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分析

2020-12-28 01:54張繼軍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數字化

張繼軍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人類社會進步中逐漸發展的,體現了人們的智慧。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具有地方特色。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逐漸走向衰亡,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開始利用數字化技術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文主要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概念,分析數字化保護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所產生的優秀傳統文化。要想對其進行保護,就需要依托于社會的大環境,通過傳承人的方式對這些非遺文化進行保護。在進行非遺文化保護的過程中,重點在于要充分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概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分類:一是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是表演藝術;三是社會實踐、儀式以及節慶活動;四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民族性、非物質性、文化性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無形的遺產,能夠蘊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的現狀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兩種模式,一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傳承關系,二是以師徒相傳的傳承模式。前者是受我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技藝不外傳只有親屬可以繼承。后者是非血緣關系向“血緣關系”的統一,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很多傳統技藝是通過師徒關系發展的,比如傳統武術傳承,有很多拳種門派,他們在選擇繼承者時從生理、心理、遺產因素、技術訓練等多個方面考量。這種師徒制體現了知識的傳承,通過雙方的選擇學習相關技藝,徒弟尊師重道,在學習的過程中與師傅建立父子般的關系。通過調查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傳承人老齡化,很多保存的非遺文化都過于陳舊,沒有及時更新與維護等。

二、數字化保護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一)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意義

1.有利于促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有利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改變人們的體驗方式,激發消費者的需求,拉動消費擴大生產。能夠提高產品的品質,催生出新的產業?,F代文化產業是由信息技術和知識組成的,以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原動力,通過科技推動文化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能夠進一步拓寬文化傳播的渠道,提高服務的水平,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促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有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業發展

非遺文化不能只靠搶救,而是要理清脈絡進行傳承,把現代技術和創意都融合到非遺文化中,形成非遺文化產業。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可以進一步提升文化形態,比如湘繡、蜀繡、剪紙、雕刻等非遺文化技藝,都是單獨存在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文化產業,可以通過產業化的方式擴大生產規模??梢岳脭底只夹g加入非遺文化元素,融合到新媒體文化中,比如可以把四川的一些非遺文化產品融合到動漫中,打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讓更多的受眾群體了解非遺文化的魅力。

(二)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優勢與問題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數字化技術體現了它的重要性。從2005年我國就發布了相關意見,通過現代技術的方式來對非遺文化進行保存和收錄,2011年我國出臺了《非遺法》從法律角度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在非遺文化保護過程中,保護目標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要尊重非遺文化的形式和內涵。雖然在保護非遺文化的過程中我國積累了很多經驗,但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探索。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完成量有限,還有很多項目受到時間、空間、財力等因素的影響,還沒有全面的完成,在數字化保存方面沒有形成對所有項目的保護。其次,通過數字化記錄的項目,多是以記錄為主缺少多樣性的展示形式。輸入到數據庫的內容缺少針對性的分析,只做了基本的記錄缺少對相關內容的評估,不能充分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然后,每個地區在對非遺文化的保護上缺乏溝通,數據庫之間缺少共享性,不利于交流。再次,各地的數據庫質量不同,影響到人們后期的查詢和使用。最后,各地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進度不一樣,不能同步。

三、新媒體時代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

(一)加強資金、人力、物力投放力度

非遺的傳播渠道窄屬于冷門的傳統文化,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夠在激烈的文化市場中生存下去。政府應該轉變觀念重視非遺文化,從多個方面對非遺項目進行支持,促進當地非遺文化的發展繁榮。設置非遺保護中心,給予該單位主管非遺的權限。細化各部門的崗位,保證工作人員能夠清楚認識到崗位的職責。做好非遺傳播活動的策劃工作,通過注冊公眾號、微博號、抖音、快手短視頻等把非遺文化呈現給網友。招聘專業的新媒體傳播人才,學習先進的新媒體經驗和理論。設計出具有創意的非遺文化傳播方案,讓更多的用戶可以共享資源,搶救那些瀕危非遺項目,加大投資力度對有發展前景的非遺項目進行開發,把獲得的資金運用到其他非遺項目上,為非遺項目的保護提供物質基礎。

(二)建設非遺傳播隊伍,發揮民間力量

建設非遺傳播隊伍,可以在線上活動中挖掘相關人才。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通過線上的方式可以降低挖掘成本。比如:香格里拉藏族木碗制作技藝,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把工藝流程輸入到數據庫中,通過構建仿真模型的方式呈現非遺技藝。還可以通過組織非遺比賽的方式,在參賽選手中選拔人才。通過拍攝短視頻的方式展示非遺項目,獲獎的作品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積極參賽,了解當地的非遺文化。在非遺人才的培養上,要注重提高非遺人員的綜合素養和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可以對其進行集中的培訓。在網上獲取相關資源,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把非遺內容學精。

可以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借助網紅來聯系群眾。各個領域都有粉絲群體,網紅本身帶流量可以提高非遺傳播的關注度。比如:在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就邀請了李子柒作為推廣大使,李子柒在微博上的點擊率很高,在推廣非遺的過程中會吸引大批的粉絲,粉絲會進一步了解非遺的內容。再比如:柳建新大師被授予“2020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把中國傳統旗袍與現代時尚相融合,展示了旗袍的流行趨勢,以及中國紡織非遺和旗袍文化的傳承。

(三)利用“互聯網+非遺”模式,推動非遺經濟價值變現

要想解決非遺文化傳播的資金問題,就可以通過眾籌的方式來完成,依托現代互聯網進行資金的籌措。把非遺推向互聯網這個平臺,為非遺提供更多的融資,緩解非遺資金困難的問題。在進行眾籌時,還能夠吸引更多的人,起到推廣的作用。讓傳統非遺轉變為一種消費,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在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進行眾籌時,要注意非遺項目的實用性,要結合人們的喜好設計內容,避免同質化。比如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在淘寶APP中開店,通過開店的方式向人們展示傳統文化技藝,從紫禁服飾、家居陳設、故宮筆記、故宮中國節、故宮貓、故宮彩妝等多個方面向人們展示非遺文化。

