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律啟發音樂審美教學

2020-12-05 07:26楊紅林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深圳中學
黃河之聲 2020年16期
關鍵詞:旋律記憶音樂

◎ 楊紅林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深圳中學)

一、旋律概述

旋律通常指“若干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節奏的序列”。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構成旋律的幾個要素,樂音、構思、有組織、有節奏、序列,樂音是構成旋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指音的高低和強弱,構成旋律的樂音必須是若干個,哪怕是同樣音高的音也要若干個才可以構成直線型的旋律,多個不同音高組織在一起構成非直線的旋律,這種線叫旋律線,在作曲中往往要通過作曲家根據音樂風格或自己的思維需要,對旋律性的走向進行構思;旋律的形成也離不開節奏,沒有節奏的旋律線就沒有生命感,無論是音高還是節奏都要有序列組合,雖然大部分這種組合是不需要計算的(有些當代音樂,如序列音樂,是要提前做好序列在理論基礎上作曲),但這種成型是在特定時代、特定地域、或特定風格中約定俗成的,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傳統音樂旋律比較流暢,20世紀實驗音樂的旋律則大多不流暢,更加注重音色和節奏,但在目前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中,并不是的重點內容,中小學教材以傳統音樂為主,所以在此只對傳統音樂進行研討,它的進行以級進為主,大跳也是有準備和解決的,同時旋律進行往往也和調式調性聯系在一起,區分感知西方大小調和中國民族調式的音樂風格。旋律進行中可以表達作曲家或人民大眾的思想,帶有豐富的感性因素,所以旋律被人們稱作音樂的靈魂。

二、旋律感知

(一)借助外界事物感知旋律

傳統的音樂作品總是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抒情、或寫景、或表現故事等,這些正是學生可以借助于學習的有力工具。如果是歌曲,可以直接利用歌詞理解音樂,許多歌曲的創作過程是先詞后曲,這樣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就是用歌詞激發其靈感,再進行聯想創作的,所以好的歌曲的詞曲,雖然手法不同,但它們抒發的是同樣的感情,例如著名的《黃河大合唱》,據說冼星海當年拿到光未然的這首組詩后,是在一周之內完成旋律的構思,并在半月之內完成其八個樂章的編配,在創作中,民眾的疾苦激蕩著作曲家的心聲,他樂思如潮,用狂熱的激情很快完成了作品,聆聽時通過歌詞的引導,我們也仿佛就生活在那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對于器樂曲的欣賞同學們可以根據語言提示、畫面提示等感知音樂,語言提示可以是理論性的,比如教師可以提示某句旋律的演奏法、音色、強弱等讓學生在理性方面直接感受音樂作品;也可以是作品所要描述的內容進行提示,讓學生向著作曲家創作目的進行思考,比如浪漫時期的標題音樂,不僅有樂曲的總標題,還用文字、標題展示內部標題性樂思,表現的內容是文學性和繪畫性的,如穆索爾斯基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后來也被改編成管弦樂曲,初中音樂教材中選編的也是管弦樂版),表現的是一次畫作的展覽會,本曲分為漫步、侏儒、古堡、牛車等10段,其中“漫步”穿插于全曲,教師在學生欣賞的時候不僅說明標題,也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引導學生欣賞。

(二)感性與理性結合感知旋律

自然界中的聲音只有經過創造性過程才會變成音樂,音樂創造者是一個感性思維表現的過程,是作曲家社會實踐中生理和心理的運動過程。音樂中聲音具有不確定性,它不完全指向現實中的事物,它是用音樂的形式象征現實社會,暗示作者對現實的想法,是通過音樂旋律中各音之間的組織,促使人們進行聯想,把音樂和現實聯系起來,很明顯這個創造過程是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同時進行的。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對音樂理性元素的分析,感覺作者感性思維的取向,學生感知音樂的過程是通過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完成的,比如音響通過人的聽力刺激大腦接受到音響的信息,然后同時人的生理就會有所反應,心跳會隨著音樂的發展而發生變化,進入人對音樂的體驗過程,大腦隨著音樂結合自己的社會經驗以及理論根據展開想象,使音樂給聆聽者帶來愉悅感(無論是哀傷的音樂還是愉快的音樂,在這里引起的心理反應都叫愉悅感),所以學生在感知音樂時,最好是結合理論,因為學生缺乏足夠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較難體驗到音樂的情感內涵,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僅從間接經驗感受,也應該從理論層面分析感受作品。

