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淺談戲曲與民歌的聯姻

2020-12-05 07:26徐娟李鈺佳太原師范學院
黃河之聲 2020年16期
關鍵詞:白毛女秧歌民歌

◎ 徐娟/李鈺佳 (太原師范學院)

就實際藝術表現形式來說,歌劇自身具備著較強的融合性和多元化特點,其中包括了詩歌、演唱、舞臺美術、舞蹈和音樂、器樂等等,這些元素綜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具備規模的藝術表演形式。其自身最早可以起源于古希臘劇場音樂,至十九世紀初傳入我國,將傳統歌舞、戲曲、民樂進行一定融合,形成了一個具備自身特色的中國民族歌劇。在這一過程中,《白毛女》是十分具備典型特色的民族歌劇,多年以來經久不衰。而其中戲曲與民歌也圍繞著歌劇進行了一定融合,所表現內容與戲曲、民歌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聯系。

一、民族歌劇白毛女內容與藝術形式

《白毛女》所富含的內容具備著一定典型性,而其自身在整體創作過程中,也具備著明顯的曲折性和真實性,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延安文藝工作者為中共七大獻禮所創作的一部歌劇,內容取材于當時陜西和甘肅一代白毛仙姑的故事。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講述的是地主黃世仁逼死佃戶楊白勞,并要侮辱其女兒喜兒的故事,而為了躲避黃世仁迫害,被逼無奈只能躲入深山,成了白毛女。直到八路軍到來之后,主人公喜兒才從深山中重見天日,全過程及主體內容深刻揭露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社會矛盾,也同時說明了舊社會將人變鬼的一個過程,反向說明新社會將受到迫害的人重新變回人的過程,明確了解放戰爭是農民翻身做主,做國家的主,做自己的主的必經之路。其自身主題特點十分鮮明,同時在藝術形式方面自身也具備著一定特異性,特點也相對較為明顯一些。

就其自身藝術形式來說,民族歌劇其自身包括了詩、歌和舞三個方面,三方面無縫銜接并密切融合,才形成了最終具備整體性和系統性特點的藝術形式,整體主題也相對較為突出,具備自身特色和特點。而此類作品自身特異性十分明顯,全過程都采用了戲曲的分場結構,場景變化相對較多,不同場景對應主題、內容也存在著一定程度差異之處。而在歌劇語言方面,其內容兼用了中國戲曲的唱與獨白形式,并充分吸取北方民歌和傳統音樂元素,在這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再改變,進行深度融合,萃取了西方歌劇音樂表現形式同時,也形成了自身獨特民族風格,主題更加突出,特色更加明顯一些。另外其自身內容相對較為細致,整體特點十分突出,大多數表演形式中運用了傳統戲曲元素,尤其注重身段、韻律,臺詞優美自然接近歷史背景,更接近民俗和民生。在漫長發展過程中,該作品屬于我國國內此類藝術形式發展的里程碑,標志著民族歌劇逐漸走向了成熟和完善,夯實發展基礎。此類作品問世之后,緊接著《小二黑結婚》《紅珊瑚》和《江姐》等一系列為代表的優秀民族歌劇作品相繼問世,創造了整體民族歌劇的輝煌,將其自身推向了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完備的階段。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這一系列作品都與當地民歌、戲曲等內容進行了一定融合與結合,例如《江姐》則主要取自于川劇,這些歌劇雖然本質上不是戲曲,但是整體發展方面都是以戲曲和民樂為基礎進行發展的,最終效果十分突出,戲曲和民歌在作品中所起到的地位和價值都相對明顯,令作品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總的來說,民族歌劇整體發展歷程中,《白毛女》的地位和價值十分突出,作用也相對較為明顯,然而在該作品中音樂設計又離不開戲曲和民歌的支持,具體特點也相對較為明顯,需要充分認識。

