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下“一帶一路”高職人才培養路徑

2020-11-19 04:27劉影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7期
關鍵詞:人才培養一帶一路高職

劉影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能夠為中國的經濟建設發展作出貢獻?!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也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這是中國高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契機。根據高職教育的宗旨和“一帶一路”人才特點,以社會學習理論為指導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通過人、行為、環境的交互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該思路有利于提高人才適應性、實用性,能夠更高質、更精準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關鍵詞:社會學習理論;“一帶一路”;高職;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7B-0004-07

隨著建設腳步的加快,國際化人才需求越來越緊迫。具備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更是供不應求?!耙粠б宦贰背h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是目前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提高國際技能型人才輸出標準將是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社會學習理論和“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的關聯邏輯

(一)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要義

社會學習理論是班杜拉在批判繼承傳統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的。班杜拉認為,社會變量是改變人的行為的重要因素,提出認知、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人的后天行為。班杜拉反對單純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認為人的行為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并且服務于社會,所以,他主張在特定社會環境中研究人的行為。觀察理論和自我效能論是班杜拉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學習者通過四個階段的觀察學習,獲得所需知識和技能,并在自我調節和自我效能感的獲得中提升自信,使行為達到持續性并更加優化。觀察是獲得行為技能的來源,觀察學習甚至可以不通過強化來完成。但是,觀察中的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對學習的深入和提升有著重要推動作用。班杜拉在繼承了認知心理學和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強調了主客觀因素對于學習的作用,同時發展了強化理論,形成了自我強化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科學地揭示了觀察學習的整個過程,對教育實踐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二)“一帶一路”人才需求的特質

“一帶一路”需求的人才是沿線國家和地區急需的實用型人才,具有應用性和屬地性雙重特征。2016年,針對“一帶一路”人才培養要求,教育部發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下簡稱《行動》)?!缎袆印分忻鞔_指出了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一帶一路”的“五通”提供人才支撐。同年9月,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習總書記也強調了國際化人才標準,首先要對中國國情和國家大政方針了熟于心;其次要有放眼全球的眼光;再次具有熟練的外語溝通能力;最后是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國際化人才標準作了同樣界定。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空間距離的跨越需要知識和思想的融通?!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有多元化、多領域的合作,比如,交通、電力、通信等,這也就意味著這些領域有著眾多的人員需求空間。那么,合格人員的標準是什么?這些領域人員固然要有高超的專業技能,但同時也需要具備國際通用常識、了解當地人文社會及行業、職業操守。據調查,“一帶一路”進程中缺少合格的國際化人才,主要問題集中在不懂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和商業合同規則,對當地風俗習慣、法律法規認識不足,容易讓合作伙伴對我們產生誤解,進而對專業性產生懷疑。此外,管理和談判人才也較為稀缺。

(三)二者的邏輯橋梁

觀察和實踐是社會學習理論和“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的邏輯橋梁。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能力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并實際從事這些行為而獲得的。在實踐中通過替代強化、自我強化提升效能感,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即是社會需求的一線服務型或技能型人才,這種人才的獲得不僅需要理論的武裝,更需要實踐的操練。通過在實踐中觀察、模仿、實操,才能獲得真實技能。

社會學習理論中強調的聯結、觀察和強化,適用于“一帶一路”人才的精準和實用?!耙粠б宦贰比瞬诺呐囵B來源于“一帶一路”企業和地區的實踐,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這正是培養“一帶一路”國際化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徑。如果學生在當地人文環境和企業環境中浸潤,耳濡目染前輩的工作行為和習慣,會對自我認知和職業前景更清楚,不良行為和觀點也能夠得到及時的校正。

二、現有人才培養困境及“一帶一路”供需錯位

根據習總書記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示,人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提高人才供給質量,減少低素質低端供給,擴大中高端人才的供給,著力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高職教育要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增強人才供給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提高人才要素生產率,做好人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就是連接市場和人才的一種精準變革。找準“供給側改革”著力點,厘清“一帶一路”需求的標準。在人才供給上加強引導,達到供需平衡?!耙粠б宦贰比瞬乓笫紫仁菍I,其次是通用知識,再次是對當地人文社會環境的熟識。依據市場需求提升人才競爭優勢,破解供需矛盾。要讓人崗相適,就需要在提升人才的“硬能力”上提供服務,從根本上解決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才供給優化供需矛盾。這樣既可滿足市場需求,也才能滿足人才的價值需求。當前,高職學生培養與“一帶一路”倡議需求仍存在差距,人才培養仍存在諸多問題與挑戰。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指高職院校依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高職院校性質、任務提出的具體人才培養要求。教育目標不具體、脫離實際、目標老舊等是現在高職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耙粠б宦贰钡某h為高職教育提供了國際社會交流的實踐平臺,通過了解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已知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電信網絡等是主要合作領域,這些行業、崗位也是未來國際化人才的主要缺口。2020年的畢業生招聘會就投射出人才需求的短板——“小語種+專業課”是企業的熱門選擇,但是眾多企業卻無人可選,眾多畢業生也無工作可選。隨著“一帶一路”沿線貿易的加深,沿線國家的小語種需求量增大是必然趨勢。

