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生鮮產品冷鏈物流的區間結構和信息體系構建

2020-12-18 03:31萬玉龍博士生
商業經濟研究 2020年24期
關鍵詞:信息流冷鏈生鮮

萬玉龍 博士生

(中國礦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引言

根據原農業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7 億噸生鮮產品進入流通領域,但我國冷鏈物流建設仍然無法保障所有生鮮產品的運輸需求,我國生鮮產品僅有27% 能夠進入冷鏈物流體系中,未進入冷鏈物流的生鮮產品僅能通過常溫鏈進行運輸。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常溫物流鏈相比于冷鏈物流的損失率高出約40%,僅果蔬類生鮮產品,我國每年的損失金額就高達1000 億以上。相比之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生鮮產品冷鏈運輸率均達到95% 以上,生鮮產品的損失率能夠控制在5% 以下,我國生鮮產品冷鏈物流水平較低,產品運輸過程中損失嚴重,導致生鮮產品零售價格居高不下,生產者和消費者處于 “雙輸” 局面。加強生鮮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對于降低我國生鮮產品價格,提高生鮮產品質量安全以及保障生產消費者利益有著重要作用。

而2020 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我國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常溫鏈運輸過程交接流程復雜,產品極易暴露于病毒污染環境,因此風險更大。而冷鏈物流的可控性更強,風險暴露頻率更低。但我國卻出現了多期冷鏈病毒污染問題,繼北京新發地市場檢出新冠病毒之后,深圳市龍崗區在對進口冷鏈食品排查過程中,發現1份從巴西進口的凍雞翅表面存在新冠病毒。深圳政府通告指出,全封閉式的冷鏈運輸有助于降低病毒污染風險,冷鏈環境也會造成病毒失活,但封閉的冷鏈系統卻極易造成交叉病毒污染。從目前官方公布的消息來看,尚未有證據表明生鮮產品內部存在新冠病毒,包括三文魚、豬肉和禽肉,也就是說,當前頻發的生鮮冷鏈物流傳播病毒的問題,往往并不源于產品本身,而是由于物流運輸過程并不規范,導致生鮮產品暴露于病毒環境中,進而形成鏈式傳播。由此可見,盡管冷鏈物流相比于常溫物流更有利于防疫,但我國冷鏈物流系統依然存在較大的防疫壓力,冷鏈物流企業及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生鮮產品的檢疫管控,保障消費者生命安全。

宋華(2020)指出,新冠疫情已經形成國際大流行,并將在未來可能長期伴隨人類,我國必須在后疫情時代全面改善冷鏈物流體系,實現全流程信息監控,防范新冠風險。本文將從后疫情時代的冷鏈物流新型區間結構出發,分析其運行機理,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闡述該結構所對應的信息體系,這對提高我國生鮮產品冷鏈運輸覆蓋率,確保生鮮產品質量安全,防范新冠疫情沿冷鏈傳播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文獻綜述

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經濟學改良生鮮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是理論學界所關注的問題。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和韓國都已經初步建成了覆蓋全國的生鮮產品冷鏈物流信息體系,例如加拿大的豬肉冷鏈及檢疫系統、英國的耳標追蹤系統等,通過全流程追溯的信息體系,能夠實現對產品的實時管理和售后追蹤,極大提升了上述國家的生鮮產品監管效率。趙秀榮和崔佳(2018)研究發現,英國所采用的牲畜耳標追溯系統,有效提升了冷鏈物流的安全水平,其作用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對問題產品的追溯和召回,可以在產品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時,快速找到同一批次和同一生產源的其他產品的銷售路徑,避免產品衍生更大的公共安全問題,有效降低了公共成本;第二是能夠規范生鮮產品的權責歸屬,將產品問題直接聯系到生產者,規范生產者的安全生產,提高生產源的經營水平;第三是保證消費者的消費利益,消費者也能夠在相關網站直接追溯產品來源,并反饋消費過程中的問題,這無疑提升了產品的可信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產品問題。此外,于曉勝(2019)研究認為,通過引入互聯網技術,能夠提高冷鏈倉儲水平、冷鏈績效水平和冷鏈控制水平。由此可見,上述研究所探討的冷鏈安全、冷鏈效率和冷鏈結構問題,均能夠借助新型互聯網技術下的冷鏈信息體系加以優化。