二、戲曲元素在民族歌劇《白毛女》中的應用分析

(一)秧歌的音樂設計應用

秧歌是極其具備廣泛性和親民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地區其自身群眾性和代表性十分強烈,不同地區也有自身特點,風格樣式各具差異,其自身歷史性和文化性十分明顯,尤其在我國陜西省有著廣泛的藝術方面影響。秧歌一般都是采用鑼鼓等具備著明顯節奏性、規模性的樂器來進行伴樂,并將歌曲和舞蹈進行一定融合,最初其自身起源于一種民間祭祀活動,可以追溯至南宋甚至更遠,結合具體表演形式按照場合可以分為過街秧歌、大場秧歌和小場秧歌三種。一般由于形勢存在著一定差異,所以具體表現方面也會存在一定不同之處,過街秧歌一般都是在街上行走并伴隨音樂進行舞蹈和隊形方面變化,而大場秧歌則主要是在表演開始、結束時進行一系列集體活動和集體表演。小場秧歌在這一過程中十分具備特色,主要是在之前大場開場之后,表演一些具備著清潔特色的歌舞,這樣藝術形式在近代發展過程中為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傳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之處,所起到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秧歌一度成為敵后宣傳工作的重點,也是相關宣傳工作最為關鍵一類措施,所起到作用更是十分明顯。一些革命文藝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秧歌進行了進一步發展,逐漸編制成為新型秧歌劇,其中以《夫妻識字》《周子山》具備較強的代表性,這些秧歌劇也一定程度上為后續《白毛女》的民族歌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經驗。

在后續創作與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該作品也充分借鑒了有關的秧歌劇作品,一定程度上為后續創作提供了具備深度性的實際支持。在具體創作的過程中,更是將戲曲、話劇進行了深度融合,而秧歌舞蹈在這一過程中更是發揮了自身較大的價值和較為實際的意義,一定程度上讓整體作品更加貼切和親民,所起到作用和價值十分明顯。在創作的過程中,具體表演對話加入了話劇的特長,在歌曲演唱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民間小調、民謠、陜北民歌,這樣一來其自身特色性日益明顯,作品風格也十分之突出。在這基礎之上,配合整體舞蹈動作、肢體語言,與之前秧歌的元素進行一定融合和聯系之后,一定程度上讓自身的特色性更加明顯,綜合性和完善性、系統性也相對較為突出??偟膩碚f,秧歌作為十分重要一部分民間戲曲元素,在該歌劇中所起到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尤其一些特色具備代表性的作品被該作品創作時進行借鑒,從而進一步深度進行融合,提高了整體音樂設計的親民性。而此類元素在進行融合的過程中,也與其自身歷史背景等有著密切聯系,利用場景、舞蹈等各方面的設計、設定,讓整體效果更加可觀,內容更加貼近當時社會背景的綜合實際情況。由此可見,秧歌元素在整體作品應用中所起到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作用也相對較為突出,尤其讓舞蹈、場景更加生動,令其自身更加符合與貼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令整體親民性和綜合性更加明顯,除此之外地方戲曲元素應用十分明顯。

