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

2020-12-14 04:19張海東
讀寫算 2020年33期
關鍵詞:初中歷史有效教學課堂教學

張海東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有效教學的思想已運用于課堂活動之中。不僅給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環境帶來創新,還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課堂體驗得到提升。歷史作為學生初中教育階段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思維判斷、價值引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3-0150-02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對學生人文素養、社會實踐、思維發展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在實際的初中歷史課堂活動中,學生普遍存在參與積極性不足、理解不到位、知識掌握不牢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手法使用不當、組織環節運用不適而造成的。因此,本文從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提升的策略兩個方面出發,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究。

一、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學主體作用不明。在對初中歷史課堂活動的探訪和調查中,筆者發現當前歷史教學中仍然存在學生主體不明確的問題,主要體現以下幾點:其一,教師主導課堂現象嚴重。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展教學活動,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其二,學生差異化現象突出。因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個體難免出現差異化現象,需要教師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手段。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教師未能采取正確的引導手段,從而造成學生個體發展的偏差。

(二)課堂手法運用不足。課堂手法是教師將知識或技能傳授于學生的教學策略。其手法運用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的教師在手法的選擇和運用上呈現單一化的現象,缺乏多樣化的課堂選擇,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體驗存在不足,影響其授課的質量和學習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師在信息化設備的運用上存在使用率不高的現象,無法起到智慧課堂的效果。

(三)環節設計效果不佳。課堂環節的有效設計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質量。但在對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走訪調查中,發現部分教師在課堂環節的設計上存在形式化的現象,缺乏對學生主體的把握和學情的了解,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不足,從而造成課堂活動處于費時低效的不良狀態。此外,有些教師在關鍵問題的設置和實施上,存在超綱、超限的現象,這不僅降低學生對課堂問題的探究熱情,還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出現“斷檔”,影響其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二、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引入環境,激發學生探究心理。環境的構設,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和學習效果。同時,以直觀生動的場景引導其中,使學生的主觀意識得到有效滲透,這不僅使學生的能動作用得到發揮,還使學生的探究心理得以激發。因此,在歷史課堂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和信息特點,創設適合學生學習和理解的教學環境,引發學生對主體內容的聯想與探索,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這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具有積極的意義。

例如,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史實,掌握《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內容和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對此,筆者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構建以“太平天國”為主題的課堂環境,將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文獻資料和影像文件播放給學生,如《太平天國》紀錄片節選、《百家講壇》片段等,使學生在視頻的觀看中,切實了解太平天國的整體架構和發展起因,這對下一階段新知的教授奠定基礎。同時,筆者還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預設相關問題,如農民運動在近代社會中呈現哪些新的特點?其歷史作用又是什么?等,把握學生的探索方向,激發學生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求知心理。學生在直觀的畫面引導和問題引入中,都紛紛打開課本展開思索,進一步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始末。通過對課堂環境的構設和引導,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得到激發,還使學生的認知范圍和探究意識得到培養,實現學生的主體發展目標。

(二)創設問題,打牢學生學習基礎。課堂問題,不僅能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打牢學生的學習基礎,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對課堂問題的作答情況,及時了解授課動態,從而對下一階段的計劃實施提供教學依據。因此,在歷史課堂活動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情基礎,靈活設計課堂問題,注重問題的質量和深度,培養學生對歷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正確判斷的能力,從而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

例如,在《戊戌變法》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基本了解本節中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以及“戊戌六君子”等基礎知識,為了檢驗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筆者根據學生的學情發展,設置以下課堂問題,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打牢學生的課堂基礎:

1.公車上書發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發生于何時何地,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內容?

2.在公車上書之后,維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徑繼續宣傳維新思想?其中產生影響最大的是哪兩個報刊?

3.光緒帝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為什么會支持變法呢?

4.戊戌變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但為什么還會失敗呢?維新變法的失敗又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樣的歷史教訓?

5.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通過對課堂問題的靈活設計,不僅使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知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良性發展。

(三)結合故事,培養學生歷史素養。在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活動中,大多數的教師只注重對學生課本知識的傳授和講解,缺乏對學生人格情感和內在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的主體發展和綜合基礎產生片面性。而將歷史故事導入到教學之中,將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導向,這對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歷史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故事,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事件,引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與探索,從而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滲透學科素養,促進學生的內在發展。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為真切地了解到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等經過,掌握武昌起義的經過,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信息判斷的學科素養,筆者采用歷史故事穿插的方式展開課堂活動。其中,講述“保路運動”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當時清政府賣國求榮的本質;講述“南北相持”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到武漢三鎮已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逐漸形成南北對峙局面;講述“南北議和”的故事,標志清朝政權已名存實亡,這也進一步導致辛亥革命的失敗。學生在故事與內容的聽取中,都能保持積極好學的心態,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實現其有效教學的課堂效果。通過對歷史故事的講述與結合,不僅使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更為清晰,還能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并將其認知延伸于現實社會之中,增強學生的事件能力和探索意識,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環境的引入、問題的創設、歷史故事的滲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心理,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這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以歷史故事作為牽引,使學生將故事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保持積極探索的求知態度,有利于實現學生自我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邱繼林.淺析初中歷史有效性課堂的營造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7(2):90-91.

猜你喜歡
初中歷史有效教學課堂教學
簡約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數學開放題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探索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談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新理念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加快中職會計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有效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