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與策略

2020-11-07 10:32王濤湯會
教育信息化論壇 2020年10期
關鍵詞:滲透策略傳統文化語文教學

王濤 湯會

摘要:語文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語文的靈魂。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語文課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通過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古詩詞教學和語文實踐活動四個方面,探討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與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語文課程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葉圣陶先生說:“語文學科是關乎心靈成長的學科?!绷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正在準備修訂,參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定位,其中一條就是“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編者精心選取了不少承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教學中,我們從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入手,幫助學生找尋文化之根,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練就語文能力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一、識字教學——一字帶一組

漢字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是培養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載體,無論其形式還是構造,都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表面看來這獨具特色的方塊字,都是由圖畫和符號文字發展而來的,但它們決不是隨意性的結果,它生動地展現著中國人重實際、多想象、包容萬物的實用理想性思維及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精神理念,是先人一脈相承的智慧結晶。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活化石”——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訴求,是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紐帶。因此,我們應通過研究漢字,追溯漢字的根與源,了解漢字背后的圖畫,把對漢字的感悟升華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中高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漢字本身具有文化性,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不能將漢字看成孤立的個體,要兼顧漢字自身和漢字之間的文化聯系,從一些熟悉的字入手,或立體識記,或同類拓展,或追更溯源,這樣才能增進對漢字的理解,提高孩子的識字寫字興趣,感受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中“車”字的教學,我們可以從甲骨文的車入手,孩子們一看便猜出是“車”字,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為什么一下就猜出是“車”字。孩子們一定很興奮,你一言我一語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總結:你看它多么像車廂、車輪、轅軛齊全的一輛車的樣子呀!我們的祖先可真有智慧呀!后人為了書寫方便,逐漸演變成金文,如今簡化作“車”字。如果識字教學就到此嘎然而止,那還是太膚淺,為此我們可以構建一個“車”字的思維導圖。

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你坐過哪些車呢?有的說汽車、摩托車,有的說電動車、三輪車,還有的說坐過動車……你見過有著特殊功能的車嗎?孩子們說救護車、消防車……你知道一輛車子由哪些部分組成嗎?此時,教師出示車的實物圖片,引導學生認識車輪、車窗、車廂……你知道和車有關的動作嗎?孩子們興奮起來,上車、下車、坐車、開車、倒車……同學們,你們看,“車”字多有趣呀,它能和這么多字交朋友,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記一記吧。這樣把識字教學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和生活實踐經歷結合起來,“車”的立體形象呈現在學生眼前。這樣學一個字,識記一組詞,認識一些事物,激發了學生對漢字的熱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漢字的構型具有系統性,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引導學生按部件意義進行分類,形成類聚體,在掌握字族漢字的特點基礎上歸類識字。相同部件的字大都表示同一類事物,抓住了部首,就可以“舉一綱而萬目張”,進行類推整理,由識記一個字輕松帶動識記一組字,能大大提高識字效率。如漢語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漢字都是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孟子說:“心之官則思?!薄痘实蹆冉洝纷ⅲ骸靶恼?,生之本,神之變也?!惫湃苏J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專管思考的,鑒于古人的這種文化認識,所以造字時留下一批從心旁的漢字,用它們來表示人的思想、感情?!墩f文解字》心部共收錄漢字286個,這些字的意義,絕大多數都與人的思維活動、心理活動、情感活動有關,如思、忘、怨、恨、悄、惱、忡、悅……又如鬼部字反映了古人的迷信認識,示部字反映古人的祭祀文化,女部字反映了豐富的女性文化內容,等等。這樣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漢字本身的文化含義,建構起漢字學習的思維,掌握漢字的學習方法,從中感悟漢字所蘊涵的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對古人的智慧的贊嘆。教學中,教師將學習漢字與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明結合起來,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融進課堂教學,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嵌進他們的大腦,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產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向往之情,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二、閱讀教學——一篇帶一本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少課文都來自于名著中的選段,如選自林海音的經典名著《城南舊事》的《冬陽·童年·駱駝隊》,選自蕭紅《呼蘭河傳》中的《祖父的園子》,選自《史記》的《將相和》等,還有許多涉及到四大名著的《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等。教材中這些單篇或節選的文本,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是學生學習規范語言文字的典范,是學生必備語文能力培養的憑借,是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引子。它不僅承載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而且在對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這類課文,教師一定要以此為引子,帶領學生讀相關的文學作品。