(二)地方戲曲元素的音樂設計應用

地方戲曲元素是十分關鍵一部分音樂設計所應用元素,尤其《白毛女》之所以自身存在較為明顯的成功,與其音樂作品之間有著密切聯系,例如《北風吹》《雪花飄》一系列小調至今讓人耳熟能詳,其中也吸取了大量地方戲曲特色,具體設計成效也是獨具一格。在作品中有諸多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這些音樂與民間戲曲、地方戲曲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而其自身本質意義上屬于一種創新,建立在民族戲曲基礎上的一種創新,打破了原有歌劇或戲曲的限制,更加具備多元化、實際性特點,尤其在整體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并非僅僅運用了陜北民樂、陜北戲曲,其自身全面性較強,也進行了一定加工創造。例如在進行創造的過程中,就大量運用了河北梆子里經常使用的打擊樂器,由兩根長短不等且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棒木所組成,在明末清初得到了一個較為廣泛應用,屬于中國戲曲中一朵奇葩。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格局第三幕的第三場,喜兒早遇到了變故但仍然抱有強烈的活下去的信念,這一段中的“我要活,我要活……”重復,就是河北梆子改變創造的成果,其中體現了梆子的凄涼悲壯,同時也展現了主人公此時的內心活動。具體在實際應用時,為了進一步體現其自身的反抗精神,唱詞中也數次用到了滾板、倒板和散板的形式進行了一定處理和操作,豐富了人物感情同時也讓內心世界更加豐盈、豐沛起來,藝術感染力也隨之而來有所提高。由此可見,在整體藝術形象與藝術感染力方面,對地方戲曲有著一個較為明顯的借鑒、創新和融合性運用,題材感染力和最終戲劇張力方面更強大。

總的來說,相關元素在音樂設計中有著一個較為廣泛的實際性應用,應用價值和意義也相對較為突出,所起到作用也十分之明顯。在整體每一個環節中,各類元素應用并非是僅僅應對某一個元素,更主要一點是在進行再創造、再創新,然后深入融合到相關作品中,更加具備深度性和實際性,對于作品的感染力、親民性和系統性等方面做出了合理有效的保障。由此可見,相關戲曲藝術在該作品音樂設計過程中應用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作用也相對較為突出,而除了有關戲曲之外,在民歌和民間音樂方面也存在著一定引用和創造。通過一系列應用、創新和創造之后,令整體的內容更加豐盈起來,所起到作用和價值也相對較為突出,尤其對整部作品所帶來的作用和影響十分之明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認識,明確具體體現等多方面綜合情況。

三、民歌在歌劇《白毛女》的音樂設計中應用

音樂在歌劇中所起到的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作用也相對較為突出,除了能夠烘托氣氛之外,也可以渲染主題、升華感情并將整體作品的效果進行一定優化,進而將所有元素連接、聯系一起,形成具備標志性的作品音樂體系。音樂可謂是歌劇的靈魂,是歌劇中十分關鍵、十分重要一部分內容,而在進行創作過程中,有很多民歌等民間音樂與之有所聯系,進行了一定融合,這樣一來讓整體作品更加豐滿,也可謂是民歌集大成的一個體現。不同民歌所展現的內容以及所體現的特點也會存在著一定程度差異之處,而例如山西秧歌《撿麥根》則主要在作品中體現出了楊白勞的樸實、簡樸,而《十里風雪》則主要是體現了事件背景,這些民歌進行創作過程中都是與地方音樂進行了融合,才呈現了最終具備情緒變化、耳熟能詳又能深刻反映同一人物不同情境下的精神狀態、精神面貌。然而進行創作的初期,也經常會面臨一定程度困難,創作之初主要先是找到了秦腔音樂形式和表現方式,而進行排練過程中則發現如果完全按照秦腔的方式,則整體效果不是非常好,無法進行融合,與歌劇主題也無法契合,二者無法有效銜接。而通過民歌吸取、創新和再創造之后,整體就開始逐漸變得全面化、系統化起來,例如河北民歌小調《小白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時還有類似的以《青陽傳》曲調為素材制作的《北風吹》。

結 語

如上所述,民族歌劇《白毛女》在音樂設計方面大量使用了戲曲與民歌元素,而這些元素并非是獨立存在,更主要的是元素與元素之間的密切聯系,整體聯系性較強同時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一定再創新、再創造,從而更加全面和完善。

猜你喜歡
白毛女秧歌民歌
“秧歌”的戲劇化與“劇種”定型
同氣連枝 和而不同——音樂維度下膠州秧歌與北方秧歌的對比關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白毛女”姐姐
昌黎地秧歌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在延安,初見《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穿花衣 唱民歌
曰常性·傳奇性·陌生化——電影《白毛女》的受眾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