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地利用現代化發展路徑研究綜述

2020-12-29 11:55艾佳璇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文獻綜述發展路徑

【摘 要】 國內外學術界圍繞農地利用現代化展開了大量的理論與經驗的探討,從已有的研究中我們未能對其發展路徑形成一致的認識。本文對農地利用現代化發展路徑進行梳理與總結,剖析有關發展路徑觀點差異的原因。研究發現:對農地利用現代化內涵的界定有出入、研究設立的指標體系不同、研究方法視地域而定,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學者們對發展路徑研究產生不同結論的原因。因此針對于農地利用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問題,學者們應該在研究中注意現代化發展內涵的動態變化,政策制定部門參考專家學者們的研究給出全國性或地方的統一評價指標體系,優化研究方法中的模型設定,完善農地利用現代化發展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 農地利用現代化 動因分析 發展路徑 文獻綜述

一、引言

在當前城市化、城鎮化和整體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背景下,農業粗放經營導致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土地污染、糧食安全風險高。當下急需解決農村發展中的困境,黨中央為扭轉農村經濟發展困境的局面推進“四化”協調發展,農業現代化就是需大力推進的四化之一,以現代化武裝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迫切需要的。因此,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找到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方法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從研究的理論意義上看,本次研究對農業現代化相關研究進展做出梳理,對理論體系建立清晰的認識,為后續完善理論做鋪墊;從實踐意義上看,本文可以為后續的相關研究提供研究方向,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二、發展路徑的理論分析

(一)動因分析

農業現代化是由什么原因驅動發展出來的?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這一問題作出研究分析。農業現代化理論最先由由舒爾茨(1964)提出,成功改造傳統農業關鍵在于引進現代農業要素。張仲威(1994)認為人力資源的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顧煥章等(1997)強調了技術進步在促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持同樣的觀點的學者還有黃國禎(2001),他指出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武裝”農業,通過科學方管理及組織手段實現農業現代化。王明華(2001)也突出了管理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蔣伏心(1996)則從資源配置角度指出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是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

從上述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從舒爾茨提出的現代農業要素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到后續的國內外學者研究,都強調了農業要素變革和農業要素投入配置改變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這也代表著從農業生產要素角度考慮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具有理論研究上的合理性。

(二)發展路徑

從農地利用現代化的誘導因素研究中可以看出技術進步對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文獻的收集和閱讀,本文將農地利用現代化的發展路徑總結為“政策制度效應”、“傳統要素效應”、“現代技術效應”三種,系統的總結目前研究給出的發展路徑和影響機制。

1.政策制度效應

蔣伏心(1996)從我國的體制出發,指出土地制度是農業現代化中首位的影響變量。胡鞍鋼(2001)指出促進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核心問題是農業產業化,這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解決土地流轉和完成剩余勞動力轉移。

2.傳統要素效應

在蔣伏心(1996)的文獻中除了制度因素,也將農業生產資料、勞動力、資金等因素包含在影響的因素中。錢津(2010)認為弱化小農結構是農業發展得以順利進行的主要動因,改變小農結構的出路在于降低農業人口比重,降低農業人口比重的關鍵在于農村產業轉移勞動力。

3.現代技術效應

蔣和平、溫思美(1996)指出加快農業現代化要加快農業高新技術引進,要從信息傳遞、技術傳遞、人才傳遞、農業科技與金融結合傳遞、政策法規保障五方面來吸納高新技術生產力。而后他們又對技術影響下的農地利用現代化做出研究(2009),并提出應對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發展側重,分階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使高新技術不斷滲透進入傳統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三、差異原因分析

(一)概念界定

六十年代,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成為實現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的出路(舒爾茨,1964)。隨著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以市場經濟管理農業成為這一時期農業現代化的新內涵(牛若峰,2001)。近年來,農業現代化更多的考慮到了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方面等的人文主義因素。

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民物質精神水平提高,兼顧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動態的發展過程。不同的研究對基礎內涵的認定并不統一,是造成機制分析產生差異的直接原因。

(二)評價指標

對現代化水平測度中運用多指標綜合測度法較多,蔣和平等(2005)首先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從4個方面建立了中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分別為農業投入、農業產出、農村社會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21世紀以來,定量研究越來越多,政府層面提出帶有宏觀指導性的指標體系,專家、學者提出的符合農業現代化內涵的指標體系成為主流的兩大類別。

第一類指標體系中,中國農科院文獻中心(1999)提出的由收入和消費、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發展水平等7大類22個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中將農業現代化評價分成了糧食供給保障、農業結構、質量效益、可持續發展、技術裝備、規模經營、支持保護7大類31項指標。省政府層面江蘇省農林廳、統計局(2001)從江蘇省的農業生產水平、條件、技術、管理等方面,制成了包含7大類17個指標的指標體系。

