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踐耳鋼琴組曲《南國印象》的審美特征研究

2020-12-05 07:26管子琪安徽省公安教育研究院
黃河之聲 2020年16期
關鍵詞:曲子旋律情感

◎ 管子琪 (安徽省公安教育研究院)

引 言

《南國印象》鋼琴組曲是現代技法與中國民間音樂元素相結合的大膽嘗試,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1]。組曲共分五個樂章:《花之舞》取材于布依族民歌《好花紅》,《哄娃娃調》改編自佤族民歌,《童嬉》提取了哈尼族童謠《趕街去》的民歌音調,《情歌》由彝族民歌《阿妹歌聲甜如蜜》的曲調改編,《啊哩哩》借鑒納西族傳統踏歌的音調。音樂由人創作,給人帶來美好的聽覺體驗。結合音樂美學相關知識進而探究作品的審美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演奏作品。

一、聲音的比擬性

擬聲有三種,旋律擬聲、節奏擬聲、和聲擬聲,通過這些手法來模仿外界的音響。摹形,就是用音樂去比擬視覺景象,分為人物摹形和景物摹形,而景物摹形又分為靜態的和動態的兩種。

《花之舞》是由布依族民歌《好花紅》的主題旋律改編而成,歌曲中的“好花”是刺梨花,其生長環境惡劣,不畏嚴寒,花開是紅色的,十分美麗。主題旋律在全曲共出現七次,每次出現和聲織體都有變化,作者意圖通過這種織體上的變化來表現場景的變化,即對大片刺梨花跳舞場景的模仿。然而花是沒辦法跳舞的,所以這其實是一種擬人手法,把花比作人,翩翩起舞,用音樂表現出來,即聲音的比擬性。主題第二次結束的左手低音部分十分有節奏感,像是刺梨花的舞步,扭動著身體;主題第六次出現表現的是暴風雨中的場景,呼嘯的風聲和瓢潑的雨聲;主題第七次出現非常柔美,描繪的是暴風雨過后太陽從云中透出的感覺。

《哄娃娃調》是佤族童謠《搖籃曲》的旋律改編而成,全曲緩慢而平穩,主題句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從c3開始往下進行,第二次主題旋律做低八度的重復,第三次主題出現又低了八度,最后曲子在ppp的力度和漸慢速度里結束。左手低聲部旋律從曲子開始一直到結束是在緩慢的四分音符下行進行。這首曲子也運用了音樂的模仿,右手主題旋律每一次出現都低了八度,像是母親吟唱搖籃曲的聲音,伴隨著孩子的熟睡越來越低,越來越慢直到停止,左手緩慢而穩定的低音下行進行像是母親懷抱著孩子,輕輕搖晃孩子的動作。所以這首曲子也體現出聲音的比擬性。

《童嬉》由哈尼族民歌《趕街去》改編而成,《趕街去》這首歌曲描寫的是孩子上街玩耍的情景,作曲家改編的《童嬉》描繪的是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音樂模仿了具體的場面[2]。全曲節奏活潑緊張,開頭的主題旋律像是孩子在街上走路,中間的間奏仿佛發現了什么有趣的新鮮事物,腳步停了下來,第二段主題像是繼續在路上行走,124-129小節和聲模仿孩子在左右張望,最后從139小節-159小節的旋律模仿了孩子越來越快你追我趕的腳步聲。這首曲子對自然音響模仿的部分較少,對孩子趕街時的好奇心情表現的較多。

《情歌》改編自彝族山歌《阿妹歌聲甜如蜜》,曲子篇幅較短,主要是對語言音調的模仿,即模仿阿哥阿妹對歌的聲音。曲子節奏較自由,裝飾音和琶音較多,第一小節的長音f2模仿的是唱山歌前的“哎~~”,中間的琶音像是聲音的婉轉音調,第10小節到第12小節的高音旋律像是阿妹的歌聲,而12小節最后一拍開始的一句低音旋律像是阿哥的對唱,一高一低,一呼一應,而最后的震音像是歌聲在山谷中的回響。這首曲子是一首語言音調的模仿,曲子唯美婉轉,仿佛阿妹阿哥深情的對唱。