關于后疫情時代的公共安全保障,也逐漸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司偉等(2020)的研究顯示,食品安全監管是后疫情時代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尚未就突發性公共事件進行針對性保障,因此需要構建一個更為完備、強力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本研究所探討的冷鏈物流信息系統,就是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顧海英和王常偉(2020)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我國信息系統建設,通過全方位的路徑優化實現對物流體系中的疫情監控,將疫情控制在小范圍內,實現快速、及時、高效的發現與處理。防范公共衛生事件的持續影響,必須實現嚴格的信息監控和節點規劃,這對我國冷鏈物流系統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總的來看,目前國內外針對后疫情時代的生鮮產品冷鏈物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都相對滯后。后疫情時代應該關注生鮮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哪些方面?新型冷鏈物流系統中應該包含哪些子系統或組成部件?該體系的信息流運作方式是怎樣的?現有研究中并未給出完善的解釋。從理論角度來看,后疫情時代的生鮮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監管要求必然會大幅提升,這就會重塑冷鏈物流的傳統區間結構。然而,過高的信息技術投入又會降低相關企業的經濟利益,阻礙產業的合理發展(郭明德、李紅,2019),只有經濟效益大于轉型成本時,后疫情時代的冷鏈物流體系才能夠更為廣泛地應用。因此,改造我國當前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更加安全、互通的冷鏈物流信息系統,就需要從路徑規劃上逐步展開。這也是本文擬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的新型區間結構

區間結構是指物流系統的多個功能部件的相互組合,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體系中,首先必須充分考察冷鏈物流的功能結構,實現 “政府需求- 企業需求- 消費者需求” 的動態均衡和價值共創,達成功能層面的全面化;其次必須重視冷鏈物流的監管結構,實現政府與企業的監管互通,保證企業內部監督的常態化和政府外部監管的全程化,防范新冠疫情的后續影響。最后,必須重塑冷鏈物流的信息結構,保證冷鏈物流系統能夠提升生鮮產品運輸效率,降低生鮮產品運輸過程的損失率,攤低生鮮產品的單位運輸成本。本研究將結合已有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從這三方面具體進行闡述。

(一)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的功能結構

冷鏈物流體系是多方參與、價值共享的復雜平臺,其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政府部門、冷鏈物流企業和生鮮產品消費者。政府部門包含工商、稅務和農業監管部門,冷鏈物流企業則涉及多個流通節點,例如生鮮產品加工商、生鮮產品倉儲商、生鮮產品批發商、生鮮產品售賣終端,外圍還可能包含生鮮產品進出口商等??疾烊絽⑴c者的功能需求,就必須結合需求實現最終的價值共創,保障各方利益的共贏。

從政府部門的功能需求來看,由于疫情的現實影響和潛在威脅,實現安全的冷鏈物流運輸是核心目標所在,因此必須加強對冷鏈運輸過程的監控,同時由于新冠病毒的易擴散特征,僅僅通過陽性病例實現追溯,已經難以滿足監管的需要,實現對產品的實時監管,保證各個運輸節點上的安全狀況,更有利于達成政府部門的功能需求。為此,冷鏈物流系統必須加強對全程可視化追溯系統的投入,保證政府部門的深度參與,在生鮮產品的各個節點中實現抽樣調查,及時發現潛在的新冠病毒污染,從事后追責轉變為實時防范,甚至達成事前控制,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因疫情產生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從冷鏈物流企業的功能需求來看,實現利益最大化依然是相關企業的核心訴求,只有強化冷鏈的運輸速度、提高冷鏈的運輸效率,才能夠保證企業有利可圖,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監管要求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做到物流系統的 “又好又快”,就必須實現全流程的信息共享,通過完善的信息系統彌補傳統系統的漏洞,在高速流通過程中依然能夠有條不紊地檢索產品信息,監控產品的質量水平。企業需要明確權責分配情況,對不同生鮮產品類別歸責到人,激發相關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并予以表現優秀的管理人員以獎勵,保障企業運營過程中的物流安全。