例如,寧波高松電子有限公司與“一帶一路”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業務往來,公司團隊急需德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等小語種人才。學生中會小語種又懂電力電器、電力照明的學生供不應求。因為這方面是他們公司的主要產品。大連的外貿公司多數與非洲國家有貿易往來,需要兼備中西文化的外貿人才。2020屆諸多招聘會反映出,未來高新技術、互聯網、信息科技、市場營銷、教育培訓、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等領域將是緊缺行業,也是“一帶一路”急需的行業。

由此可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要經過深入調研,尤其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才培養,不能畫地為牢,要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動態調整,有的放矢,才能使供需平衡。

(二)現有國際化人才知識結構單一

“一帶一路”倡議需要的是高素質技能型復合人才,不僅是語言的翻譯。國際化素養要融于語言能力之中。目前,我國國際化只偏重于學生外語技能訓練,在人文知識方面有所欠缺,缺乏對學生進行國外文化背景了解的綜合訓練,導致其在國際規則、文化融合、實習實踐中顯現出缺少國際知識和判斷的問題。尤其是從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出發,從當代中國現實狀況出發,做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與判斷,更是軟肋。

人文素養不僅是人們外在的精神面貌和內在的高尚品質的反映,更是一個社會的社會面貌和社會風氣的體現。當代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缺乏這種公共價值觀和公共行政精神的人文素養的培養。盡管某些學生專業能力強,學習成績優異,但由于他們缺少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不強,團隊意識薄弱,也最終會被競爭淘汰。

(三)教學模式滯后

班杜拉認為,人才培養不能局限于實驗室,應該回歸社會。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有部分高校和專業停留在單一、片面傳統模式上,以教室上課為主,實習實踐的環節薄弱。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對技能手足無措,致使社會上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持有偏見,認為能力低本科學生一等。事實上,如果以實踐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變革教學模式,高職院校的人才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完全不應該被輕視。因此,學校要優化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課程設置框架缺乏實用性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表示,“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創新型、技術型、應用型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要以“創新思維,應用為上”為主旨構建人才培養體系。課程實用性的缺乏,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中所提出的,要加強高職院?;A設施建設有著很大的沖突性。高職院校的教育具有明顯的職業傾向,它的本質是反映其專業性、職業性和應用性,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充分體現出各行業的崗位要求。但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仍在大多數高職院校中被采取,因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更沒有落實“學做并行”。

(五)校企合作形式化、表面化

“一帶一路”倡議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了重要機遇,加強校企合作,對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長期以來,高職教育受到社會偏見影響,投入和宣傳力度不夠。企業對高職的校企合作缺乏信心,而學校也沒有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實施規范。企業本應該是高職院校人才的主要接納單位和受益者,但現實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期間也只是提供報告講座、參觀等流程式學習。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確實難以提供相匹配的崗位能力,造成原本工作效率的降低或錯亂;二是合作期間學校較少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三是對于校企合作的企業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因此,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夠也可以理解??梢?,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的三重合作和努力,任何一方出現短板都難以運行。

三、基于社會學習理論的學習模式建構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學習行為有聯結、觀察學習和強化三種機制。聯結是通過對學習者的刺激,使之產生反應而形成的條件反射,包括人和人的聯結、情景的聯結、情緒的聯結,聯結構成學習的基礎;觀察即是在社會條件中通過觀察和模仿形成自我行為和態度,觀察是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這里的強化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是對強化的升級,也就是自我需要的內在動力。

“一帶一路”倡議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國際化復合型應用人才。各高校應該積極把國際視野融入到人才培養中,積極培養學生全球化思想認識,鉆研專業知識技能,加強外語學習和國際競爭規則的學習,使其具備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高職教育國際化變革需要進行國際化的聯結、觀察和強化,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環境三個維度的聯結、觀察和強化,社會學習理論下的國際人才培養重在聯結,一旦有了國際化聯結,學生自然會在聯結的環境中觀察和學習,在崗位和前途明朗的情況下,自我強化也將產生作用,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隨之提升,從而產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形成良性的學習過程。

