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陳獻章“端倪”哲學與其詩學“自得之學”的關系

2020-12-08 15:48武道房
關鍵詞:中華書局詩學天地

黃 強 武道房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白沙里人,世稱“白沙先生”,其學稱江門之學。作為朱子理學向陽明心學過渡的關鍵人物,在明代哲學史上的地位不可或缺。同樣作為吳與弼的弟子,其學術宗旨卻和吳與弼異趣,他先是接受其師的圣賢之學,然后發現此心和此理未有湊泊處,于是刪繁求簡,專意靜坐,尋得“未知之處”,后以“自得之學”聞名于世。他的“自得之學”是在靜坐中完成的,在“靜中得道”?!睹魅鍖W案》云:“先生學宗自然,而要歸于自得。自得故資深逢源,與鳶魚同一活潑,而還以握造化之樞機,可謂獨開門戶,超然不凡?!雹訇惈I章主張學問宗旨歸于自得,故能“鳶飛魚躍”,以求得灑落超然。在辭別吳與弼后,筑臺靜坐,閉門不出,悟自得之樂。同時,陳獻章以自得為真受用處,不著書,卻鐘情于詩,我們在研究陳獻章哲學的同時不可忽略他詩歌領域的成就。其弟子湛若水云:“白沙先生無著作也,著作之意寓于詩也。是故道德之精,必于詩焉發之?!雹陉惈I章的詩現存兩千多首,含四言詩、五言詩、七言古詩、絕句等,內容豐富,語言精妙。他本著“只著青山不著書”的品德,以詩載道,傳播自己的思想。

心學,作為中國特有的心性之學,始于孟子,經過陸九淵“心即理”的發展,后來卻產生“朱陸合流的趨勢”,為了解決朱熹學說中存在的矛盾,于是提倡易簡功夫,主張向內發展。③元代就有許衡、吳澄等一些心學傾向者,心學思潮到明初繼續涌動,以至于到“獨開門戶的白沙學說”,最后陽明集大成。陳獻章之學問在其心學,心學之旨又流于詩文,他認為詩的本體便為性情,抒發人心中的情懷,使得外在的理成為人心中的情,這樣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④陳獻章的學術思想包含其哲學和詩學,但大多是詩人的體悟,與陽明多方面的學術探究和實踐所總結的“致良知”大不相同。⑤對于陳獻章哲學思想或者詩學思想的研究目前學術界已有不少,本文將從陳獻章哲學的“端倪”處入手,分析陳獻章的“端倪”哲學和詩學“自得之學”的關系所在。

一、靜中“端倪”

吳與弼(1391—1469)是陳獻章的老師,對陳獻章的心學思想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主靜”的觀念,主張靜中觀物,靜中觀理,故有學者認為他是明代心學的直接發端者。⑥對此后陳獻章“靜中端倪”的思想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陳獻章早年求學于康齋,他自述為學經歷說:“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學。其于古圣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雹哧惈I章年二十七求學于康齋先生,學習“作圣之功”,可終究未知入處,不得其精髓,后來用靜坐的方法求尋古圣賢之旨,養出一個“端倪”來?!办o坐”之法是陳獻章的發明,他調整了求圣方法,由“讀書”改為“靜坐”,以尋得入門處。而“端倪”指的是即幾也、微始也、開首也,未有其他意義。⑧對于“端倪”這個詞的研究一直有兩種看法,第一是把“端倪”等同于“開端”;第二是把“端倪”理解為“善端”。筆者將之理解為心與理一后達到的“湊泊吻合”處。⑨陳獻章自己說:“為學須從靜中坐養出個端倪來,方有商量處?!雹狻办o坐”是為學的入門處,求得端倪后的“作圣之功”才是目的。但此端倪不僅包含動靜之意,還具有“誠”的內涵。

