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行為治療模式介入社交障礙大學生個案工作

2020-12-29 11:55李靜遠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行動

【摘 要】 認知行為理論是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的融合與發展。本文梳理了認知行為理論的理論觀點,結合一位有社交障礙的大學生進行分析和介入。通過開展15周共18次活動,試圖引導該學生發掘錯誤認知、改變錯誤認知,緩解社交障礙的狀態,獲得改變和成長。并對該治療模式進行反思。

【關鍵詞】 非理性信念 行動 個案工作

一、理論基礎

1.行為主義。行為主義是在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可以通過學習習得、更改、消失。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認為,人和動物都會為達到某種目的采取一定的行為,當行為結果對其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行為獲得的途徑包括觀察學習和親歷學習。

2.認知學派。認知學派的學者們假設人的認知過程將影響到這個人的情緒和行為,研究者應該重視認知對人的行為的決定作用。

埃利斯的理性情緒治療理論是認知行為理論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人具有“理性與非理性、合理與瘋狂的雙重性”[1],當人們長期堅持不合理信念時,會引發不良情緒。埃利斯提出“ABC理論”。A是誘發事件,B是認知信念,C是情緒結果,這三者中B對C起到直接作用,人的行為問題并非由A造成,而決定因素是B。

在此理論基礎上,埃利斯進一步提出理性情緒治療方法(RET)。該治療方法是通過D(介入辯證法)的介入來干預B(非理性信念),來達到一定E(效果)。

3.認知行為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認知行為理論的治療方式得到極大關注。該理論是從行為主義和認知學派的結合發展而來,認知行為理論通過改變思維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2]。

認知行為理論強調“人在情境中”,個體的生理、認知、行為均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該理論提出,人類情緒是人們思考、自我告知的直接結果,人們會形成“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經過時間積累形成的某種相對固定的思考和行為模式,行動照著原有模式出發。這種自動化思考多偏重消極、以偏概全,認知的形成過程往往受到“自動化思考”機制的影響。

二、案例介紹

小佳,男,大一學生,來自西藏阿里。小佳很少主動與別人聊天,每次參加活動都不敢說話。社會工作者得知他在初一時到外地上學,語文老師讓他讀課文,他讀完一句老師就生氣地說:你說的是普通話嗎……這句話給了小佳很大的打擊,逐漸他不敢在公共場合說話,認為自己的普通話一定會遭人恥笑,并且在人多的場合表示焦慮和恐懼。

三、案例分析

首先,通過測試可得小佳存在人際關系敏感、社交恐懼、交往焦慮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很少與別人聊天、內向,工作者要從該非理性信念入手,引導他克服社交障礙。

其次,社會工作者需要和小佳建立結構性的和有期限性的角色關系,界定專業關系?;顒觾热菀型暾鞒?,雙方需要制定活動主題、達成的目標。

社工需要在服務過程中協助案主找到自己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幫助案主確認非理性思考方式是如何導致負面的情緒和行為。讓案主自我監控和自我對話,并嘗試具有正向功能的思考方式,最終使案主自我覺察,加強解決問題和自我管控能力。

四、具體安排

1.問題界定。(1)基礎問題評估:SCL90測試,小佳的得分超常模,其中人際關系敏感分偏高。社交恐懼量表得分34分,呈中度恐懼。交往焦慮量表得分51分,呈重度恐懼。(2)不合理信念:小佳覺得自己普通話不標準,一旦開口一定會遭人恥笑。(3)回避行為:只要不說話并且在人少的地方呆著,就不會被嘲笑。

2.制定目標。(1)近期目標:正確認識自己,糾正錯誤認知,改變行為。(2)長期目標:最大限度克服非理性信念,減輕自卑、焦慮和恐懼,完善人格,恢復正常生活和交往。

3.輔導過程。輔導預開展18次活動,耗時三個月又三周(共計15周)。訓練階段分為糾正錯誤認知訓練和改變行為的訓練,針對行為改變的訓練共開展六次活動,一周兩次,耗時三周。其余所有活動每周一次。

(1)初步建立關系。該階段開展一次咨詢。主要是了解小佳具體情況,并與小佳建立信任關系和專業關系,共同制定計劃,簽署協議。

(2)放松訓練,找出非理性信念。①放松訓練:針對小佳的焦慮開展覺察——接納——放松訓練。通過肢體肌肉的放松和咨詢師對小佳情緒的覺察,讓小佳減少對社交的焦慮和恐懼頻率。預計開展兩次,一周一次。②找出非理性信念:利用ABC情緒理論和情境再現的方式,協助小佳思考自己在事件發生時的信念和情緒結果,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糾正。預開展三次,一周一次。

(3)開展訓練。①改變非理性信念:通過理性情緒治療方法(RET)、蘇格拉底式提問等方法,開展一些訓練任務,引導小佳意識和改變錯誤認知,增強他的自信。該活動預開展4次,一周一次,共計一個月。②針對行為的訓練:與小佳一起根據自己的行為來制定難度等級表,并開始逐步完成表中的任務(比如和一個同學講話、和一群熟人講話、在一個陌生人面前講話等任務,難度逐漸加深)。重塑小佳過去慣有的自動化思考模式,建立新的認知。該訓練為干預中的主要環節,預開展六次活動,一周兩次,共三周。

(4)鞏固和結案。在進行五次非理性信念干預和十次訓練后,工作者幫小佳總結自己的在信念和行為上的改變,糾正錯誤認知,減少回避行為。社會工作者準備結案。共兩次,一周一次。

五、反思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影響行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看待事件的理性或非理性信念。本案例中社工通過放松訓練使案主降低焦慮情緒,通過專業的方法協助案主找出非理性信念,干預行為來克服非理性信念和自動化思考模式,讓小佳克服自卑,改變認知。

由于該理論在干預過程中需要案主進行大量的自我對話、自我覺察、反思,因此需要案主具備理性的思考能力。該理論更加適用于主動尋求改變的案主,社會工作者引導案主自己行動。

【參考文獻】

[1] 文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8.

[2] 王竹換、龐鑫.淺析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09(1):225-226.

作者簡介:李靜遠、1997、女、陜西漢中、研究生、社會工作

猜你喜歡
行動
用舞臺“行動”進行創作
從“抽象”到“寫實”
淺議《故鄉》中閏土形象的塑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