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漢語中生與死的隱喻研究

2021-01-12 03:01余俊欣
黑河學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源域語言學旅程

余俊欣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410006)

隱喻已經遍布我們生活中,現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我們思想和行為所依據的概念系統本身是以隱喻為基礎的。這些支配著我們思想的隱喻概念構成了我們的認知能力,關乎著我們對世間萬物的看法與感知,也構成了我們與世間萬物的關系。生與死作為生活中常見的生理現象和社會現象,廣泛存在于英漢兩種語言中。關于生與死的話題,人們一直爭論不休,出于委婉的角度,人們常常委婉地表達生與死的現象,于是關于這兩個現象的隱喻也層出不窮。

關于生與死的話題,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將死亡這一現象與隱喻聯系起來,如Bultinck很早就研究了英語中死亡這一現象并且將它與隱喻聯系在一起,其研究指出語言中大量存在著死亡的隱喻,對于死亡隱喻我們可以用概念隱喻的理論來理解,以及該研究突破點在于根據死亡這一現象來給隱喻理論提出一些見解[1]。另外一些學者從英漢語言的差異性來研究死亡的隱喻對比,來探討文化的差異在隱喻中的現象。還有一些學者將隱喻現象與文化現象聯系在一起,周冠書(2006)和林偉(2009)在其研究中仔細對比了英漢兩種語言中關于死亡的隱喻現象,從而證實了中西文化認知的相似性以及隱喻來自于人體身心體驗等[2]。該研究指出隱喻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于人們的身心經驗,英漢人因為有著相似的文化認知經驗于是在隱喻中也有一些相通之處[3]。該研究總結了英漢死亡隱喻的異同以及給出了今后隱喻研究的一些建議。以及還有些學者對死亡隱喻進行了翻譯,如尚綺(2004)在此基礎上還結合了死亡隱喻的英譯的研究,該研究總結了英漢死亡隱喻的異同點,指出文化和認知在隱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結合認知相似性指出了死亡隱喻的英譯過程[4]。該研究貢獻在于通過例子詳細對比了英漢兩種語言的死亡隱喻的異同之處,并且總結出了死亡隱喻的英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因素。此外,因為死亡是個嚴肅的話題,因此人們常常委婉地表達死亡這一概念。于是,很多學者做了關于死亡委婉語的研究,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對于生的隱喻研究較少,因此本文結合死亡隱喻,將在漢語中展開生死隱喻的認知研究。

在這篇文章中,將主要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關于生與死的隱喻然后結合北京大學語料庫中的例句給與認知解釋。本文旨在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待生活中有關生與死的概念隱喻,通過這一途徑,關于概念隱喻的研究將會展開。

一、認知語言學觀的概念隱喻

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隱喻被以一種認知的方式重新被人類所認識并且拿來研究。隱喻大量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于語言中。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待隱喻,不僅拓寬了人們的認識面,而且加強了人們對日常事物的理解。根據概念隱喻理論的觀點,隱喻的核心內容是“隱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這里的概念域涉及兩個:源域和目標域。概念結構是把結構相對清楚的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結構相對抽象的目標域中,這是一種運用源域的結構與理解來構建目標域的手段與方式[5]。從人類認知角度來看,“源域是人們在理解事物所借助的對象,而目標域則是認知對象所要識解的目標,源域的作用是幫助人們來理解目標域的物體[6]”。據此,一個范疇得以解釋的概念域是用另一個概念域來解釋的[7]。

萊考夫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將隱喻分為三大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

結構隱喻是指的是通過一個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域不同,但是結構保持著不變,存在著對應關系,使得人們可以用所有描述一種概念的詞語來描寫另一種概念[8]。方位隱喻是運用空間方位名詞來構建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它是指在同一個系統內部。人們對于空間方位的感知能力是很容易獲得的,因此人們通過空間方位感來感知事物是比較簡單的事情。本體隱喻是指我們可以將一些抽象的概念視為具體存在的事物,來把握理解和解釋。人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對于具體事物的感受體驗再熟悉不過,因此,這里將抽象事物的感覺體驗用具體事物的感覺體驗來表達,能讓人有更深刻的理解[9]。

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觀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第一,隱喻是普遍存在的,傳統的隱喻觀忽略了這一點,正是因為隱喻已經根深蒂固地在我們的認知思維中了,以至于人們對此不以為意。第二,隱喻是概念結構,隱喻不只是語言現象,更是人類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第三,是隱喻是系統性的。由于隱喻性概念是系統的,所以我們用來談論此概念的各方面的語言也是系統的[10]。第四,隱喻來源于我們身體和人類生活經驗。我們的身體感知到的感覺以及來自于我們生活經驗的感覺是我們形成概念的主要來源。

