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戰與應對:面向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

2020-12-06 10:27崔偉孫曉園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1期
關鍵詞:智能時代應對高等教育

崔偉 孫曉園

摘 要:智能技術在變革我們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挑戰。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育治理三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走向智能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積極探索應用技術支持大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培育面向智能時代的高校教師,大力培養智能技術復合型人才和人工智能應用人才,加強多學科協同交叉,優化人工智能學科課程體系布局,提升高等教育管理者在智能時代的決策力等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智能時代;挑戰;應對

人類正處在智能時代的門檻上,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不斷發展,智能對話和推薦、智能穿戴設備、智能語言翻譯、自動駕駛、自動導航等正快速進入實用階段。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在改變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也變革著我們的高等教育。慕課和移動通訊使學生的泛在學習成為可能[1],AR與VR提升了學習的體驗性[2],智能助教可以為學生提供24小時在線的答疑服務[3],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一定程度上利于校園的安全管理[4]等。高等教育在享受這些由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智能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和技術變革需要人才培養做出怎樣的調整?智能時代的到來需要學科建設做出怎樣的回應?智慧的育人空間和管理形式需要教育治理做出怎樣的應對?這些都是正在走向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問題。

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1.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挑戰

高等教育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陣地。智能時代對多領域交叉人才、創新人才、尖端人才等各類人才的需求以及智能技術對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都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培養智能時代的人才。

第一,培養觀念與模式須轉變。一方面,隨著技術復雜度的提升,僅僅依靠單一學科的知識將越來越難以完成某項復雜的任務。不僅如此,單一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會造成大學生知識面窄、創新能力弱,以致難以適應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階段乃至普及化階段,一些高校開始“工業化地批量生產”大學生,造成大學人才的同質化嚴重。然而,高等教育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有創新思維、有全球視野、有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人才[5],而不是同質化的“高等教育產品”。尤其是智能時代,更需要人才的個性化、獨特性與全面發展。因此,單一學科、批量生產的工業化教學和管理模式將不再適應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觀念必須做出轉變。

第二,高校師生所扮演的角色須轉變。在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下,高校教學主要是課堂傳授以及實踐、論文指導等方式。這一方式下,教師主要承擔了知識技能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則是知識技能的被動接收者。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教學則是擁有良好的人機協作能力和信息素養的教師,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上,師生間所進行的開放性、探索性的啟發與學習。此時,教師將承擔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者、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培育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路者角色;大學生也將從知識被動接收者轉變為知識探索者和知識主動獲取者。高校師生所扮演角色的轉變成為雙方在智能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對教師來說,角色的轉變意味著知識結構、教學習慣和思維觀念的轉變。他們必須要學會使用人工智能,否則將會被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取代[6]。他們必須要思考哪些是人工智能做的,哪些是自己要做的,以證明自己價值的無可替代性。對學生來說,角色的轉變意味著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他們要能夠在教師指導和人工智能的協助下,以人機協作的方式,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參與活動、發展智慧,實現個性化和選擇性的發展。

第三,評價方式須轉變??茖W的人才培養評價為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效的監控與保障[7]。為了保證智能時代評價方式與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教學方式相適應,傳統的“經驗主義”“宏觀群體”“單一評價”[8]的評價方式必須做出改變。一是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更注重大學生的個體獨特性與全面發展,因此“宏觀群體”“單一評價”的傳統評價方式難以適應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要求。二是智能化、個性化、開放性教學方式使大學生學習更多地融入了個性化和選擇性的元素,因此“一刀切”的傳統評價方式難以兼顧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三是智能時代的大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和人工智能的協助下隨時隨地獲取知識、發展智慧,因此傳統的“經驗主義”評價不能對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數據進行智能動態追蹤。

2.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挑戰

第一,對多學科交叉的需求增多。智能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被徹底改變,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技術之外的問題,如法律、倫理和道德問題。這些問題遠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智能時代這個新場景中的全新問題。這些全新問題今天已經有人提出,但是目前很少看到這方面研究,而這些問題對人類的影響重大[9]。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依靠單一學科,必須有賴于多學科協同,有賴于文科的內部融通、文理交叉來研究和解決。因此,智能時代對多學科交叉的需求將會增多,不僅僅是理工學科內部相近學科的交叉協同,還包括文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文科與理工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