《啊哩哩》是由納西歌舞改編而成的一首炫技作品,描繪的是納西人民節日時載歌載舞的場景。這首曲子有對樂器的模仿,開頭的引子部分就是模仿了鑼鼓的聲音,主題每次出現都是模仿不同年齡的人跳舞時的動作,84小節再次模仿了鑼鼓的聲音,緊接著左右手大段的和弦模仿了人們圍著篝火集體舞蹈的場面。這首曲子描寫場面較多,利用對鑼鼓聲的模仿把氣氛推向了高潮。

這部作品或描繪場景,或模仿人聲,無不體現出音樂具有擬聲和摹形的特點,把這兩個特點總結為一個特征,即聲音的比擬性。

二、情感的規定性

音樂不是文字,所以它不能敘事;音樂不是繪畫,所以它不能描繪。音樂是作曲家在創作時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作曲家把內心的歡喜、憤怒、哀傷、快樂用音符表達出來,給聆聽者帶來最直觀的情感體驗。

首先來探討下這部作品的情緒特點。假如去掉每首曲子的標題,那么第一首《花之舞》給人的聽覺感受是開頭很安靜,逐漸情緒有些不安,接著越來越緊張,爆發出來最后漸漸回歸了寧靜[3]。第二首《哄娃娃調》整體給人一種安詳的感覺,情緒越來越放松。第三首《童嬉》給人的聽覺感受是活潑、歡快、俏皮、詼諧的情緒。第四首《情歌》聽起來自由、歌唱、舒緩。第五首《啊哩哩》的情緒歡快、熱烈、輝煌。這些都是情緒的表現,是拋開一切外在單純音樂上給人的直接感受,所以說情緒是直觀性的。

而情感卻不是直觀性的?;貧w到標題音樂中來,再逐一分析這五首小品?!痘ㄖ琛肥遣家雷迕窀琛逗没t》改編,作品中的花說的是刺梨花,這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花,純凈質樸,“哪朵向陽哪朵紅”表現出花兒對陽光的追求。聯系歌詞和背景再去聽這首作品,聯想到的畫面是花兒在暴風雨中舞動,頑強與風雨斗爭,最后終于贏來雨后的陽光。此時體會到的情感是對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把刺梨花比作美麗的姑娘,又聯想到了姑娘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哄娃娃調》由佤族《搖籃曲》改編,帶上標題再次聆聽此曲時,想象的畫面是媽媽抱著懷中的孩子輕輕地搖晃,一邊唱著歌哄孩子睡覺,孩子在媽媽的懷抱中漸漸睡著。此時體會到的情感是濃濃的親情,即媽媽對孩子的愛。

《童嬉》改編自哈尼族童謠《趕街去》,《趕街去》是一首兒童嬉戲的歌曲,描繪了兒童上街玩耍的場景。在了解歌曲背景后再欣賞此曲,腦海中浮現出一群孩子上街玩耍的畫面,一邊走一邊東張西望被各種新鮮事物吸引而停下腳步。聽完此曲,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天真爛漫和對新鮮事物的喜愛之情。

《情歌》改編自彝族山歌《阿妹歌聲甜如蜜》,這首歌描寫的是青年男女對歌時的場景。重聽此曲,情感跌宕起伏,有含蓄、有張揚,歌聲婉轉,感受到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

《啊哩哩》改編自納西族歌舞,是解放初期產生的曲調。歌舞是納西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這首《啊哩哩》是一首踏歌,歌唱伴隨舞蹈,一領眾合。表演形式是人們手挽手圍成一個圈,圍著篝火起舞,走三步抬腳跳兩步。筆者去過云南麗江,親身感受并參與過這種舞蹈,重聽此曲感受到了納西族人民為慶祝解放而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

由此看來,情緒是直觀性的,主要體現在無標題音樂中。情感卻不是直觀性的,情感是有對象所指的,它通過音樂標題或作品背景、文字描述等因素給聽者以心理上的指向性,使聽眾產生了特定的情感,即情感的規定性。

三、形象的不確定性

說到音樂形象,在這里有必要先解釋一下形象的概念。在美學中,形象和抽象是相對的一組詞[4]。形象指一個個具體的存在,即“個別”;抽象是一種觀念意識上的存在,在具體對象消失后,留下的就是觀念意識,即“一般”。形象是感性的,而抽象卻是理性的。