如教學《草船借箭》,就要重點關注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蓖高^這一笑,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有“算天”的遠見,他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霧;透過這一笑,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算地”的眼界,他把船一字擺開,雙面受箭,順風順水;透過這一笑,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算人”的智慧,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魯肅忠厚老實。其實《三國演義》中像《草船借箭》這樣描寫諸葛亮的故事還有很多。于是,教師拓展閱讀《孔明智退司馬懿》,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從這兩個故事中,你感受到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哪里?(出奇制勝,打破思維常規:造箭—→借箭;大軍殺來—→大開城門)這樣通過拓展閱讀,增加學生課外閱讀的原動力,從而激起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當學生讀過《三國演義》之后,教師可以組織讀書交流會,再一次對諸葛亮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并推薦學生閱讀《三國志》《諸葛亮傳》等書籍。通過比較閱讀,歸納總結諸葛亮的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不斷激發學生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多讀書,讀整本的書。小學語文教材節選型的課文就是學生學習的“引子”,這樣發揮“引子”的功效,由節選引向長篇,由選篇引向整本。通過對典型課例的研討,我們發現“一篇帶一本”的閱讀教學方式,使教材變得厚重。今后我們還將嘗試其他的“連帶式”閱讀方式,如一篇課文帶一位作家的作品閱讀,一組課文帶一個主題的專題探究等,通過“連帶式”閱讀,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的熱情。

三、詩詞教學——一首帶一類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種重要文體,它歷經千年淘洗,流傳下來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八十年來,它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統編語文教材根據課標的選文要求,從一年級開始就選編了古詩文,六個年級12冊課本共選優秀古詩文129篇。編者還根據古詩的主題、深淺度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安排了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寫景詩、抒情詩、哲理詩、托物言志詩等。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課標推薦篇目,精讀一首,帶讀一類,豐富其文化底蘊。

中華民族歷來珍惜友情,崇尚友道,千百年來,故國鄉土之思、摯友離別之感,牽動無數人的心弦。離別是古典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教學這類古詩,首先讓學生猜一猜古今送別詩究竟有多少,然后告訴學生:《唐詩鑒賞辭典》中稱“不計其數”,從先秦的《詩經》到兩漢的樂府,從唐代詩歌到宋詞元曲以至明清詩文,離別之情唱之不盡。

學完教材中的送別詩,教師就要拓展延伸,通過學一首,領悟這一類。教師可以詩歌的送別形式為抓手,理解古人的送別文化:同樣是送別,詩人們選擇用不同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不舍情懷。如《贈汪倫》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作者以歌相送,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謝別之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作者以目相送,表達詩人李白駐足觀望的惜別之情、無奈之舉;《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以話相送,表達了朋友之間離別并不可怕,要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去拼搏的豪邁的壯別之情;《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作者以酒相送,把自己深摯的情誼化成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酒中包含著的或許是傷感,或許是留戀,或許是祝福,表達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戀別之情……

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找準其中的某個“遷移點”,或相同作者、或相同風格、或相同時代……通過這“一枝紅杏”,引領學生去欣賞古文化的“滿園春色”,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古典文化的熱情。

四、語文實踐——一項帶一類

語文課程是母語教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結合語文實踐活動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傳統節日無不滲透其中。作為教師,要學會創造性使用教材,將語文教學與傳統節日文化無縫對接,結合教材中傳統節日文化元素,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借助文本資源,探尋節日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淵源,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課堂成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例如,端午節到了,我們開展了“走進端午”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通過五大板塊引導學生探討:開美食party,嘗節日之“味”;探節日由來,尋節日之“根”;訪民俗活動,品節日之“趣”;開詩歌大會,誦節日之“韻”;發微信朋友圈,傳節日之“魂”。這樣創設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追本溯源,追尋節日來源,講述節日背后的故事,領悟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將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發揚光大,用優秀的文化充實和豐盈自己的生命,改善和創造自己的生活。

當然,除了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外,我們還利用微信、QQ等現代信息傳播方式,延展傳統文化的空間。如我們有針對性地利用微信群進行交流與分享,實時、適當、適量地推送、分享和交流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文字、音頻和視頻等資源,用它們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以上只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一些嘗試,如何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進而內化在學生的基本素養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能綻彩流芳,仍然是我們今后將為之努力的目標。

(本文系安徽省電教課題“信息技術促進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AH2018104)

參考文獻:

[1]馬瑞霞.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中國教師,2018(5).

[2]朱瑛.小學語文“1帶N”漣漪型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8(4).

(責任編輯:韓曉潔)

作者簡介:王濤,湯會,安徽省六安市清水河學校。

猜你喜歡
滲透策略傳統文化語文教學
中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策略探析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