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安僑鄉民居的區域分布特征與保護策略研究

2020-11-28 18:55屈思嘉陳志宏
小城鎮建設 2020年9期
關鍵詞:分布特征

屈思嘉 陳志宏

摘要:基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歷史建筑普查數據,研究借助ArcGIS平臺建立南安民居建筑數據庫,從而實現對南安民居從微觀(建筑類型)到宏觀(空間分布)的比較與分析。研究認為,南安民居建筑的形成與分布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環境、經濟——水陸交通、文化——僑鄉文化三方面的影響。據此,研究將其中的僑鄉民居系統劃分為沿海保護區、沿江保護區、丘陵保護區、山地保護區,并分別提出相應的保護策略,對僑鄉民居進行區域性保護。

關鍵詞:南安僑鄉;民居建筑;分布特征;區域保護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6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章編號:1009-1483(2020)09-0037-07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of Nanan

QU Sijia, CHEN Zhiho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third survey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Nana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database in Nanan was built to compare and analysis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anan from micro (building type) to macro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anan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natural-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culture-cul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Based on this,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y dividing the residential system of overseas Chinese of Nanan into coastal protection zone, riverside protection zone, hill protection zone and mountain protection zone prot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by regional protection.

[Keywords]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of Nanan; residential building;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protection

引言

以往的民居建筑保護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單體、傳統聚落、歷史街區,近年來越來越多保護策略強調建筑與非物質文化之間的關系,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區域的層面,相關研究有基于“民居文化地理概念”的動態保護等[1]。但此類研究往往范圍較大,偏重宏觀視角,且涉及具體區域保護策略相關研究較少。以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為例,雖然其隸屬于閩南文化圈層內,但由于地理跨度大、地形豐富、各地文化差異較大等因素對民居類型、特點、分布等方面產生影響,因而需要更加具有針對性與更加具體的區域劃分方法及保護策略。

受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福建省文化廳的委托,華僑大學建筑學院于2014—2017年對泉州市歷史建筑進行普查①。調查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為依托,重在發現三普名單以外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在對南安市進行實地調研過程中,共覆蓋街道及鄉鎮26個,包括300個村落,登記建筑1239棟。本研究借助ArcGIS軟件定位與分析功能,以大數據為背景分析南安僑鄉在自然環境、經濟生產、文化社會等因素影響下所產生的民居分布現狀;結合各區域地理與人文特點提出適合于民居的區域保護策略。

1南安人文地理與僑鄉社會

南安是泉州地區的縣級市,歷史上曾是福建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下轄豐州鎮是古泉州發源地。南安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60年)置縣,不僅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還在對外通商和友好交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其境內豐州金雞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2]。

南安地形地貌具有獨特性和多樣性,從東南向西北地勢逐漸升高,由沿海平原—臺地、丘陵—山地過渡變化,絕大多數地區位于海拔500米以下。境內主要流域為晉江流域西溪和東溪:西溪橫穿南安中部,東溪由北部的山美水庫向南匯入晉江干流,主要河流沿線建有發達的陸路交通,東南為沿海平原。

南安是福建省著名僑鄉,華僑人數居全省首位[2]。明代南安人定居國外的最早記載始于明洪武25年,南安人蔡偉崇移居琉球,成為琉球蔡氏始祖[3];南安人大量旅居海外是在晚清,目的是躲避倭寇、殖民者及自然災害,后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逐漸形成商賈云集的商貿。近代以來,國內局勢動蕩,戰亂不斷,外出避難者數量巨大,主要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地,將當地的建筑形式傳播至南安僑鄉。19世紀70年代,水頭、金淘、詩山等一些南安僑鄉已經形成[4];抗日戰爭時期,閩南與南洋地區聯系中斷,直到1946年,大批僑親往南洋尋親就業,據1950年統計,僅1945年至1949年10月,南安人往南洋者達10余萬人[3]。新中國成立以后,大量僑匯涌入,華僑為榮耀家族積極投身到建造活動中。因此,南安僑鄉文化歷史悠久,延續至今且富有生命力,當地建筑也因受到南洋文化影響而具有多元特點。