從消費者的功能需求來看,防范生鮮產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是消費者的主要目的。由于傳統的常溫物流提供了病毒長期生存的有效條件,冷鏈物流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病毒的傳播,但目前的冷鏈物流的可追溯水平較低,消費者在商超購買相關產品后只能歸責到售賣點,無法了解該產品的產地信息、運輸路徑和保鮮時間,對于來自疫情高風險地區的生鮮產品無法加以甄別,就會造成消費者的疑慮。對此,消費者必須通過產品上的信息標識,了解該產品的物流信息,從而保證其合法消費利益,并維護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二)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的監管結構

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的監管結構不再是依托政府的單一監管形式,而是政府多個部門通力合作,相關企業深入參與,消費者及社會輿論深度關注的一體化監管結構。下面將從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政府宏觀監管結構。政府宏觀監管結構源自政府對疫情安全控制的需求,因此采用原有的多個部門各自監管的分散式結構已經無法滿足后疫情時代的需要,必須實現多個部門的功能結合。例如加強農業部門對相關產品的質量監管、實現工商部門對生鮮產品的銷售監管、保證交通部門對冷鏈運輸的調查監管等等,這些部門的工作如果不納入宏觀框架中,就會造成部門間的重復工作,降低監管效率,同時冷鏈系統在頻繁的檢查過程中,會出現產品新鮮度降低和風險暴露的問題。

企業內部監管結構。對冷鏈物流企業而言,當前的內部監管是相對缺失的,許多企業并未對相關產品進行嚴格的生物學檢測就承接了運輸任務,造成源頭上污染冷鏈,并導致其他安全產品的交叉污染,加重疫情傳播。同時,我國冷鏈物流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缺失,導致大部分企業并不會主動進行內部檢疫,造成了內部病毒污染風險。最后,我國冷鏈物流企業間競爭激烈,大部分企業間的產品數據并不互通,導致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不利于整體防疫工作。

消費者及社會輿論外部監管結構。消費者作為冷鏈系統中的弱勢群體,很難識別到產品安全問題,大部分消費者都是在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后才意識到生鮮產品的問題所在。為此,需要引入社會輿論監管,通過社會媒體向消費者傳播防疫知識,幫助消費者甄別生鮮產品,結合企業的配套信息標識,保證相關產品的可視化。同時,政府也需要重視消費者對生鮮產品問題的維權,重視消費者對生鮮產品的安全反饋,保障監管區域范圍內的消費者利益。

(三)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的信息結構

結合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的功能結構和監管結構不難發現,實現 “政府- 企業- 消費者” 三位一體的價值共創和統一監管,就必須建立生鮮產品的全流程信息回溯系統,該系統必須與新型移動互聯技術相互聯系,從而完善冷鏈物流區間結構。政府相關部門需要主導并開發冷鏈物流全流程信息回溯系統,建設統一的生鮮產品數據信息庫,設計生鮮產品回溯系統平臺,冷鏈物流企業作為該平臺的信息發布者,必須實時上傳、更新、維護該企業所運輸的生鮮產品,與政府部門進行合作,實現相關數據的及時更新。消費者則可以通過家用電腦或智能手機登錄該平臺,通過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獲取該生鮮產品的流通內容,對于未入庫的產品,要快速反饋給當地的監管部門,或求助社會媒體。對于已入庫但信息不完善的產品,可以通過信息平臺直接進行回饋?;谠撔畔⒔Y構,就能夠實現對疫情風險的有效控制。

當然,后疫情時代的冷鏈物流系統絕不應該僅僅以疫情風險控制為唯一目標,冷鏈物流的信息結構是根據疫情風險、參與者功能需求和監管結構而建立的,如果該系統的建設成本遠大于企業所能承受的范圍,就無法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無疑會加劇我國冷鏈物流服務供應不足的問題。因此,在重塑冷鏈物流的信息安全結構基礎上,還需要保障企業的效益,避免因監管產生的運輸效率問題,本文將在下文針對我國冷鏈物流的新型信息體系進行說明。

