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探析

2020-11-19 02:42朱冬琦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長江叢刊 2020年13期
關鍵詞:中國精神思政教學方式

■金 宇 朱冬琦/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的背景下,應該借 “中國精神”以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質量,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分析,端正價值觀念,真正打動每一位學生。但需要明晰的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仍有較多問題,需認識到“中國精神”對于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的必要性,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一)學生綜合素質存在差異性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在專業素質課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方面仍存在差異性。學生構成比較復雜,既包括自主招生、對口升學,又包括高考招生、中高職銜接等,學習基礎較為薄弱,過于重視專業性課程,對于思政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易產生抵觸心理,學生在教師授課時往往存有看熱鬧的心態,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也是抱有目的性去參與,無法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同樣,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多為獨生子女,性格多為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觀念,自我意識過于嚴重,且價值觀念不健全,易受外界干擾,具有不穩定性。

(二)思政教育模式固化

我國當前正處于新時代,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卻未能與時俱進,模式仍舊傳統、固化,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仍是教師單方面授課,在這一教學方式下,教師通常采取“大水漫灌”的“填鴨式教育”,將教學內容照本宣科的灌輸給學生,無法有效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與時事熱點和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相結合,缺少學生的參與和溝通,與學生實際脫鉤,再加上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缺乏時效性,學生對課堂的教學內容感到枯燥單一、空洞、乏味,也無法體會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也無法體現。還需強調的是,高職院校學生個體之間還存在差異,教師缺乏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處理學生在思想層面的問題,也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親和力并增加獲得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實效性也無法體現。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度較低

現今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學生對于教學方式的要求越來愈高,更傾向于學習方式多樣、實踐性強的課程。但在思政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性教學,專業性強,實踐性弱,無法準確地將思政授課與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學方式單一乏味,在日常思想教育實踐中也無法將其與思政教學工作相銜接,思政教師和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間缺少相互溝通,無法相成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學方式。高職大學生在精神文化層面還較為薄弱,過度重視理論性教學,忽視實踐性教學,不利于學生自覺形成愛國情懷,學生也無法在實踐活動中創新思想觀念,磨礪素質能力和精神氣質。同樣,當前實踐教學活動中忽視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和學生動手能力,無法將高職院校教育的實踐性、職業性和應用型與思政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度較低。

二、新時代“中國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的必要性及意義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教育方面的成果也十分豐碩,在黨的領導下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國精神”作為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將其與思政課教學實踐融合更有助于培養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

(一)有助于培養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

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悟性較高,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實例和人物能夠呈現“中國精神”,伴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和體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對于學生中存在的思想上、理論上的疑難點和困惑點,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進行強化研究,采取學理上的科學與精準闡釋等,用中國精神戰勝各種“雜音”“噪音”,這樣能夠在授課過程中突出思政課的政治性、價值性,幫助教師用理性的力量引導學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滋養學生,增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夯實道德信仰,激發愛國情懷。

(二)有助于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思政課應打破以往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深化課程改革創新,結合教學實踐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1、豐富思政課理論內核

“中國精神”中包含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目的就是使思政課的理論內容更加生動、豐滿,讓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全面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從而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在現有教材體系中適時適度補充蘊含“中國精神”的學習資料、經典作品等,盤活“中國精神”內容的容量,也更有助于強化學生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中國精神”的增量。

2、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

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方面,既要保證“中國精神”進課堂,又要保證與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實踐中總結出理論,在以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

教師在課堂授課中按照統一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和使用教材的同時,又能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精心準備、精確制導,又能夠精準發力、精彩施教,同時還堅持了教學主導性,在授課時發揮學生學習的中心性和主體性,通過專題式、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活動,聚焦教學方式改革創新,精選案例,精制講義,在原有的“大水漫灌”的同時強化“精準滴灌”。比如以“課前5分鐘——講好中國故事”為依托,通過引導學生深化對中國精神教學內容的認識,切實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在學生講和聽的過程中使“中國精神”能夠“入耳、入腦、入心”,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講述,進行點評、歸納、總結和提煉,將“中國精神”實質講清、講透。

教師還可將理論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積極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國精神”的力量,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踐行“中國精神”。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將網絡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內在地契合在一起,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高中國故事的校園影響力,潛移默化地強化他們的價值觀和認同感,發揮線上育人作用,使教學更加貼近大學生需求特點,更具有針對性。

三、結語

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這一支價值觀還未形成、綜合素質較低的群體,應采取將“中國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方式加強對他們的培養,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中國精神思政教學方式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思政課“需求側”
“真”學習:基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改進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淺談新型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困境及解決策略
淺析弘揚中國精神與激發改革創新實踐活力
“感動中國”視域下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國精神特質評析
“中國精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