2僑鄉民居類型的多樣性特征

2.1僑鄉民居類型

閩南民居建筑主要包括官式大厝、手巾寮、土樓、石樓、洋樓、騎樓、石厝等,這些類型在南安境內都有保存,共同構成了南安僑鄉民居體系(見表1)。

2.2不同民居類型的區域分布

將各類民居點定位在地圖上,可看出不同民居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的顯著差異(見圖1)。

土樓、石樓與騎樓街道等民居類型雖然數量少,但其分布規律較明顯且集中。土樓與石樓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盆地與丘陵,原因在于二者作為防御性居住建筑,選址往往位于較為隱蔽且遠離主路的山區。騎樓建筑則以街道形式分布在距離泉州較近的商業發達的城鎮,這些地區在民國時期有著便利的陸運或河運。

不同于上述三類民居較為集中的分布特點,傳統官式大厝與近代洋樓的分布范圍要更廣闊,除了東北部與西南部的山區地區,其他地域皆有這兩種建筑的分布,而洋樓的分布又受到近代僑鄉建設的影響,因此在平均度上與大厝略有不同。

3僑鄉民居分布影響因素

3.1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是傳統聚落及民居選址的重要依據,村落選址大多在地形平坦、水源豐富、氣候適宜的地域,少數遠離平原的選址則有特殊歷史原因。南安傳統民居的分布與地形、高程、水域之間存在以下關系(見圖2)。

(1)民居多聚集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少數分散地分布于山地;(2)在北部盆地,民居呈點狀、聚集程度高,這是由于內陸地區受海洋環境影響小,傳統民居保存較好。(3)南部沿海地區受臺風等因素影響,傳統民居保存困難,因此呈現較為稀疏的聚集狀態。另外,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從聚落空間、建筑選址與朝向到建筑材料的差異都會造成不同區域整體景觀的差異。比如沿海平原建筑排布規則有序,而山區則依地勢展開。就單體而言,不同地區做法不同,這種分異規律與文化地理特征又是相符合的。

3.2經濟——水陸交通的影響

南安境內明清時期就有由府治通往各地的驛道,即南安官橋社莊至水頭小盈嶺官馬大路;民國八年又修筑穿過南安北部地區的泉永德公路南安段[2,9]。修建道路的目的是溝通各地的商貿,因此道路交通也是經濟實力的象征。以4千米為半徑,分析該區域內每平方千米的民居數量,建筑分布高密度地區與道路經過地區基本相符合,可知良好便捷的交通條件對聚集民居起到較大作用(見圖3)。

在泉永德公路附近的民居距離道路本身更近,而官馬大路附近民居距離道路則有近有遠,可知在交通相對不便的北部山區,道路對民居的吸引力更強;而平原地區由于交通本身便利,靠近主要道路不是唯一決定民居分布的影響因素,其他的條件例如沿海,也會對其產生影響。

3.3文化——僑鄉文化的影響

僑鄉洋樓兼具中西元素,是華僑身份和財力的象征,也是僑鄉常見的建筑景觀。根據歷史建筑普查,南安地區使用傳統方法建造洋樓的活動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左右。

南安僑鄉洋樓較為集中的區域分為兩個部分(見圖4)。(1)蓬華鎮至樂峰鎮構成的位于北部丘陵盆地區域的華僑村落帶;(2)豐州—官橋—水頭—石井構成的東南沿海華僑村落帶。其中,梅山、水頭鎮是南安僑匯最多的鄉鎮之一,梅山、水頭、詩山等鎮華僑和僑眷占70%以上[3]。另外,兩條分布帶雖同為洋樓密集區且經濟都比較發達,但不同點在于:北部地區僑鄉村落雖然建造較多的獨立式洋樓,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在大厝中部分起二層洋樓的情況,而沿海僑鄉則絕大多數為獨立洋樓;北部僑鄉中清末、民國時期建造的洋樓占比例更大,而沿海地區洋樓更多的是建國前、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期所建。