在陳獻章的心學法門中,“靜”是第一位的,靜坐便可以悟道,首先需做到無欲,決去一切貪念,不為外物所擾,“無欲則虛靜而動直,然后圣可學而至矣?!?1主靜之說始于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12釋老也說靜,但是陳獻章的“靜”不同于釋老的靜寂,他自己也說:“佛氏教人曰靜坐,吾亦曰靜坐;曰惺惺,吾亦曰惺惺;調息近于數息,定力有似禪定。所謂‘流于禪學者’非此類歟?!?3陳獻章提到“到得物我兩忘,渾然天地氣象,方始是成就出”。14惟有靜時才能心如明鏡,達到物我兩忘,與天地渾然一體。所以,每有求學者,先生總教人靜坐,靜坐作為學之門戶,可尋得見道之處。朱熹“格物致知”之法過于繁瑣,所以陳獻章以“靜坐”的方式讓人放下心中束縛,尋得與天理的湊泊處。自從周敦頤先生提倡主靜開始,程門之人皆以此相傳授,朱熹恐人流入禪學,故以此少說靜,倡導主敬之法。而陳獻章以為只要學者區別儒和禪的分別,不為禪所誘,靜坐之法也可以探究“入處”,也就是“作圣之功”。為此我們需要心誠,才可避免流于禪學,誠中亦包含仁義禮孝善等儒家合理內核?!岸Y無所不統,有不可須臾離者,克己復禮是也?!?5為學做人以禮義要求自己,不可須臾不行禮,也不為時俗所變,以儒家性善為前提,這樣在語默動靜、俯仰天地之間就不會流于釋老。周敦頤早在《通書》中就肯定了“誠”的地位,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6陳獻章也很重視“立誠”的作用,“其始在于立誠,其功在于明善,至虛以求靜之一,致實以防動之流,此學之指南也?!?7認為為學在于靜坐,靜坐在于誠心,這樣我們起居,人倫,日用皆由誠意所發,才能辭不虛假。擁有此誠才能有此心,才能存天地,存萬物,“夫天地之大,萬物之富,何以為之也?一誠所為也。蓋有此誠,斯有此物;則有此物,必有此誠”。18陳獻章把物和誠相聯系,把“誠”上升為“理”的范疇,萬物有此一理,萬物有此一誠。此誠表現在人的身上就是“一心耳”,最終把吾心的誠上升為天地的誠,以求“天地之誠”與“吾心之誠”同一。

陳獻章之學,自得處在于“靜中養出一個端倪”,此處的“端倪”不是一種顯見的、清晰的觀念,而是需要不斷擴充,來達到吾心與此理吻合之處,這樣也就解決了“未知入處”的困惑。他指出:“此理干涉至大,無內外、無始終,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矣?!?9想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從內外兩方面著手,對于外而言最重要的是學道,也就是學四書與六經,他指出“四書與六經,千古道在那。愿汝勤誦數,一讀一百過”。20四書六經作為儒家經典,要求得外在之理還需讀書破萬卷,邵康節與范仲淹皆讀書以求道?!拔崧勆劭倒?,撒席廢眠臥;又聞范仲淹,畫粥充饑餓?!?1由此可見有志之士都有求學讀書之志,也就是我們說的求得外在之理?!皩W者茍不但求之書而求諸吾心,察于動靜有無之機,至養其在我者?!?2要使得理與心一,不僅需要求學讀書還需要求得吾心,“以我觀書”而不是“以書博我”,才會有天地之道存于我心。這里的道指的是心與理一所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所指的“端倪”處。當我們達到此心與此理吻合處,就會發現道“道無往而不在,仁無時而或息,天下何思何慮,如此乃至當之論也”。23道不僅范圍廣,而且至大無損,“然以天地而視道,則道為天地之本;以道視天地,則天地者太倉之一粟,滄海之一勺耳”。24天地之大卻不能與道侔,但是有一個前提,只有君子才能得到它,這里的君子指達到“端倪”境界的人,所以至大者道而已,而君子得之。此處的道作為本體而言即為義理之溶液,操存之灑落,形成了“端倪”處最重要的部分,自得之旨。