綜上,概念隱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著重大作用,我們思考和行動所依靠的概念系統,本質上是隱喻系統起作用。隱喻的意義在于通過一個具體的概念域(源域)到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目標域)的系統映射實現的,是人類組織概念系統的重要基礎[11]。

二、生與死的概念隱喻解讀

關于生與死的話題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普遍。在本文中,我們不討論關于生與死的本質問題,我們探討的是如何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待生與死的概念隱喻問題。

(一)生的隱喻解讀

1.“人生是旅程”

“人生是旅程”這一關于生活的概念隱喻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我們的認知系統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使用這個隱喻。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隱喻,我們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即該句子的目標域、人生以及源域、旅程來加以理解。

人生作為目標域,人的一生包含著三個階段:出生、生活以及死亡。在人一生的旅途中,出生通常被認為是起點的開始,也是旅程的開始。在漢語中,關于生的說法有很多,比如:橫空出世、降生、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及誕生等等。這些不同的說法都包含了漢語特點指代了不同的方向。然而,它們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出生。

旅程作為源域,關于“人生是旅程”這個概念隱喻中,生命的起點與終點也就暗指了一場從開始到結束的旅程。行走在這場旅程中的人也就成了游客,這一意象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人生是旅程”的這一概念。在旅程中,有著形形色色的不同的東西,人生的旅程也是這樣。

認知語言學家發現為什么人們要用旅程來理解認識人生呢?其原因在于人們可以將旅程這一具體的概念映射到人生這一抽象的概念之中,從而加深人們的理解[12]。人生與旅程有一些共同的東西,以至于能夠形成“人生是旅程”這個通用的隱喻。隱喻是我們用一種概念去理解另一種概念,因此在這個隱喻中,我們用源域“旅程”這一概念去理解目標域“人生”這一概念[13]。

第一,即使人生的過程是自發的,但是總存在一些因素促使人生發生改變。同樣地,同樣在實際事件中也存在一些因素來改變旅程前進的道路。在“人生”這一概念下,造成生活改變的原因同時也是促使旅程前進的動力[14]。人生是一段長長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里發生的每一個事件都可能會引起人生發生變化。同樣地,在旅程這一條長長的路途中,也存在一些具體的事件來使其發生變化。

第二,人生的目標也就是旅程的終點,人生的道路也就是旅程中的路徑。人生總是會有各種不同的目標,那么在為目標努力的過程中,也就可以看成是一段旅程,當達到目標時也就是這段旅程到達了終點。人生所要經過的道路也就是旅程中的路途。生活中,有許多關于出生、人生、死亡的隱喻都來自下面兩句話的映射“狀態是位置”和“改變是活動”。這兩個隱喻在這一觀點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達到目標,一些確定的人生道路是必須要完成的。生活的目標通過目的地以及位置來顯示。在這個映射中,為了完成一個目標而形成的努力正是在旅程中具體的距離。

在這個映射中有一個特點就是結合了方位隱喻。通常所用的方位隱喻是處于較好的狀態是向上”和“處于較差的狀態是向下[15]。因為在我們的認知中,向上的總是好的,而向下的總是不好的。那么,人生中遇到的好的事物就是向上的,而遇到一些磨難則是向下的。

第三,人生中遇到的困難也正好符合旅程中遇到的磨難。困難從本質上來說,是指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物,那么人生中遇到的困難同樣也可以形象化為旅程中遇到的磨難。在漢語中,我們有很多表達這種困難的說法,比如:荊棘、攔路虎、難關、絆腳石等等。

(1)道路坎坷,前途未卜。(應其《異夢同床》)

(2)然余深信必能憑我天佑,沖破此無上最后之難關也。(榮孟源《蔣家王朝》)

(3)眼中釘,肉中刺,攔路虎,絆腳石,不知趣,倒大霉,何苦來?。ㄍ醯鲁馈斗础皣恕薄罚?/p>

(4)會見汝在荊棘中耳。(《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來,人生旅程上的困難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可以概念化為旅程上遇到的磨難?!叭松锹贸獭边@一概念隱喻,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目標域與源域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的事物,這也正是這一概念隱喻延續至今的原因之一[9]。

2.基于“人生是旅程”理解“一生是一年”

“一生是一年”這一隱喻借用了時間這一喻體,借助時間來表達一生的概念?!叭松锹贸獭焙汀耙簧且荒辍边@兩個隱喻都將人生分為不同的階段,分別是出生,生命和死亡?!耙簧且荒辍边@里運用一年四季來指代時間,出生指代的是春季,青春期指代的是夏天和秋天,死亡指代的是冬天。例如,在下面一句話中,就正好借用了這個隱喻概念。這里把年輕人比作明天八九點種的太陽,寓意著希望。

(5)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思想政治》)

(二)關于死的隱喻解讀

1.“死亡是終點”