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的新型信息體系

在后疫情時代冷鏈物流信息結構的基礎上,如何在防范疫情風險的同時,提高生鮮產品冷鏈物流的運輸效率和信息效益,是保障相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了深入分析該問題,本文將回到冷鏈物流系統的多個環節之中,并從信息流向和信息節點進行解讀,最終找到影響信息系統效率的決定性因素。

(一)新型冷鏈物流系統的信息流向分析

傳統冷鏈物流系統符合流通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定義,資金流呈現上下貫通的結構,物流呈現由上自下的結構,但信息流則呈現由上自下、兩級聯通的斷續結構。一般而言,生產者僅將產品相關信息提供給批發者,加工商僅了解批發商的相關信息,零售商則面對加工商所提供的產品信息,消費者則了解零售商信息。而在冷鏈物流運轉的過程中,總共會出現4 次冷鏈運輸交換、3 次冷鏈倉儲和1 次冷鏈加工,這些情況均有可能造成生鮮產品的暴露風險,一旦某一環節出現疫情影響,就會造成產品安全的不可控制。同時,由于傳統冷鏈物流體系中信息流并非貫通,這也造成了大量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傮w而言,自上而下的模式,會導致消費者處于冷鏈物流體系的弱勢位置,難以向上反饋產品問題,無法保障自身利益,同時也會產生較高的病毒污染風險。

新型信息系統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流的全程彌合,不僅要將自上而下的信息流結合為通暢的流線,還需要實現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目前的二維碼技術能夠有效支持新型冷鏈物流信息系統的信息流改造,Qrcode 二維碼大約能夠儲存2 千字節的信息,完全足以應對全流程信息錄入,并且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相關手機均能夠識別二維碼信息,實現消費者的有效追溯。完善該信息系統,首先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完善對產品信息的全流程錄入和二維碼制作(見圖1)。

(二)新型冷鏈物流系統的信息節點分析

為了實現新型系統的相互結合,就需要細化各個信息節點的系統資源配置以及信息處理方案(見圖2):

第一,需要構建完備的生產者信息錄入系統,由于我國的生鮮產品來源比較復雜,包括普通農戶、農村合作社、大型農業生產企業以及進口商,因此需要由物流企業牽頭,建立信息錄入系統,該系統的外部主體是生鮮產品網絡信息平臺,該平臺由冷鏈上所有參與者共享,后臺是由所有生鮮產品信息組成的數據庫,通過RFID 技術,將相關信息編譯為二維碼,并發送給下級節點。

第二,對加工商而言,由于加工過程中可能向相關產品添加其他內容,這就會造成產品的污染風險,因此必須向上級發送信息中添加加工信息,充分標識添加物的來源及作用,同時還要利用GIS 和GPS 技術錄入加工人員和地理信息,鎖定產品的地理、人員權責。

第三,對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倉儲系統而言,由于不需要對產品進行變更,僅需要采用GIS 和GPS 技術錄入相關信息即可。

第四,在零售商信息售后系統中,零售商應匯總上級節點的所有信息,并添加產品價格與質地的相關信息,制作成二維碼粘貼至產品上,消費者通過智能手機讀取二維碼,就可以了解所有信息節點對生鮮產品的處理,形成完備的信息流交互。同時,上述所有信息節點都必須同步至政府監管信息系統之中,這是由于二維碼生成自最后一個節點,因此各個上級節點都可能存在信息更改風險,各個節點在生產信息同時直接同步至政府監管系統,政府監管部門就可以直接比對內部信息系統與零售商信息系統的情況,通過判斷最終呈現二維碼是否符合同步信息,找到信息流中斷(虛假)節點,防范信息不對稱風險。

(三)新型冷鏈物流系統的核心決定因素

基于對后疫情時代新型冷鏈物流信息的信息流和信息節點分析,可以得出該系統的決定因素包含以下三點(見圖3):

第一,實現全程信息流,保證全流程信息互通和檢疫信息共享。隨著防疫壓力的不斷提升,新型冷鏈物流系統首要保證的就是改善傳統冷鏈物流系統的信息流,這就要求實現信息的全流程互通,這也是實現信息標準化和信息可追溯的基本前提,完善的全程信息流能夠保障信息溝通過程中各個節點的相互理解,并且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不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同時也能夠在回溯過程中實現信息透明化。全程信息流的作用還體現在檢疫信息的互通,一旦政府監管部門在任何環節實時檢疫,就會將信息錄入信息流之中,防止重復檢疫造成的成本壓力。