陳獻章指出“義理須到溶液處,操存須到灑落處”。25義理溶液,操存灑落可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處是“尋得顏回樂處”,第二處是“自得之學”。仲尼顏回之樂在于樂此心,而非樂簞瓢陋巷,“仲尼、顏子之樂,此心也;周子、程子,此心也,吾子亦此心也。得其心,樂不遠矣”。26尋得顏回樂處之后,心靈就會開闊,盡管處于陋室之中也能致其誠,飲一瓢亦能表達自己的志向,“醉則曲肱而臥,藉之以綠草,灑之以清風,寤寐所為,不離乎山云水月,大抵皆可樂之事也”。27陳獻章也指出他的學問以自然為宗旨,認為自然之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自然之樂,乃真樂也。宇宙間復有何事?”28學者以自然為宗,不僅內忘其心,而且外忘其形,方可與天地同體,做到隨心所欲的地步,達到神游的境界。陳獻章和其師不同,吳與弼以躬行實踐、兢兢業業為樂,而他卻是以鳶飛魚躍、堯舜與我皆自然的心態,有此天地自然之利我們都可以取而得之,“日用間隨處體認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處也”。29這里的佳處可以說是孔子、顏回所說的樂處。要達到自然也不是十分容易的,“秉常亦每有新得,大抵辭氣終欠自然”。30這就需要我們“從靜中養出一個端倪”。此端倪是對孟子“四端”、陸九淵“本心”以及程朱“天理”的歸并與融合。31

綜上所述,陳獻章發明的“靜坐之法”教人在靜坐中尋得未知入處,同樣也簡化了“作圣之功”,避免了朱熹繁瑣的格物致知的方法。陳獻章的“靜中端倪”包含豐富的內容,有靜的內容,心與理的內涵,義理操存的統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他的自得之學,“往古來今,四方上下,都一齊穿紐,一齊收拾,隨時隨處無不是這個充塞。色色信他本來,何用爾腳勞手攘?舞雩三三兩兩,正在勿忘勿助之間,曾點些兒活計,被孟子打并出來,都便是鳶飛魚躍”。32有這種自得之樂,方能“色色信他本來,何用爾腳勞手攘”,也就是“勿忘勿助之間”,如此才可做到真樂。

二、詩中“自得”

陳獻章的族人陳炎宗曾說:“白沙先生以道鳴天下,不著書,獨為好詩。詩即先生之心法也,即先生所以為教也?!?3陳獻章的思想在詩中也得到了充分得展現,“以詩代著”、“以詩傳道”形成了其詩歌的鮮明特色,然而詩教是儒家傳統,從《毛詩序》的陳說詩義,劉勰以“明道”“宗經”雕鏤文心,經鐘嶸、白居易的發展,到明代陳獻章形成自己的詩歌特色。34他的詩風雖有時俚詞鄙語沖口而出,但其妙意應機而發,“以道入詩”,故然自得。

陳獻章主張以情入詩,率情為之,他早在《認真子詩集序》就提到:“詩之工,詩之衰也?!?5認為寫詩當抒發真情,不應飾巧夸富,媚人耳目,這樣只能是詩之哀,得不到詩歌真正的樂趣?!按蟮终撛姰斦撔郧?,論性情先論風韻,無風韻則無詩矣。今之言詩者異于是,篇章成即謂之詩,風韻不知,甚可笑也。情性好,風韻自好;性情不真,亦難強說,幸相與勉之。知廣大高明不離乎日用,求之在我,毋泥見聞,優游厭飫,久之然后可及也?!?6在他看來,詩歌的本體在于真性情,性情在我,則日用語默之間皆可悠游自在。同時學習古人的詩也需要知人論世,知其性情方有此聲口,“大抵詩貴平易,洞達自然,含蓄不露,不以用意裝綴,藏形伏影,如世間一種商度隱語,使人不可模索為工。欲學古人詩,先理會古人性情是如何,有此性情,方有此聲口,只看程明道、邵康節詩,真天生溫厚和樂,一種好性情也?!?7于是一種漸悟的方法顯露出來。陳獻章提到:“今且選取唐宋名家詩數十來首,諷誦上下,效其體格、音律,句句字字一毫不自滿,莫容易放過。若于此悟入,方有蹊徑可尋?!?8只有領悟方有蹊徑處。而悟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學者須循次而進,漸到至處耳”。39這種悟也就是自得自悟,朱熹初學陶淵明詩的時候,閉門兩個月,方達到逼真處。這種領悟的過程同樣伴隨著“疑”而進行,但是前人疑惑的內容大都是指名物訓詁之類,陳獻章的“疑”是趨向于自得處慢慢漸悟的過程,他說道:“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0在疑問的過程中慢慢頓悟,到得悟入處,便會韻味無窮。

