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承轉合一念相承

2020-12-23 04:46何麗萍
小學時代·中旬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解方程等量等式

何麗萍

【摘 ?要】 ?單元組課教學的研討活動形式越來越普遍,教師要如何思考一組單元課怎么設計,需要考慮什么?本文結合《方程》單元組課教學研討的實踐與思考,從起(地位)、承(聯系)、轉(個性)、合(共性)四個方面來闡述怎么思考一節課在這一組單元中的架構,學生思維點的訓練,把前后知識“聯”起來,融會貫通。

【關鍵詞】 ?單元組課教學;起承轉合

前幾天,筆者在看《小學數學教師》這本雜志的時候,有這么一段話:“從第一節課開始,我們應該站在教師的高度去思考學生應該學什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們會怎么學?!闭f得甚是在理,教師設計一節課是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的成長才有利。所以一個單元的組課教學,我們除了要思考每節課該怎么去設計,還需要考慮什么?

筆者認為要考慮兩個方面:本課內容在整冊書中的地位及與前后知識之間有什么聯系?還應該關注的是本節課中學生思維的訓練點在什么地方?下面我就結合四下第五單元《方程》的單元組課教學來說說這組單元內容要考慮的幾個方面,把它歸結為起、承、轉、合。

一、起——地位

每一節課的編排都有它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弄清楚每一節課在本單元、本冊,乃至小學階段所處的地位。

“用字母表示數”——作為學習方程的基礎,要幫助學生學會用字母表示數及抽象的數量關系,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這節課是方程的入門課,很重要?!暗攘筷P系”——認識等量關系,理解等量關系的含義,建立等量關系的概念是構建方程模型、初步發展代數思維的重要前提。之前的教材并沒有安排這一課,是后來加進去的,是為了更好地銜接方程的學習,雖然發揮的只是橋梁作用,但學好等量關系,后續學習方程就相對輕松了?!胺匠獭薄罢J識方程”是小學階段學習方程的起始課,教師必須要深入方程的思想。方程的本質是為了求未知數,在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建立一種等式關系。這種關系建立后,未知可以和已知一樣參與運算,享有同樣的地位。顯然,這節課是本單元的核心?!敖夥匠蹋ㄒ唬薄獣蟹匠瘫厝灰獣夥匠?,這樣才能用方程來解決問題。教材摒棄了運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方程,轉而借助天平模型引入等式的性質來求解方程,其用意何在?這節課是解方程的入門,形如x+2=10這樣的方程,不學解方程,學生也是知道答案的,那又為什么要引入等式性質來學解方程呢?我們要弄清楚編者的意圖,還要明白學這課是為了后續學習解形如ax+b=c等較復雜或更復雜的方程。

通過了解每一節課的地位,我們發現“抓住關系”可以作為貫穿本單元的主線,定位“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的側重點是抓數量關系,后面兩節課的側重點是抓等量關系,建立方程,會解方程。

二、承——聯系

每一節課的知識都是有承前續后的特點。前面知識會蘊含本課內容,本課教學又為后續學習其他內容做鋪墊。

“用字母表示數”這節課上,教師借助用字母表示青蛙兒歌的情境,抓住兒歌中青蛙只數與腿的條數、眼睛的只數之間的關系,年齡之間的相差關系,承接后續學習的內容。課堂中,教師教學生確定的用數表示,不確定的未知數用字母表示。教師緊扣兩個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不斷滲透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

“等量關系”一課教師緊緊圍繞等量關系,通過從圖、文字、線段圖、表格中找出等量關系,建立等量關系的概念,同時構建方程模型。左邊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等量關系,右邊是教師結合之前所學引出方程,對下一節課知識進行延伸。

教學“方程”時,教師從分析一組圖的等量關系入手,歸納出方程的概念(第一幅圖是回顧前一節課的等量關系知識,第二幅圖在原有基礎上給出相關的數據簡化等量關系,便于歸納方程)。教師通過區分等式與方程,使學生明晰概念,再融入講一講方程的故事這一環節把所學方程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本質含義。

“解方程”——弄清楚教材為何摒棄運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方程,轉而借助天平模型引入等式的性質來求解方程,這樣能更好地與前后學習內容進行銜接。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是為了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到七年級,教材逐漸用代數思維完全取代算術思維,出現的方程會越來越復雜,學生再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解方程就會力不從心了。所以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提前滲透等式的性質,才更有利于學生方程思維早期的形成,從而為中小學知識銜接奠定基礎。

吳老師先利用一組題回顧方程的概念,再借助天平的平衡發現等式的性質,最后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并總結出解方程的注意點,既銜接了上一節課所學,又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三、轉——個性

每一位教師對課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加上各自的上課風格不一樣,課堂就有了自己的“個性”。

特級教師俞正強的經典課《用字母表示數》,相信很多老師都聽過。俞老師借助摸粉筆的活動,選擇了簡單實用的素材:兩個信封(一紅一黃)和粉筆,先從1支、2支學生看得見的情況出發,用數表示確定的情況。當學生看不見的情況下,用數表示就不確定了,由此引出字母表示數。教師再提供“黃包比紅包多2根”的信息,引出字母式表示兩者之間比較的關系。用數字表示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個不確定的數,這是學生思維的飛躍。俞老師把這個演繹得非常到位。

特級教師顧志能的《用字母表示數》,基于學生的真實疑問展開教學。筆者認為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借助一袋球為情境,把哪些字母可以表示數,怎么表示,表示什么數等問題一一解決。先猜數量,從確定的數到不確定的未知數引出用字母來表示;接著,抓住幾個關系呈現加減乘除的字母式,“在一袋a個球中,放入3個,現在一共有幾個?”“每個球2元,一共多少元?”“每個重3克,一共重幾克?”“平均分給5個人,每人分得幾個”感受用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關系。

舉以上例子,筆者想表達一個觀點:每個人都可以設計出一節與眾不同的課。像莫老師的《用字母表示數》,就給我們呈現了不一樣的理念,以數量關系為抓手,而不是關注字母怎么表示數之類的人云亦云的話題,這就是莫老師課的“個性”所在。

四、合——共性

這四節課的共性一方面都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展開,數量關系——等量關系就是它們的主線,另一方面都利用一組題目延伸,素材的選擇也比較清爽,并且每一個素材都發揮了最大的功效,都會對前一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又對下一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延伸。這些就是筆者提倡的一念相承,齊力一致。

最后,我們再來看《方程》單元組課中的四節課內容之間的關系?!蹲帜副硎緮怠肥呛罄m學習的基礎,字母可以表示數,可以寫成算式,參與運算,能運用算術法解決問題。特別是字母式可以表示數量關系、等量關系,是方程的“本”。后續的解方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成立)、五年級的運用方程解決問題、六年級的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百分數問題,都是基于四年級的學習,一直可以延伸到中學。如果說之前的學習是一種算術思維,那經歷過這個單元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將步入代數思維。兩種思維可以相互轉化,把前后知識“聯”起來,一通百通。

總之,教師在單元組課教學時要既要考慮前后知識的聯系,又要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特別要關注這組課的前后聯系,抓住核心脈絡,這樣的組課教學才能帶給聽課老師更多的思考與共鳴,帶給學生更多的收獲與啟發,這就是用一種思想傳承一組課的教學——一念相承。

猜你喜歡
解方程等量等式
一道等量約束關系下的不等式證明探究之旅
抓特征解方程組
一個連等式與兩個不等式鏈
哈哈果熟了
找準等量關系巧列方程解決問題
多角度尋找等量關系
奇思妙想解方程(組)與不等式(組)
智力沖關·奇怪的等式
一個等式的應用
解方程的本質是化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