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中學生言語能力的生成

2020-12-23 04:56張婧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語言知識語文教學

摘要:語文課作為學生母語的學習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育人性質,不僅要教授語言知識,更要傳遞人文精神、培養言語能力?!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語文課程教學目標中的語言積累與構建目標表述為:“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語感?!庇纱丝梢?,中學語文教學對于中學生言語能力的生成,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學語文課要重視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知識;言語能力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問題:“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應用掛不上鉤。以往或者不重視基礎理論,或者重視了,但理論歸理論,應用歸應用訓練,二者不相干。學語法,大不了可以分析分析長句子,改改病句,除此而外,它能從積極方面有助于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嗎?”這段話指出了一個很重要卻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問題:如何把語文課上所學的語言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言語能力,成為當前語文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語文教學是我們的母語教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言語理解與言語表達能力,也就是言語交際能力。這種言語交際能力無論在人的社會生活還是精神世界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筆者走訪了一些中學語文教師,他們普遍認為語文課教授語言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言語表達能力,但具體如何內化、實施,卻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語言與言語

語言和言語二者的關系既相對立,又彼此聯系。語言是客觀存在的符號法則,例如語音、詞匯、語法等,都屬于固定且靜止的語言知識。對于漢語為母語的學生而言,很多語言知識是自然習得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將這些語言知識進行系統梳理,規范化的學習。言語則不同,它是對語言知識的具體運用,是不同言語個體運用語言產生的話語行為,它是動態的,因人而異的。同樣的語言符號系統,不同的個體所產生的言語表義卻不同。言語也是一個系統,包括言語的主體、言語交際環境和言語作品三個要素。言語因為是個體的語言運用,因個體內在認知圖式結構、表達習慣、具體語境等差異,所以它因人不同而風格各異。

(一)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言語內容,即所表達的言語意義,是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符號與言語表達環境融合后產生的意義。言語形式是言語內容的物質載體,外現的形式,包括話語或者文章。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的結合就是言語作品,表現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就是學生所學習的課文。語文課堂教學的載體就是課文,而課文也是精選出來的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言語作品。

(二)言語表達與言語理解

言語表達,就是指個體的言語輸出。實際上任何一個言語行為發生之前,都有一個內在的“言語形成”階段。言語表達是從產生意義到發出聲音、寫出文字,將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的過程。言語理解一般分為“言語感知”和“言語獲知”兩個基本階段。言語感知是初步認知階段,言語理解的主要部分在后者,對言語理解的主要研究也在后者。

(三)“語言能力”與“言語能力”

語言能力,就是指“語言獲得”。每個個體都有一個語言獲得的過程,包括語音獲得、語義(詞匯)獲得、語法獲得,也就是通過學習實現語言系統內化的過程。語言獲得,實際上研究的是兒童的語音、語義(詞匯)、語法能力的發生和發展。在學校教育中,它主要由小學教育來完成。其主要指標體系是識字、解詞、造句。這是培養語言能力,是一個“工具”獲得的過程。它作為一種“儲備”,是并未真正實現的一種能力,或者說,它是一種備用的能力,一種潛在的能力。相對而言,語言能力更易于形成,甚至可以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形成。

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中學語文教學最直接的目的。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言語交際能力培養的主要目的是準確(語言表達與客觀現實高度融合的關系)、流暢(言語主體與語言內容之間的和諧)、得體(言語主體與言語客體之間的高度和諧關系)和個性化(這三者高度和諧的美學效果,即所謂得“風格”)。那么如何正確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如何才能把易于掌握的語言知識通過語境因素轉化為言語能力,讓學生學會恰當的表達呢?這里有一個中介性的事物就是“課文”。

二、語文言語教學的媒介——課文

言語交際是一個行為過程,針對交際雙方,同時包括言語表述和言語理解。言語交際的外顯形式既表現為口頭語言,又表現為書面語言。書面語言的表現形式就是文章。作為言語交際的媒介,它連接的是言語表達和言語接受,既是言語表達的結果,又是言語接受的前提。但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文章不是文章學中的文章,也不是語言學中的文章,而是語文教學中的文章,所以它應該屬于“言語作品”;反之,從“言語作品”的角度來看待文章,那才應該是語文課程論的角度,才應該是語文教師和語文課堂里的學生要采用的角度。由此可見,文章是一個綜合性的存在,在不同的領域里,為了達到不同的目的,可以而且應該選擇不同的層面作為內容。

