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網絡朋友圈自我表露失當行為研究芻議

2020-11-28 07:20馬蘇蘇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大學生

馬蘇蘇

摘 要:在網絡朋友圈進行各種形式的自我表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極為常見的行為,但其自我表露,尤其是一些不適當的自我表露將給其自身與網絡空間環境帶來何種影響,目前既未引起大學生群體自身的警惕,也未得到理論界的足夠關注。文章概要回顧了網絡自我表露的研究近況,對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失當行為的研究現狀、研究意義、未來方向等進行了初步闡述,以期引起學界的相應關注。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失當行為

自我表露是個體將有關自己的信息告知目標人的過程,這一界定最早由Jourard于1958年提出。自我表露的信息主要包括身份、興趣、愛好、性格、未來打算、個人經歷、生活方式等。自我表露與孤獨、抑郁、自尊、主觀幸福感、信任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影響表露者的身心健康。[1]正因為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自我表露這一話題才一直深受來自傳播學和心理學領域研究者的關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網絡自我表露作為自我表露在信息化時代的新形式,正在逐漸取代傳統人際互動中的自我表露,成為自我表露的主要方式。

一、網絡自我表露的研究近況

網絡自我表露存在諸種積極意義,如增進信任、改善人際關系、打破隔閡,促進溝通促進心理健康發展。[2]但網絡自我表露也可能出現負面效應,比如針對私密性話題的自我表露會對網絡用戶的個人隱私安全造成影響,會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陷入隱私危機之中。由于網絡匿名性和信息傳播迅速的特點,網絡使用者與陌生網友溝通和注冊網站時,難以確認溝通對象真實身份、意圖以及所使用網站的真實目的,同時更難以控制所表露的信息傳播的范圍和速度。其次,青少年在網絡上公布個人信息會造成網絡欺侮行為,而且匿名性的影響會讓網絡道德感不強的個體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不良宣泄、散布非法信息。另外,有研究表明流言是社交網站的組成部分。最后,網絡聊天中的自我表露有時可能增加個體的孤獨感,孤獨感高的個體依靠網絡溝通獲得社會支持時,往往會受到阻礙。當他們的表露內容難以引起網友的興趣時就很難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進而會讓他們感到更加孤獨。也有研究發現,低自尊的個體在網絡上的自我表露負面信息居多,但較多的負面信息表露卻難以引起信息接收者的興趣,這就使得低自尊個體的網絡表露難以獲得較多社會支持。強月新采取線上問卷調查針對微信、微博355例用戶樣本的研究發現,在社交網絡中發送更多信息的用戶通常具有更高的隱私關注、更高的自我表露意愿以及更少的網絡使用經驗;此外,自我感知的防護表現也會通過隱私關注和自我表露意愿的中介作用從而間接地影響社交推文發送行為。[3]

二、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重要群體,根據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年8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9年6月,在整個8.54億網民群體中,大學生網民占網民總數的20.2%(含大專與本科層次)。這個龐大且極具活力的群體在網絡上進行自我表露的行為較為頻繁,動機不一,內容各異,從中能見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社交態度、社會生活認知等方面內容的豐富與多樣。從而,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的內容、特點等成為了解這一群體的重要資料。因此,了解大學生在網絡中的自我表露特點,為大學生網絡交往提供有益的建議和啟示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目前對于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這幾個方面: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的話題、表露程度、性別差異、年級差異、人格特質差異、文理科差異、與孤獨感關系等。[4]之后,朱朝光在2018年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北京某高校在讀的50名大學生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我表露程度與其外向型成正相關、與孤獨感呈負相關、與抑郁因子呈負相關關系。[5]與此同時,大學生的自我表露情況與其孤獨體驗、人格特征和心理情緒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蔣杭玲在研究中發現:大學生群體孤獨感水平一般偏低;大學生孤獨感與微信朋友圈使用行為顯著相關,與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部分相關;高孤獨感的大學生在網絡情境中的人際交往延續了現實情境中的“窮”,缺乏建立親密關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6]這些研究資料較全面地描述了當前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的特點。

三、研究大學生網絡表露適當行為的必要性

然而,縱覽上述文獻觀點可知,對于網絡自我表露的負面效應雖然已有所涉及,但主要著眼于網絡匿名性、去抑制性(低自我意識帶來的低控制度)特點帶來的表露失當。如果將自我表露行為放在網絡朋友圈來考察,則將有全新的特點值得深入挖掘。朋友圈是網絡社交媒體設計的供網民在朋友與熟人間進行一對眾傳播的交流方式,常見的有微信朋友圈、微博朋友圈、QQ空間等。在網絡朋友圈里進行自我表露的信息只有認識的人才能看到,且其中多半都是有一定接觸交往的熟人或朋友。這種傳播語境下,個體的自我表露動機和策略均與開放式的面向陌生網民的表露存有本質區別。由于這一情境中,傳播者本人不再匿名,并且知曉傳播對象都是很自己有真實關系的人,因而其在表露內容、表露程度等方面必須做出是否得體適切的考量。然而,即便有這一前提,當下的大學生在網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仍存在一些明顯失當的現象。如:不指名的人身攻擊(實際上親近的朋友認識該被攻擊對象);女生公開表露自己的生理期反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情過度的抱怨等。這些失當行為不僅給朋友圈用戶帶來過多的負面信息,同時也必然影響到表露者本人的社交形象,此外還對朋友圈的社交氛圍帶來不良影響。目前,對這一特殊語境(朋友圈)的特殊行為(自我表露失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失當行為具有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雙重意義。首先,在理論方面,它能推進我們對自我表露這一人際傳播核心概念的認識和發現。正如語誤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語言的心理機制一樣,失當行為更能有助于我們探索表露行為的機制和背后的動機。對大學生在網絡朋友圈中自我表露失當行為的研究能幫助我們拓寬和加深對大學生自我表露動機與社交觀念的認識。此外,從某種意義上說,媒介不僅是人的延伸,媒介也促成了人的發展變化,人有可能被媒介所改造改變,從而使得人性的展開變得更加復雜多樣。對這一失當行為的研究也能幫助我們對人(大學生)本身有所發現。而從實踐方面來看,不當的自我表露將給表露者的自身形象和人際關系帶來不良影響,也不利于社交媒體健康交流環境的營造。對大學生網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失當行為進行專題研究不僅能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大學生網民社交媒體使用特點的了解,還能直接對大學生的網絡自我表露不當行為的動機、策略、效應進行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干預措施,幫助大學生掌握好朋友圈的自我表露的方式、尺度與分寸,這自然有助于大學生改善自我表露技能,合理使用網絡社交媒介,有利于其網絡和真實形象塑造,避免不必要的形象損失和人際沖突,提高其媒介使用素養。

參考文獻:

[1]Sloan,D.M.(2010).Self-disclosur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In Maddux,J.E.&Tangney,J.P.(Eds),Social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linical psychology(pp212–225).New York:Guilford Press

[2]謝笑春等.網絡自我表露的類型、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3(02):272–281

[3]強月新、肖迪.社交網絡中的隱私悖論:隱私關注、自我表露意愿對社交推文發送的影響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9(12):6-26

[4]吳巧云.大學生與網友的自我表露及其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09

[5]朱朝光.大學生自我表露與人格特征、孤獨、心理健康的相關性[J].心理月刊,2020(06):69

[6]蔣杭玲.大學生孤獨感與微信朋友圈使用行為及自我表露關系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5):36-40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微信使用對大學生親子關系的影響
淺議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培養路徑
淺析大學生校園兼職
暑期近萬名大學生兼職送外賣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個村級大學生創業園
第十二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揭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