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學生為本,重構課堂教學生態

2020-12-23 06:59何新華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
關鍵詞:課堂教學設計人才培養教師

內容摘要:以學生為本,是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途徑。以學生為本,需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以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立足點,通過系統設計課程、改進教學方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等途徑,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組織文化和教學生態。

關鍵詞:教師 學生 人才培養 課堂教學設計

學校因教育事業而存在,教育事業的出發點是培養和塑造全面發展的人。高等院校發展應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并把他們看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1]。學生是教育的起點亦是歸宿,以學生為本,合乎院校發展本然的追求。因此,高校在管理和教學過程中應該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為價值旨歸,還學生以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必須積極轉變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模式,創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熱情,實現學生個性、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1.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緣起及詮釋

長期以來,受蘇聯教育,尤其是凱洛夫的五段教學模式的影響,知識本位教育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國高校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中心,將課前準備好的系統的教育內容通過講授、板書等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較為被動地接受灌輸而來的知識。由此,學生很難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更難以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對教師有著強烈的依賴。學生就像是遷移的硬盤,缺乏獨立思考與探究,課程理論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學生很少去質疑與探究,造成學習與探究脫節,嚴重制約了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扼殺了質疑精神和創新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杜威的教育哲學觀念中與“經驗中心”和“活動中心”相并列的新教育觀的“三大中心”之一被提出。隨后,美國高等教育中利用市場的思維詮釋這一理念,認為作為消費者——學生理應被置于學校發展的中心地位。在我國,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需求和體驗。要詮釋“以學生為本”這一命題,必須深入分析什么是本,什么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什么為本等三個具體問題。以學生為本是指在理解“教師與學生、學校(管理方)與學生、教導與學習、服務與發展”四對概念和處理師生和校生兩對基本關系時,要把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作為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最應當首先考慮的因素,做到重視學生、關懷學生,又要將其統籌于堅持師生利益、校生利益共同實現的辯證統一基礎上予以兼顧,做到理解學生、依靠學生[2]。以學生的什么為本,就要既關注于學生的現實,又考慮到學生未來可能的塑造與發展,關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問題。

2.構筑以人為本的課堂生態的路徑

2.1改變傳統教學理念,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設計

傳統教學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冷落和忽視了發現和探索的重要性,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知過程的極端處理,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直接接受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窒息人的思維和智慧,摧殘人的自主學習興趣和熱情。高校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設計活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成為師生共同的目標,學生會產生一種學習的責任感,激發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

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設計上,教師首先要進行學習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學習內容分析和大學生特征分析兩方面;然后進行學習目標的闡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媒體的選擇和利用;接著依次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設計成果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最后根據評價結論對教學設計的前期工作進行修改、完善。為此,教師應把指導學生設計教學目標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指導學生選擇實際、具體的學習目標。

2.2深挖教材內容,培養創新思維

教材是教學理念的文本體現,是師生交流的引子,是學科內容全面、穩定、序列、準確的載體。教材需要每一位教師認真研讀、感悟、領會,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提供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體會教材中所蘊含的教學理念,也只有在真正弄懂教材編寫意圖和明確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創造性地處理與整合教材。

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知識,涉及的題材也比較廣泛,高校教師應利用教材的這些特性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從教材里挖掘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等,鼓勵學生敢于創新,敢于標新立異,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自然地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探究性學習,培養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幫助學生打好學科專業基礎。教師教學中的講授不僅要講知識,更要講學習方法。選擇教學方法的標準沒有定論,凡是能引起學生學習的,便是有效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科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設計出“什么”、“為什么”、“怎樣”、“結果怎樣”等前后連貫、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問題,這是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發展思維能力的良好方法。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有效性直接決定著教學的質量水平。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適當地調節教學內容,改變教法,如發現學生的眼神有些呆滯或注意力不集中、深色怠倦時,可以引用生動的實例、做些有趣的活動等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直接興趣,引導學生精神飽滿地愉快地上好課。因此,課堂教學活動應該力求豐富多彩,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使課堂教學富有吸引力和新鮮感。

2.4加強基礎知識與學科前沿的融合

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教師應加強基礎知識與學科前沿的融合。如,小學教育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在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課堂教學教師的講課,既要依據學科基礎,又要“高出學科基礎”,也就是要講出學科知識的新意,講出學科前沿最新的研究,講出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所不理解的內容,講出學科基礎知識和學科前沿所蘊藏的奇異珍寶。而那些“照本宣科”或停留在基礎知識表層意義的分析等講法,只能強化學生的“滿足”,這種師生處在同一思維水平的教與學,會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甚至會造成課堂凝固的心理范圍,其結果是抑制了學生智力的發展,背離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審視自己的教學,分析、關注學生的需要。

2.5構建民主化的教學關系,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教學關系是導與學的關系,即師生關系應為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是教學計劃的實施者,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負有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能力、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思想品德的責任;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積極而又主動的因素,是主體。因此,要做到師生的心理同步,就必須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諧統一,使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和諧統一,使教師的“問”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使教師的講解難度與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諧統一。而要做到和諧統一,首先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備學生”,使教師所要輸出的信息符合學生的理解、吸收和消化的實際能力,以達到“學會”和“會學”的最終目標,盡可能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活動,培養他們的“參與感”。

高校課堂教學應堅持民主化原則,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民主的教學雙邊活動氣氛中,必然能獲得作為學習主人的心理參與體驗,產生對學習目標的認同感,增強努力實現學習目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狀態,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善于把握學生的心態變化,通過捕捉學生瞬間的微笑、點頭、皺眉、嘆息等舉動、表情,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此時此刻心理活動的某些特征,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收獲,關注學生的個體存在。

參考文獻

[1]趙中建.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動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概述[J].教育發展研究,1998(12)1-8.

[2]鄧建平.“以學生為本”:何以可能及如何實現[J].教育研究,2014(6):67-72.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疫情背景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B0420

(作者介紹:何新華,商丘工學院教育與現代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猜你喜歡
課堂教學設計人才培養教師
最美教師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與優化方式探索
淺談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和方法
圓我教師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