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國城市地鐵公共藝術色彩應用的思考

2020-12-23 04:56宋雨萍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城市地鐵公共藝術

摘要:隨著我國地鐵建設的蓬勃發展,地鐵公共藝術也在日益豐富完善,如何打造良好的地鐵公共藝術,并使之成為城市的文化展示窗口與城市形象象征,是許多城市都在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地鐵公共藝術的色彩應用角度進行思考與論述,探討了環境與光線、材料與肌理對地鐵公共藝術色彩表現的影響,并聯系色彩心理學與色彩地理學對地鐵公共藝術的色彩應用提出了反思與建議。

關鍵詞:城市地鐵;公共藝術;色彩應用

一、地鐵公共藝術的背景

城市的產生是人類發展走向成熟與文明的標志,地鐵是由于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難以承受巨大的交通壓力從而應運而生的產物,地鐵公共藝術則是地鐵建設的附屬品與衍生物。

公共藝術被置于公開、公共的環境之下,公眾可以近距離與之接觸,隨著互動性公共藝術的出現,公眾還可與之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公眾與藝術品產生了開放式的交流,藝術品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大眾難以欣賞的“陽春白雪”。

地鐵公共藝術,顧名思義,即地鐵內的公共藝術,我們大可不必將其闡釋得過于復雜,地鐵公共藝術不過是將公共藝術所處的環境進行了特定限制,而關鍵又在于此,正是由于這一特定限制,我們對地鐵公共藝術的思考必須與地鐵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二、地鐵公共藝術的特殊性

地鐵站是十分特殊的公共空間,它多位于地下,地鐵站內的光線幾乎都依靠燈光照明,盡管如此,地鐵站的整體采光依舊不佳,整體視覺感受偏暗,略顯壓抑;此外,身處地鐵站內,我們最為直觀的感受是不斷流動的人群以及擁擠、吵雜、焦慮、急促。因此,地鐵公共藝術的功能定位便不能僅限于單純的裝飾或藝術傳播。既然是面對公眾,且有一個預先設定的公共環境,那么藝術家在創作時便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地鐵公共藝術作為地鐵建設的一部分,從整體上來說是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地鐵建設首先要考慮的是技術、安全等因素,在一切理性主體確認完畢后,我們才會考慮其附屬品,即裝飾的布置。地鐵公共藝術本質上可以說是地鐵的裝飾品,既然是裝飾品,自然要與所裝飾之物相和諧,譬如我們要裝飾一間房屋室內的墻,我們就需要考慮這間房屋的整體風格,是中式還是西式,是地中海還是洛可可,此外我們還需考慮房屋主人的喜好,他喜愛藍色還是灰色,喜愛簡約還是繁雜等等。當所需裝飾之物空間較小時,我們往往能游刃有余,考慮周到,但當所裝飾之物如地鐵站這般復雜龐大時,藝術家們或許也會有疏漏之處。

三、對地鐵公共藝術色彩應用思考的必要性

我們有理由相信進行地鐵公共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都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水平與藝術素養,所以本文并無意在地鐵公共藝術的內容上多加論述,且對于公眾來說,地鐵公共藝術的內容本身對于他們認知與感受公共藝術品來說或許并不是真正的關鍵點。試想一下,假如藝術家以抽象的方式創作了一件地鐵公共藝術作品,那么那些并沒有接受過更高層次的美術教育的人多半并不能理解藝術家所要表達的主題與思想,再試想一下,在公眾對內容無感知的情況下,他們認知一件作品最直觀的切入點在哪?很顯然,即是色彩。

人類擁有與生俱來的感知色彩的本能,即便一件藝術品的內容使人覺得晦澀難懂,他們也能夠獲取色彩所傳遞出的信息,當藝術品的色彩應用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時,便可使觀賞者感到身心愉悅,這種平衡不僅是指作品本身的色彩平衡,還包括藝術品與所處環境之間的色彩平衡,這很容易理解,如果將康定斯基或是米羅的作品放置于一堆雜亂的背景之中,我們就很難感受其畫作中的色彩理性平衡,因為這種自身的平衡在視覺感受上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被打破了。由此可見,當藝術家們進行地鐵公共藝術創作時,如果只是完成一幅作品,而沒有考慮到實際環境的各種因素,那么這幅作品的“視覺價值”毋庸置疑會大打折扣。

四、對地鐵公共藝術色彩應用的具體思考

那么地鐵站具體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公共對于地鐵公共藝術的色彩感知呢?