第二,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的課程設置存在發力空間。近一兩年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發展迅猛,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35所高校已經首批獲得人工智能專業的建設資格[10]。但目前在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的課程設置方面仍存在不少發力空間。一是專門用于人工智能的課程數量還遠遠不夠。很多高校的人工智能專業仍使用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智能教育呈空心化。目前,能專門用于人工智能的課程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這導致人工智能專業課程只能濃縮到“高級科普”程度[11]。二是當前人工智能教育相關專業課程混亂。針對目前信息時代與智能時代交疊融合的過渡狀態,如何設置智能教育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還需要深入研究[12]。

3.高等教育治理的挑戰

第一,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須轉變。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極大地豐富了產品、服務的內容與質量,變革了服務的形式和結構,創新了教育服務和產品的供給模式。在治理正在體現出智能化、自動化、個性化特征的智能時代,我們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也需要發生轉變。如何依靠智能時代的相關技術,使我們的高等教育決策更科學、更精準;如何借助智能時代的相關產品,使我們的高等教育治理更智能、自動化程度更高;以及如何依托智能時代的相關產物實現精準的個性化管理,從而減少高等教育治理資源的投入……這些都是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治理方式變革所面臨的問題。

第二,指導和引領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進展緩慢。智能時代在給高等教育治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問題,如智能技術的應用邊界、機器決策與人的決策的協調、學生信息泄露隱患等。由于缺乏相關法律和政策的指導和引領,當前基于智能技術的高等教育治理處于尚未起步或“摸石頭過河”的嘗試探索階段,亟需理論的引領和制度的規范。但是因為問題的復雜性和相關研究的滯后性,能夠指導并規范人工智能發展的法律和政策進展緩慢,能指導和引領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進展則更是緩慢。倘若這一現狀長期得不到解決,將很難保障高等教育治理的健康有序發展。

應對智能時代的挑戰

1.探索面向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第一,積極探索應用技術支持大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一是借助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運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情感計算等智能技術對大學生學習過程數據、體質健康數據、心理健康等多模態數據深度挖掘,以人機協作的方式揭示大學生的學習行為規律、成長發展規律,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科學支持。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大學生個性化、彈性化、定制化的學習提供技術支撐,保證大學生時時處處的泛在學習。挖掘人工智能技術的潛能,使其廣泛運用于改進學習過程中知識獲取和信息傳播的方式,構建適合大學生泛在學習的優質智能教育體系。三是構建智能學習評價體系。構建符合智能時代人才需求的教育評價目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手段。研發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表現性、發展性多元評價系統,不僅要完善對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界定、評估和認證,而且還要對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專業素養以及職業教育階段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追蹤和測評,幫助其進行生涯規劃。

第二,培育面向智能時代的高校教師。一是提升高校教師的人機協作能力,幫助其實現知識結構、教學習慣的轉變。積極引入VR、AR、MR等豐富的培訓形式[13],對高校教師進行智能教育素養培訓,幫助其建立智能化教育意識,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智能化教學和管理的水平。二是宣傳普及與智能時代高校教學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并通過討論與思想交流的方式改變高校教師傳統的教育理念。通過高校教師論壇的形式,使高校教師重視以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的問題導向教育理念,重視“先道德情操教育、后學術探究”的高校人才培養理念。三是高校教師自身要適應智能時代的角色轉變,將精力專注于高技能的任務,包括個性化學習指導、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社會網絡聯接指導、學習問題診斷與改進、發展性評估與改進、心理健康管理與疏導、社會性的培養、同伴互助專業成長、信仰和價值觀的引導、體質健康監測與提升、生涯規劃指導、人工智能教育服務倫理監管等[14]。

第三,大力培養智能技術復合型人才和人工智能應用人才。一是通過課程、教學系統、培訓項目等的建設,著力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人工智能技術人才?;谌斯ぶ悄芗夹g,研發動態、進化、多元立體的整合型智能課程,推動人工智能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開發面向各行業的智能實訓仿真教學系統,構建面向學習者的真實環境和虛擬環境無縫融合的教育環境。建立優質開放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中心,開發高質量的人工智能培訓項目,助力復合型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二是重視中高等職業教育對人工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鼓勵職業學校聯合企業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建設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的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養服務于人工智能企業發展的專業型和應用型人才。