陳獻章十分認可嚴羽的“別材”“別趣”說,認為作詩要有自己的境界和趣味,如此,“夫詩,小用之則小,大用之則大??梢詣犹斓?,可以感鬼神;可以和上下,可以格鳥獸;四時行焉,百物生焉”。41同時他還強調“作詩當雅健第一,忌俗與弱。予嘗愛看子美、后山等詩,蓋喜其雅健也。若論道理,隨人深淺,但須筆下發得精神,可一唱三嘆,聞者便自鼓舞,方是到也”。42陳獻章學貴自然,崇尚自得之趣,同時追求雅健,這些都可以在他的詩歌中充分體味。

陳獻章的“自得”理念形成了其詩歌的美學特色,“吾能握其機,何必窺陳編?學患不用心,用心滋牽纏。本虛形乃實,立本貴自然”。43掌握了自得的韻味后就會超然物外,其樂無窮,產生一種浩浩然的氣息?!皝硌阒旌?,歸人看月色。超然塵外心,浩矣周八極?!?4讀陳獻章的詩給人一種逍遙自在的感覺,可能是因為接受陶詩有關,有詩云:“黃菊有佳晨,良朋樂呼喚。爭持淵明杯,來接子桑飯?!?《九月諸友會飲白沙得雁字》)陳獻章反對詩歌好發議論,認為“須將道理就自己性情上發出,不可作議論說去,離了詩之本體,便是宋頭巾也。大概如此?!?5要將義理轉化為情,不能離卻詩之本體,詩的本體便是悟得自然處,這樣隨意一發揮就有無盡意蘊。陳獻章以“自然為宗”的詩歌主張對其弟子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受其影響最大的是張翊,陳獻章如此評價:“蓋廷實之學,以自然為宗,以忘己為大,以無欲為至,即心觀妙,以揆圣人之用?!?6他的“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至”多接受陳獻章的自然之旨,而“以心觀妙”又是對其詩歌的繼承與發展。

陳獻章詩歌主張“道本自然”和“以自然為宗”,其瀟灑自如的人生觀在詩歌中隨處可見。詩中自得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是人與景物交融,產生自得之情,第二是淡泊人生,掌握真趣之樂。陳獻章將他的哲學思想注入他的詩歌當中,批評那些“迷失真情”的詩風。他主張的“鳶飛魚躍”“自得之樂”為儒家最高審美理想,不僅富有現實性,而且包含著人生的藝術暢想。47

三、自得:陳獻章哲學和詩學的旨歸

用“靜坐”的方法以求吾心,尋得“端倪”處,此乃陳獻章哲學的發明處,陳獻章“端倪”哲學中“靜”、“心與理一”、“自得”之旨在他的詩歌或詩學主張中均有體現,他的哲學思想和詩學主張是密不可分的,呈現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但無論是哲學還是詩學,其最終都要歸于“自得”。