4僑鄉民居建筑分區保護策略

傳統的民居保護以單體建筑或歷史村落為單位的分類保護方式為主。事實上,民居的分布形態受到自然要素、社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當僅關注民居的建筑學意義、忽視其環境背景時,這種不嚴格的類型學分類方法會將分屬于不同類別的遺產劃分到同一結構關系[10]。

4.1保護區的劃分

將每個被劃分的區域看做一個體系,強調“環境—人—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以地理環境作為環境要素、水陸交通作為人類活動要素,僑鄉文化作為文化要素,三者進行疊加分析。將南安26個政區劃分為四個文化區域,借助南安文化遺產的保護實現南安民居的保護。

《南安市城鄉總體規劃(2013—2030)》(以下簡稱《總體規劃》)[11]中強調“市域生態與文化格局”的理念,將市域劃分為四個生態區:西北部水源生態保護區、北部森林生態功能區、中部生態建設區和南部生態恢復區,其對生態格局做了嚴格并且詳細的規定,并構筑了南安的文化景觀帶,以豐州和雙溪口為中心形成十字形景觀格局。由規劃中的區域劃分,可以看出南部地區的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北部環境現狀良好因此繼續實行保護策略,中部地區因連結了眾多文化區域而成為重點建設與發展的對象。

根據《總體規劃》的發展要求,結合南安歷史建筑群落所處的地域的不同、承載的文化的差別,以相似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地理區域為依據,將建筑的保護劃分為沿海保護區、沿江保護區、丘陵保護區、山地保護區四種類型,根據歷史文化名鎮(鄉)名村確定其中的重點保護區域(見圖5)。

4.2各區域特點及其保護策略

各地區具有其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及產業結構,比如雖然各地均進行農耕活動,但平原農田與山地梯田景觀之間差異巨大,對于養殖活動來說,內陸地區多進行牲畜圈養而沿海地區則依靠地理優勢進行海水養殖(見表2、圖6)。另外,每個地方的特色產業也不盡相同,沿海地區大力發展采石業,內陸山區則有較為原始的茶山景觀,有些地區的溫泉資源可供發展旅游業。

4.2.1沿海保護區

南安市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石井鎮、水頭鎮、官橋鎮,其中石井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官橋鎮的漳州寮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沿海地區有許多著名的華僑村落,這些村落原本是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漁村,在近代化的浪潮中依靠海洋發展養殖、海運,不斷擴大規模,經濟逐漸富裕,建造活動也逐年興起(見圖7)。這種海洋文化及依靠海洋的生活方式沿襲至今,結合《總體規劃》中的“南部海洋經濟帶”和“安海灣成功文化展示區”,成為整個南安僑鄉民居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在保護過程當中將當地漁民的生活習俗、產業結構同建筑及村落作為一個整體。

但不得不承認,沿海地區由于發展較快,以及對于“保護與發展”認識程度參差不齊的現狀,對于某些保護意識強的村落,傳統民居保護得較好,而對于保護意識較為薄弱的村落,傳統民居可能已經所剩無幾,這也體現出制定保護措施的緊迫性。

4.2.2沿江保護區

在《總體規劃》中該區域承擔著西溪與東溪“發展軸”的重任,同時又形成了“西溪歷史文化景觀軸”與“東溪生態文化景觀軸”,是整個南安歷史文化積淀的核心地帶(見圖8)。沿江流域可發展運河文化產業及名人故居旅游業,既能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又能活化歷史。