2.促進適應智能時代發展的高等教育學科建設

第一,加強多學科協同交叉。一是引導鼓勵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加強交流。支持各學科的研究人員密切合作,不僅是理工科內部學科間的交流合作,而且還包括“文+文”合作、“文+理”合作、“文+工”合作等,以共同探索智能時代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二是通過開展具體的項目,促進多學科的協同交叉。設置相應的智能時代的重大攻關項目,引導多學科的研究者,加強協同攻關和交流創新,通過重大基礎性問題的探索以及前瞻性重大研究項目的開展,促進學科的協同交叉。三是通過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帶動,促進學科間的協同創新。掌握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可以開放人工智能云服務,為高校各學科的研究者提供技術支撐,帶動不同學科間的協同創新。

第二,優化人工智能學科課程體系布局。一是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課程研發。通過征求人工智能產、學、研領域的專家意見,設置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構建智能教育的核心知識體系,同時加強智能教育教材的優選工作。教育部可以牽頭成立智能教育課程設置和教材開發研討班,廣泛調研并吸納專家意見,助力課程與教材的研發。二是突出本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特色,建設符合智能時代人才培養體系的“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課程體系。例如:北京某高校的人工智能學科正與本校法律和金融等學科相結合,提供法律的輔助方案、輔助量刑和其他法律分析、金融分析工具等[15]。三是加強對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課程的評價管理,在加大人工智能學科方向開設力度的同時,不僅要保障高校人工智能學科課程體系的科學性,而且還要保障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的課程質量。

3.推進面向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治理

第一,提升管理者在智能時代的決策力。一是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培養自身的人工智能意識和能力,以提高教育治理能力。高等教育管理者要認識到智能技術在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影響,自覺提升在決策時納入、運用智能技術的意識,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與預見性。二是組織相關的培訓,以提升高等教育管理者的人工智能意識和能力,甚至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準則等方式向教育管理者展示智能時代應具備的能力指標,指導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培養。三是通過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合作與對話,促進政策對話和知識共享,提升自身在智能時代的決策力。例如:通過積極參加高等教育管理者間的論壇或相關主題會議,學習優秀的治理經驗,提升自身的教育治理能力。

第二,制定高等教育治理政策或倫理規范。一是加強智能教育倫理方面的研究,分析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所帶來的倫理風險,建立人工智能發展和教育應用的倫理規范。二是政府、學術界、行業合作伙伴和民間社會組織在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面開展合作,通過利益攸關者共同討論協商的形式,制定多元參與、協同發力的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治理政策或標準,推進面向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治理。

智能時代是一個人人可享智能技術的時代,新技術不斷出現、新產品不斷應用,挑戰與機遇并存。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16],不僅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使命,更對智能時代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須要深刻認識并積極應對智能時代的挑戰,方可做到在保證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對智能時代發展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原昉,乜勇. 智能時代泛在學習的基礎和教學支持服務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5):26-32.

[2]李婧. 醫學模擬教育與人才培養—談VR/AR在醫學院校的應用前景[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47(6):113-116.

[3]吳玉蓉. 高教普及后師資不夠怎么辦?專家:智能助教、智能老師將上陣[EB/OL]. (2016-10-27)[2019-06-2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0190.

[4]羅超.AI時代門禁將大有可為[J].中國公共安全,2018(9):24-29.

[5]朱永新,徐子望,魯白,等. “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筆談(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4):15-30.

[6]余勝泉. 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1):16-28.

[7]王銳,高宇璇. 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價值工程,2014,33(27):258-259.

[8]盧秋紅. 面向未來的教育評價改革[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7):8.

[9]馬費成.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J].評價與管理,2018,16(2):1-5.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EB/OL]. (2019-03-25)[2019-06-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903/t20190329_376012.html.

[11]王之康. 高校人工智能熱的“冷”思考[N].中國科學報,2018-06-26(5).

[12]李德毅,馬楠,秦昆. 智能時代的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5-10.

[13]宋靈青,許林. “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7):73-80.

[14]余勝泉,王琦. “AI+教師”的協作路徑發展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4):14-22,29.

[15]劉進,呂文晶. 人工智能創新與中國高等教育應對(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52-61.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2018-04-03)[2019-07-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804/t20180410_332722.html.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

[責任編輯:于 洋]

猜你喜歡
智能時代應對高等教育
世界機器人總動員
新媒體時代食品安全迎來智能時代
營改增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應對策略分析
淺談教師如何應對校園霸凌
石油企業建設學習型黨支部的實踐與思考應用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