第二類評價指標體系中,辛嶺、蔣和平(2010)從農業投入、農業產出、農村社會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四方面建立4項準則指標和12項個體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沈琦、胡資駿(2012)則簡化了辛嶺、蔣和平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基于聚類和因子分析法將12項個體指標簡化為9個;徐世艷等(2017)在“五化協同”的發展背景下,補充了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建立了由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及經營體系、農業勞動者、農業產出、農村發展、農業環境等7個一級指標的指標體系。

專家、學者建立的指標體系多是根據當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所研究區域的農業發展現狀建立的,但是在研究角度方面有所差異,會導致在不同學者研究分析發展機制時產生結論上的差異。

(三)測度方法

在現有的農業現代化評價主要包括:多指標綜合測度法,構建模型進行評價的方法,重點參數比較法,基于神經網絡的SOFM方法以及空間分析方法。Yuan Cong Wang 等(2013)通過建立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測度了中國中部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在采用模型法測度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單勝道和黃祖輝(2000)構建的經濟、社會、資源、科技、生態等定級指標體系,并建立了數學模型,來分析所研究區域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歐陽顯斌(2012)通過建立投影尋蹤模型對研究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了橫向綜合評價;除此之外模型法還有主成分數學模型法和 DEA 模型評價方法等方法。重點參數比較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王國升等(2006)從自然、社會、經濟以及政策等方面對比分析了中國三大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差距。近年來不斷有新的研究方法出現,鐘水映等(2016)采用基尼系數和Markov鏈估計方法對研究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分析研究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特征;劉婷、鄭蘇娟(2018)采用粗糙集方法減少了農業現代化原始指標群的數量,量化分析了研究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

四、文獻評述與未來研究方向

由于農地利用現代化內涵隨時間推移而變化,隨區域農業發展差異而變化,大部分農業現代化發展定量研究采用建立適宜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對區域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評價。作為一種定量分析方法,多指標綜合測度方法可以根據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內涵較為全面地、靈活地描述區域農業現代化,能夠直觀反應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因此被廣泛地應用于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研究。但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冗雜,指標數量多,二級指標過細,不突出觀測重點,且部分指標數據提取困難,指標權重設置的主觀性較強,對于各地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暫時沒有形成權威的指導和有地域針對性的方案。所以目前國內對于農地利用現代化的理論研究基礎仍然是缺乏的,在接下來學者的研究當中,可以深入探討現代化的內涵、統一評價指標,例如全國統一還是一地區一標準,具體劃分地域的方式是什么,不同的地域和情況適用于什么樣的研究方法,同時進一步推進農地利用現代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西奧多.W.舒爾茨,梁小民(譯).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1.

[2] 張仲威. 中國農業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探討[J]. 農業現代化研究, 1994(3).

[3] 顧煥章. 論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十大關系[J]. 瞭望, 1997(24): 013.

[4] 蔣伏心.土地制度: 內含與類型[J]. 現代經濟探討, 1996(5): 008.

[5] 蔣和平,溫思美.建立農業高新技術傳遞機制的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6,17(1):16-19.

[6] 蔣和平,黃德林,郝利.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綜合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5,1(8):52-69.

[7] Wang,Y.C. & Z.Qingyuan.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entral China [J]. IERI Procedia.2013 (4):417-424.

[8] 單勝道,黃祖輝.農業現代化模糊綜合定級法研究——以浙江省新昌縣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0(6):1-5.

[9] 歐陽顯斌.投影尋蹤模型在“四化”水平綜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12:1-55.

[10] 王國升,高旺盛,陳源泉.我國區域農村經濟發展差距的成因與協調發展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2):119-135.

[11] 鐘水映,李強誼,徐飛.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及動態演進[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7):145-152.

[12] 劉婷,鄭蘇娟.基于粗糙集理論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展研究[J].發展研究,2018,(3):1-4.

[13] 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06):646-650.

[14] 沈琦,胡資駿.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優化模型—基于聚類和因子分析法[J].農業經濟,2012(5):35.

[15] 徐世艷,耿方梅,童少娟等.“五化協同”視域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1):1-4.

[16]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課題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

[17] 錢津.中國農業必須走現代化之路[J].貴州社會科學, 2010(1): 017.

[18] 胡鞍鋼,吳群剛.農業企業化: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J].農業經濟問題, 2001 (1): 9-21.

[19] 蔣和平,崔凱.農業科技園區:成效,模式與示范重點[J].農業經濟問題, 2009(1):005.

作者簡介:艾佳璇(1999—),女,朝鮮,黑龍江伊春,本科,南京農業大學,土地財政與金融、土地經濟與管理

猜你喜歡
文獻綜述發展路徑
城市規模經濟文獻綜述
馬克思創新思想研究綜述
保定市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現代物流業發展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