位于晉江下游的豐州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從豐州到晉江上游方向,沿途商貿經濟發達——食鹽、布、海產沿江由泉州府運向永春、龍巖等地,陶瓷、茶葉、木材、苧布等又從這些地方向泉州府輸出,是重要的經濟交往路徑。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一區域商貿歷史的保護與開發,對于體現近代商業繁榮的騎樓街道來說,強調完整性的同時也要相應保留原有街道貿易格局。

4.2.3丘陵保護區

南安地區在地貌上有較大范圍的丘陵地帶,也可稱之為山區地區。其中北部山區比較特別——既保存了較多數量的土樓,又擁有呈帶狀分布的僑鄉村落群,因此這一區域可以發展土樓與僑鄉旅游產業。南部丘陵地區所建民居則更多是民國以后發展起來的,歷史文化與傳統習俗相較于北部并不相同,可依據各地不同的民間信仰背景依托當地宗祠、寺廟等建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

4.2.4山地保護區

山地地區因環境特征,水資源豐富,同時又因獨特的氣候條件,茶產業尤其發達,南安地區的眉山鄉、蓬華鎮、翔云鎮等山區鄉鎮,都有著悠久的采茶和制茶的歷史。同時因為交通不便,生活艱辛,不少居民或發奮讀書考取功名,或走出山區,到東南亞地區從商大獲成功,投入家鄉建設反而令原本不富裕的鄉村建起一座座豪華精致的大厝、洋樓。相比于東部地區,山地村落景觀保存相對較好,素有“南安第一僑鄉”的眉山鄉觀山村便是如此,可謂閩南建筑的大觀園,建議增設山區文化生態景觀點。

5結語

南安僑鄉民居具有豐富的多樣性,保存量較大,同時見證著悠久的歷史變遷,因而對于其民居建筑文化的保護應將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機結合,應用適合于當地民居系統的保護模式。

另外,無論是保護民居還是對其進行開發利用,都應追求可持續的發展,不斷完善保護體系,做到保護與發展并行。盡管任務艱巨,但長遠看來,它順應了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原則,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

注:

①《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福建省文化廳關于開展歷史建筑、特色建筑、歷史風貌區普查的通知》(閩建規〔2014〕1號)文件規定: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能反映地方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建成50年以上的,可認定為歷史建筑。本文所討論的范疇不包括構筑物。所選擇的建筑符合依據:建筑主體完整,允許有局部破損、改造,或者附屬部分有坍塌、重建、加建,在建造年代上指明清、民國時期,部分建筑類型如洋樓、學校包括建國初期所建。

參考文獻:

[1]曾艷,黃家平,肖大威.基于文化地理研究的傳統村落及民居保護策略——以廣東梅州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5,33(5):90-9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5.05.019.

[2]潘用庭.南安縣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劉安居,陳芳榮.南安華僑志[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

[4]林連芳.近代南安商人與泉南社會變遷(1840-1949)[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5]曹春平.閩南傳統建筑[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6]陳志宏.閩南近代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7]王家和.泉州沿海石厝民居初探[D].廈門:華僑大學,2006.

[8]王成蘭,陳小瑜.基于GIS技術的南安市水土流失成因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7,33(9):55-62.

[9]盧美松.福建省歷史地圖集[M].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4.

[10]張兵.城鄉歷史文化聚落——文化遺產區域整體保護的新類型[J].城市規劃學刊,2015(6):5-11.

[11]南安城鄉規劃局.南安市城鄉總體規劃(2013—2030)[Z], 2015.

猜你喜歡
分布特征
銅脅迫下不同茶樹的生理響應及亞細胞水平銅分布特性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中重金屬分布特征及變化規律
南京市畜禽養殖業氨排放分布特征及防治對策
嶺南地區冠心病中醫證型及證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加拿大入境中國大陸旅游流空間分布特征及差異研究
五壘島灣海域石油烴分布特征
包頭市南郊污灌區農田表層土壤輕稀土平面空間分布特征
池塘淤泥氮營養物質分布特征研究
安徽省濉溪縣淺層地下高氟水的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