(三)整體記憶感知旋律

由于音樂藝術是時間藝術,每一秒所呈現的音響可能是不同的,而后面的發展一般也是由前面音樂做鋪墊、變化或延伸,所以旋律的記憶在音樂學習中尤為重要。首先要記住一首樂(歌)曲的旋律動機或主題,隨后的發展可能都會以它為基礎進行,旋律的主要發展手法有:模進、重復、擴充、補充、緊縮、加花等,在結構發展中有如變奏、模仿、展開、再現、對比等,只要我們掌握這些規律,對于記憶音樂也是有幫助的,記住音樂的這些手法對于感知旋律的情感來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整體是表現命運、奮斗到勝利的一個過程,他在第一樂章開頭四個強音的命運主題,他自己也寫下了“命運的敲門聲”這樣發人深思的話,引導人們直接進入關于命運的意境之中,在隨后的第一樂章音樂中,這個主題一直重復,似乎提示人們與不畏懼任何關于上帝對命運的不公的安排,一直要與它做抗爭;隨后用圓號奏出由第一主題變化而來的第二主題,聽起來比較柔和、優美,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來命運動機再次加入引出了展開部,它是命運的展開,多次轉調,旋律既不穩定,顯示了在命運抗爭中的艱難險阻;再現部與呈示部是一樣的,但在結束部分貝多芬安排了一個長大的擴展的結尾,氣勢磅礴,體現了堅強的意志,必定會走向勝利的決心,后面樂章再不分析,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記住音樂對于感受和分析音樂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不僅需要感知,還需要從理論層面上理解。

三、旋律元素審美教育

綜上分析,旋律在音樂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寄托感情的靈魂,理解了旋律,也就對一首作品理解了一大部分,旋律的教育也要從審美角度出發,不能只讓學生記住了一段旋律或分析出旋律的結構就解決問題的。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旋律感性思維

旋律是描述人的情感的良好工具,它的聲調就如同人類語言一樣抑揚頓挫,情緒高亢時聲調高昂,旋律線總在全曲的高峰區域,情緒低落時聲調低沉,旋律線就在全曲的低谷,而大部分處在平穩狀態,為高潮或低落做準備,人的情緒不可能一直很亢奮或低落,音樂也一樣,高潮或低落后總會有解決,使情緒再一次正?;?。在教學中就要利用這種情緒,設計教學過程,使音樂教學過程充滿情調,不至于他們感到乏味。但是有些音樂作品并沒有大起大落,特別是小型的作品,例如許多兒童歌曲,但它們依然離不開某種情緒,這種小作品往往只表達一種(類)事情或感想,就像是很平靜的跟人交談一樣,不需要太激動的情緒,太激動往往會破壞音樂的完整性,畢竟這樣的曲式它容不下太多的像準備-展開-解決這樣的情緒過程,如果僅僅在一兩句之后給出一個特別激動的句子,然后解決總會有一種不完全或不穩定感,所以感受旋律的過程就是一個感知情感的過程,就如同語言交流一般,自然且合理。

(二)旋律記憶

在旋律感知中,前面已經討論了關于旋律記憶的重要性,而在旋律教學中,如何開展關于旋律記憶的教學,一是主題音樂或動機的重點分析與記憶,主題音樂或動機是后面發展的根本,要對它的旋律的走向,強弱、節奏等等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盡量能夠背唱,做到能聽到就可以知道是主題的重復或變化;二是加強學生對音樂發展手法和音樂結構的理解,音樂的發展是有一定的規律的,特別是大小調音樂體系的作品,西方音樂注重音樂結構,無論從整體還是部分都會有預先的設計,所以音樂作品內部也有一定的邏輯性,掌握好這種邏輯性對于記憶是很有幫助的;三是借助特殊手段組織教學記憶,比如分成若干組,每一組記一些東西,可以用任何方式表達所記的東西,利用身體聲勢的感知,或利用旋律線“畫”出音樂的發展過程,協助自己形成空間感;四是憑借經驗與激情感知記憶,這需要長期的訓練,經常聽音樂就會對音樂旋律有特殊的記憶能力,當我們在聽歌曲的時候,無論鋪墊部分寫的多優美,但是我們最容易記住的還是高潮部分,原因就是聽到高潮時我們往往會被歌曲調動其情緒的激情部分,這時記憶就會更加深刻。

(三)旋律分析的能力

音樂作品中的旋律包含了音高、調式調性、節奏、強弱、音色、節拍等多方面要素,音高不能是一個音,它構不成旋律,旋律需要音高的運動,可以是一個音的運動也可以是多個音的運動,在配以節奏就構成了旋律的基本形式;旋律中的強弱表現了旋律的感性因素,雖然旋律在有音高和節奏運動的情況下已經構成了基本結構,但是強弱加強了旋律的表達能力,比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主題,是在強力度下奏出這個動機的,使主題更具有表現力;在旋律演唱或演奏的過程中,音色的作用不容忽視,比如《二泉映月》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二胡是作品的原始樂器,如果將二胡換成薩克斯或小號,這種音色可能帶不來華彥鈞用音樂描述生活的那種滄桑感,達不到作者所設效果;節拍是旋律發展的強弱規律的體現,它即可以在旋律發展的過程中保持情緒,也可以在旋律發展過程中改變狀態,比如,2/4變成3/8速度就會加快,情緒相對也會發生變化,一般情況會變得比較輕快活潑,但也有其他情況。

另外在教學中還應該重視學生的旋律編創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原有旋律上進行編創,這是中小學對于旋律編創的重點;二是旋律的模仿創作,這種教學方式是在完全掌握了學習內容后進行的;三是創作新的作品,這種訓練在小學低年級就可以進行,旋律編創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練習與掌握技能,不可以操之過急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猜你喜歡
旋律記憶音樂
唐代口哨旋律擬解
給你的信
音樂
7月,盛夏的旋律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大地的旋律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