關于死亡的話題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其中比較典型的隱喻就是“死亡是終點”?;趯Α叭松锹贸獭边@個概念隱喻的理解,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死亡是終點”這個概念隱喻。死亡通常定義為一個人的一生的尾端,死亡意味著不再存活在這個世上。中文中有很多表達死亡的說法,比如:逝世、與世長辭、離別、仙逝、夭折、凋謝等等[16]。終點意味著一段路途的目的地,到達了終點意味著這段旅途也就結束了。

(6)文王九十七乃終。(《禮記·文王世子》)

(7)正在此時,佛老逝世的噩耗傳來,享年才六十五,應說是早逝了。(陳白塵《現代戲劇家熊佛西》)

(8)豈圖禍伏,與世長辭。(貞元《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通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死亡與終點有密切的聯系,在一定意義上等同于終點,因為兩者都意味著時間的停止以及狀態和動作的終止。

2.解讀“死亡是冬季”,“死亡是寒冷”和“死亡是長眠”

在上面我們已經分析了“一生是一年”,人生已經被概念化為一年,死亡,人生的終結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理解為一年的終點:冬季?!八劳鍪嵌尽边@一概念隱喻借用了冬季與死亡的對等關系。那么,眾所周知,冬天是寒冷的,那么寒冷也就對應為死亡,于是“死亡是寒冷”這一隱喻也就不言而明了。同樣地,冬天暗示著一年的終結,夜晚暗示著一天的終結。因此,夜晚也就暗示著死亡。在夜晚,人們睡覺,因此睡覺也就暗示著死亡。于是就有了“死亡是長眠”這樣的隱喻。

三、生與死概念隱喻關系

隱喻具有組織人類概念系統和引導人類經驗的認知功能,對人類的思維起著重要作用,其對我們的認知系統有著重大作用[17]。通過以上分析,由于忌諱,人生與死亡問題在生活中不被人們直接說起,特別是死亡問題,于是人們喜歡用隱喻的方式來表達這兩種概念。隱喻以直接經驗為主,人們主要是通過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來隱喻某件抽象的事物[18]??梢郧逦乜闯錾c死的隱喻都是通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過的事件來表達的,以此來用更熟悉的事物來理解較陌生的事物。比如說人生是一場旅程,死亡是終點,旅程與終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可見隱喻是用我們相熟悉的事物去理解較難理解的事物,這樣我們才更容易理解。隱喻的源域就是我們相對來說比較熟悉的事物,而目的域則是我們比較陌生的事物,通過某種聯系將源域與目的域聯系起來,從而加深我們對目的域的認識。

另外,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隱喻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19]。通過比較人生隱喻和死亡隱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死亡隱喻與人生隱喻之間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死亡的存在是以生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的,比如說,“人生是旅程”與“死亡是終點”兩者之間的聯系,既然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站,那么基于“人生是旅程”這一概念隱喻,死亡是這一旅程的終點。人生走到了終點,也就是到了頭,因此“到頭”也就是死亡的意思。人生對應死亡,旅程對應終點。另一方面,俗話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那么死亡又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將每一個概念隱喻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系統,那么在大多數情況下,死亡隱喻可以看成是該隱喻的終點,而生的隱喻則可以看成是起點,這一關系可以等同于生與死的關系。通過這些隱喻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所有的關于死亡的隱喻都可以從人生的隱喻中得到,兩者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

四、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該文章通過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生與死的隱喻,發現隱喻系統中的各個隱喻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隱喻的源域和目的域之間關系密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深奧的事物,從而加深我們對該事物的印象與理解?!半[喻本身就是人類一種基本的認知、思維和概念化方式[20]。因此我們的隱喻通常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所得到的。另一方面,隱喻間的關系是密切的,我們常??梢酝ㄟ^一個隱喻去理解另一個隱喻,比如說“人生是一場旅程”可以用來理解“死亡是終點”也可以用來理解“一生是一年”。死亡的隱喻可以根據人生的隱喻中得到,因為死亡是人生的終點,那么理所當然地可以通過人生的隱喻來推導出死亡的隱喻。

該研究通過對比漢語中的生與死的隱喻認知研究,旨在為人們提供一種對待隱喻的認識方式,從而加深人們對于生活中的隱喻的認識。然而,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對認知的探討還不夠深入,在語料的收集和整合方面也有待加強,其后續可以不斷擴充語料庫,通過對比語言中存在的各種隱喻來加強對生與死的概念隱喻的探討。

猜你喜歡
源域語言學旅程
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
體認社會語言學芻議
孤獨溫暖旅程
基于參數字典的多源域自適應學習算法
《復制性研究在應用語言學中的實踐》評介
坐著小船,開啟一段發現春天的旅程
書訊《百年中國語言學思想史》出版
從映射理論視角分析《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長主題
海參崴的旅程
社會語言學名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