還可以通過“非選+眾籌”的方式,讓非遺項目參與到其中。比如:年畫、剪紙這些與春節緊密相關的非遺文化,這些項目的上線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達到更多的點擊率。直播、短視頻的方式,不僅可以帶貨,還可以給曲藝類的非遺提供平臺,比如:嚴慶谷在上海京劇院上演“大圣說京劇、話非遺”,帶領網友體驗了悟空戲。

除了通過線下推廣之外,還可以通過線上電商銷售的方式,讓用戶可以瀏覽網頁、APP觀看非遺產品,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加入到購物車中,解決非遺產品銷路難的問題。開拓線上市場,激活線下市場,緩解非遺銷售的生存困境?,F在比較火的直播帶貨方式,面向更廣闊的群體,讓更多的人可以直接看到非遺產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力。比如:李佳琦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直播帶貨,多款產品上架“秒光”。在線推薦了二十多款國貨非遺小吃和地方特產,絹扇、香包等各類工藝小件和非遺文創。通過統計這場直播在各大平臺總計吸引1000多萬網友,銷售總價值1261萬元的非遺產品。讓這些非遺產品也成為了“網紅”,武漢市文旅部門通過線上推廣的方式,讓140多萬網友通過網絡的方式感受到武漢非遺老字號的魅力。

(四)創新策劃方案,多角度輸出非遺內容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用戶的選擇越來越多,要想吸引用戶的目光,就需要創新內容。在傳播非遺文化時,可以根據非遺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傳播方式,對于一些瀕危的非遺要加強對其的搶救,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存儲記錄進行傳播。

比如:湖南的灘頭年畫,可以通過網絡記錄的方式給人們展示制作年畫的過程,把傳承人的守護非遺故事透過鏡頭講給人們聽。對于一些有知名度的非遺,可以進一步擴大傳播的范圍。比如:蘇繡、莆田沉香等,可以通過微博的方式對非遺文化進行傳播,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其的了解。還可以通過時下最流行的抖音短視頻的方式,把非遺中的精華展示給人們,做成一個非遺系列。

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設計出不同的內容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每個年齡段的人對于非遺文化的側重點不同,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是非遺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和弘揚者,在進行宣傳時要考慮到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點,激發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從心底認同非遺文化,儲備后備力量。對于中老年來說,他們對于非遺有一定的了解,通過移動客戶端給他們還原生活過的場景,有利于拉近與他們的關系。在傳播非遺內容時,要注意播放的時長,不要過長消耗人們的熱情,短小精悍即可。有創意的輸出非遺內容,挖掘素材的價值,把非遺傳承人做成一個合集,講述不同傳承人的故事,讓人們了解非遺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遺傳播的創新性,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五)加強宣傳,多渠道設置“非遺議程”

可以通過公眾號的方式,提高非遺推文的次數,現在人們使用微信的頻率很高,可以通過公眾號的方式關注非遺這個話題。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國移動社交用戶有望突破8億人,其中微信用戶有80%的人習慣訂閱公眾號。非遺工作者可以通過分析后臺數據,挖掘潛在的客戶,增加非遺議題的出現頻率,讓用戶可以對非遺有印象。除了增加推動的次數之外,還要選擇新穎的標題,激發用戶的閱讀興趣。

還可以依托微博這一平臺,發起并參與相關話題。微博的受眾群體多是年輕人,可以通過發起有關非遺的話題,讓一些非遺愛好者可以聚集到一起,參與到話題中,提高非遺的曝光率。微博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分享個人的動態,還可以通過評論、點贊等形式與他人進行互動。用戶在登錄微博時可以看到熱門排行榜,通過瀏覽信息了解非遺的情況,通過蹭熱度的方式傳播非遺文化。比如:2020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出爐冷卻的過程,引發了微博網友的熱議。再比如:四川非遺賬號發起了“四川非遺”、“舌尖上的非遺”,與用戶進行互動,積攢了大量的人氣,傳播了四川的非遺文化。

隨著現代網絡的發展,人們利用移動客戶端瀏覽信息,可以利用新聞客戶端的方式給人們推送相關信息。在選擇網絡平臺時要從多個渠道入手,不能單一的推送到一個平臺上,當下人們喜歡看頭條新聞、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等,可以把非遺文化的信息整合后發到平臺上。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有針對的進行推送,覆蓋不同的使用者,提高傳播的效果。比如:山東青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膠東大鼓、螳螂拳、即墨花邊傳統手工技藝等,可以發布在不同的平臺上,避免出現資

源浪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通過多種傳播方式可以給非遺的傳播帶來契機。非遺人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把非遺文化之花開遍祖國大地,把非遺文化傳播出國門。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傳播和繼承非遺文化。

參考文獻:

[1]孫蕊.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J].人民長江,2020,51(09):232-233.

[2]劉淑強,張瑤,張潔,吳改紅.潞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策略探究[J].毛紡科技,2020,48(09):99-103.

[3]黃成,李繼曉.網絡時代背景下青海非遺保護現狀分析及數字化保護設想[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16):87-89.

[4]康莊.城市歷史景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建議[J].現代園藝,2020,43(17):128-131.

[5]周潔文,周春,張亞洲,王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創新保護與傳承——以高州木偶戲為例[J].科技與創新,2020(16):83-84.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數字化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數字化制勝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