(一)課程設置的國際化聯結

1.聯結國外課程。

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目標指向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國際視野的培養不能故步自封,要放眼全球,了解外國文化、外國政治,能夠破除文化障礙進行和諧、有效地交流與合作。這是一個長期且綜合性的改革,首先與國際化接軌就是指課程體系的接軌。在專業知識上,要與國際最先進的知識技術接軌,引入最先進的課程,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數字化教學;通識方面開設國際政治、國際文化、世界風俗等課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可以具體到某一個國家的文化,增加學生對國外知識的了解。

2.創新課程設置。

“一帶一路”倡議明確提出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讓創新創業人才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及創新型國家實現的驅動力。所以,人才的創新思維與意識的培養是高校不可忽視的,各高校要開設新穎獨特的創新創業、危機公關課程,積極開展各類有益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如創新技能大賽等,為學生搭建有效發揮和施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平臺。同時,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加速了發展進程,內外環境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學生應該提升創新思維,如在公共管理領域發生危機或緊急事件時,應具備轉危為安的危機處理能力。

3.師資的國際化。

外籍教師和技能型師資的引入,有利于讓學生更真實地了解崗位情況,有利于打破區域內僵化和保守的思維方式,使學生接收到更先進、更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文化的交融也能促進整個高職教育和文化的進步。

此外,要有組織有計劃地派遣學校教師到國外學習,處理好“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全方位支持教師進行語言學習、專業學習,包括翻譯或編寫國際化教材等國際能力提升的工作。

(二)教學模式的國際化聯結

人最終的生活、工作不是在象牙塔也不是在實驗室,要在真實的社會、企業、崗位中完成,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研究人的行為。因此,國際化高職教育要走出教室,走進企業,走進“一帶一路”建設環境,在社會中得到真正的學習鍛煉和成長。

1.課程國際化交互教學。

國際化混合教學指學生在線上學習國外的課程,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帶學生到國外實習實踐,完成課程設計等。這個過程可以是雙向的,我們可以學習國外優質的在線課程,也可以讓我們的課程“走出去”。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自己開發的課程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開設的中俄雙語版《創業策劃及項目路演實訓》課程,已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農業技術大學開講,生態學、農業工程等多個專業引入該課程。參加該課程學習的烏克蘭學生表示,這種開課方式對他們大有裨益,能夠讓他們在國門之內就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鏈接到中國的先進教育理念,了解創業理念和創業技術,使他們對中國、對創業都有了極大的興趣。

2.中外合作開班。

煙臺職業學院走出國門,以實際行動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煙臺職業學院采取了“中德合作班”教育模式,引進德國職業教育理念,采取小班教學,開設數控加工、工業機器人專業,畢業合格的學生可以獲得雙證書,即學院的畢業證書和德國職業資格證書(GB)。

3.訂單式培養。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華電集團”合作育人,助力“一帶一路”倡議。雙方簽訂海外人才定向培養協議書,組建海外定向班,學校每年為集團柬埔寨分公司培養所需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學校也是該公司的員工培訓基地。該校輸送學生數達公司員工總數的25%;已有多名優秀學生從一線崗位調到生產管理部門;企業和學校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在校學習期間,對于訂單班學生的培養,學校有特殊的培養方式。外語方面有一對一的精準教學,學生外語能力顯著提升;專業方面采取任務導向,根據公司崗位需求,開展教師對于學生的個體指導,針對性極強。結束校內學習進入柬埔寨公司實習后,教師仍要跟蹤指導,包括學生實習期間的任務、方案,進入正式工作崗位后的職業生涯規劃,詳盡到外語水平的提升、崗位晉升、素質提升等方面。學生會有長期清晰的努力方向。

4.項目互通交流。

逐步深入拓展國內高校與境外高校的合作,開拓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促進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學校要主動開辟多元化交流渠道,不斷創新各類交流項目與類型,加大與境外校際間學生互訪互派力度。學校間的學分互認要進一步規范,開展短期交流營等,使交流項目更加多元化,激發學生走出去的興趣,提升學習質量。

(三)學習環境的國際化聯結

觀察理論認為,環境是人們學習的主要來源。包括環境中的人、物、事件和環境本身。人們通過在環境中觀察和模仿他人,就會潛移默化地習得某種行為和態度。甚至有些觀察學習是不需要外在強化就可以獲得的。因此,學生浸潤在國際化學習環境中,會耳濡目染一些國際常識和社交法則,無形中就會形成國際化交流習慣。社會學習理論的精神實質,是通過環境的刺激轉變學生的情感、態度,增強內生學習動力,達成學習效果。學習環境包括學校的教育環境和校外的實踐環境。當然,整個社會環境也是學習環境。這里我們要優化的主要是前面兩個。