首先是環境與光線。我們不可能撇開公共環境去談公共藝術,因此,環境必然是影響公共對于地鐵公共藝術的色彩感知的首要因素。環境又包括整體布局、環境光線、人文環境等眾多因素,光線實際上是包含在環境中的一個關鍵點。光線之所以是關鍵,是因為光線乃是人們色覺產生的前提,自然界的光線通過眼角膜再經由一系列傳遞與信號轉換才最終到達大腦,從而產生色覺。假若周圍環境一片黑暗,我們是無法感知色彩的;再以日常經歷思考一下,同一樣事物,比如一朵紅花,它在夜晚昏暗的燈光下與在明亮的日光下所呈現的色彩實則是不同的,前者色彩飽和度低、明度也低,后者色彩飽和度高且明度也高,盡管我們仍能在夜晚辨別其為同一朵紅花,那是因為人類具有“記憶色”,即某樣事物已在人們的記憶中“概念化”的色彩。因此,藝術家在為地鐵創作公共藝術作品時,應當充分考慮環境光線的影響,否則一件本可在日光下無比光鮮的作品到達地下時便會黯然失色。

我們用案例來分析,圖1是德國慕尼黑的瑪麗亞廣場(Marienplatz)地鐵站,素來以設計嚴謹、理性、高質量聞名于世的德國,其地鐵站的環境與裝飾多為簡約與實用的工業風,瑪麗亞廣場地鐵站的設計者從一開始便將公共藝術與地鐵構造融合到了一起,其簡潔而鮮明的色彩在環境中顯得十分突出,展現出了強烈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很容易便成為公眾的視覺重心,且給公共創設了一種安全感與舒適感。

相比之下,圖2中南京南站的地鐵站環境則顯得較為擁擠,地鐵站建設并無明顯風格,這點無可厚非,但其所裝飾的紫銅浮雕在地面的大理石花磚、廳中白色立柱以及深藍色指示牌的映襯下顯得有些色彩黯淡,這與車站中的照明較為昏暗也有重要關系。我們當然應該贊許這組寓意“虎踞龍盤”的紫銅浮雕本身,但同時也為其未能與周圍環境的色彩達到更完美的和諧統一而感到可惜。倘若這組浮雕放置于精心布置的美術館中,其給人的色彩視覺感受必將更為厚重與深沉;既然其實際上被放置在了地鐵站中,就應當充分考慮環境與光線的因素,使得作品與環境的融合達到1+1>2的效果。

材料與肌理的應用也是影響公共對于地鐵公共藝術的色彩感知的重要因素。我們將深藍色的布料與深藍色的墻磚作對比,雖然同為深藍色,但深藍色的布料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寧靜與柔和,深藍色的墻磚則是冰涼與冷漠,這即是材料的差異造成的不同色彩心理感受。此外,布料上的褶皺以及墻磚上的水紋即是肌理的體現,褶皺使得深藍色顯得更為穩重,水紋則使得深藍色仿佛具有了流動性,同時也造成了不穩定性?;诖?,在地鐵公共藝術的實際應用中,藝術家們或許可以在堅持自身色彩使用偏好的基礎上多關注色彩的心理傾向,如此,一件地鐵公共藝術作品才能更為直觀地通過色彩給公眾帶去良好的心理體驗。

近些年來,人們對色彩心理學的關注度頗高,尤其是在設計領域。設計師們愈來愈注重用戶體驗,因此即使是色彩的選用也要兼顧受眾的心理感受,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公共藝術與純藝術是不同的,公共藝術的定位十分明確,是面向公眾的藝術,它應當比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更要注重公眾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不僅僅體現在內容與形式上,也需要體現在色彩表現上,這也是本文思考與論述的出發點。

