中探討其日常物質生活的變遷與規律。

(二)現實邏輯

現實邏輯呈現了日常生活的客觀因素。自然環境、人口、政治制度、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分別構成了村民日常生活變化的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形成了社會變遷內外驅動力的現實邏輯。自然環境、自然資源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憑借,日常生活的變遷首先是在對自然的利用、保護和改造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次隨著人口的遷移、增減形成了日常生活變遷的主要因素。對于政治、社會、文化來說,杜贊奇在《文化、權力與國家》一書中以華北農村為考察點,表現了基層政權、社會、文化重構對農村社會變遷的影響。在經濟領域,則體現在市場經濟的影響,如《工業化與社會分化—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變遷》一文中闡述了工業化和市場機制對鄉村社會變遷的作用。

(三)理論邏輯

理論邏輯闡釋了日常生活變化的合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對于日常生活的變化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理論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馬克思提出了從生產方式上去尋求變化原因的,認為社會變遷的終極原因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在古典社會學階段,孔德是從精神進步角度尋求社會進步的原因,斯賓塞則認為競爭所導致的社會進化是社會變遷的終極原因迪爾凱姆、齊美爾曾從人口變化上去探求社會變遷的原因,韋伯則從理性化精神來剖析社會變遷的可能動因。在國內的社會學領域,費孝通、陸學藝、曹錦清等人分析了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村變化的歷史沿革;在政治學領域,重點則放在國家權力和政策實施對于鄉村日常生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開玉,束學龍,大別山口的美麗家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6.

[2]?? 施維琳,丘正瑜.中西民居建筑文化比較[J],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3]?? 劉建基,王大順,郝光興《.竹林三十年》[M]內部資料,2018年.

作者簡介:

劉倩倩(1991.04—),女,漢,河南,助理講師,碩士學歷,鞏義黨校,政治學理論。

猜你喜歡
社會變遷日常生活國家治理
?;韬钅埂翱鬃悠溜L”姓氏問題釋析
論明清時期貴州的建省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公益廣告語言研究
實現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大數據、網絡輿論與國家治理
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初中化學
社會變遷語境下的近代報紙業態發展分析華
從國家治理看審計反腐倡廉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