1.日常學習環境的國際化。

按照社會學習理論觀點,首先是人的因素。學生在觀察中模仿教師,教師的行為作為環境因素,在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學風也是重要的環境因素,滴水穿石,耳濡目染。其次是物質因素,如教室環境的布置,要多元化、國際化,不應僅僅是國內日常的學生守則、學生規范,也應該加入國際的一些規則,這種泛在的國際化環境更能提升學生的國際交流學習能力。

在現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力,能夠自覺匹配所學知識,無形中進行鞏固。廣東以色列工學院是融合了中以特色的一所國際化大學。教師課堂上使用英語教學。學生在以色列和中國都有求學時段。在不同國家和學校觀察、學習,互學互鑒,增進了兩國文化融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包容精神。

2.實習實踐環境的國際化。

班杜拉認為,動機過程是持續學習的動力,動機過程由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三個因素決定。外部強化是指,學習者通過在學習和實踐中得到的正面反饋來復演所學知識;自我強化是內在自我動力,即內在的自我需求,比如興趣、成就感等。實習實踐能讓學生了解學有所用,是外部強化,觀察專業人員的日常工作是替代強化,在實踐中體會學有所得是自我強化。強化的過程也是逐漸由外在刺激到內化的過程,由消極向積極轉化的過程。

教學模式的改變有利于國際化學習環境的形成,這部分主要強調的是實習實踐環境。以往高職院校的實習要么走過場,要么人不對崗、專業不對口,而“一帶一路”人才實踐要求務必人崗匹配,且最好是跨國企業,有國際文化氛圍的企業。觀察學習,是要觀察真實場景,而不是簡單的情境模擬,:“一帶一路”沿線企業的實訓、實習是觀察學習的最佳選擇。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國際資源普遍有限,拓展更廣闊的國際交流合作空間,是首先要突破的工作。雙贏是長久合作的必要條件,學校要突出辦學特色,企業要有合適的崗位人才,產教融合,促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逐步形成。

“一帶一路”倡議密切了沿線國家的來往,留學生數量大大增加,僅高職院校在2018年就招收來華留學生1.7萬人。留學生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國際間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國內學校國際環境的拓展。國際漢語、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等中國特色課程深受外國留學生喜愛,達到了文化融合的目的。學校應開辟、拓展新的海外研修基地,鞏固加強與海外機構的聯系,為學生創造更多“走出去”的機會。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依然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辦學之路。校外實踐,也就是在“一帶一路”沿線企業的實踐,要有明晰的實踐流程和實踐內容,做好教學大綱。教學實踐和課程設計要具有系統性、前沿性、集成性等特點,能夠使學生高效地學習工作技能,并能充分體驗當地文化特色。企業通過組織學員進行觀摩、考察、實際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較好地掌握學習內容。除了學習外語,學生在“一帶一路”沿線企業實踐期間,對當地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應有所了解。學生可以在當地參加崗位實踐,進行主題研討,對國外文化有綜合的直觀體驗,進而不斷建構當地有關的信息體系。這都是觀察學習的過程,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學習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僅有崗位的實操,也應有當地國情、語言、風俗的學習。就好比外國人在中國學習書法、武術一樣,能夠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四、總結

總之,社會學習理論的“聯結、觀察”的客觀因素解決了,還要注重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學生自信的培養以及情緒的疏導等,使學生在國際化的環境中產生學習的內生動力,有獲得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從而培養出各方面都適應國際化的高職高素質技能人才。

“一帶一路”人才的培養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學校的多方聯動,學校作為最主要的主體責任重大,務必要主動積極、務實創新,合理“走出去”“引進來”。由于國家的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要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抓住機遇,做好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改革與實踐項目:社會需求導向下管理類專業“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GDJG2019046);2020年廣東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20GDDXXT080疫情防控背景下基層治理現代化研究;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課題:基于SWOT分析的廣東高職管理類專業“一帶一路”國際化發展路徑研究(GDGZ17Y065)。

參考文獻:

[1]潘海生,孫一睿.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策略分析與啟示[J].教育與職業,2020,(7).

[2]寇杪.“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與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 2020,(2).

[3]周李俐,張慧彥.“一帶一路”倡議下旅游類高職院校境外辦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20,(17).

猜你喜歡
人才培養一帶一路高職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關于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