“端倪”哲學表現在詩歌中,首先是“靜”。如詩歌《對竹》所說:“窗外竹青青,窗間人獨坐?!?8窗外竹與窗間人形成鮮明的對比,簡單的語言描寫出一種幽靜美,但更要的還是心靜,“坐來白日心能靜,看到浮云世亦輕”。49由此可見心靜時便能有一種自悟,一種體會。其次是“心與理”的體現。詩中云:“無我無人無古今,天機何處不堪尋!風霆示教皆吾性,汗馬收功正此心。水火鼎中非玉液,鴛鴦譜里失金針。道人欲向諸君說,只恐諸君信未深?!?0陳獻章認為只要此心和“天機”達到合一處,也就實現了“心與理一”,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真機活潑”的境界,如詩中所云“:逍遙復逍遙,白云如我閑。乘化以歸盡,斯道古來然”。51“斯道古來然”的境界,即儒家“天人合一”之道,也是道家的“與天地同體,與萬物為一”之道。52最后是“自得”之旨在詩歌中多有體現。如五言詩《題畫》、《對酒》及七言詩《次韻張廷實舟中寫興》等多寫詩人灑脫自如的人生情懷,其自得之樂溢于言表。

陳獻章作為明代哲學發展中的重要人物,其心學的發展歷程對于他的哲學和詩學思想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湛若水繼承其師學說,發展為“隨處體認天理”,對陳獻章的思想進行了傳承。陳獻章“宗自然”而產生的化化生生的詩歌樂趣也成為他“以詩傳教”的重要內容??傊?,陳獻章的學術宗旨對于明中后期的哲學與詩學的發展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注釋:

①黃宗羲:《明儒學案》,中華書局2008 年版,第4 頁。

②陳獻章:《詩教解原序》,《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699 頁。

③⑥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方志出版社2007 年版,第129,184 頁。

④⑤ 31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53,57,41 頁。

⑦11 13 15 陳獻章:《復趙提學僉憲》,《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145,147,147,144 頁。

⑧⑨ 47 52 參見黃明同:《明代心學開篇者陳獻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93,94,225,145 頁。

⑩ 14 陳獻章:《與賀克恭黃門》,《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133,135 頁。

12 周敦頤:《太極圖說》,《周敦頤集》,中華書局1990 年版,第6 頁。

16 周敦頤:《通書》,《周敦頤集》,中華書局1990 年版,第13 頁。

17 陳獻章:《送羅養明還江右序》,《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5 頁。

18 陳獻章:《無后論》,《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57 頁。

19 32 陳獻章:《與林郡博》,《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17,217 頁。

20 21 陳獻章:《景旸讀書潮連,賦比勗之》,《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313,313 頁。

22 陳獻章:《道學傳序》,《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0 頁。

23 30 39 40 陳獻章:《與張廷實主事》,《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164,173,165,165 頁。

24 陳獻章:《論前輩言誅視軒冕塵視金玉》,《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55 頁。

25 陳獻章:《復張東白內翰》,《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131 頁。

26 33 陳獻章:《尋樂齋記》,《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48,700 頁。

27 陳獻章:《東圃詩序》,《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2 頁。

28 29 陳獻章:《與湛民澤》,《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193,193 頁。

34 覃召文:《論白沙詩教》,《陳白沙新論》,花城出版社1995 年版,248 頁。

35 41 陳獻章:《認真子詩集序》,《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5,5 頁。

36 陳獻章:《與汪提舉》,《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03 頁。

37 38 陳獻章:《批答張廷實詩箋》,《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74,75 頁。

42 45 陳獻章:《次王半山韻詩跋》,《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72,72 頁。

43 陳獻章:《答張內翰廷祥書,括而成詩,呈胡希仁提學》,《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79—280 頁。

44 陳獻章:《經鱷鱷洲》,《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81 頁。

46 陳獻章:《送張進士廷實還京序》,《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12 頁。

48 陳獻章:《對竹》,《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516 頁。

49 陳獻章:《游心亭,為丁縣尹作》《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414 頁。

50 陳獻章:《示諸生》,《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494 頁。

51 陳獻章:《和陶一十二首·歸田園》,《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92 頁。

猜你喜歡
中華書局詩學天地
背詩學寫話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潛心磨礪 精益求精
陸費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論
淺談中華書局企業文化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拾天地之荒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