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但文章一旦被選進語文教材,它就不再是一般的文章,它的性質由“文章”轉化成為“課文”。二者有什么不同呢?其實我們說“課文”不同于“文章”,并不是說這文章本身有什么變化,而是說這文章處在教材這個更大的背景中,它的功能因這背景的作用而發生了變化。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時,不僅要求文章的語言通順、內容準確、表達清晰、結構完整,還會要求文章有“傳”情“達”意的功能,有動人心弦的情感共鳴。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中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師特別注重對課文的分析和理解,目的在于使學生充分學習言語表達的精妙之處。具體來說,第一,文章的功能是在傳達一種信息,是在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作為課文的文章,它的功能是作為語文教學的“憑借”。第二,讀者閱讀文章的目的明確,即了解文章內容;而學生讀課文的目的則不僅是為了了解文章內容,更多的是要學習文章表達內容的方式、方法。從形式上來說,文章就是文章,而課文除了文章本身之外,還有其他要素,包括練習、提示、注釋、說明、相關材料等等,文章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組成要素,在語文教材中,文章與這些因素共同組合在一起構成可供學生學習的“課文”。而且文章是獨立的。每一篇文章都獨立表達一個意思,完成一個信息交流的任務,但在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與其他課文和整個教材聯系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學習順序排列在一起,完成教學任務。

三、語文教師應轉換角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賦予語文教師的責任將會越來越大,要求語文教師所具備的素質也會越來越高,所以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所面臨的挑戰也會超過以往。其中一個重要的素質要求就是對言語的審美關注。語文所帶給每一個人的審美享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審美并非僅僅是文學內容所帶給我們的美感,言語本身的美育更值得我們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關注。語文教師對語言的理解和認識必將會反映在他們的言語教學中,這也就是對言語的審美化傾向。語文教師應該關注言語的美育功能,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的美,更應該讓學生學習美的文字和語言。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不乏有很多經典名篇,它們經過了多少歲月的洗禮,影響了幾代人。對這些言語作品,語文教師首先應該發現、挖掘它們的言語美感,并把這種美感傳達給學生。語文教師對言語活動的美學態度,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言語的境界化追求,即語文教師對言語活動有一個完美性的標準,并且總是用這個完美性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他人的言語活動。這種完美性的標準包括字跡的工整、美觀,發音的準確、動聽,表述的連貫、清晰、流暢,效果的生動、得體等,其核心就是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的優美組合、是言語與語境的完美適切,以及由這一切所表現出的言語風格美。二是對言語的監視性傾向。語文教師最容不得對語言的輕漫,最不能容忍人們在言語方面的錯失。這兩方面的言語美學態度,直接表現在教學中就是,首先,語文教師應該善于發現課文中美的句子,包括具有美的形式的句子,如主語恰當省略而增加表意性的句子。并且把這些美的句子傳達給學生,指導他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而如果語文教師沒有注意到言語的美感享受,以及言語的美育作用,更多的關注文章學基礎上的課文教學,分段落、歸納段落大意等等,就會導致學生也沒有關注到言語本身的美感。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善于發現言語的美感享受和言語的美育功能。其次在學生的言語能力外現為作文時,面對學生出現的一些錯誤,也應該善于發現,并且給予糾正。例如主語使有錯誤的幾種形式,其實那些例句有很多并不影響表意和理解,但它卻是病句,對于這樣的句子,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同時修改病句,應該和實際寫作相聯系,因為修改病句其實是對言語表達能力的一種強化,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言語表達。

另外,語文教師還應該熟練掌握新媒體信息技術手段。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更新的速度越來越迅速,語文教學活動也必須與時俱進,言語的發展演化,是與時代同步的。新時期語文教師就不僅教人識字、說話、閱讀和寫作,更應該教會學生運用恰當媒體準確收集、查閱廣泛的信息資料。語文學習的廣博性,要求無論是教的人還是學的人都應該善于收集大量而廣泛的信息。目前正在通行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就在每一課的課后都附了一個相關資料的網站地址,以便教師和學生查閱資料之用。另外從教學手段上也應該實行教學現代化,因為語文課不同于其他課程。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具體的言語活動中培養的,而任何具體的言語活動都是在一定的言語語境中展開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的言語環境具有不可重復性,而且它由生活規律制約。所以,語文教師更要善于充分利用當前的一些網絡資源、信息平臺、教學軟件等,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對語言知識的學習,掌握表達與交流的能力。要實現這一轉化,有一個重要媒介物質就是語文課文。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掌握了大量的語言知識,這些語言知識又經內化轉化成為言語能力,這一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同時說明,語文教學實現了提高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的目的。與此同時,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更要與時俱進,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源源不斷地給學生未知的東西,這就是有人說的教師要做學生的“信息源”。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張志公著.張志公自選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倪文錦主編.語文教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亞麗.培養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

[4]王靜.自媒體時代的語文微課堂視角及其實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

[5]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

作者簡介:張婧(1982.0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語言知識語文教學
淺談語言知識與技能教學中存在困難
構建框架,理清思路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知識的分布與教學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