第二,實現信息標準化,保證信息內容能夠統一編譯為二維碼,且能夠被政府監管系統所識別。事實上,我國檢疫部門正在逐步推動冷鏈物流系統的全程信息流構建,農業部正在測試包含多個冷鏈企業的生鮮產品信息查詢網絡平臺,同時部分冷鏈企業的自建平臺也能夠實現旗下運轉產品的全程信息讀寫,但由于不同平臺間信息標準存在差異,就會造成監管上的不必要成本。對此,實現信息標準化不僅能夠降低監管成本,而且有助于防疫工作的順利展開。

圖1 新型冷鏈物流系統的信息流

圖2 新型冷鏈物流系統的信息節點

圖3 新型冷鏈物流系統的決定因素

第三,實現信息可追溯,保證消費者能夠追溯產品全流程信息,同時能夠向上反饋產品問題。信息的可追溯技術是全程信息流和信息標準化之后的自然結果,也是改變消費者弱勢地位的最終方案。由于信息可追溯所需的軟硬件基礎較高,因此需要政府和企業應用更為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例如區塊鏈、云儲存、分布式算法等。通過區塊鏈加密實現對可追溯信息的安全保障,利用云儲存降低企業的信息儲存壓力,利用分布式計算解決信息追溯過程中計算器算力不足問題。信息可追溯對于全天候防疫有著重要作用,能夠解決日常防疫的問題。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建設后疫情時代的冷鏈物流體系,不僅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物流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生鮮產品的冷鏈物流體系,需要實現區間、結構和信息三方位的協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本研究認為,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到生鮮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之中,有助于破解冷鏈物流建設不足以及風險防范能力不足的問題。隨著移動互聯網設備的普及,以二維碼為代表的新型產品編號,能夠將產品進行信息化,并上傳至云端網絡,便于生產者、消費者和監管者在互聯網中進行識別、定位、跟蹤、管理和監控。同時,利用新型的區塊鏈技術,可以對生鮮產品編號運輸全流程信息進行編碼,特別是對生鮮產品每個運轉環節的檢疫情況進行記錄,能夠有效強化冷鏈物流各個區間的交流,形成更為緊密的區間結構,防止信息不互通造成的安全風險,并降低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成本浪費。

(二)建議

針對后疫情時代我國冷鏈物流新型體系建設,有如下三點建議:

第一,強化政府檢疫監管。地方政府必須建立以某一單位為主體,其他單位相關職能部門為輔助的宏觀監管結構,在主體單位的統一調度下保證對所有生鮮產品的全面監管,以及單一流程監管(對應于多重流程監管),從而在保證物流效率的前提下,加強監管的覆蓋范圍。

第二,盡快出臺檢疫規章制度,完善企業冷鏈改造要求。對于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必須購置新冠病毒的檢疫設備,首先對企業冷鏈設備、倉儲環境以及冷鏈包裝等固定資產進行生物學檢驗;其次要加強對入庫生鮮產品的統一檢驗,保證相關產品在運輸前是符合檢疫標準的;最后則是加強各個運輸節點和運輸人員的監管,防止因產品暴露而出現的污染風險。

第三,推進我國冷鏈物流企業的信息互通??梢栽谡龑?,幫助各大冷鏈物流企業實現數據互通,并給予相關企業一定的稅收優惠或資金扶持,通過建設新型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信息全程化、標準化和可追溯,利用完善的信息通路輔助檢疫和防疫工作。

猜你喜歡
信息流冷鏈生鮮
要不要做冷鏈物流?
基于信息流的作戰體系網絡效能仿真與優化
基于信息流的RBC系統外部通信網絡故障分析
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信息流評價模型
亞洲生鮮配送展
亞洲生鮮薈
冷鏈物流用復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超市生鮮里的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勁達電裝聯手開發冷鏈物流市場
基于任務空間的體系作戰信息流圖構建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