再來說說音樂形象。音樂形象可以分為聲音形象、聽感覺形象和視表象形象(簡稱“聲象”“聽象”“視象”)三個部分,這里從兩方面來說明它的存在狀態??陀^方面,聲象。作曲家創作出一首作品,這首作品的整體音響,就是它的聲音形象,即“聲象”,也稱“音響形象”、“曲調形象”?!奥曄蟆笔强陀^存在的,正如《南國印象》這部作品一樣。主觀方面,聽象和視象。聽象,即“聽感覺形象”,當音樂進入聽眾的耳朵里時,會使人們產生直觀的聽覺印象。如在聽奏鳴曲《悲愴》時,感受到的沉重;在聽肖邦的夜曲時,感受到的安靜優美,在聽《牧童短笛》時,仿佛聽到了吹笛子的聲音……如果人們在欣賞音樂時,腦海中還浮現了一幅幅畫面,那么這就是音樂進入耳朵后引起了神經的興奮,產生了聯想而反映到視網膜上,便是“視表象形象”,即“視象”,如聽《牧童短笛》時,仿佛看見牧童騎著牛從遠處走來;第二段像是看到牧童在草地上玩耍、撲蝶的場景……既有“聽象”,又有“視象”,這便是主觀存在的“二重形象”。聽象存在于所有音樂中,而視象卻不是。在無標題音樂中,視象基本不存在,除非欣賞者充分發揮想象力。視象多存在于標題音樂或聲樂作品中,音樂標題和歌詞這些非音樂因素的描述使人產生聯想,繼而引起視象的產生。視象和聽象也有輕重之分,聽象強烈,而視象模糊。如聽《啊哩哩》的開頭時,明顯能聽到鑼鼓的聲音,確不能清晰地使鑼鼓表演的場景浮現在腦海中一樣。

既然音樂形象有客觀存在也有主觀存在,那么音樂形象就是不確定的。還有一個原因是,聽象屬于形式范疇,而視象屬于內容范疇。音樂內容的一個本質特性就是抽象性。這里的抽象與前面的抽象不同,前面的抽象是形式上的,與形象相對,指一般;這里的抽象是內容上的,與具體相對,指空無。例如,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是受了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啟發創作出的,多數研究肖邦的人都認為是受了《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影響。這首敘事詩講述的是十四世紀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團的斗爭的故事??墒侨藗冊诼犨@首敘事曲時,哪里能夠聽出作品內容呢?所以說,音樂的內容是空無的,具有抽象性??墒遣荒軆H僅以抽象性定論,因為從抽象性中又派生出游移性和不確定性兩種說法。游移性,在“分節歌”中比較明顯,指內容隨歌詞的變換而改變。不確定性,指主觀對音樂內容不好作出判斷。在無標題音樂中,不確定性最為典型,且沒人可以解釋或確定它們的具體內容。在標題音樂中,這種情況要稍稍好轉,雖說具體音樂內容仍是不確定性的,但是至少可以從標題或者文字說明中得到一些引導,確定一個模糊的范圍?!赌蠂∠蟆愤@部作品就有形象的不確定性這個特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欣賞音樂也是如此。產生差異的原因:首先,音樂不是文字,無法客觀描述一個故事或經歷;其次,音樂不是繪畫,無法具體描繪場景和人物;最后,音樂不是原型,而是作曲家根據生活體驗或其他事物得來的感受的再創造,具體的形象已被抽離,只剩下意境。雖然聲象是客觀的,但是視象確實模糊的、不確定的。所以,《南國印象》的第三個審美特征就是:音樂形象的不確定性。

朱踐耳先生是中國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音樂人,為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鋼琴組曲《南國印象》這部作品,是他創作晚期的重要代表作,體現了朱踐耳先生的作品中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通過結合美學知識深入分析作品,筆者總結出該套曲中體現的美學特點,即聲音的比擬性、情感的規定性、形象的不確定性。結合了美學進行分析,發現了作品的審美價值,幫助演奏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品的風格。

猜你喜歡
曲子旋律情感
唐代口哨旋律擬解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情感
《悅讀·家》開播激發愛國愛家情感共鳴
給你的信
有風吹過
詩歌與情感的斷想
吹曲子
臺上
公園那邊有人在吹薩克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