國內外對于色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實際上魚龍混雜,總體來說色彩心理學并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學術體系,也并未正式納入心理學的范疇,更多的是學者們對于色彩心理學自我研究與思考的成果。色彩對人們心理感受的影響是很難有一個固定標準的,我們在這里討論色彩心理學也是以“大部分情況”為前提作論述。幾乎所有關于色彩心理學的文章與書籍都會提到的理論是色彩的冷暖對于人們心理感受的影響,往往暖色會使人感到舒適、溫暖、安全,冷色會使人感到冷漠、安靜、孤獨,如此看來,似乎在面對公眾的地鐵站中應多選取積極向上的暖色,但這一結論實際上過于斷然。我們在前文提到,地鐵站是一個相對封閉且嘈雜的環境,暖色應用過多可能會導致公眾在視覺感受上更加混亂,以致內心煩躁不安;而冷色的合理應用則會起到舒緩視覺疲勞的作用。此外,也不可忽視已論述過的環境光線對于色彩呈現的影響。

日本學者滝本孝雄與藤沢英昭即著有《色彩心理學》一書,該書出版于上世紀,書中從色彩知覺、色彩特性、色彩與調和以及人們對色彩的感情等角度闡述色彩心理學,其中細化到了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人群對色彩感知的差異性,但此處細化的論述較為泛泛,我們可以聯系法國著名色彩學家讓·菲利普·朗克洛的“色彩地理學”進行綜合論述。

朗克洛是現代“色彩地理學”學說的創始人,色彩地理學通俗來說,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也就是色彩偏好的地域性差異,這樣便很好理解,從國別來說,提到我國即會想到故宮的紅色與黃色,提到日本便很容易想到浮世繪《神奈川沖浪里》中的藍色;區域再縮小,我國以小橋、流水、煙雨為主要印象的南方更偏向于淡雅的地域色彩,而莊重、熱情的北方則更偏向于濃重的地域色彩,這種由于自然環境與文化氛圍而形成的色彩印象差異,在“色彩地理學”學說中稱之為“景觀色彩特質”,這種“景觀色彩特質”會顯著影響生活不同地理區域的人們對于色彩感知甚至于色彩偏好的差異。從這一點出發,藝術家們在為不同地域的地鐵站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時,還需要注重提煉該地區地域性色彩,從而更契合此區域公眾的色彩感知。

對于色彩偏好,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李文馥與張筱菁撰寫了一篇名為《美術專業人員和非美術專業人員顏色愛好特點比較研究》的論文,其通過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相比非美術專業人員,美術專業人員更偏好無彩色,即灰黑白顏色。很明顯的是,地鐵公共藝術的受眾絕大部分都是非專業美術人員,劉以鳴、楊建明在《藝術走入地下——公共藝術與地鐵》一書中指出“公共藝術體現著普遍的社會審美”,基于此,藝術家或許可以在應用色彩時尋求一種兩者間色彩偏好的平衡。

六、結語

地鐵公共藝術是展現一座城市文化風貌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徑,藝術家們在創作地鐵公共藝術時,不應僅將其當作一件普通的作品進行創作。公共藝術面向公眾,不僅要在內容與形式上面向公眾,在色彩應用上也要從公眾的角度出發。針對封閉嘈雜的地鐵環境,藝術家們要綜合考慮地鐵站中的各類因素對色彩表現的影響,并關注色彩對公眾的情緒感知,同時力求表達出具有地域性的色彩,最后使之能夠達到色彩的平衡與和諧。

參考文獻:

[1]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劉以鳴,楊建明.藝術走入地下——公共藝術與地鐵[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

[3]滝本孝雄,藤沢英昭.色彩心理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4]武定宇.地鐵公共藝術創作——從觀看,到實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宋雨萍(1996.10-)女,漢族,江蘇鎮江人,江蘇大學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環境與公共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裝飾方向。

猜你喜歡
城市地鐵公共藝術
試述地鐵工程施工現場管理的控制方法及優化措施
城市地鐵施工成本控制要點分析
聚能水壓爆破控制技術在城市地鐵中的應用
地鐵車輛轉向架常見故障分析
民辦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優化研究
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影響因素
中國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的協調與同步
企業運營物資庫存管理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